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翦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24节
小说作者:李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4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2:01:32

  不窜为什么离开周原?很可能是因为和自己的堂兄弟叔均不睦, 只好远走他乡,重新立足。9

  姬和姜这两支周族,虽然很早就分家了,但姬姓周族应该仍保留 着对台玺和叔均这支亲族的记忆。特别是,当他们迁回周原定居时, 叔均一支虽早已绝迹,但姬姓周族知道,周原这块土地本是叔均的族 人耕种的,于是叔均被抬升为“田祖”之神:姬姓周人以弹琴和敲鼓 的方式来祭祀田祖,祈求降雨;当庄稼发生虫害,会捕捉害虫投到火 堆里,以此祈求田祖帮忙除虫,所谓“田祖有神,秉畀炎火”。10

  大约是春秋以后,因为人们要创造更古老的帝王传说,叔均的地 位又有了上升,成了神农。”而在传说里,神农和炎帝经常被纠结为 一个人,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春秋始,人们创造的更古老 的帝王传说(黄帝和炎帝)的素材主要来自后稷和叔均这伯侄二人, 结果,后稷化身成了黄帝,叔均化身成了炎帝(神农)。甚至在有些 版本里,黄帝和炎帝还成了兄弟,这又是后稷和叔均之父台玺关系的 翻版。

  姜嫄生的这一对儿子,不仅分化成为两支周族,也被后世创造为 黄帝和炎帝,成为整个华夏世界的共同祖先。这背后的原理是,自西 周以来,姬周文化成为正统,他们的族源故事自然成为重新创作古史 的首选素材。当然,其他东方部族的族源传说也会是素材,但地位远 不如周族始祖化身那样处于核心地位。

  了解了叔均这一支姜姓周人,不仅可以解释武丁卜辞中的“周二 还有助于理解《诗经・大雅•文王》中那句著名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O 对于姬姓周族来说,称为“旧邦”不太确切,他们并没什么太显赫的 历史,但姜姓周族不一样,至少武丁王的卜辞能证明,他们曾经是商 朝比较重视的对手。所以,这个旧邦应主要是指早已灭亡的姜姓周族。

  注释

  1《国语•郑语》中,郑桓公和史伯对话,史伯说“周弃能播殖百谷蔬”。郑国 出自周王室,是后稷-弃的直系后人,可见周人都知道自己的始祖名弃。

  汉魏以来,学者理解的“周原”多在岐山县和扶风县之间,但这只是狭义的 周原。史地学家史念海认为,上古周原的范围更大:“当时的周原包括现在 陕西省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个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梅县、乾县、 永寿四个县的小部分。”史念海:《周原的历史地理与周原考古》,《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 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左传•宣公三年》。这是一位郑国大臣的发言,郑国出自周王室,此语应有 依据。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以下 有关该遗址考古的基本信息、数据及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不再 详注。

  “稷”到底代表什么粮食,古人有不同说法,有的认为是某种粟,也有的认 为是高粱。这是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清代学者程瑶田、王念孙都属于高粱派。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给《诗经•大雅•公刘》做注解时,已经提出了这个疑问。 见《国语•晋语》。晋国出自周王室,这个说法虽然未必真实,但属于周人 给自己创造的更显赫的始祖。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载《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册),中华书局, 1998 年,第 1423 页。

  后来姬姓周族又发生过类似的一幕,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窜入荆蛮”, 留下的幼子季历则继承了族长。

  《山海经》:“叔均乃为田祖。”《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滕,及其蠡贼,无害我田稚!田 祖有神,秉畀炎火! ”《周礼•春官宗伯》:“凡国祈年于田祖,钝豳雅,击土鼓。” 《山海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周礼•春官宗伯》郑玄注:“田祖, 始耕田者,谓神农。”《诗经•小雅•甫田》郑玄注:“田祖,先啬也。”《礼记•郊 特牲》郑玄注:“先啬,若神农。”



