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张国硕:《盘庚迁都来龙去脉之推断》,《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6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沮北商城宫殿区I号基址发掘
简报》。
7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8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队:《1987年安阳小屯村东北地的发掘》,《考古》
1989年第10期。
9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石璋如:《北
组墓葬》(1970年)、《中组墓葬》(1972年)、《南组墓葬附北组墓补遗》(1972 年)、《乙区基址上下的墓葬》( 1976年),均为(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出版。
10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 第9集 ,科学出版社,1995年。
11石璋如:《殷墟建筑遗存》,(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59年;陈志达:《殷 墟》,文物出版社,2007年。
12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13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T550号大墓》,(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76年, 第25页。
14以上详见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1951年。
15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 1550号大墓》。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墓穴中央挖有方形墓 室(椁室),二层台上有大量殉人尸骨,这些尸骨在底片上进行了描色以便 观察。
17图片来自“中研院”史语所。
18 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 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第1期。以下引用该报告的文字和图片 不再单独注明出处。
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第45页。
王平、顾彬:《甲骨文与殷商人祭》,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88、97页。
唐际根、汤毓赞:《再论殷墟人祭坑与甲骨文中羌祭卜辞的相关性》,《中原 文物》2014年第3期。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发掘》,《考古》 1987 第 12 期。
同上。
于省吾先生认为,“奚”字“象人的顶部,发辫直竖,用手捉之”,而“皴是 从戌奚声的形声字,系用斧钺以斫断奚头,是杀戮之意”。参见于省吾《殷 代的奚奴》,《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第1期;胡留元、冯卓慧 《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88页。
姚孝遂:《商代的俘虏》,《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第371页。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98年〜1999年安阳泡北商城花园庄东 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集 ,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2—1984年安阳苗圃北地殷代遗址的发 掘》,《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同上。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87年第1期。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5-166页。 胡厚宣还划分出了武丁之前的三位商王盘庚、小乙和小辛的卜辞,也有少量 人祭记录,共100人。但殷墟卜辞的时代划分尚未有公认的完整方案,有学 者认为殷墟甲骨中没有早于武丁的,这些卜辞应属于武丁及之后。
学者董作宾的《殷历谱》首先提出了祖甲、帝乙、帝辛时期的周祭现象,他 称之为殷商的“新派宗教”。另参见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0年,第427—467页。
第十一章 商人的思维与国家
商王朝留下了众多遗址、文物以及累累白骨,那么,这个身居华 夏文明源头的王朝是如何运作的?商王如何解释自己的权力来源?他 的臣民对此又是如何理解的?
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即使按最严格的“文明”标准,它也完全符 合。商代甲骨文和后世的汉字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自然会给现代 人释读甲骨文带来天然的便利,但也会有误导,容易让现代人以为商 朝的文化和政体很容易理解。其实,它和西周之后的华夏文明很不一 样,和战国之后的中国更是判若云泥。
假设一位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如孟子或者荀子,亲身访问商朝, 其所见所闻将会彻底颠覆那些从史书中获得的认识。现代考古学也只 是揭开了真实商代的一个小角,不仅如此,如何解读考古发现甚至复 原真正的商文化,却是更加困难的工作。
冷酷而暴力的世界观
殷墟虽然出土了十多万片甲骨卜辞,但它们都是商王针对特定 问题的占卜记录,并没有宏观的自我陈述。相对而言,《尚书•盘庚》 记载的盘庚王的迁都讲话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盘庚的讲话中,频频出现“德”字,似乎商人已经有了一整套道 德观念。其实,商人的“德”和后世的意思还不太一样,它不是客观 的行为规范,而是具体的“给好处”之意。王的“德”是给臣民好处, 它的反义词是惩戒,是“罪”和“罚”,两手都不可少:“用罪伐厥死, 用德彰厥善。” ।直到周公在西周初期发展出“敬德”的理念,“德” 才逐渐被当作一种通行的价值观。
在商人的眼里,世界是冷酷的,充满暴力、杀戮、掠夺和不安全。 他们不认为鬼神有明确的善恶观念,或者说,商人本没有明确的善恶 观念,自然也不会想象鬼神能有。商人认为鬼神会随时、随意给任何 人降下灾难,大到灾荒和战乱,小到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都有鬼神 在背后操纵,即便是商王也难免。
为获得鬼神的恩宠,或者不降祸,商王一直在向鬼神奉献大量祭 品。但这仍不能保证有效。在甲骨卜辞中,商王频频占卜询问:“帝 其降我旱?帝弗害年?唯帝令作我祸?唯帝肇王疾?帝其作我孽? ” 翻译成白话就是,上帝最近会不会降下旱灾?会不会损害年成?上帝 会不会保佑我?会不会让某个异邦起兵攻击我?会不会让我生病?
