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翦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8节
小说作者:李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4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2:01:32

  至于二里头的征服者,灭掉了夏王朝的商人,为什么他们的陶器 分属下七垣和岳石文化,却没有自己的特色?

  这群征服者的来历扑朔迷离。

  附录:关于夏朝的记忆

  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卜辞从来没有提到过夏朝,这有点不好解 释。有学者认为,从来没有过夏朝,所以商人没有记载;也有学者认为, 商人肯定知道夏朝,只是甲骨卜辞只专注祭祀神灵和现实问题,不涉 及改朝换代的历史,所以不用提及。17

  《尚书•汤誓》是商汤灭夏时的讲话,不过考古学者认为,这篇 内容并不可靠,很可能是西周以后的人创作的。

  《诗经》里有一组商人的史诗“商颂”,在歌颂商汤功业的《长发》 中,出现了一句“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大意是,商汤先讨伐韦和顾, 然后又进攻昆吾和夏桀。对于灭亡夏朝的丰功伟业,“商颂”只有这 一处。

  而且,《诗经》里的“商颂”未必是商朝原创的作品。灭商之后, 周朝把一部分商王族分封到了宋国,以传承商朝的世系,但宋国人最

  初并没有“商颂”,是春秋初期的宋国贵族正考父从周朝掌管音乐的“太 师”那里得到了 “商颂十二篇"。18

  这组“商颂”的最初作者已无从知晓,也许是商朝的史诗被周朝 接收,又保存了三四百年才交给宋国人,这中间,周人很可能对它们 进行过改编,原创性打了很多折扣。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编辑《诗 经》时,孔子把“商颂”也编了进去,遂流传至今。

  在可信的史料里面,最早提到夏朝的是灭商的周人:

  其一,《尚书》中周武王和周公两兄弟之间的讲话经常用夏朝做 历史借鉴。周人认为,晋南地区是夏朝故地,周武王之子成王分封弟 弟叔虞到晋国时曾发表一篇训话,提到当地是“夏墟”;成王还说, 应当用夏朝的政治理念(“夏政”)去统治当地土著。(《左传•定公四年》) 但在考古中,晋南尚未发现夏朝的高等级城邑。

  其二,周人似乎还记得二里头古城的存在。周武王灭商后,准备 在洛水边建一座新城,武王说,那里是夏朝的故地:“自洛泗延于伊讷, 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逸周书•度邑解》)所以周朝在这里营建了 洛邑(洛阳),位于二里头古城以西20公里处。

  在传世古书中,对夏都记载最准确的就是这一处,出自《逸周书》。 这部书因没有进入儒家“六经”,长期不受重视,但它的很多信息非 常独家,不是毫不知情的后来者能杜撰出来的。

  注释

  1《史记•夏本纪》。《史记•殷本纪》:“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汤乃兴师率诸侯……遂伐桀……桀败于有嫉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 汤既胜夏……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陈国梁:《合与分:聚落考古视角下二里头都邑的兴衰解析》,《中原文物》 2019年第4期。

  [日]西江清高、[日]久慈大介:《从地域间关系看二里头文化期中原王朝 的空间结构》,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 出版社,2006年。

  但也有学者认为,东下冯是独立于二里头的文化。参见张立东《论辉卫文化》, 《考古学集刊》(10),地质出版社,1996年;常怀颖《从新峡遗址再论二里 头与东下冯之关系》,《文物季刊》2022年第1期。

  戴向明等:《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2018—2019年发掘简报》,《考古》2020 年第7期。

  侯卫东:《论二里头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会变迁》,《中原文物》2020年 第3期。

  一般认为夏商易代发生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碳十四测年的精度很难体现 50年范围的差别,所以这个小差别目前只能忽略。

  赵海涛:《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 第4期。

  参见中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 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

  中科院考古所:《二里头:1999—2006)第一册 ,第257页。

  关于2004VH305灰坑,详见中科院考古所《二里头:1999—2006)第一册 , 第417页。

  新墙编号Q3,详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 程露:《也谈肥西大墩孜出土的青铜壁和铃》,《东方博物》第25辑,浙江大 学出版社,2007年。

  秦让平:《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发现二里头时期遗存》,《中国文物报》2019 年8月23日;方林:《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青铜兵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文 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0期下。

  这件“半月形铜钺”更像是5000多年前长江下游的多孔石刀,在南京北阴 阳营和安徽薛家岗都有发现。

  方林:《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青铜兵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戴向明:《夏文化、夏王朝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2021年第6期;中国 先秦史学会等:《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96年。

