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华北,改造平原湿地的工作,起步虽晚,却更有成效和持续 性。原因何在?
其一,可能是因为比起南方,华北降雨较少,更容易排涝,且粮 食作物更多元,既有水稻,也有旱作的黍、粟、豆和麦,这样的话, 改造初期的湿地适合种植水稻,但随着气候暖湿程度的减弱,二里头 这种“稻作殖民地”会逐渐回归旱作,同时,稻田灌溉技术被保留下 来,继续用于粟、麦等北方作物,而这对于旱作农业的增收有重要作用O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继夏朝之后,商朝和周朝都建立在华北的平原地带, 并奠定了此后直至秦汉的“华北优势”。
当然,和后世相比,新碧-二里头的人口基数仍然很低,改造湿 地平原的工作也很有限。新碧属于豫西山地与河南平原的交界带,地 势相对低平,向东就是广阔的大平原-古湿地,但新碧人却没有东进, 而是选择了洛阳盆地的二里头,究其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洛阳盆 地面积有限,二里头周边的微环境更容易改造;他们当时的人口规模 也还不足以全面开发大平原。
其二,新碧人有机会扩展稻作农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陶器器 型看,新碧属于主要分布在淮河、汉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北岸稻作区 的煤山文化,且位于煤山文化的最北边,稻作和旱作农业的杂糅地 带。正是在此基础上,新碧人用水稻开发了二里头。
其三,新碧人并不是从南方的煤山文化中心区搬迁而来的移民, 因为没有发现他们饲养水牛的证据。水牛是热带、亚热带动物,直到 今天,也还是只能生活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新碧和二里头出土过 很多人工饲养的牛骨,但都属于黄牛,没有水牛,说明他们并非从南 方迁徙而来。新碧人的先祖应当是以旱作为主的本地土著,后来因被 南方蔓延来的煤山文化同化,从而学会了水稻种植。二里头出土过犀 牛和鳄鱼的骨头,可见当时华北的气候比现代更湿热。至于为何水稻 比水牛先传播到黄河流域,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游龙的王朝
距今4000年前,河南平原上有大量水泊湿地,所以新碧人可能 是一个生活在湿地中的部族,能很快适应南方传来的水稻农业。另外, 二里头-夏朝人有崇拜龙的习俗,应当也和他们曾经的滨水生活有关, 因为上古传说中的龙都是水生,形体与蛇接近。
顾颉刚早已发现,“禹”字从“虫”,也就是蜷曲的蛇形,而在古史中, 禹的父亲名“稣”,字义是某种水生之物,据说稣死后变成了黄龙。(《山 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夏朝王室族姓为“姒、在后世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它的“以”部的写法就是蜷曲的蛇形。11
这些古史中的信息应当不是偶然,因为在考古中也能找到呼应。 二里头的显贵墓葬经常随葬绿松石的龙形器或饰牌。其中最典型的, 是一座二期墓葬,编号2002VM3。口墓主上身放着一条绿松石镶嵌 的“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两千多片细小的绿松石片组成,呈 游动的蛇形,从墓主肩部延伸到腰部。龙头用两枚白玉珠做眼,球状 绿松石做成蒜头鼻,鼻梁是三节柱状青玉和白玉。这些复杂的绿松石 结构可能是粘贴在纺织物上面的,类似挂毯,覆盖在墓主上半身。出 土时,有机物已经腐蚀消失,绿松石嵌片尚保持原位。这位墓主被埋 葬在当时的一座大型宫殿院内,还有其他高级随葬品,显然是王室成 员的级别。由此亦可见,绿松石龙很可能代表的是夏-二里头人的图腾。
后来,二里头显贵的丧葬习俗发生了一些改变,绿松石镶嵌的大 龙变成了巴掌大小的铜牌饰,上面用绿松石拼成一只俯卧的动物,但 造型比较抽象,不太容易辨认是什么。但有二期2002VM3中的龙形 器先例,学者认为,这些铜牌饰的造型也是龙。0
龙一直是二里头高等级墓葬的标志,迄今发现龙形器和铜牌饰的 高等级墓不超过五座。另外,龙形图案不止有墓葬中的绿松石饰物, 很多陶器上也有龙或蛇的花纹和造型。
2002VM3绿松石龙形器14
二里头发现的龙蛇纹饰”
在二里头之前,龙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距今5000多年前 的红山文化中,经常出现玉雕龙,稍后的凌家滩和良渚文化中也有玉 龙,陕北石郎古城(比二里头古城早三四百年)的石墙有浮雕龙形 图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形器造型和石窕皇城台的浮雕龙接近:石郎 浮雕龙的头部为圆弧形,二里头的初看是方形,但实际上方形只是基 座轮廓,其中包含的龙头仍是圆弧形。石眼的龙元素并不多,到二里 头则蔚为大观。
