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翦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7节
小说作者:李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4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2:01:32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很多遗址都发现过零星、小件的铜器,如铜 片、小铜刀和铜锥等。这应该是古人在偶然状态下的收获,比如把含 铜的矿石放到陶窑中烧,然后发现了小块的铜,并进行初步加工,但 离实用的青铜还有很远的距离。

  单纯的铜是红铜,熔点较高,熔化后流动性很差,难以铸造成大 件或精细的物品。而且,纯铜质地较软,用途有限。要降低熔点、提 高铜熔液的流动性,需要加入锡或铅;要提高铜的硬度,则需要加铅。

  不同用途的铜器,锡和铅的比例也不一样。铜礼器需要有精致的 造型和繁复的花纹,锡的比例要稍高;铜兵器要有较高的硬度,需要 提高铅的比例,但铅过多又会造成青铜器变脆,容易碎裂。这些比例 关系需要技术人员在反复试错中摸索。

  从矿石中炼出单纯的某种金属并非易事,不过有些矿石是多种金 属共生,幸运的话能遇到铜锡共生或者铜铅共生且比例碰巧合适的矿 石,烧炼这种共生矿石,则有可能得到较硬、较细腻的铜合金。但这 种偶然的成功难以复制,当矿石中的元素比例改变,炼出的铜就不符 合需要了。所以,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有很高的门槛。二里头铸造 区发现过一小块锡片,这说明他们已经能单独提炼锡来与青铜配比。 殷墟还发现过超过一吨的铅锭窖藏,这也是为冶炼青铜准备的原料。

  石器时代通往青铜时代的大门看似很宽,实则很窄。这些困难和 偶然性,又催生了关于金属冶炼的神秘玄学观念,认为某些神灵会影 响冶炼的成效,所以人们会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祈福,请神赐予高质量 的产品——从夏到商,冶铜区的人祭遗存都比较密集,直到钢铁时代, 冶炼仍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神秘色彩的活动,甚至有工匠舍身投入炼 炉、获得高质量金属的传说。

  注释

  1《史记•夏本纪》裴驱集解引《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 四百七十一年矣。”《汲冢纪年》就是《竹书纪年》。

  2 仇士华:《14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 赵海涛、张飞:《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考古》,《南方文物》2021年第2期。

  4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 发掘简报》,《考古》2020年第1期。

  5 许宏:《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世界遗产》2015年第8期。

  6 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7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8 这个“圆坑”在1972年和2001年两次被发掘,分别编号为1972VH80和 2001VH1O

  9 这种建筑落成后再埋入的人牲,性质介于奠基和人祭之间,这说明两种人祭

  方式间并没有太明确的界限。

  10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1999-2006)第二册 ,635页。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1号巨型 坑的勘探与发掘》,《考古》2015年第12期。

  同上。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第241、251页。

  郑光:《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7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 第167页。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中原文物》2020年第4期。 同上。

  岳洪彬:《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5》,文物出版社,1996年, 第163页。

  《说文》曰:“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卜, 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

  参见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朱其宇《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墓葬研究》,河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第16页。

  李志鹏:《二里头文化祭祀遗迹初探》,《三代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 2006 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密新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第41页。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第112页。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图片分别引自许宏《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和《世界遗产》编 辑部《二里头新探》,《世界遗产》2015年第8期。

  关于中国早期文明认定标准的讨论,可参考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陈星灿整理,《文物》2004年第1期。

  在缺少青铜技术的人类文化中,黑曜石可以部分代替青铜兵器的功能:它是 火山喷发形成的玻璃质岩石,断茬锋利,价值较高。在上古中东地区以及欧 洲殖民者入侵前的中南美洲,黑曜石都曾是高端兵器原料。但中国的黑曜石 较少,在新石器时代几乎没有它的踪迹。

  许宏:《东亚青铜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第60页。

  参见《左传•襄公四年》,《史记索隐》引用时有所增减。另可见《史记正义》 引《帝王世纪》。



第四章 异族占领二里头

  夏朝和商朝的更迭,在史书中有道德评判色彩很强的记载: 末代帝王夏桀胡作非为引起天怒人怨,终于被新兴的有道之君商 汤取代。

  帝桀之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 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乃 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1

  但考古呈现出来的过程更为复杂,一些来源各异的落后人群曾侵 入二里头古城,统治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王朝更 迭显得扑朔迷离。

  夏朝的敌人来自哪里?这需要从二里头古国的疆域开始考察。

  五百里王朝

  在二里头二期,古城扩张到3平方公里后,已经达到一个早期国 家的体量。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个早期国家统治的范围有多大?

