正在这时,一个斥候急急忙忙的骑着马来到方有德身边,拱手行礼道。
“多少人?”
“约五千人。”
唐军斥候有些紧张的说道,以五百打五千,那胆子不是一般的大。当然了,战场上的事情没有绝对。
方有德微微皱眉,契丹人的骑兵,比自己预想的要多一倍。
但是,现在退去,一切都会被毁掉。
是男人,就该迎面拔刀!
“准备放圆木!”
方有德沉稳下令道。
“节帅!”
崔颢大惊,方有德想死,他还不想死呢!
“你回去给张节帅报功,就说本节帅在这里大破契丹骑兵,斩获无算。”
方有德拿马鞭敲了敲崔颢的肩膀说道,语气铿锵坚定!
“还没开打就报功?”
崔颢小声问道。
然而方有德只是用马鞭直指身后墨斗军营地的方向,示意他快回去报信。
崔颢走后,方有德对身边的传令兵道:“传令下去,建功立业就在今日。此战若胜,本节帅会当着天子的面给你们请功!让赵堪、白真陀罗二人打头阵,他们此战若是不死,本节帅既往不咎!”
“得令!”
“呜!呜!呜!”
苍凉的号角声吹响,正准备奇袭乌知义所率唐军侧翼的契丹骑兵,在前往战场的路上,被一堆从山丘上滚落的圆木给冲散了队形。
正当他们惊惧之时,五百唐军精骑从山丘上直冲下来,方有德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一刀斩断契丹骑兵的军旗。
连遭打击的契丹人队形大乱,首尾不能相顾。落马的,互相践踏,四散逃命的不计其数。
湟河对岸,乌知义也将奚人的残部料理完了,发现有零星的契丹骑兵亡命逐突而来,连忙派兵前去阻拦,被夹击的契丹骑兵只有个别人逃出生天,几乎全军覆没。
开元二十五年秋,幽州观察处置使方有德,率领五百骑兵,在平卢藩镇兵马的配合下,于墨斗军驻地以东五十里的湟水西岸附近,大破契丹骑兵五千人!
此战契丹与奚人联军惨败,唐军趁机收复了武周后期因为孙万荣与李尽忠叛乱而丢失的防区,扩大了幽州藩镇与平卢藩镇之间的联络通道,并开辟了一片军事缓冲区。
这一战的意义,不在于杀敌多少,而在于改变了自武周末年以来唐军在幽州被动防守的姿态,使得幽州与平卢二镇的兵力,彼此之间可以从容调度。
方有德帐下幕僚崔颢,写下一首《雁门胡人歌》,盛赞此战之后,幽州边塞安宁。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很快,战报和崔颢的诗都在长安广为流传,平康坊里的青楼妓馆沸腾了。
混迹于花街柳巷的士子们,饮酒狂欢写诗作赋,庆贺大唐天下无敌,歌颂边镇又有璀璨将星冉冉升起。
那样子就好像是他们亲自上阵打败了契丹人一样!
……
“朕的大唐,就是天下无敌,哈哈哈哈哈哈!”
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内,看到方有德派人走驿站渠道送来的战报,哪怕习惯了边镇报喜的李隆基,亦是兴奋得如同当年二十多岁一般。
“朕当年怎么就没看出来全忠是一员虎将呢?”
李隆基啧啧感慨道。
“全忠会领兵没人知道,但他胆子大,却是出了名的。”
高力士在一旁小声提醒道。
“全忠的胆子,真的很大。”
想起当年的事情,李隆基忍不住一阵后怕。
神龙政变后,太平公主势大难制。李隆基当时对于要不要跟自己的亲姑姑翻脸,也是游疑不定。
当时潜邸旧臣之中,只有方有德力谏先下手为强,并主动承担了与北衙禁军将领联络的任务。之后发生的事情,无不证明了方有德有先见之明。
倘若那时候太平公主先下手,最后鹿死谁手还难说得很。
“如今万骑当中混进来不少市井之徒,战力堪忧。朕打算重整万骑,将其打散,裁汰冗员。新建龙武军,分左右两军,陈玄礼为大将军。
让方有德领龙武军左军之将军,你觉得如何?”