第十六章 成为商朝爪牙:去周原

  在商代诸王之中,纣王的知名度最高,他有着亡国之君的各种经 典表现。其实,还有一位比纣王行为更夸张的商王,这就是纣王的曾 祖父武乙(第二十七王)。而且,武乙还把周族纳入商朝的附庸之列, 这是姬周和殷商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故事的开端。

  在史书中,武乙王是个非常另类的商王。他凶悍强健,不遵守商 人传统的宗教原则,甚至对至高的“天神”不敬。《史记》对他的描 写近乎漫画:武乙下令制作了一个叫“天神”的人偶,然后表演和人 偶摔跤搏斗,结局自然是武乙王大胜,人偶惨遭蹂蹦。当然,他更有 创意的戮神行为是“射天”,命人用皮袋装满血并悬挂在高处,放箭 射去,鲜血淋漓而下,象征天神被射死。I这种荒唐表演的背后,是 人类原始宗教中的“交感巫术”,一种用杀死象征物达到杀死本体的 魔法。

  不过,司马迁写《史记》时,商朝灭亡已经有一千年,他对商朝 的描写难免会有些走样。在甲骨卜辞里,商人崇拜的并不是天,而是 上帝;到西周,人们才把天和上帝等同起来。所以,还原到武乙时代, 他殴打和射猎的是商人敬畏的上帝。2

  武乙时期的甲骨卜辞显示,商王朝最主要的军事对手有两个:一 个是北土的“方”人;一个是西部的“刀方”人,刀可能通“召、 即属于西部羌人的召部族。

  当初,武丁王开启西部扩张,在老牛坡分封了崇侯之国;近百年 后,武乙王的重归,则让崇国更繁荣。此外,武乙王还做了一个当时 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接纳了一个从北部山地迁来的小部落,也就是 姬姓周族,允许他们在周原定居,充当商朝的微末附庸。

  不速之客来到窑洞

  对周族人来说,从豳地-碾子坡迁居到周原是件大事,后世的史 诗经常歌颂此事。当时的周族首领,是古公亶父。不过,后世周人并 不愿提及此次迁徙的商朝因素,需要我们从文献里抽丝剥茧进行还原。

  先来看周人的官方叙事。

  亶父为何要带族人离开豳地,去往周原?史书的说法是,周族受 到了戎狄的威胁。孔子之孙孔(字子思)曾讲过一个掌故:当初, 狄人来攻击豳地的周人,勒索财物,族长亶父命令族人满足狄人的要 求;但狄人还想获得豳的土地和人口,又发动进攻,周族人决心抵抗, 但古公说:“土地、民众属于我,或者属于戎狄,又有什么区别?如 果为了我开战而死人,我这首领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亶父拄着 拐杖离开了豳地。他翻过梁山,来到了周原。豳地有很多人都追随 着老族长,跟着搬家而来的有三千辆马车。从此,周人便在周原定 居了下来。3

  这里记载的三千辆马车,实在过于夸张,因为从碾子坡的考古看, 豳地时期的周人还没有马车。《史记•周本纪》就删去了三千马车的 说法,只保留了豳人“扶老携幼”追随亶父。

  这个版本的迁居故事明显经过后世儒家的加工,突出了仁义的力 量。不过,它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一是周人迁居的时候,亶 父拄着拐杖,说明他年纪已经比较大了,而他的几个儿子应该都已经 成年;另一个信息则是,并非所有的族人都追随亶父到了周原,还有 部分的人留在了豳地。碾子坡的墓地布局表明,先周晚期墓的北侧是 西周和东周墓地,说明这里一直有人居住,聚落生活一直保持着连续 性;明显发生变化的是墓葬的数量:先周早期墓葬有93座,晚期墓 葬有139座,相比之下,西周时期的墓葬仅有45座,比之前少了很 多,说明当时聚落人口规模发生了骤减,而原因可能就是,在亶父时代, 多数居民都追随族长迁徙到周原去了。

