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再明白点,就是朝廷在完全没有办法重建户籍的情况下,利用“人不吃盐会死”的铁律,以盐税来弥补租庸调的损失,让那些隐户们用盐税来交户税地税。
中唐盐税为什么到后来一年比一年离谱,根本原因就在于,朝廷重建了户籍体系,重建了以两税法为主体的新型税收体系,但却依旧往死里收盐税!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从唐廷分离的后面150年,一共实行了4个月的榷盐法。然后河北的那些牙兵们一致认为,很不爽,还是自己单独过比较好,于是河北地方又脱离唐廷的经济掌控,抵制榷盐法。
安史之乱后,河北百姓比其他地方的百姓过得稍微好点,原因是什么,大概也不用说太明白了,懂的都懂。
回到正题来,如果在安史之乱前,就实行中唐榷盐法,会发生什么?
泡盐池里洗澡的狗大户们肯定无所谓,但底层百姓怎么办?无数人会被这“不起眼”的盐税压得家破人亡。
由于盐的开采成本,只有加税后的十分之一,私盐必定泛滥成灾。然后朝廷又不得不组建新的军队(没错,想想盐商黄巢)打击走私,这样一定会极大增加行政成本。
被盐税压得破产的百姓,会铤而走险贩卖私盐或者加入盐商的行列,收税盐的销量暴跌;为了收税,朝廷又不得不提高税率,逼得更多的人吃私盐,以此恶性循环。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宋朝的时候,私盐已经无法禁绝,占百姓用盐三分之二还要多。客观规律,不是一个两个穿越者可以扭转的。
鸭子死了嘴都是硬的,可还是没法飞到天上去。
近代长芦盐场,民国政府将其交给英国人打理,这个英国人就提出了一个公式,与刘晏的思想高度重合。
把政府盐税设为X,市场零售的盐价为Y。那么Y=F(X),所谓盐税,不过就是求F函数而已。
盐税的魔鬼,全部都在细节里,哪怕只是给散装食盐套上麻袋运输,也能极大减轻食盐损耗,在不损害盐价的前提下提高税收。这个例子都是在盐税历史上被证实过的方法。
高盐税的危害性,不亚于富人得了糖尿病,这是个很大的话题,由于这些不是本篇内容,所以就不在此多说了。
更新晚点送到。
PS:哪位大哥要是穿越回古代当了权贵,记得对百姓好一点。
第48章 唐科大少年班
人生常常充满了意外,第二天方重勇依旧没能顺利去“少年班”报名,因为弘文馆居然停课了!
宫中出了一件大事!武惠妃猝然薨逝了!
之前没有一点病危的消息传出来,可谓是说走就走,连遗言都来不及留下!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把方重勇给吓坏了!
前一天高力士还在跟自己暗示,有些犹豫建议李隆基扒灰环环的事情,要不要去办。
结果今天宫里就传出武惠妃薨逝的消息。
李隆基下令,中枢停止办公一天,国子监等附属学校,包括弘文馆在内,全部停课三天!
难道是高力士把李隆基说动了,然后李隆基就顺势下毒解决了武惠妃?
好可怕!
方重勇顿时感觉遍体生寒。按道理说,李隆基应该不至于这么快就动手吧,难道真的是巧合么?
整整一天,方重勇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冥思苦想,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方重勇感觉,他有可能是小瞧李隆基的自私与狠辣了。
……
当年,李隆基在兴庆宫内盖了一座楼,名叫“花萼相辉楼”,象征着与兄弟们情同手足,交相辉映。
年轻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人,让皇帝李宪,隋王李隆悌等,整日在楼内饮酒赋诗,尽情享乐,还专门缝制了长枕大被,喝多了就睡在一起。
关系真是好到穿一条裤子。
但李隆基绝不允许他的哥哥弟弟们接触政治,这几人都是不参与任何政务的闲散亲王。
如今,李隆基来到花萼相辉楼里,坐在床榻上抱臂沉思,面色忧郁。
武惠妃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昨夜竟然突然暴亡,而且死因不明!一下子搞得李隆基十分被动!
如果任由着谣言发酵,那么迟早会传出“圣人毒杀武惠妃”这样的传言。这是李隆基不想看到的。
于是在武惠妃咽气没多久之后,李隆基便让高力士对外朝放出话来:武惠妃是因为看到了前太子等三王的鬼魂,惊惧之下给吓死的!
他已经放出话来,至于朝臣们信不信,那就随意了。
相信在这种事情上,不敢有人造次的。
“力士,朕想追封武惠妃为皇后,你以为如何?”
