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知南安慰两人:“她不把我们当回事,我们也不把她当回事,扯平了。钱是不可能寄的。那是她自己主动选择的生活,她就要自己去承担后果。”
宋知夏下定决心:“是的,钱是不可能寄的,我们还要上大学,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她把信扔到一边,该干嘛干嘛。
两人接着打包行李,宋冬宝在屋里跑来跑去地帮忙。
“三姐,你一定要记得自己的诺言,以后要把我接到省城去。”
“放心吧,肯定会的。”
时光飞逝,很快就到了正月初十。宋知南和宋知夏告别一众亲友邻居,踏上了新的征程。
临走前,宋知南还去拜访了几位老领导。
贺胜男拉着宋知南的手说:“你毕业后要是还回厂里,说不定能当上厂长。”
杨奋斗则说:“小宋啊,青阳市太小了,毕业后还是尽量去大城市吧,好好努力,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宋知南带着这些嘱咐和叮咛离开了青阳。
宋知夏前往省城东平,宋知南则要去河西省会西齐。
宋知南拎着行李,顺利到达河西大学。
现在的河西大学还没有经过后来的大拆大建,建筑还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校园内楼群低矮,古木参天。
宋知南先去新生报到处报到,再按照指引一路来到女生宿舍。
宿舍在301,八人间,上下铺。
宋知南选了个靠窗的上铺,开始铺床。她在家里的时候让宋知夏做了两副床帘,铺好床后就开始挂床帘。
宋知南正在忙活,忽然听到有人推门进来了,她侧过脸飞快地瞥了一眼对方,进来的女生二十上下,梳着两条刷子似的短辫,圆脸大眼,一笑起来有两个好看的酒窝。
女生主动打招呼:“同学你好,我叫王琳,中文系的。”
宋知南一边干活一边回答:“我叫宋知南,跟你一个系。”
王琳对宋知南的床帘很感兴趣:“宋同学,你这帘子在哪儿买的?又好看又方便,我想买一个。”
“我姐做的。”
“哇,你姐的手好巧,我回去也要让我妈做一个。”
继王琳之后,又来了一个又矮又瘦的女生,看上去年纪挺小他,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
女生衣着破旧,举止拘谨,她怯怯地看了宋知南和王琳一眼,似乎在犹豫怎么打招呼。
宋知南主动跟她打招呼:“这位同学你好,你看着挺小,是应届生吧?”
女生连忙点头,“嗯是的,我叫张小凤,今年17岁,我来自河西省林城市西阳县。”
张小凤一板一眼地自我介绍,宋知南和王琳也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张小凤之后是赵清波,她二十三四岁,带着黑框眼镜,挺有书卷气。
第五个是魏秋月,是她们当中年纪最大的,今年30岁,已婚有孩子。
剩下三个还没来报到。
几个人打完招呼后就开始收拾床铺和行李,魏秋月动作最麻利,来得最晚,却最先收拾好。
收拾完后,她便去打扫宿舍卫生,张小凤也赶紧去帮忙,宋知南和王琳也加入进去,赵清波本来没收拾好,见大家都在打扫卫生,她犹豫了一下也去帮忙。
打扫完卫生,大家歇了一会儿,王琳说道:“咱们去食堂吃饭吧?”
宋知南和赵清波说要一起去。
魏秋月迟疑了一下,坦然说道:“我就不去了,我身上带的钱不多,助学金还没发下来,再加上我从家里带了好多吃的,不赶紧吃就坏了。我就不跟你们去食堂了,我带的有咸菜和饼子,晚上谁饿了找我要哈。”
张小凤也是这种想法,但她不好意思说,怕室友看不起她,一看魏秋月这么坦然,她也跟着说:“那我也不去了,我也带了吃的。”
宋知南笑着说:“从家里带的更好吃,我估计食堂的饭菜不会好吃到哪里去。”
王琳笑道:“我觉得也是,走吧,咱们先去尝尝。”
三个人结伴去食堂。
宋知南果然猜对了,这食堂的饭菜真不咋地。就那么摆着几大盆菜:炖土豆,炒萝卜,白菜炖粉条,主食是高粱饭、窝头和玉米饼。
高粱饭,又干又硬,窝窝头也硬得硌牙,白菜帮子上了年纪,萝卜是糠的。
土豆萝卜一大勺8分钱,白菜粉条说是里面有肉要1毛钱,但那肉只在最上面作为装饰,打饭师傅的勺子一个劲地往里挖。
有同学提出质疑,打饭的黑胖师傅白眼一翻:“这届学生真不行,为一片肉斤斤计较,还大学生呢,寒不寒碜?”