  子思讲的这个版本,虽然有后人添加的道德色彩,但仍显露了周 人早期部落时代的特点:族长没有绝对专断的权力,部落民众有较大 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是否迁徙。

  但史书所说的戎狄袭击豳地,在考古中则找不到迹象。碾子坡聚 落一直在延续,墓葬随葬品还有增加,每座西周墓一般都随葬有几件 陶器,说明在亶父带部分族人迁走之后,豳地并没有发生过外来征服 和剧变,甚至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在持续提高。

  既然豳地-碾子坡并没有什么外来威胁,为什么亶父和族人还要 迁徙?其实,这是武乙王西部大扩张的副产品:商朝希望招募一个 仆从部族,让他们定居到周原,充当商朝的附庸和马前卒。这才是 姬周族来到周原定居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是周人灭商后不愿再提起 的黑历史。

  但有一份文献暗藏着这段往事。在周文王创作的《易经》中,有 些卦的爻辞涉及当年亶父迁徙周原这一事件。至于《易经》为何会有 如此翔实的周族历史信息,后面我们会对此进行分析。

  这里先来看益卦。这个卦名,顾名思义,就是获得利益。它的 六四爻辞是:“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高亨认为,“依”是“殷” 的通假。4和周人首领打交道的这位“中行”,在《易经》中出现过好 几次。“中行”的字面本意是行军最中间的行列,可能代指战车,因 为战车走在道路中间,步卒走在两边。所以,整句翻译为白话是,有 人乘着战车来告诉公(亶父):“跟我走,为了殷商朝,你们这个小国 搬迁一下,这对你们也大有好处。”

  这位乘马拉战车深入豳地、劝说姬周族首领搬迁的人,很可能是 崇国的国君——崇侯。崇国是商朝经略西土的基地,武乙王亲征关中 自然需要崇侯提出各种具体方案。

  接着看需卦。该卦的主要内容是周人投靠商朝之后为商朝捕猎俘 虏的各种经验。它的上六爻辞比较特殊,记载的不是捕俘,而是几位 贸然来访者:

  人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穴,是亶父在豳地的窑洞。《诗经•大雅•绵》描写过豳地生活:“古 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5意思是说,亶父住在从黄土上掏出 的洞穴里,还没有建造房屋。

  在爻辞里,三位不速之客来到了族长的窑洞,虽然亶父不知道这 三人的用意,但还是以礼相待,最终的结果是,大吉。

  不速之客为什么有三位?因为殷商时代的马车只能承载三个人。 需卦把这一条放在了最后(上六爻),因为全卦主要是讲周人为商朝 捕俘的经历和经验,而这条则是追溯他们为商朝服务的起因:当初乘 马车而来并钻进亶父窑洞的那三个陌生人。

  再看升卦。该卦的内容都是关于遇到机会而获得升迁的。它的 卦辞是:“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意为,举行大祭祀,去 拜见大人物(商王),不需要担心,去南方的征途吉利。

  对于豳地-碾子坡来说,周原在南方,亶父去往那里就是南征。 可能当时武乙王驻扎在周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这块荒废的土地。至 于亶父具体的行程,应当是沿着泾河河谷向东南方向,出了山地之后 再折向西,然后到达周原。

  老族长的新领地

  升卦的六四爻辞是:“王用亨于歧山。吉,无咎。”说的是亶父到 达岐山下的周原,拜见了武乙王,武乙举行祭祀,同时招待了这位异 族番邦的小头领。

  周人的史诗《诗经•绵》,记载的就是亶父带领周族迁居到周原 的大事件。

  绵绵瓜屣,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 有家室。

  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 来胥宇。

  周原腆腌,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日止日时,筑 室于兹。

  开头部分,是亶父和夫人对周原的首次考察。他的夫人是“姜女”, 也就是在豳地娶的姜姓(羌人)女子。豳地周边是姜姓戎人,这种姬 姜联姻很正常。后世周人尊称亶父夫人为“大姜(太姜)”,她生了泰伯、 仲雍和季历。