  从最低标准看,洛阳盆地是二里头都邑能够控制的范围。盆地东 西狭长,跨度约50公里。有研究者曾统计洛阳盆地内的聚落数量: 在二里头一期,古城之外发现聚落19个,二期迅速增长到83个,到 三、四期稳定保持在100个左右,其中,面积在0.5平方公里左右的“乡 镇”级大聚落约20个,其余为0.1平方公里及以下的村落。从“王都” 到乡镇、村落,等级格局非常明显,显然属于同一个王国政体。2

  至于二里头-夏王朝在洛阳盆地外能够控制的疆域,史书和考古 都难以给出标准答案。其一,编写相关史书的主要是战国到西汉时人, 他们还没有对早期国家的考古知识,只能按自己生活的世界想象三皇 五帝和夏商时代,所以孟子会说,大禹治水的范围遍及江、河、淮、汉: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范,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这是战国时代华夏人的认知世界,但上古的华 夏范围还没这么大。

  其二,考古学也很难解答政治史层面的问题。考古的主要对象是 古人生产的器物,特别是数量最多的陶器,虽然从陶器风格可以划出 “二里头文化”分布的范围,但陶器分布范围和古国政治体并不是一 回事,不然,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会是地跨上千里 的古国。

  以陶器为基础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比较广,从晋南到关中、河 南省大部,甚至远及安徽省,但风格并不完全一致,还会按地域分成 几个“类型”,所以陶器文化很难和古国的政治疆域等同。二里头人 对铸铜技术严格保密,制作的铜器很少出现在外地,也难以作为指标。

  关于二里头-夏朝的疆域,日本学者西江清高和久慈大介曾提出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分布及出土陶礼器的遗址示意图:黑点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编号的空心 方框是出土二里头风格陶礼器的地点。

  一个方法:考察陶礼器的分布。3二里头文化拥有独特的陶礼器(酒器) 群,魏、爵、孟、瞿、鬻等,只有地位较高的人才能拥有成套的陶礼器。 如果这些陶礼器群出现在二里头古城之外的地方,就可能是二里头-夏朝的控制范围,或者是夏王室给外地酋长的赏赐,我们由此可以窥 探古国的政治影响力范围。

  从西江清高制作的分布地图可见,陶礼器出现最集中的地方在黄 河南岸以及嵩山东南麓,西起河南陕县,东到郑州,东西约200公里, 南北约100公里。本书推测,这应当是二里头古国(夏朝)直接统治 的区域,比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要小得多。

  在较远的外围也有一些零星的二里头陶礼器出土,如河南省南部 的方城八里桥和驻马店杨庄,陕西商州的东龙山。这些可能是和二里 头古国(夏朝)存在朝贡关系的部落,反映了夏朝的影响力范围。

  这个“王朝”疆域要低于战国时人的想象,但已经超过以往中国 境内的任何古国。究其实质,二里头-夏朝属于古国和王朝之间的过 渡状态,或者说在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门槛上。

  古史有“启征西河”的记载,即禹的儿子启曾远征晋南地区:”(启) 三十五年,征河西J (《帝王世纪》)从地理环境推测,夏王朝应当和铜、 盐矿产丰富的晋南有密切联系。山西省南部,特别是汾河下游地区, 有比较密集的二里头文化聚落,属于晋南本地的东下冯类型。4

  在二里头一夏朝时期,晋南地区的绛县西吴壁出现了冶铜工场, 主要是把铜矿石冶炼成红铜,但没有在当地发现青铜铸造技术。发掘 者推测,西吴壁可能是二里头-夏朝控制的一处采矿和冶炼基地,生 产的红铜供应二里头。但西吴壁尚未发现高规格的城邑、建筑和墓葬 等,缺少夏朝统治的直接证据;也许,它是由本地部族掌控的,用铜 料和二里头人贸易。

  晋南没有发现二里头-夏朝建立的城池,直到商朝早期,商人才 在晋南建立了两座夯土小城池,距离西吴壁数十公里,说明商人已经 控制西吴壁铜矿。在早商,西吴壁的炼铜炉底部还有人祭遗存,5这 似乎是当地族群接受商文化的表现。

  在东方,夏王朝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据点——郑州大师姑古城和新 郑望京楼古城,距离二里头100公里左右,城池规模不大,边长仅数百 米,城内没有发现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但抛掷在灰坑里的尸骨较多,显 示有较强的权力因素和社会冲突,也可能是和异族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

  这两座小城,意在守卫夏朝的“边疆”。从这两地再向东,是山 东地区的岳石文化;向北,是辉卫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当然,它们和 夏都二里头的关系也难以确定,也许是二里头直接管辖的边疆据点, 也许是接受二里头册封的地方自治“诸侯”。