除了上帝和大大小小的自然神,直接影响商王生活的是天界的列 祖列宗。但凡商王有任何不适,包括牙痛、耳鸣或者噩梦,都要先预 判是哪位先王或先妣在作祟,然后用占卜确认,并决定举行哪种祭祀, 以消弭祖先祖神的愤怒。
上帝和先王不仅需要人牲在内的各种祭品,还垂涎着世间的活人, 包括商王的夫人。武丁王最倚重夫人妇好,但她不幸早逝,于是武丁 王占卜询问:“是上帝要娶妇好吗?还是唐(商汤)、大甲、祖乙、父 乙(武丁之父小乙)要娶妇好? ”
最后,占卜的结果刻在了甲骨背面,但似乎并不是上面列举的几 位,而是商族建立王朝之前的第八代酋长上甲微。2
惟帝取妇好?(《合集》2637)
惟祖乙取妇?惟父乙?(《库》1020)
惟唐取妇好?惟大甲取妇?惟祖乙取妇?妇好有取上。王占
日:上惟甲。(《合集》2636)
商人对世界秩序的理解,也表现在他们创造的甲骨文里。甲骨文 里最常见的是和杀人有关的字,其意思不仅是杀戮,更是仪式化的杀 人献祭。
戈,是商人使用最多的兵器,甲骨文写作才。而以戈为部首,又 有一系列会意字,如伐,甲骨文写作任,在甲骨卜辞中出现极多。用 戈砍一个人,是伐;砍两个人(象征多个),则是“歼二甲骨文写作 4,至今繁体的“癞”字还保留着原字形。殷墟祭祀区出土的大量身 首分离的尸骨,大都是伐祭的遗留。
殷商的人祭多用羌人,可能是为书写方便,占卜师甚至给“伐羌” 专门造了一个字,甲骨文写作轩,字形是用戈砍一名羌人。
职务的“职”,甲骨文写作F,隶定为哉,繁体的“蹄T即从此来。 广的字形是“戈” + “石、显然,石头是磨砺戈刃用的。在卜辞中, 这个字的意思是等待的待,因为磨砺戈是为了砍杀,本身就是个需要 等待的过程。卜辞中经常出现“战,亡尤”,意为“等一等,不用担心”。 由此,又引申为“职务”的“职”字,因为职务本身也是待命状态。
戍,甲骨文写作日,像一个人扛着戈,代表出征和戍卫。戎, 甲骨文写作单,是“戈”和“盾”两个字的组合,意为战争。西部 周族语言中的“戎”字有野蛮人之意,如“戎狄”,被后世一直沿用, 但商族人的戎字本无此意。
翦,甲骨文写作1f,像一撮羽毛装饰刃部的戈,意为攻占和普 遍性的杀戮。羽毛的意义不详,也许商人崇拜鸟,就将鸟羽作为神圣 的标志。但在甲骨卜辞里,不仅有商人“翦”别族,蛮族也可以“翦” 商的城邑。后来的周人史诗把他们的灭商事业称为“翦商”,也是取 其宏大之意。
除了大量“戈”部的字,类似兵器造型的还有天干的“戊”,甲 骨文写作彳;地支的“戌二甲骨文写作t ;甚至第一人称的“我”, 甲骨文也是写作可。由此,便又造出一些常用字,如岁(晟)、义(羲)、 咸、成等,其本意是什么已经很难判断,但肯定都和杀伐有关。甲骨 文的“王”字,甲骨文作i, 一把战斧(钺)的刃部,象征军事征伐 是王专有的权力。3
除了对敌人(外族)的杀伐,在商人自己的生活里也不乏暴力。 如“教”字,甲骨文写作我:右边是攵,手拿一根棍子;左上是“爻、 一种用摆放草棍计数的方式;下面是“子”,也就是幼儿。顾名思义, 用棍子督促孩子学习算数,就是教。爻字可能让人联想到八卦,不过 早期的爻还没有八卦占算之意,只是单纯的算数,但更晚的八卦的确 是从草棍算数发展来的。