  《毛诗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J



第五章 商族来源之谜

  黄河水漫流在绿色大平原上,淤积出一片片沙洲,芦苇荡宛若 迷宫。偶尔有人驾木筏驶入芦荡,设下捕鱼笼,用骨头磨制的鱼钩钓 起绘鱼和鲤鱼。鳄鱼在水草间露出头,发出低沉而有穿透力的鸣叫。 古人认为,它们在召唤雷雨。

  一大群穿着土黄或暗红色麻布短衣的外来者,从南方缓缓走近, 驱赶着褐色的水牛群,甚至还有几头高大的亚洲象。大象已经被驯化, 恭敬地服从主人的命令。有些牛驮载着包裹,有些拖曳着吱呀作响的 双轮车。

  人们在岸边扎营,砍下芦苇捆扎成筏子。水牛、大象卸下了重负, 惬意地踱入湿地中。

  这是近四千年前的古黄河下游,传说中的河伯部落的领地。新来 的陌生人是商族,他们听说黄河北有茂盛的草场和富裕的部族,准备 去那里放牧度夏,并和当地人交易。

  陌生之地也意味着危险。商族人和河伯部族虽然已经比较熟悉, 但从未涉足过河北的世界。当时的商族首领是王亥,四十岁左右。他 决定把家眷和部落妇孺及大象留在河伯领地内,自己带男丁赶牛群渡 河北上。据说,易水河部落盛产美女,王亥期待此行可以发财,甚至 获得艳遇。

  这是中国古史中的一段商族往事。而商族的起源,是中国早期文 明中最为扑朔迷离的话题。

  上帝与鸟蛋

  商王朝建立之前(学者称之为“先商”),商族人究竟生活在哪里, 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对此,考古学一直没有答案。发掘工作只能显示, 有一群形象模糊、落后的人居然攻灭青铜王朝夏-二里头,建立了商朝。

  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但难 以解释的是,这些陶器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如前文所述,有的属于河 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 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也分 为好多种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

  上古时代,即便是同一种陶器文化内部,通常也存在着众多部落, 彼此互不统属,甚至不共戴天。而来自不同陶器文化的人群居然共同 参与了灭夏和建商,这委实让人难以理解。

  这群灭亡夏朝的所谓商人,到底来自哪里?通过考古能不能找到 他们的聚落?

  初看起来,这个问题应当不太困难。比如,夏朝一二里头的创建 者来自新碧;再如,灭商之前的周族人曾在陕北山地生活(碾子坡遗 址),后来又迁到关中的周原,甚至考古工作者还在周原发掘出了周 文王起居的宅院。

  关于商人在灭夏前的生息之地,学界曾有过两种猜测。

  其一,受王国维及殷墟发掘的启发,傅斯年提出了 “夷夏东西说”, 认为夏朝代表晋南和豫西等地的西部文化,它的对手商人是东夷,属 于东方文化,所以傅斯年猜测,位于豫东的商丘古城应当是商族人的 兴起之地。]20世纪末,傅斯年的学术传人张光直借助美国人类学的 资源和影响力,曾经和国内考古学界合作,在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地 区寻找“先商”,但没有发现任何迹象。

  其二,随着陶器“器型学”成果的积累,有些考古学者认为,夏 商易代时,来自河南和河北交界处的陶器文化曾侵入中原,所以应该 在下七垣文化里寻找“先商”。2但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并没能找到 任何稍具规模的城邑,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型农业聚落,丝毫看不出 有灭夏、建立王朝的气象。

  所以,从考古上,商族在灭夏之前的定居地无影无踪,攻占夏都 二里头的人的来源也很复杂。但是,对于这些考古学难以解释的现象, 古人的史书里却可能藏着答案。

  《诗经》和《史记》里就有商族始祖起源的传说,但也难免掺入 一些周朝之后增加和改写的内容。我们先来看比较古老的。

  据说,商人始祖是一名叫简狄的女子,有次在野外洗澡时,她见 到玄鸟产下一枚卵,就吞了下去,结果生下儿子契,繁衍出后来的商 族。上古时代,常有女子未婚生育的神话,据说这是母系时代“知其母, 不知其父”的特征。周族史诗也是如此,他们的女性始祖姜嫄在荒野 踩到巨人脚印而怀孕,生下弃(后稷),从而繁衍出周族。3