  亶父夫妇可能是骑着马跟随“中行”的战车出发的,所谓“古公 亶父,来朝走马”。去拜见王才是“朝二史诗中虽略去了商王武乙, 但用词仍留有痕迹。他们出山地之后,沿着一片水泊向西走,就到了 岐山之下的周原。

  益卦的六二爻和六三爻也是记录这次朝见的。六二爻曰:“或益 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说的是有人赠给 (亶父)一只占卜用的龟甲,价值二十串海贝,用它占卜得到的结果 会很吉利,不可违抗;(武乙)王还在这里祭祀了上帝,很吉利。羌、 周等西部族群本来没有用龟甲占卜的习惯,他们只会用牛马的肩胛 骨,碾子坡虽出土了很多这类卜骨,但从没有龟甲。龟甲占卜是商 人带来的习惯。

  六三爻记载的是亶父朝见武丁王的细节:“中行告公用圭。”意思 是,那位招募他来的“中行”教他如何用玉圭朝拜王。这条爻辞还说, 用益卦来占卜战争,没有灾祸,会捕获俘虏。6

  到了周原后,亶父认真地观察环境,发现这里有广阔而平坦的草 场和树林,很容易开垦成大片农田,长出的苦菜也像麦芽糖那样甜, 正所谓“周原康臃,堇荼如饴"。总之,周原比豳地-碾子坡局促的沟 谷好得多,占有和开发这里,周族人口会增殖很多倍。于是,亶父开 始考虑迁徙大业。他在龟甲上凿了小坑进行占卜(爰契我龟),结果是, 就在这里留下,现在正是好时机,应当在这里修建房屋,正所谓:“曰 止曰时,筑室于兹。”

  其实,亶父和姬周族在这之前对周原也会有所了解,毕竟碾子坡 到这里不算太远。但之前这里不安全,不仅有满怀敌意的野蛮部落在 此活动,强大的商朝-崇国军队也时而前来屠戮破坏。如今有了商王 的首肯,这就完全不同了。

  趣慰迺止,范左筮右,迺疆筮理,迺宣整亩。自西徂东,周 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

  庙翼翼。

  掾之澳澳,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 鼓弗胜。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适立应门,应门将将。遒立冢土,戎 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裁拔矣,行道兑矣。混夷脱矣, 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日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日 有奔奏,予日有御侮!

  最后,《诗经•绵》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记录周原的建设工作。 亶父一路安慰追随他的民众,最后在周原停下来。他先在原野上 规划,确定各宗族占有的疆界以及村舍和田亩的方位,然后是各 种分工和任命,如司土(司徒)和司工(司空),让他们带领民众 建设家宅。最先建好的是周族的宗庙,供奉自姜嫄、后稷以下的 历代族长。

  和《生民》歌唱后稷的农耕事业以及《公刘》颂扬公刘迁居豳 地一样,《绵》也洋溢着欢快、昂扬的情绪。这些史诗都喜欢用排比, 罗列先民的种种劳作场景。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版筑夯土墙,先拉绳 子画出笔直的墙基,再埋柱子,固定两面木版,中间填土夯筑牢固, 然后固定更高一层木版,继续向上夯筑。

  夯土版筑需要密集的协作劳动,周人便唱起节奏明快的歌谣 来协调动作。周人史诗的四字句,很可能就源自集体劳作时的 “夯歌”。当上百堵土墙同时动工,轰隆隆的夯筑声比鳄鱼皮鼓还 响亮:"揉之膜膜,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 暮鼓弗胜。”