李隆基长叹了一声问道。
高力士心领神会说道:“如此甚好,不如放出风声说欲立寿王为太子。”
又是追封武惠妃为皇后,又是传出去要立寿王为太子,不得不说,高力士已经把李隆基内心的想法给摸透了。
“嗯,就这么办吧。”
李隆基微微点头,他发现高力士居然没动身,于是又加了一句:“去集贤院,把贺学士叫到这里来见朕。”
贺学士就是贺知章,不仅字写得好,而且文章和诗赋都是一流水平。
“武惠妃的悼词,由贺学士来写,再好不过了。”
高力士轻声恭维道。
“嗯,是啊。”
李隆基木然的点点头,不知道是在伤心武惠妃的离世,还是在幻想着别的什么事情,似乎刚才在愣神当中。
此刻他的心情有些复杂,好像为了一段岁月的流逝而感慨,又似乎是如释重负,肩上的包袱已经被卸下来了。
“对了力士,忠王那边,如何?”
李隆基若无其事问道,看都没有看高力士一眼。话题的跳转,似乎没有任何征兆。他经常就是这样,有时候李林甫都不能完全适应。
只有高力士,总是知道李隆基在想什么。
“回圣人,是挤掉李俶弘文馆名额的那件事么?”
高力士小心翼翼的问道。
“对,十王宅那边,有什么消息传来?忠王有什么反应?”
李隆基不动声色问道。
“十王宅”位于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边的永兴坊和兴宁坊,现在还叫“十王宅”,后来更名为“十六王宅”,乃是唐开元十三年新建落成的,皇子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十王宅”表面上看,只是皇家修建的一处住宅而已。然而实际意义和与影响力却又非比寻常,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这些皇子们的权力,因为这座府邸,以及李隆基定下的种种规矩,而受到了极大限制!
用“漂亮的牢笼”来概括,亦是不为过。
为了杜绝皇室子嗣参与政治,李隆基的做法甚为严厉,不仅集中居住,甚至严格禁止诸王与群臣交结。
府里府外都是李隆基派出的耳目,有些诸王们知道,有些则隐藏得很深,十王宅里一切举动,都被李隆基时刻监视着。
因此,这些皇子们的日子,并不是太好过,甚至可以说很有些压抑。
“广平王(李俶)并无不满,但……建宁郡王(李倓)似乎有些不服气,认为方重勇没有资格进入弘文馆学习。”
高力士小心翼翼的组织着言辞,说得很慢。
对于这些皇子皇孙,高力士向来都与之保持距离,不轻易评价这些人。
“这样啊。”
李隆基若有所思。
李俶也好,李倓也罢,甚至包括李系,之前其实都在弘文馆读书。看到自己的大哥被外人顶替走了,李倓心中不爽,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在他们看来,方有德不过是李隆基的一条忠犬,方重勇便是一条狗崽子而已。
狗崽子跟他们这些皇子皇孙们一起入学弘文馆也就罢了,他们捏着鼻子就当没有这回事。可把李俶这个皇孙顶替掉,那就不能容忍了!
“这样,南阳郡王(李系)与建宁郡王,一起罢学,后面不必再去弘文馆了。”
李隆基摆了摆手,一句话就决定了两位皇孙的去留。
“一次罢学三位皇孙,会不会让朝野非议呢?圣人这件事……”
高力士凑过去小声询问道。
“让他们去猜吧。”
李隆基摆摆手,似乎不太想多说的样子。
高力士躬身退下,心中波澜不惊。
旁人都以为李隆基还沉浸在失去爱妃的痛苦之中,高力士却是明白,他的主人,大唐天子,坐镇长安的圣人,已经在布下一个局了。
随着武惠妃的去世,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武惠妃,是压制太子的一张王牌。现在太子没有了,武惠妃也不在了,那个因为武惠妃而受宠的寿王,也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局面快要进入混沌,必须要开始进行下一轮布局,不然朝局就无法平衡。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惦记他的儿媳,也就是寿王的正室杨玉环,已经要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了。
不下手,心有不甘;下手,又觉得步子稍微有点大,毕竟,当年寿王的婚礼,可是李隆基亲自主持的!
一方面要掩盖自己权谋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还要把儿媳搞到自己床上,李隆基可谓是操碎了心。
连带着高力士也整天担惊受怕。
要是圣人出了什么事,那这大唐该怎么办才好啊?
高力士满怀忧虑的思索着。至于杨玉环被公公扒灰会不会想死,寿王被夺走老婆会不会难受,他完全没有想过。
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高力士怀着复杂的心情,将等候许久的贺知章叫到了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
今年贺知章已经七十多岁快八十岁了,他是礼部侍郎,也担任集贤院学士。不过说实话,他在中枢存在的象征意义,也多过实际意义。
现在也没啥需要他来处理的政务,因此贺知章的日子过得很是悠闲愉快。
每天不是在上班摸鱼,就是摸鱼完了下班去喝酒。
“圣人请节哀。”
身穿绯红色朝服贺知章,已经两鬓斑白,但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有点瘦,身上甚至还带着些许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