石期皇城台大台基8号石雕龙拓片
比较起来,二里头的龙的规格更高,出现在最为显赫的墓葬,且 俯卧在墓主上半身。这是其他文化里的“龙”没有的“待遇”。可见, 二里头-夏朝王室和龙的关系更密切,或者说,龙是他们的象征和图腾。
在《易经》的《乾》卦中,也多次出现龙。如“潜龙”,即潜在 水下的龙;“或跃在渊”,省略的主语也是“龙”;龙还可以飞,所谓“飞 龙在天”。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从《易经•乾》的爻辞可知,古人观念中的龙主要生活在水中,但也 会一飞冲天。
二里头人有稻作和龙崇拜,这让他们在普遍萧条中建立起繁荣的 聚落;然而,要超越昔日龙山时代的古国,他们还需要其他的技术, 比如青铜。
注释
1《史记•五帝本纪》。现存关于大禹的记载,主要来自《尚书》、战国诸子和 司马迁的《史记》。
2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1999—2006)第一册 ,文物出版社,2014年,
第150页。有关二里头考古的基本信息及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
不再详注。
这里采用的是较低的稻米千粒重数值,二里头稻米和粟米颗粒重量比实际应 远超过八倍。二里头浮选结果并未介绍粮食颗粒的平均体积、重量,但王城 岗遗址的浮选有体积:粟粒“均呈近圆球状,直径多在1.2毫米以上”,稻米“平 均粒长是4.47毫米,平均粒宽为2.41毫米”,计算可知,粟米平均体积约0.9 立方毫米,稻米平均体积近20立方毫米,是粟米的20倍,所以8倍的重量 估值属于相当保守。参见赵志军《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植 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1999—2006》第三册 ,第1301页。这是等比 例显示的图片,在有些浮选统计论文里,各种粮食照片的比例不同,显示的 颗粒大小都近似,更容易使人忽视千粒重问题。
赵志军:《偃师二里头遗址浮选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农业考古》2019年第 6期。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新密新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 522、523页。新碧一期数据中粟和黍被合计在一起,但这两者的千粒重相差 较大,难以进行合并折算,所以这里只用了第二期数据。
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1999-2006)第四册 彩版一改绘。
赵志军:《偃师二里头遗址浮选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考古发掘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72页。
袁飞勇:《煤山文化研究》,武汉大学2020年博士论文。关于新碧陶器所属 文化类型及分布范围,学术界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本书采用的是较广义的 一种。
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第112、137页。常淑敏:《二里头王都的龙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院2014年硕士论文。
2002是发掘年份,V是发掘区编号。
王青、赵江运、赵海涛:《二里头遗址新见神灵及动物形象的复原和初步认识》, 《考古》2020年第2期。
朱乃诚:《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郎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 代》,《中原文物》2021年第2期。
同上。
同上。
第三章 二里头:青铜铸造王权
在“夏都二里头”遗址公园尚未兴建时,作家兼媒体人许知远曾 带着摄制组造访二里头,由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给他讲解古老的王 宫基址以及3800年前的城建规划大路。
王权的威势如坚硬的夯土,似乎已经写入文化基因,注定主导其 后近4000年的中国。镜头前的许知远茫然自语:“是宿命,难道—— 无法走出去么? ”