  周人还建起“皋门”和“应门”,说明中心聚落有两层土墙和环 壕防御。周原考古还没有发现先周夯土城墙,甚至连亶父时期的建筑 遗存也没有。可能在立足之初,周人的工程建设规模还很有限,能留 下的遗迹更是微乎其微。但亶父时期的周族,像是一颗种子,体量虽小, 但只要落在合适的土壤里,就有长大的可能。

  《诗经》还记载说,周族初到周原时,这里的原野上长满了树林 和灌木,并且有和周人敌对的土著部族“混夷”和“串夷”。7所以, 周人在砍伐树林上投入了很多劳作,他们挖掘土壤里的树根,平整土 地,开垦农田,而当树林消失,串夷部落就逃窜走了。

  作之屏之,其蓄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树。启之辟之,其 程其樨。攘之剔之,其糜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 受命既固。(《诗经•大雅•皇矣》)

  在后世周人的史诗里,亶父被尊为“大王”(太王,古老的王), 他迁居岐山之阳的周原,也被描述成周人“翦商”事业的开端: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诗经•鲁 颂• 宫》)

  但在亶父的时代,周族还完全没有挑战商朝的可能性,也不可能 有称王的非分之想,这应该都是周朝建立之后对历史的改造。不过, 这首史诗措辞颇有些狡猾,它说亶父“事实上开始了翦商大业”(实 始翦商),其实正是为了遮掩当时还没有这种现实可行性。

  迁居周原之后,周族并非一切顺利,尤其族长家还发生了 分裂。

  出走的兄长,远来的妻子

  史书记载,亶父至少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亶父想把 族长之位传给幼子季历,于是两位长兄高风亮节,离开周族去了南方 蛮族之中生活,后来,他们的后裔建立了吴国。

  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史记•吴太伯世家》)

  这段记载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关中的周原和江南的吴相隔太遥远 了。有些史家认为,泰伯和仲雍逃往的应该是山西南部的虞国,也有 人说是关中西端的宝鸡一带。8

  两位兄长的行踪难有定论,但兄弟三人决裂的原因,很可能比史 书记载的要复杂。

  武乙王恩准姬周族迁居到周原是有条件的,立足安居之后,周族 人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便是替商朝捕猎人牲,以供商王献祭。

  甲骨文中用于献祭的羌人,是周人的同宗、近邻和联姻盟友。因此, 为商朝捕猎羌人(周人文献里的姜姓戎人)并不符合周人的传统伦理。 这可能是泰伯、仲雍与父亲决裂的根源,他们希望躲开这件可怕的事。

  而幼弟季历则和父亲站在一起。毕竟,只有依附强大的商朝,周 族才有发展的机会。或者说,通过亶父的朝见,周族上层在见识了商 朝发达的战争和统治技术后受到巨大震撼,他们已无法满足那种蛮荒 深山中的生活。

  后来,季历继承了父亲的族长之位。对季历来说,在作为继承人 和族长的时期,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征伐各种戎人,给商朝缴纳俘虏。 传世的史书虽没有记载这些,但4世纪初(西晋)的《竹书纪年》里 记载了一些季历的事迹。9

  据《竹书纪年》,武乙王三十四年,季历到殷都朝见,被王赐予 土地三十里,玉器十套,马八匹。这三十里土地很可能在商都近郊, 以作为季历在殷都生活的封邑。看来季历获得了武乙王的赏识。

  为了持续获得商朝支持,周族必须为商王征战,缴纳“血税”。 季历在主持周族的十几年里,几乎一直带着部属在外面征讨,这也使 周族变成了一个高度武装化且热衷于战争与劫掠的部族。

  武乙王三十五年,这位好战且慢神的王再次亲征关中,周族则 为商王充当马前卒,大力征讨周边部族。据《竹书纪年》,在这一年, 季历的征伐获得重大战果,他率军进攻“西落鬼戎”,可能是山西和 陕西两省之间的土著部落,战果是俘获了二十位“翟(狄)王”。