那名学生气得跟师傅吵了起来。
宋知南路见不平,准备拔嘴相助,还没等她挤过去,食堂负责人当机立断地把黑胖师傅撤了下去,换了一个语气和蔼的阿姨:“同学们别生气,刚才的师傅家里有点事,说话有点急。来来,你们赶紧过来打饭,菜里的肉确实不多,轮到谁就是谁。”
大家的情绪被阿姨慢声细语地安抚下来,继续排队打饭。
这顿饭大家伙吃得腮帮子疼,那些南方来的同学傻眼了,他们带着哭腔问道:“为什么没有米饭?我看地理书上说,河西省也种稻子的。”
宋知南说:“只有南边一些地方种稻子,大部分地方的主食就是窝头馒头。”
吃完饭,宋知南看到门口竟然有一个意见箱,她从书包里拿出纸笔,飞快地写道:“高粱饭太硬,萝卜白菜不新鲜,怀疑有人中饱私囊,建议食堂严查并改进;南方的同学吃不惯,建议主食增加米饭,最不济也把窝头饼子做软和些,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磨牙的;三号窗的打饭师傅态度不好,建议批评教育;学校里家境不好的学生很多,再建议增添一个贫困生窗口。”
食堂里的其他人看着宋知南大大方方地把纸条塞进意见箱,不由得多看了她一眼,这位女同学是一点委屈都不受啊,刚来第一天就投诉食堂。
赵清波诧异地看着宋知南:“宋同学,投诉会有用吗?”
宋知南:“有没有用先试试再说,下次直接找校长投诉。这是咱们的权利。”
不知道是不是宋知南带了好头,那几个南方来的同学也往意见箱里塞纸条。
中文系的系主任钟纪文来食堂视察,恰巧看到了这一幕。
第一天吃饭,就投诉食堂,这届学生挺不一般呐。
他稍一打听,得知是宋知南带的头,便开始留意她。
他看了一下饭菜,卖相是不太好,但现在这个季节也只有这老三样,总比他们上学时候情况好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这么娇气吗?
宋知南三人正要离开,钟纪文叫住了她:“这位同学,听说你对咱们学校食堂有意见?”
宋知南打量一眼此人,这人大约五十上下,头发稀疏,面容严肃,习惯性背着双手,应该是个小领导。
她不亢不卑地说道:“是的,高粱饭和窝头硬得硌牙,白菜老萝卜糠,味道非常不好,食堂师傅显然是在糊弄事。还有三号窗的黑胖师傅态度相当不好,刚才出言讥讽学生。”
钟纪文:“饭菜我看了,比我们上学时强多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不如老一辈的能吃苦。”
宋知南:“这位老师,你要是这么比,那就没完没了,你们这一代
还没有战争年代的人能吃苦,战争年代的也没有旧社会的能吃苦,咱们所有人都没有原始社会的人能吃苦,人家吃生肉穿兽皮,生死看天,自然循环,连医院都不进。怎么?你们艰苦奋斗难道不是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而是为了让年轻人吃更多的苦?”
杠精值120。
宋知南微微一惊,大学老师的杠精值这么高吗?宋知南双眼发亮,她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
这些老师教授们,都等着吧。她以后每天都要杠几个。
周围的同学越来越多,不少人暗暗佩服宋知南,这个女同学是真敢说呀。
钟纪文尽力维持着自己的风度,问宋知南:“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是今年的新生吗?哪个系的?”
“我叫宋知南,中文系的,我以前是我们厂的女工委主任,喜欢为民请命,为众抱薪,路见不平我就出来吼。老师,您叫什么名字?”
钟纪文淡淡一笑:“我叫什么名字,过几天你就会知道的。宋同学,你很好,很勇敢,很有辩论才能。”
钟纪文说完,转身离开了。
宋知南笑了一下,这老头还挺调皮。
赵清波盯着他的背影看了一会儿,小声说:“老师好像有点不高兴。”
王琳也说:“那怎么办?”
宋知南笑着说:“不怎么办,我高兴就行,走,回寝室去。”
她们回去的时候,魏秋月和张小凤已经吃完饭了。
王琳叽叽喳喳地把食堂发生的事告诉了两人。
魏秋月笑道:“小宋,你这人是真热心呀。”
张小凤却开始替宋知南担心:“刚开学就得罪老师不好吧?”
宋知南淡然一笑:“没事,你们以后就习惯了。”杠精值这么高,她肯定得多杠几个,不把河西大学薅秃了她不毕业。
第129章
宋知南今天着实累了, 早早地洗漱完毕上床休息。
她睡得迷迷糊糊时,听到宿舍里又来了两个同学。
宋知南睡得早, 醒得也早,第二天六点就醒了。
她轻手轻脚地下床,背着书包在校园里溜达一大圈,等食堂开饭,吃完早饭,再回宿舍。
她回来时,大家才刚起。
新来的两个女生,一个叫谢欣然,一个叫于蓝。谢欣然跟她不多大,于蓝十八岁。
谢欣然比较沉稳话不多,于蓝则是一副斗志昂扬的模样, 说话声音响亮, 走路咚咚响。
于蓝一边梳头一边对大家说道:“你们知道咱们班一共多少个女生吗?”
大家说不知道, 就等着她回答。
“四十人的班级,只有12个女同学。咱们宿舍住八个, 剩下四个走读。”
“这么少啊。”
于蓝接着说:“咱们女生这么少, 所以我们一定要团结。”
魏秋月笑吟吟地看着于蓝,问道:“小于,看你这说话风格,是不是以前当过班干部?”
于蓝自豪地说道:“我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直是班长。”
“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