不过,回到二里头初创的时代,当事人面临的问题可能完全不 同。在二里头之前的一千多年里,从江南到华北,已经出现若干辉煌 古国——石家河、良渚、南佐、陶寺、石穿、清凉寺……它们一度建 立大型的城邑,距离“文明”和王朝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然而经过短 暂的繁荣,又都自然解体,复归简单无为的部落时代。
那么,二里头是如何走出昙花一现的旧循环的?因为他们有了新 的统治技术——青铜。
最古老的“城建规划”
《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共有471年。।新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前 后相承,距今约为3850—3520年,恰好和古史中的夏朝基本吻合。
但是,除了这个基本的时段特征,古史中记载的夏朝往事,诸如 后羿篡权之类,在考古中还找不到验证。而且,二里头考古呈现的很 多现象,在史书中也完全没有记载。
新著遗址存在时间较短,只有一百年左右;后继的二里头遗址存 在时间为距今3750—3500年,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四期。空二里头一 期(距今3750—3680年)和新碧类似,都是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的 较大聚落,没有发现大型建筑设施,推测还属于部落阶段。到二期(距 今3680—3610年),迅速扩大到3平方公里,出现了社会复杂化的各 种迹象,如宏大建筑、财富的集中,这也是之前陶寺和石崩古国的顶 峰规模。从这时开始,二里头成为黄河和长江流域独一无二的新兴早 期国家。
在二期,二里头人规划了整齐的路网和宫殿区:两横、两纵四条 大道,构成“井”字形路网框架;中央是王族生活的宫殿区,东西宽 近300米,南北长近400米;宫殿区北边是祭祀区和贵族墓葬区,南 边是作坊区,东侧是贵族居住区,平民可能主要住在西侧;大路宽约 20米,目前发掘出来最长的是东大路,残留700多米,一段路面上 还有清晰的车辙,两轮间距1米左右,应是人力推拉的双轮小车。
二期出现了两座大型宫殿D3和D5(D代表殿,编号是发现的 顺序,不是建造顺序),在宫殿区中部偏东,夯土地基,方形大院落。
D5建在约1米厚的夯土地基之上,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近 70米,院内有四排平行的房屋,互相用夯土窄墙隔开。D3的院落更大, 可能有三排房屋,但后期破坏严重,已经难以复原。
在二期,王室有个独特的习俗:把墓葬埋在宫殿庭院内。D5院
二里头遗址总平面图3
落就发掘出多座墓葬,最著名的是出土绿松石龙形器的2002VM3 (以 下简称“M3”),属于二期的晚段,距今约3650年。这座墓穴面积不大(南 北长2.24米,东西宽1.19米),墓主是一名三十多岁的男性,上半身 尸骨基本腐朽,颈下挂一条用多枚海贝串起的饰物;没有殉葬人,随 葬品除了著名的绿松石龙形器,还有多件陶器、红彩漆木器及少量小 型玉器和绿松石串珠,铜器则只有一枚青铜铃,放在绿松石龙的背上, 内有玉石质的穿孔铃舌。4这枚铜铃的造型,与陶寺晚期墓葬中的一 件红铜铃类似,但侧面多了一道扉棱。
2002VM3出土的铜铃、铜舌§
M3墓主下葬时,陶寺和石昴古国已经终结近二百年,但它们的 高端文化元素——游龙和铜铃却出现在二里头,说明某些掌握这种技 术的人群可能被洛阳盆地的繁荣所吸引而加盟了新兴的二里头都邑。
那么,M3的墓主是某一位夏王吗?
这座墓的规模不算太大,但二里头迄今并未发现更大的墓葬,而 且,它属于二里头二期,彼时的夏王朝还没有达到巅峰,能拥有这些 随葬品已经极为难得,特别是绿松石大型龙形器,由上千片细小的绿 松石嵌片组成,每一片都要经过精心打磨和拼接,需要大量的劳动时 间和精湛的技艺,而这些只有在分工程度很高的复杂社会才有可能。 这么说来,它的主人也只能是复杂社会的统治者。因此,M3的墓主 即使不是夏王,也应当是王族重要成员。
还有不寻常的现象。M3中没有发现任何兵器,而在此前和此后 的古国都很难发现没有随葬兵器的高级墓葬,哪怕只是村落或部落社 会的男丁也常常会随葬一把石斧钺或几枚箭镶。M3被后世破坏了一 角,也许有少量随葬兵器恰好在那一角?但和M3同期发掘的其他墓 葬也没有发现任何兵器。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和平的人群。
但随着二里头的繁荣和阶层差距加大,曾经导致往日古国解体的 危机也会降临二里头。
王家大院
夏王朝的极盛阶段,是二里头文化三期,距今3610—3560年。 虽然聚落面积不再大幅扩张,但增加了很多高等级建筑。
宫殿区大道内侧修筑了夯土围墙,围起的小城面积约0.1平方公 里,被考古工作者称为“宫城”。宫墙不太高大,发掘的底宽只有2米, 这意味着墙高可能只有四五米左右,而且顶部很窄,不可能有守城的 士兵站立其上,可以看作稍加放大的版筑院墙。