  东卜冯文化

  Q 50 ]pkm

  夏末商初中原主要考古文化分布图6 :郑州(大师姑)和新郑望京 楼处在二里头文化的东部边疆,其中的二里岗(冈)文化兴起较晚, 和二里头是前后承接关系。

  夏王都沦丧

  距今3600—3500年间,是二里头文化的尾声——第四期。这 一百年又分前后两段:前面半个世纪,二里头人仍旧按照原来的轨迹 生活,沿用着三期建成的宫殿和宫城墙,各种手工作坊都在生产,铜 器铸造技术稳步提高;后半个世纪则发生了剧烈变化,宫城墙开始塌 毁,几座宫殿逐渐废弃,某些外来者侵入了二里头。

  在后半阶段,D1宫殿仍在使用,但明显更换了主人:院落里挖 掘了很多灰坑(垃圾坑),有些灰坑破坏了柱廊和宫殿台基;院落围 墙下有很多低等级墓葬,有些死者居然被埋在柱廊下;西廊檐下甚至 挖出了一座陶窑,说明曾有人在宫殿院里挖土制陶,生产下等人使用 的陶器。

  种种迹象显示,这座夏都最宏大的宫殿已经成了大杂院,主人不 再是显贵豪门,而是一大批外来的乡土民众。此外,D2宫殿院落以 及南邻的D4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被外来者粗暴利用,很快就失去 了往日的辉煌。

  这些鹊巢鸠占,反客为主的外来者是谁?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学 者只能从最擅长的陶片分析入手。

  在夏朝最后的半个世纪,二里头突然出现了来自豫北下七垣文化 和山东岳石文化的陶器,特别是DI、D2宫殿灰坑中的陶片,主要是 外来风格。这说明,有大量来自东北方向的人群入主了二里头,他们 很多虽只是普通民众,但作为征服者,入住了 DI、D2这种高级宫殿。

  宫城西南角的两座门楼(D7基址和D8基址)在四期晚段也被 废弃,踩踏出的道路覆压在柱洞之上,说明门楼建筑已被夷为平地。 宫城东墙也出现了坍塌迹象,有些小路穿过城墙,还有堆积的垃圾。

  这一轮变化发生在距今约3550年前;对照史书,这正是东方商 族崛起、夏商易代的时间,商汤(武王)带领商人攻灭了夏朝。7

  在半个世纪的“占领期”,商人征服者放任二里头的宏伟宫殿逐 渐失修、损坏,而新建了两处较大型建筑。其中的一座,在宫城东墙下, D2院落北侧,借用了一段东城墙,同时封堵了东墙最北的一座城门, 被编号为D6宫殿基址。

  D6宫殿是分三次逐渐形成的,最早在西端建了一座接近方形的 建筑,然后分两次向东扩建,最后和东宫墙连接。它没有之前二里头 宫殿的宏大和规整,而是更加紧凑和实用。这是典型的商人早期风格: 四合院结构,贴着围墙建房子,不在院落中央建造独立的主体殿堂。

  占领者新建的另一座建筑是D10,不太大,在宫城的外侧东南角, 恰好占据了宫南路大道。可见,此时宫城南墙已经塌毁,可以随意通行。

  商朝占领时期的二里头宫殿区平面图8 : 6号和10号基址就是在这一时期新建的, 昔日的1号和2号基址则逐渐被废弃。

  商人没有继续把二里头当作都城,而是在二里头以东8公里的偃 师市(区)郊建造了一座新聚落,同时,在现今的郑州市区也建了一座。 这两座聚落逐渐扩大,并修筑了城墙,被考古学者分别称为偃师商城 和郑州商城。

  这说明,商人对二里头的占领完全是实用和策略性的,新建筑也 不太重视礼仪性。另一方面,第四期发现的被随意抛弃的尸骨数量大 增,其中大部分应当来自商人入侵和统治二里头时的杀戮。比如,一 座四期晚段的墓葬(1984VIM5 ),墓主的胸骨被一枚8厘米长的铜敬 射入,埋在宫殿区以北的六(VI)区传统墓地。他很可能就是被商人 占领军所杀的夏人,但家人还是尽量按正常标准埋葬了他。9

  商人占领二里头时期的杀戮还表现在灰坑中,不仅坑中的人骨明 显增加,还有长期积累的零碎人骨。比如,有一个深达1.85米的灰坑, 在其使用期间,一直有零星的人骨被扔进去,而且坑中其他垃圾主要 是各种动物的骨骸以及陶制炊器残片。这很可能是食人者房屋旁边的 垃圾坑:

  人骨在2000IIIH17的不同层次、不同部位都有出现,似肢 解后弃于坑中。出土有包括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嬴、 刻槽盆、大口尊、躯、器盖等在内的较多陶片,牛、羊、猪、麋鹿、 鸟、蚌、丽蚌、圆顶珠蚌、圆田螺动物遗存。10