  《诗经•商颂•玄鸟》对契降生的描写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商颂•长发》则是:“有城方将,帝立子生商。”有嫉是简狄 所在的部族,“有嫉方将”是有嫉氏将要兴起之意。玄鸟,喻指上帝(天) 和商人之间的独特媒介,至于是什么鸟,则有燕子和凤凰等不同解释。

  契长大后,脱离了母亲的有嫉氏部族,建立起商族。商之名来源 于“商丘”,而这个地名更古老,和代表东方的辰(晨)星之神有关。

  据说,上古时代有一位叫高辛氏的半神帝王,他的两个儿子不和 睦,整天打斗,高辛氏一怒之下把小儿子安顿在了 “大夏”(晋南), 负责祭祀傍晚的参星;把大儿子安顿在了商丘,负责祭祀黎明的辰星, 由此,辰星也被叫作商星。传说的结尾,诸神已经离开大地,契开始 定居在商丘,他的部族也获得了 “商”之名。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闹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 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闲伯于商丘,主辰。商 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 商。(《左传•昭公元年》)

  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商星都是黎明时在东方 出现,参星总是黄昏时在西方出现,永远一东一西,所以人生分离难 聚也被称为“参商”。

  春秋的贵族还说,宋国是辰星之族的故地,所谓:“宋,大辰之 虚也。"(《左传•昭公十七年》)宋国的都城在商丘,而宋人是商人后裔, 可见,从王朝兴起之前到灭亡之后,商丘一直和商人有缘。从神话传 说时代到春秋再到今天,中国唯一没有变过的地名,可能就是商丘了。

  先商的始祖谱系从契开始,到灭夏的武王成汤(甲骨文中的“天 乙”),一共有过十四代首领,共经历八次迁徙:“成汤,自契至汤八迁。 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史记•殷本纪》)也就是说,平均不 到两代人就要迁徙一次。

  当然,上古先民的史事都是靠口耳相传,会经历很多简化。从契 到成汤很可能不止十四位首领,也可能不止迁徙八次,但先商族人曾 经频繁迁徙,这一点应当是成立的。

  关于商族早期的迁徙范围,史书记载很少,而且往往超出后人的 理解能力。比如商人史诗《诗经•长发》提到,商族第三代首领相土 功业卓著,曾经到海外大有斩获:“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从河南商丘一带去往黄海,需要横穿江苏省,然后还要在海滨造 船筏。相土时代的商族,规模还很小,难以解释他们为何要进行这种 远征,而且,如果不是在海滨长期生活,熟悉航海规律,也不可能从 事航海活动。

  另一种可能是,商丘处在沟通淮河和黄河(济水)的水系中间, 从这里乘上舟筏,向北可以进入济水和渤海湾,向南可以进入淮河 和黄海。也许商族人曾经借助河网水系航行,抢劫过一些滨海人群 的聚落。

  关于相土还有一个传说,说他“作乘马”(《世本•作篇》),意思是 发明马拉的车。这应当是后人虚构的,在夏代和商代前期的考古中, 迄今尚未发现有驯化的家马和马拉车。

  但在商人辗转迁徙的历程中,明显的趋势是向北方移动。古史 记载,在夏朝前期,商族第六代先君冥淹死在了水里:“冥勤其官而 水死。” 4看来他们还在过着舟筏漂泊的生活。冥的儿子是王亥,5他 曾带领族人赶着牛群北渡黄河,借用河伯部落和有易部落的领地牧 牛一一有易可能是易水流域,也就是说已经进入河北省中部。

  史载,王亥生活不检点,曾和兄弟一起在有易部落淫乱(可能勾 引了当地酋长家的女子),结果自己和兄弟被杀死,牛群也被有易氏 占有。王亥的儿子上甲微继承族长(第八代)后,向河伯部落请求援军, 终于攻灭了有易氏,夺回了牛群。

  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 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山海经・大荒东经》)

  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隘臣杀而放之。是故殷 主甲微假师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隘臣也。(郭璞注引《竹 书纪年》)

  王亥遇害这段,在楚辞《天问》中也出现过。从文献的记载看, 上甲微带族人复仇之后,并没有占据有易氏的地盘定居下来,而是继 续漫游。

  对商族来说,王亥遇难和上甲微复仇是生死攸关的事件,也是商 族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后世商王称王亥为“高祖王亥”,经常单独 祭祀他;而上甲微多是和之后的历代先君、先王一起接受祭祀,卜辞 写作“自上甲”或者“自上甲至(某先王)

  至于河伯,甲骨卜辞里给他的献祭也很多,有时还称为“高祖 河”,也把他纳入了历代先君的谱系。有时,商王会联合祭祀河(河伯)、 王亥和上甲微。比如,某个五月的祭祀里,给这三位先君一起奉献的 祭品是:“燎于河、王亥、上甲十牛,卯十羊。五月。”(《合集》1182) 意思是焚烧(燎)十头牛,剖开十头羊。商王还会占问:“王亥、上 甲即宗于河? ” 6意思是,王亥、上甲微会进入河伯的宗庙吗?

