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自然不吝啬,个个论功行赏。
赏到纪楚这里,才让皇上发现了不对劲。
坐稳了江山,就要开始享乐了吗。
论功行赏之后,难保没有另一个曹家出现。
他们这群人高兴得太早了。
“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皇上喃喃道,原本一直带笑的脸上,忽然生出几分严肃。
给纪楚安排的三个地方,跟其他人一样,都是论功行赏。
但如今,真的到该享受的时候了吗。
皇上都不知道答案。
而薛明成已经反应过来。
不行。
不可以。
方才纪楚选择曲夏州的,其实也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但皇上第一反应是不喜,自己的反应也是他糊涂。
这不仅证明那地方纪楚回不去,更证明吃老本,是万万不成的。
自他回京之后,办成过许多大事,沉浸在天子近臣的身份上不能自拔。
但方才皇上对纪楚的眼神,让他意识到,自己再这样下去,难保也是这般。
靠着上司的心情活着,便是伴君如伴虎。
一时半会还好,时间久了,必然会出问题,早晚的事。
其实这种念头,也不是头一回出现。
但却是头回被纪楚直接点醒。
更被皇上的眼神点醒。
这就跟合伙办一个公司一样。
创业成功,大家都准备躺了,那事情谁做啊。
而让投资的大老板又怎么看?
纪楚其实没想那么复杂,他单纯觉得,这可没到吃老本的时候。
与其论功行赏,不如去建设边关。
滇州棉的出现,让他这个想法更加旺盛。
去广宁卫,去种棉花,去种大豆,去种高粱。
养活更多人不说,还能让更多人穿得起棉衣。
可别忘了。
如今棉衣价格逐渐上涨。
再涨下去,普通人绝对穿不起。
只有广袤的黑土地,才能承载那么多人口的口粮,承载平临国百姓需要的棉衣。
方才升起危机感的薛明成忍不住说道:“跟你比,我倒是想混吃等死了。”
不等皇上安慰,就听薛明成请命道:“陛下,臣也请命,想去浙东一趟。”
“帮皇上查处贪腐官员,查处江浙一带的土地兼并情况。”
此话一出,皇帝果然眼前一亮。
好啊,以薛明成的聪明让他去惩治豪强,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
只是他这一走,朝中难免多话。
纪楚见皇上意动,半开玩笑道:“你要是在那边查了贪官,能不能把人都贬到广宁卫啊,那边地广人稀的,很需要他们帮忙锄地种田啊。”
往日的士族子弟,帮他锄地种地?
纪楚还真想得出来。
可这样确实是个好办法。
把这些兼并土地的人,全都扔到边关去,也算物尽其用?
而且广宁卫有纪楚坐镇,这些人也翻不出风浪。
“就拿曹家开刀。”皇上直接拍板道,“改他们流放到广宁卫,帮忙种种高粱大豆,也算赎罪了。”
把他们从繁华京城,赶到未开发的广宁卫?
这日子,一定会很好过的。
纪楚想笑不敢笑,最后跟薛明成一起谢皇上隆恩。
下一步,建设广宁卫。
不对,下一步先回家陪娘子生产。
他这事情也了结了,该回家了啊。
天大地大的,反正他不想在京城待下去。
与其在这钩心斗角,不如好好发展边卫!
纪楚跟薛明成的调任一出,整个京城都在议论。
尤其是官宦人家,纷纷讨论,这两人是惹皇上不喜了吗?
其实薛明成还好,让他去浙东,摆明了收拾过分的豪强大族,让他们收敛一点。
如今的皇上可不允许他们兼并土地,这会让时局动荡,百姓不安的。
听说那边一部分海贼,就是因为那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土地兼并严重,这才逼百姓当了贼寇。
这般隐患,肯定要解决。
不过有皇上做后盾,再以薛明成以及廖大人手中的权势,这事虽艰难,却不是不能做。
而且浙东又不是贫穷地方,日子过得也舒坦。
所以薛明成从京城调离,不见得是坏事。
可纪楚呢?
大家再怎么想,都不觉得广宁卫是什么好地方啊。
穷,边卫,没什么人,这怎么发展?
听说那边一年里面,小半都是冬天,这要怎么过日子?
那边还不能种棉花,要冻死人啊。
但大家又找不到皇上不喜纪楚的缘由。
还是薛明成私下透露,说那边大小战事不断,地方虽穷,却有发展空间。
所以纪楚才主动过去。
不行就看看曲夏州。
那里不就是他一点点建设起来的吗?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纪大人,高风亮节,主动去的!
这可让不少人不敢相信。
但做此决定的人是纪楚,似乎又不难相信。
各家当官的还在讨论时,会试终于结束了。
四月初八进的考场,四月十一出来。
出来之后,考生们便听到纪大人主动要去建设边卫的消息,当下道:“大人真的在践行那句话。”
哪句话?
当然是在他们考试之前,鼓励他们的那句话啊。
读书本意在元元。
纪大人是这句话是最好注解!
可纪楚本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
这次无论什么事,都不能耽误他回家!
第113章
纪楚回原化州之前, 还专门做了安排。
手底下如今文武十二个人,再加上李师爷,以及李师爷带着的三四人。
还有黎士杰等人。
加起来也二三十了。
他要先回原化州, 再去广宁卫。
回家还好,五百多里地, 他们骑着快马并不难行。
再从原化州到广宁卫, 那至少也有两千七百里,就算骑上快马, 都要一个多月。
再说手底下众人还是曲夏州的,这一去广宁卫, 最少也是三年时间。
倘若想要回家的,现在还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