手拿棍子的部首,不仅有“攵”,还有“支、都表示威胁和驱赶 之意。此外,还有手拿战锤的“殳”部,写作4 ,比如甲骨文燃,就 是一种用棍棒击打人牲头部致死的祭祀方式,在祭祀北风之神时会用: "[北方曰]伏凰曰用。"(《合集》14294)
甲骨文是标准的“男性文字”,而且是龙山文化之后部落旧习未 褪时代的男人们创造的文字。那时还没有后世人理解的王朝秩序,部 族之间的掠夺和杀戮司空见惯,嗜血的诸神主宰着蛮荒大地。
当然,甲骨文里也有女人的形象。“女”,甲骨文写作2,像一个 跪坐姿势的女子,以驯服的造型和较大的胸部为特征。手抓一名女子, 则是“妥、甲骨文写作2, 一种用女子献祭的方式。“母”,甲骨文 写作4,在女字的胸前加两点,突出其哺乳的特征。
商人称尊贵的女性为“妇”,如著名的商王夫人“妇好”和“妇井”。 “妇”字的三部,甲骨文写作*, 一把扫地的答帚,即“帚”字,由 此可见商人默认女性的职能是做家务,用答帚即可代表妇女。至于当 时和女人有关的工作,如纺织、缝纫和制衣,在甲骨文里很少有相关 的字,看来它们不属于制造、使用文字的男人(武士)关注的内容。
当然,王的夫人(王后)会很有权势,经常主持战争和祭祀,但 这并不代表商朝总体的性别秩序。
外来技术与殷商中兴
早商的扩张,主要依靠的是青铜技术;而到晚商-殷墟时期,商 人又获得了一种对王朝至关重要的技术:马车。
双马拉的双轮轻型战车是如何进入商朝,或者说如何进入东亚的, 至今还是个历史谜团。这种技术来自五千年前中东地区出现的牛拉、 驴拉轮式车辆,以及黑海北岸的草原人驯化的马匹。三千多年前,驾 驶着马拉战车的“印欧人”四处扩散,远及南亚次大陆和希腊半岛, 比如,古印度梵文史诗或荷马史诗中就曾多次歌颂这种英雄的座驾。
除了驾车,骑马也是快速的交通方式;不过,在距今4000— 3000年前,人类还很少有骑马的尝试。这背后的原因很难说清楚, 也许有生活习俗的惯性,也许有马匹品种进化的因素,比如,越是古 老的葬马坑,马的个头往往越小,可能并不适合长途骑行。在上古时代, 马拉双轮战车是唯一可以提升陆地交通速度的工具。
在商代,有些殉马坑中也有殉人,有学者因此推论说,商代已经
有了骑马行为和骑兵。但这种推论未必成立,商人很擅长用象形原理 造字,如果商代已经有骑马行为,按理说他们应该会造出人骑马造型 的字,但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完全没有这种字。
和人力车辆、牛拉货车不同,制造双马拖曳且高速奔驰的轻车, 需要很高的制造工艺。不仅如此,驯化马和驾车的技术也非常复杂, 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的《庄子》有“轮扁斫轮” 的寓言,说这位工匠制造的车轮可以用于高速马车,可见其技术细 节之精妙。
在商代前、中期,从未发现马车的踪迹,只有人力推拉的小型双 轮车辙痕。夏-二里头和商代前中期遗址中几乎从未发现马骨。华北 北部有些族群遗址中发现过马的骨头,但也只是将捕获的野马作为食 物,从没有驯化马的迹象。