  商末,周文王研究《易经》占算方式时,王亥事件也被他作为重 要事例收入卦爻辞推演之中:

  丧羊于易,无悔。(《易经•大壮》六五爻辞)

  丧牛于易,凶。(《易经•旅》上九爻辞)

  但史书中并没有王亥牧羊的记载。周族人原本在西部高地放牧羊 和黄牛,所以,周文王可能是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来想象王亥时代,错 误地增加了一条“丧羊于易”:羊不适应潮湿环境,不适合王亥时代 的商族人。这也说明,《易经》卦爻辞中的商代史事并不完全可信, 周文王可能会基于西土周人的环境错误地理解商人历史。

  水牛背上的游牧

  先商族属于上古时代特殊的“游牧族”,流动性很强,以牧牛为主, 而联系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竟还可以北渡黄河,说明放牧的是水牛, 而非黄牛。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商族始祖契被写作“民”,意为水牛,字形 是一个人头顶水牛角。看来,他们从一开始就和水牛有缘。7商族人 当初生活的地方偏南,有较多水牛,不仅畜牧业收益颇丰,而且牛群 也赋予商族人以机动性,可以活跃在潮湿的大平原,迁往更远的地方。

  再结合考古,商族人也是一直和水牛分不开的。在夏代的二里头 遗址,只发现过黄牛的骨骼。而到商族人灭夏之初,郑州商城和偃师 商城的遗址则既有黄牛,也有水牛的骨骼——水牛很可能就是商族人 带来的。到商代中期,石家庄市郊的藁城台西商人遗址也有完整的水 牛骨架祭祀坑。这是夏商以来水牛分布的最北边界。此外,安阳殷墟 遗址也大量出土有水牛骨。当然,现在的石家庄、安阳和郑州都已经 不适合水牛生存了。

  游牧和农耕需要的环境很不一样。三千年以来,游牧地区多是较 干旱、气温低,不适合农业种植的地域;但在夏商,情况恰好相反, 当时气候比现代湿热,平原地区大多是湿地沼泽,反而不适合人类居 住和活动。大禹和夏人的湿地改造只是局部的,还不能改变黄河下游 的整体面貌。在这种背景下,借助水牛群,商族人恰好可以活跃在黄 河下游的大平原和湿地。

  古书还记载是王亥发明了用牛拉车:“月亥作服牛(《世本•作篇》) 结合考古来看,夏都二里头已经有了人力推拉的两轮车,用牛来拉两 轮车也属顺理成章,毕竟牛车速度比马车慢得多,对车辆的制造工艺 要求较低,王亥时代的商族人完全有可能胜任。这样,水牛群可以穿 行于泥沼湿地,牛拉双轮车可以在旱地陆路从事运输,商族人由此获 得了 “两栖”行动能力。

  除了畜牧业,商族人此时可能还从事贸易,这是流动性强的部族 天然具有的特长。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材料,但有些间接证据,比如, 周公在商朝灭亡之初谈到有些商族人的生计方式时,就曾经说他们牵 着牛车到远方贸易挣钱孝敬父母:“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诰》)

  商朝灭亡后,很多商族人从事的便是贸易行业,所以,在部族、 王朝之名外,“商”还衍变为行业、职业之名,结果,本来代表贸易的“贾” 字被“商”所取代。

  在早期商族的畜牧迁徙和商贸生活中,也可能有一些农业经济。 上古时期还欠缺农田施肥技术,往往因肥力耗尽而需要休耕或轮耕, 因此,商族可能会在一处新定居地停留数年或数十年,利用周边草 场放牧,同时开发一些农田,所以有学者推测,商人过的是“游耕” 生活。8

  先商族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黄河下游以及黄河南流入淮的流域范 围内(秦汉时期的“鸿沟”水系),是一条南北狭长的湿地“走廊”。 张光直已经注意到,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沟通黄河与淮河的狭长地 带(近代所谓“黄泛区”)属于难以开发的湿地,一直少有聚落遗址, 所以豫西和山东的新石器文化一直存在泾渭分明的区别。9而商族出 世不久就已成为这片蛮荒湿地上的活跃因素。