  文王的未济卦九四爻涉及了这一事件:

  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这句爻辞的大意是说,季历的征战虽然艰难,但战果颇丰,周族也因 此更得到商王朝(大国)的赏识,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但武乙王却在 此次巡视和亲征中离奇地死亡,据《史记・殷本纪》:“武乙猎于河渭 之间,暴雷,武乙震死。”“震死”,就是被雷电劈死。未济卦九四爻 辞中的“震”似乎也与此有关。

  武乙王暴死之后,其子文丁(第二十八王)继位。10

  文丁二年,季历再次带领族人远征,“伐燕京之戎”,结果遭遇惨 败。“燕京”,古代注家解释为山西太原一带。对于周族来说,这是一 次跨越黄河、进入汾河上游的远征,所以周人不可能占领如此遥远的 土地,战争目的应当还是捕猎当地土著向商朝上贡。

  文丁四年,周人又进攻“余无之戎”,获胜,商朝授予季历“牧师” 头衔。周人史诗虽一直强调自己是农耕文明,但在商朝看来,它的特 点还是畜牧业比较发达。

  此后,季历接连取得战果:七年,伐“始呼之戎”,获胜;十一年, 伐“翳徒之戎”,俘获三名酋长。

  季历还从挚国迎娶了妻子。挚是个东方小国,族姓为“任这 位妻子被后世周人称为“大任(太任)”,她是当时挚国国君的二女儿 (挚仲氏任)。后世注家解释,挚国在今河南省汝南一带,属于殷商的 南土,一个附属于殷商的土著小邦,知名度很低,记载非常稀少。不 过在亶父和季历时代,这大概是周族能攀附的离商朝最近的婚事。11

  在《诗经•大雅•大明》中,周人向西土各部族宣称,这位新夫 人是从殷商王朝嫁过来的,暗示她是来自商王家族的公主: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日嫔于京。乃及王季,维 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但周人这个说法有很多漏洞。商王家族的族姓,是“子”;而挚国的 族姓,却是“任”。这说明挚国和商王没有同宗关系。从甲骨卜辞来看, 商王家族基本实行族内婚,极少和蛮族藩属通婚。

  自从迁居周原,亶父和季历先后带领周族四处扩张和捕捉俘虏, 自然和周边族群的关系很差。为此,他们急需用商朝的旗号壮大自 己的声势,以震慑周边各族。如此,从东方娶来的夫人自然要派上 用场。西土各族群对商朝内部情况很不了解,周人的吹嘘也许能起 到一定作用。

  从另一面说,迎娶挚国的公主,是周族头领有心向化的表现。在 商人看来,刚从豳地-碾子坡迁出来的周族,近乎生番;而挚国,则 更接近中原文化圈,国君家族应当比较商化,可能会使用商人的文字 和官方语音,如此,新娘大任给季历和周族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特 别是她生了一个叫周昌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文王。

  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周昌成长的环境,肯定兼有商和 周两种文化氛围,尤其是自幼就可以说商朝语言,书写商人的文字, 甚至晚年还沉迷于占卜和易卦占算,这应该都和母亲带来的文化影响 有关。

  但季历时代的周族尚未脱离野蛮色彩,因此,从相对繁华开化 的中原远嫁荒僻西土,这让大任一直难以适应。后世经过改造的历 史说,大任在怀胎(周昌)之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 不出敖(傲)言”,全面符合儒家的妇道礼仪,是胎教的创始人。其 实,这很可能是和丈夫疏远而造成的家庭生活冷淡所致。据说,大 任是到猪圈里小便时生下文王的。可见,此时周族首领家的生活条 件与部落普通民众并没有太大差别,从东方邦君家族嫁来的女子自 然难以适应。12

  周昌还有两个弟弟,后世的称号分别是虢仲和虢叔,但这两人知 名度极低,可能是季历与其他女子所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4页  当前第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翦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