到盘庚王迁都殷地后半个世纪,武丁在位时期,却忽然出现了成 熟的双马拖曳双轮战车,比如,殷都宫殿区乙区埋祭了四辆双马拉战 车,武丁的夫人妇好的墓中有六件驾驭马车用的铜制弓形器,武丁的 甲骨卜辞中也频频出现马车。可以说,马车在殷商出现得非常突然, 而且似乎从一开始,技术就已经完全成熟。这很可能是外来输入。
也许是某个中东地区的马车族群进入了中亚和蒙古大草原,又南 下穿过燕山,在山西或河北地区遇到了商族人,然后,商人迅速掌握 了驾驭战车、繁育马匹和制造车辆的技术。另一种比较缓慢但可能性 更大的方式,则是马车技术自西向东,在若干个族群之间经历了 “接力” 式的传播,最终到了商人手里。
在俄国西伯利亚地区,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拥有马车的聚落,但 在从西伯利亚到中原的漫长之路上,目前还没有发现马车技术传播的 中继站点。这些谜团还要留待未来揭开。
中国最早的马车实物和文字记录出现在武丁朝,但这不代表武丁 时期是商人引进马车的起点。因为哪怕是技术移植,也需要一定时间 的学习和积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由此,在武丁 的伯父盘庚王时期,商人应当已经引进马车技术。倘若真是如此,盘 庚北渡迁殷就很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地引入和繁育马匹。
在商代,中原的气候比较湿热,本不适合马的繁育,但殷地紧邻 太行山,山间草甸相对高寒,不仅适合养马,而且也更方便从冀北和 晋北草原地区购买马匹。商人虽然习惯的是中原湿地环境,但殷都还 属于他们可以接受的足够靠北的地域,这样,传统的水牛以及新来的 战马均可兼顾。
由此,在殷商早期的石家庄台西商人据点发现的那块马骨,也可 以获得解释:台西商人聚落虽还不够配备马车的资格,却是北方驯化 马匹销往殷都的所经之路,所以不排除个别马匹有可能病死在这里, 从而变成灰坑中的骨头。
殷商阶段,马车还不太多,还不足以改变陆地战争形态,但它有 更重要的价值,这便是作为通信的手段和王朝上层人物的交通工具。
马车可以加快殷都和数百里外的商人侯国间的信息沟通,而且侯 国的君长们也可以更方便地往返都城,朝见商王。当然,这也有利于 他们保持商族特性,避免因终年僻处一隅而逐渐被异族同化。而且, 驾乘昂贵而罕见的马车奔驰,本身就是一件荣耀之事,不仅能让沿途 的化外异族惊惧,车上的商人贵族也可以获得充足的优越感。这也是 王朝精英认同的一部分。
在具体用途上,依靠马车的快速通信能力,相距上百里的商人军 事据点可以保持有效联络,一旦某个城邑遭到土著部落威胁,周邻据 点可以尽快参战,战报也可以迅速送到殷都,以便后方组织增援力量。 马拉战车比徒步快三倍以上,这意味着传递战报和命令的时间只需原 来的四分之一,而王朝可以有效管理和及时反应的面积则扩大了不止 十倍。
甲骨卜辞就记载过一场使用马拉战车的战争,讲的是武丁对一个 叫宙的部族的征讨。
卜辞上说,在癸丑日,一名叫“争”的占卜师为武丁王卜问:从 今天到丁巳日,我军(在哪一天适合)攻击宙人?