  这一地带的北端是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范围,向西是夏人的二 里头文化,向东是山东的岳石文化。因频繁迁徙,商族人很难留下定 居城邑遗址,但也使他们有机会见识各地的族群以及夏王朝。

  繁荣的夏王朝需要东方物产,特别是海产品,而夏朝的产品,特 别是一些小件铜器,如刀和锥等,则可以销往东方。虽然夏朝严密保 守青铜技术,但这类小件商品的流出应该难以完全阻止。而且,商族 人很可能就是在经营贸易的过程中发现夏朝有机可乘,与下七垣、岳 石文化中的一些族群建立起紧密联系,逐渐形成了同盟势力。

  结合二里头遗址后期的现象,可以合理推测:因夏都的王族和铸 铜族群的矛盾日渐激化,二里头铸铜人应该是在危急之中联络了商族, 于是,商汤带领东方同盟各族大举西征,攻占了夏朝。但在管理王朝 和青铜技术方面,商族和它的东方盟友都缺乏经验,用了半个世纪左 右才完整吸收了夏朝的遗产,并融合各原有文化,形成了新的、更广 泛意义上的商族。

  在灭夏之前,商族人很可能已经发明了最初的文字。商业贸易需 要记账和远程传递信息,而这都会刺激数字和文字的发明。在商人创 造文字之前,很多部落已经有了初步的记事符号,比如,对良渚文化 和龙山文化的考古,就曾发掘出一些刻划符号的陶片。而商族人在迁 徙和贸易中与较多部族打过交道,有机会见到各种记事符号的用法, 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是完全有可能积累起完整记录语言的字符 体系的。

  在商人创造的“甲骨文”里,暴力、征伐和杀戮是最常见的字形。 这是因为在国家和王朝统治秩序尚未建立的东方,部落之间充满敌意, 动辄发生冲突,商人的迁徙和贸易很少能在和平氛围里进行,需要部 落武士的武装保护。

  有些甲骨文字显示的,则是先商人的水上生活:由部首“舟”构 成的字就特别多,而且很多是常用字,只是在后世的字形演变中,很 多“舟”旁发生了改变,现代人已经看不出和舟船的关系。比如,常 用的“受”字(这也是末代商王纣的名字),甲骨文写作字形是 两只手在交接一条舟船,意思是“接受”。在后世,“舟”部则变成了 “又”部,甲骨文的含义也就丢失了。

  再比如“南”,甲骨文写作鼠“木”在上,“舟”在下,大树下 面有一条船,可能代表的是商族人对南方的印象:那里树木繁茂,舟 船是生活之必需。至于“北”,甲骨文写作刊,本意是“背离”的背: 对商人来说,去往北方是离开自己原本熟悉的家园。

  早期商人的生活中,大象(亚洲象)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汉字“为” 是常用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手牵一只大象的鼻子,说明在发明 文字时,商人已经驯化和役使大象。而且,这种驯养象的习惯一直持 续到殷商:王陵祭祀坑中不止一次出土过整具的象骨。

  鸟神崇拜

  商人崇拜的神有多种,最崇高的是“帝”,此外,还有鸟,而这 应该跟商族的创始神话和早期图腾有关。10

  在上古时代,鸟崇拜主要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河姆渡文化(距 今7000—5600年)中有很多刻画鸟类图形的骨雕和木雕,良渚文化 (距今5300—4300年)也有明显的鸟崇拜,如古国王族最高级的玉器 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神人头戴羽冠,旁边相伴的是鸟形图案。

  春秋时期,山东南部的土著小国郑国的一个著名传统就是用鸟来 命名各种官职。郑国国君说,自己的始祖是“少嗥氏”(少昊),而少 嗥氏建立的国家的各种官职都是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这也是东 部沿海崇拜鸟的记忆和表征。

  商族始祖契是简狄吞玄鸟之卵后所生,说明鸟是天帝和商人联 系的纽带。《山海经》这样记载商族第六代首领王亥:“有人曰王亥, 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看着很含糊,难以确定是人要吃鸟的头,还 是鸟要吃人的头,但王亥和鸟的联系在甲骨卜辞中有证据:“辛巳…… 贞:王亥、上甲即于河……”(《合集》34294)其中,“亥”的甲骨文写 作布。

  这条卜辞占问的是王亥、上甲微父子是否和河伯在一起,以便商 王举行合祭。其中,“亥”字有非常明显的鸟形,而那些与王亥无关的, 比如地支记日之“亥”,则不会有鸟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4页  当前第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翦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