宫城东墙地基有三个缺口,推测是城门遗迹。在城西南角,南墙 的7号基址和西墙的8号基址有夯土地基与很多柱洞,像是两座“城 门楼”造型。
D3和D5被废弃,新建了多处大小不同的宫殿院落。最显赫的, 是宫城西南角的D1和东部的D2 :放弃了之前密集成排的房屋格局, 每座建筑基本都是一座空旷的大院,院子中央偏北是孤立的主体殿堂, 王者气象十足。
D1的庭院接近正方形,边长约100米,东北角向内凹进一块, 总面积近一万平方米,比一座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因此,院落开工时, 得先挖出整体深约1米的基坑,然后逐层夯土,打出坚硬的地基,直 到整个院落比地面高出近1米。这种工程需要调动大量人工,显然有 王权在规划调度。
院墙内外两侧有柱廊,有陶制的下水管道,可以把院落中的雨水
排到东墙外。大门朝南,有大型门房,共三条门道,每条宽度近3米。
主体殿堂的夯土厚达4米,底部夯筑了三层鹅卵石,殿堂高出院 落1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面积900平方米。从柱洞分布看, 这是一座周围有回廊的大型宫殿。
与二期的D3、D5相比,D1放弃了实用、局促的多排房屋结构, 改为空旷的庭院和大型单体殿堂,凸显的是礼仪性质和权力的独尊。 之前的各种古国,如华北的陶寺和石郎以及南方的良渚,都没有如此 规模的殿堂,这意味着二里头统治的疆域和能够调集的劳动力有显著 增加,俨然具有王朝气象——虽然还只是雏形期的王朝。
D1院落的具体功用又颇难解释,它过于空旷,缺少生活设施, 不像是王者起居的场所,哪怕是后世的皇宫也少见如此空旷的封闭式 庭院,所以比较可能是宗教礼仪性建筑,类似明清时期的天坛和地坛。
D1宫殿(院落)复原图
而且,确实在D1院落中发现了几处用人祭祀的迹象。
在殿堂北侧,有三具呈环形埋葬的尸骨,头部朝着顺时针方向, 按墓葬编号分别为M52、M54和M55,其中,有两具是成年女性: M52,仰身,跪姿;M54,俯身,两腿并直,两臂紧贴身体,像是被捆绑。 M55,则性别未知,姿势也像是被捆绑,而且埋人的坑穴极窄,整个 人应该是被硬塞(踩)进去的,致其两臂脱臼。
D1主体殿堂北部圆坑及墓葬平面图
三具尸骨埋在院落夯土中,包围着一座椭圆形深坑,夯土地基被 挖穿,深度在10米以上,应当是水井或者是存储用的“冰窖”,兼有 宗教祭祀用途。8
此外,殿堂西侧还有人祭坑M57,坑穴也极为窄小,宽度仅有
30多厘米,死者仰身直肢,身体微扭曲,发掘报告推测,这应该也 是被捆绑后勉强填塞进去的。殿堂东南有M27,死者的手和脚都被砍 掉,被折叠成跪坐姿势。
上述五具尸骨都是在庭院地基上挖坑掩埋的,埋葬的时间和宫 殿建设基本同期。为观察宫殿夯土地基构造,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 了局部解剖发掘,夯筑的地基里没有发现尸骨。这说明,二里头可 能还没有用人给建筑物奠基的做法,但在建筑落成之后会有小规模 杀人祭祀。9在后来较长的使用期里,宫殿院落中留下的遗迹并不多, 难以判断举行过哪些祭祀活动。
D2在D1东北方150米处,紧靠宫城东墙,建成于三期末,规 模略小于D1,但风格相近:院落南北长70余米,东西宽近60米, 围墙带柱廊;院落中央偏北是独体的大型殿堂,南院墙上有门房和门 道;在主体殿堂和北院墙之间,也有一个水井,最初发掘时曾被当成 一座大墓(Ml )和盗洞。10D2院落内没有发现人祭的遗存。
二里头宫殿区还有一处大型祭祀场所,是一巨大土坑,位于宫 城区东北角,发掘者编号为“1号巨型坑”,是宫殿和宫墙的工程 取土形成的,从一期末延续到整个二期,后来则被当作祭祀场所 使用。经钻探,该巨型坑东西长66米,南北宽33米,总面积为 2200平方米,约有五个篮球场大。最深处近7米,总取土量超过 一万立方米。由于面积太大,无法整体发掘,只在东侧开了一条解 剖性探沟。
解剖显示,坑的边缘很陡峭,坑底有踩踏形成的路面,有房屋和 炉灶,局部有积水湿地,还有几处用小猪做祭祀的现场,有些埋葬的 是整猪,有些是猪头等部位,集中的一处有三头完整幼猪。
在三期宫墙建设完成后,巨坑被围在宫城内东北角。经发掘,坑 底出土有多枚椭圆球形的粪便,主要成分是细碎的灰白色骨渣,像是 某种猛兽的粪便。从巨坑所处的环境推测,它可能是宫廷显贵豢养虎 豹等猛兽的苑囿。“把猛兽园和祭祀场放在一起的布局,在上古时代 很少见。
目前1号巨型坑只发掘了很小的一部分,还无法总结全貌。 从已经揭露的部分看,未发现人祭,相对而言,二里头宫廷人群 更偏爱用猪献祭。
20I0V •
T4724 中
,解剖沟2
n号些址
1号巨型坑2010年发掘探方分布图
宫城外的人祭
宫城北侧,是二里头的祭祀区和显贵墓葬区。在这里,考古工 作者发现了一些规格相对较高的墓葬,大多属于三期和四期(距今 3560—3520年),仍沿袭着2002VM3的一些特点:墓穴面积不大, 有绿松石饰物,没有殉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