李隆基询问高力士道。
“方有德不善交际,陈玄礼又无战功傍身,若二人同在龙武军,只怕朝中有人非议方有德不该居于人下。”
高力士小心翼翼的说道。
两个亲信都在龙武军,而且方有德近期还在边镇立了大功,到时候谁是***谁是二把手?
下面的人能不能服气?会不会拉帮结派?
本来还不觉得如何,现在听高力士这么说,李隆基才感觉这样安排不是很妥当。陈玄礼、方有德二人只能留一个在新组建的龙武军当中。
留谁比较好呢?
“可授予方有德幽州节度使之职。”
高力士继续建议道。
“不错。”
李隆基微微点头,这个任命,可以确保方有德把他对参战将士的承诺兑现。
“只是,张守珪在边镇多年,颇有战功。此番方有德借兵出战,他也未干涉阻止。若是朝廷将他无故贬斥,只怕会寒了边镇将士之心……”
说完李隆基沉吟不语,安排了方有德,张守珪又不好安排了。
平卢节度使乌知义此战配合方有德作战,斩获不小亦是有功,总不能说把乌知义贬官,让方有德去当平卢节度使吧?
李隆基一下子犯难了。
“朝中早有大臣举荐张守珪入相,当时是张九龄极力阻止才作罢。如今张九龄已经去荆州担任刺史,圣人可在朝中讨论张守珪入相之事。
张守珪入相,方有德为幽州节度使,其他有功之士依次封赏即可,此事并不难办。”
高力士提了一个建议,让张守珪入相,延续自初唐以来“出将入相”的规矩。
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哦。
“言之有理,朕要好好考虑一下。”
李隆基点点头道。
“力士,你去把哥奴跟李适之叫来,朕要问问他们的意见。”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鉴于谷水、洛水年年泛滥,耗费民力,遂命李适之修筑堤防。河南尹李适之动用内库钱财,修筑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御谷洛水患。
因为功劳,李适之被任命为御史大夫,离拜相一步之遥。
李隆基心中有资格接替相位的几个人,不过李适之、张守珪、牛仙客而已。既然方有德在前线立功了,那干脆就把拜相的事情也一并解决了吧。
怀着这样的想法,李隆基将李林甫与李适之二人叫到了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
接下来一段NTR剧情好纠结啊
有道是:
环环舍身救大唐,寿王枯坐泪两行。
小方:见证了这段狗X的历史诶。
老方:终究还是避不开。
想看这一段详细剧情的回复:1
想跳过这一段的纯爱战神回复:2
第46章 你不要过来啊
勤政务本楼内,李隆基看着李林甫,又看了看面色淡然的李适之,开口询问道:
“幽州之事,你们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回圣人,朝野都知道此事了。微臣以为,此战虽胜,但方有德弄权在先,此风不可涨。”
李适之叉手行礼说道,他跟方有德没仇,却也没有交情,纯粹就是看不惯这件事而已。
如果藩镇的边将都是今天抗命去打契丹,明天争功去打吐蕃。
赢了是他们的军功,输了国家给他们兜底,那世道会变成什么样?国家会变成什么样?
“嗯,哥奴以为如何?”
李隆基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看着李林甫问道。
“可招方有德为幽州节度使,他熟悉那边的情况,也比较合适。”
李林甫慢悠悠的说道,语气温和亲切。
李隆基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很显然,李林甫的话比较符合他的心意。
不过李林甫能如此迅速的反应过来,也很难说这位是不是在家里就已经把事情想通透了。
如果是那还好,如果不是,就太可怕了。
“回圣人,张守珪在幽州勤政爱民,边防巩固,并无错漏。若是方有德为幽州节度使,那张守珪应该如何自处?此风一开,节度使麾下将领,边镇岂不人人都要以下克上?”
李适之问了一个李林甫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宰相与边镇大将勾结可是大罪,很多话不能说得太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