  再晚一些,作坊区东北侧的一座灰坑(2004VH305 )有五具较完 整的人骨。这座灰坑边长约2米,深约1.3米,最底部有一名十六七 岁的男性,上面是四名女性,其中一名女性(2号)身下铺有约2毫 米厚的朱砂。这五人的身体多蜷曲,很可能是死于他杀。

  二里头较高级的墓葬中,常给墓主铺垫朱砂,这是自龙山时代 已经出现的葬俗;但2号女性是和其他人一起被抛尸灰坑的,不是 正常的死亡和丧葬,为何独独她获得了铺垫朱砂的待遇?可能她死 前有一定地位,负责抛尸埋葬者对她有些同情且也有获得朱砂的能 力,但仍不会(或者说不敢)给她挖一个单独的专用墓穴。这座坑 不太像祭祀坑,因为坑中包含较多生活垃圾。11

  存在征服之后的暴力统治,但也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这 是被占领下的二里头的基本状态。

  在夏商易代之际,二里头人的青铜冶铸技术堪称独步中原甚至东 亚,商族人自然会非常重视。商人从二里头铸铜区调拨了一些人,分 配到偃师和郑州商城建立冶铸工场,但二里头铸铜场的主体仍在继续 生产。

  二里头的铸铜人群和商人的关系似乎不错。在商人占领期间,手 工作坊区的北墙也有发生损坏,但立刻进行了重建。I?铸铜场区并未 发现太多外来陶片,看来商人占领者比较尊重冶铸场所,没有在这里 建立营地。

  这也使人产生了这样一个联想:也许,铸铜族群是灭亡夏朝一二 里头的“第五纵队”,他们不甘心宫殿区族群垄断权力,坐享统治收益, 便联合外来者商族,一起征服了宫殿区族群。铸铜族群和商人的协作, 换来了二里头古城半个世纪的寿命。

  但二里头的夏王族群并未被赶尽杀绝。新建的偃师商城发现了一 些二里头风格的陶器,而且二里头宫殿区的某些规划特点又出现在了 偃师商城的宫殿区。看来,商人征服者把二里头宫廷人群(或是其中 的一部分)迁到了8公里外的偃师商城,让他们参与建设新城。

  而在苟延残喘近半个世纪后,二里头的青铜作坊还是被彻底迁 移到了郑州商城。从此,二里头古城消失,夏王朝最后的痕迹不复 存在。

  遥远的巢湖殖民地

  《尚书・仲虺之诰>1己载,商汤灭夏之后,把末代夏王桀驱赶到了 “南 巢”:“成汤放桀于南巢。”古代注家认为,“南巢”是安徽的巢湖之滨: “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者也。"(《史记

  正义》引《括地志》)

  巢湖,在二里头东南方500多公里外,不仅不是二里头文化区, 甚至不属于二里头前身(新智人所属的煤山文化分布区)。夏桀的逃 亡为何指向巢湖?从史书里再也找不到旁证。

  1972年,安徽肥西县的大墩孜村出土了两件青铜瞿和一枚青铜 铃,铜铃是二里头墓葬中常见的造型,两件青铜肆也属于二里头晚期 特征。肥西县在巢湖西岸,似乎和夏桀逃亡“南巢”相呼应。

  之后,肥西县多次出土二里头风格的青铜器和陶器。在二里头古 城之外,肥西是当时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区。较新的发现是三官庙聚 落遗址,有房屋被烧毁后的红烧土堆积,里面有十多件青铜器,主要 是钺、戚和戈等兵器。14

  碳十四测年显示,三官庙遗址距今约3700年,正当二里头古国 最鼎盛的第三期,所以,可能是当时二里头铸铜人群曾发生内江,一 部分被排挤者被迫南下另谋生路,迁徙到了肥西三官庙定居。从那之 后,他们和夏朝的联系似乎很弱,其中的一个表现是,他们制作的青 铜器逐渐和二里头拉开了距离,甚至出现了二里头没有的造型,比如 “半月形铜钺“。”

  不考虑沿途部落的敌意,从二里头到肥西的交通算不上太困难:

  先步行到新碧一带,乘坐舟筏先后进入颍河和淮河,再溯泗水而上, 便可抵达肥西附近。

  目前尚未在肥西县发现冶铸铜的遗址,也没有发现高等级的宫殿 和大型聚落,但零星发现的青铜器证明,确实有来自二里头的人长期 定居于此。

  当夏王朝被商人占领,也许末代王夏桀想起了遥远南方的那批二 里头铸铜师,于是南逃寻求庇护,结果商人追踪而至,毁灭了夏人这 个南方据点:房屋被焚毁,被杀者的尸骨和兵器被埋在了灰烬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4页  当前第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翦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