武丁王解读说:丁巳日不合适,要到下一个甲子日。
十一天之后的甲子日,龟甲刻上了战斗结果:癸亥日,战车没 投入战斗,从这天夜里到第二天的甲子日,(可能因为战车投入使用) 确实消灭了宙人。
宙地环境应当比较平坦,适合战车奔驰作战。武丁王在占卜中否 决了在前面四天进行决战,应该是在等待战车集结。
有学者认为,宙地在山西南部的长治一带,从殷都到这里需要翻 过山岭。商人的战车可能需要拆解,然后用马驮运,翻过山岭再组装 起来投入战斗,所以商王的主力需要多等待七天。至于这场战斗投入 了多少战车,卜辞中没有记载,估计最多有数十辆。
宙应该是个不大的部族,在殷墟卜辞中出现的次数不多。这场战 斗可能是武丁王比较集中的一次使用战车的尝试,其卜辞用异常粗大 的笔画刻在了一片龟甲的正面,说明武丁王对战事非常关心——与此 同时,武丁可能也在发动对“缶”部族的战争,但相关占卜却只是用 细微小字刻写在“宙”的边缘。二者差别极大。这应当不是因两个敌 对部族的实力区别,而是对战车实验的强调。
武丁王还经常乘马车打猎,比如“逐兜”,也就是追猎野生水牛。
在某次癸巳日,占卜师“骰”为商王卜问:下一旬不会有灾祸吧? 武丁王解读说:好像有些不顺利。第二天甲午日,武丁去捕猎野水牛, 一名“小臣”(王的私家奴仆)为王驾驶马车,结果,奔驰中王的车 撞到了一块石头,车轴被撞断了,整辆车都翻了,武丁的一位亲戚、 重臣“子央”也从车上摔了下来。王和子央可能不是乘坐同一辆车。
这起事故超出了占卜预测的结果,被补刻在了前一天的卜辞后面。 目前发现的甲骨卜辞中,关于马车的记载主要属于武丁王,但这
《合集》6384正
癸丑卜,争贞:自今至于丁巳,我翦(武)宙?王占日: 丁巳我毋其翦(我),于来甲子翦(我)。旬有一日癸亥, 车弗翦(茂)o之夕向甲子,允翦(比)。
《合集》10405记载的武丁王马车事故
癸巳卜,骰鼎(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咎, 若储。甲午,王往逐兜,小臣叶车马,磁,奥(坏)王车, 子央亦坠。
不等于武丁时期使用马车次数最多。从考古发掘可见,武丁之后,马 车数量一直在增长,到殷商晚期,车马坑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武丁时期, 不仅王室祭祀、殉葬要埋车马,殷都内外越来越多的商人贵族也开始 流行殉葬车马。
因此,殷商晚期能够投入作战的马车数量应该已经远超武丁王时 期,可能达到数百辆规模。至于为什么武丁之后的甲骨卜辞中少见马 车记载,很可能是出土甲骨数量不均衡所致:武丁时期的甲骨侥幸保 存下来的较多,后世诸王的则较少,这是考古工作难以避免的偶然性。
大约和盘庚王迁往殷都同时,在中东地区,古埃及和古赫梯两国 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大战——卡迭石战役,双方投入的马拉战车均超过 一千辆。这次战役被古埃及文和赫梯人的楔形文字记录了下来。两相 比较,商代的战车数量应该还达不到这种规模。
商人社会的基本单位:“族”
商王的权力来自神界,貌似对人间的一切都有生杀予夺之权,但 现实呈现得更为复杂。
早商时代的考古资料较少,文献史书又不可靠,直到发掘出垣曲 和偃师商城的巨大仓储建筑群,我们才得以窥见早商王朝巨大的控制 力。至于这种控制力是如何实现的,目前还无法回答。
经历衰落和模糊不清的中商后,晚商殷墟时代的信息开始多了起 来。殷墟没有发现早商那种超级仓储建筑群,从甲骨卜辞等各种材料 来看,殷商并没有现代人熟悉的各种政府体系,如完备的国家机构和 层级政府等。商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血缘关系的“族”,甲骨文写作 不,字形是战旗和一支箭,直观表现了它的战争属性。商人的族,可 以理解成宗族、部族或氏族,每个商人宗族都有自己的领地,统治着 耕作的土著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