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好想她呀,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回来。”
宋知南说:“她暂时回不来。”
宋知南想起自己的徒弟边月,就问她回来没有。
何黛说:“边月回来呆了两天又回学校了,她在学校勤工俭学。没能见到你,挺失望的。”
……
宋知南在家呆了一个月,黑米生下了三只小狗崽,两母一公,三只小狗都是黑白花的。
宋知南叮嘱宋冬宝:“好好看着它,别让它再怀上了。生崽对狗身体不好,你看它的毛都不亮了。”
“行,我会好好看着它。”
宋知南摸着小虎和黑米,许诺道:“你们乖乖地在家,等我毕业后就来接你们。”
宋冬宝赶紧提醒姐姐:“姐,别忘了还有我。”
“行,还带着你。”
八月中旬,宋知南跟宋知夏一起离开了青阳。
大家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两人离开。
宋冬宝牵着狗抱着猫,两眼泪汪汪:“二姐,三姐,你们要一放假就要回来呀。我一个人在家好孤单。”
明明年纪轻轻的,硬是整出了空巢老人的架式。
宋知南一回到学校,就发现宿舍里堆着五六个滚圆的大西瓜,桌子上还放着一篮子甜瓜。
“谁买这么多西瓜?”
张小凤笑着说:“我从老家背来的。”
“这得多沉呀。”
张小凤不好意思地说:“平常总吃你们的,我也想让你们尝尝我老家的特产,这是我奶奶自己种的,沙瓤的,特别甜。”
甜瓜是魏秋月带来的。
张小凤去水房把西瓜洗干净,抱回来用刀一切,只听得咔嚓一声,西瓜很干脆地裂开了,从里面冒出一股凉气和清甜。
大家聚拢在桌前啃西瓜。
啃完西瓜,魏秋月又招呼大家吃甜瓜,吃到最后,大家的肚子撑得也像西瓜一样滚圆。
吃完瓜,于蓝迫不及待地给大家分享八卦新闻:“你们知道吗?78级中文系招了100个学生,里面有40多个女生。”
张小凤说:“南姐早说了,大学的女生肯定会越来越多的。”
于蓝接着说:“而且中文系下面还设了几个专业,有一个叫古典文献专业,另外两个专业是新闻和文学,咱们是文学专业。老师说,以后咱们三个专业重合的公共课要在大教室一起上。”
开学后,河西大学开始热闹起来了。最明显的是学生多了很多。77级只招了几百名学生,再加上几百个工农兵大学生,总共也就一千多人。78级一下子招收了一千多名本科生。
大家没事就去看新生,顺便帮忙指指路抬抬行李。
宋知南看了一圈回来得出结论:“这一届男生有几个长得不错,关键是年轻,不像咱们那一届,老帮菜太多。”
77级老帮菜们就在旁边默默听,没一个敢吱声。
学生一多,各种社团也多起来,有人要办校刊,有人成立读书社,有人成立文学社,还有人成立了辩论社,于蓝过去询问,大家一听她是77级中文系的,直接说明:“辩论社只接受宋知南的指导,但不能让她参加,否则别系的人都不敢参加。
于蓝回来愤愤不平地说道:“这都是些什么人,真是输不起。”
宋知南反过来安慰于蓝:“没事的,我现在也懒得跟他们辩了,我得在报纸上骂人。”
在学校骂,只有那几十人能听见,传播范围最多也就一个河西大学。在报纸上骂就不一样了,能传播到全国,既有大量杠精值还有稿费。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社会风气又开放了一些,各种禁锢逐步解除,人们的思想也逐步解放。文学复兴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洪环宇眼看着时机成熟,各项准备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便出版了《宋知南文集》一套三本,每本定价1块五,第一版只出版了3万册。原本打算只是试试水,毕竟宋知南以前也没出过书。
只不过情况远远超出了洪环宇的预料,3万册很块脱销了。出版社连夜加印27万册,还是不够。第三版又印了20万册。
而宋知南也拿到了20多万版税,在这个时代,20多万是一笔大钱。
书出版后,宋知南的名气再次上升一个台阶。各种杂志的约稿信纷至沓来,宋知南有些应接不暇了。
催稿最狠的还是李群英,怀着孕也不耽误她经常催宋知南。
宋知南劝她好好休息,李群英振振有词:“看稿而已,又不累,不用休息。再说了,我这是在胎教,我现在多看点书,宝宝也能吸收点,说不定生下来就能出口成章。”
1979年1月10号,李群英在协和医院生下了女儿成章,对,孩子名字就叫成章,小名要文。
宋知南给李群英母女发去贺电。
李群英让钟山替她回电:“为了庆祝成章的出生,你投给我一个长篇吧。”
宋知南无言以对,李群英这个编辑敬业得有点过火了。
宋知南开始准备下一部长篇小说《唐厂长改革记》,为了写这篇小说,宋知南搜集了很多资料,采访了很多一线工作者,还得吃透中央当前的政策和预测以后的趋势。
宋知南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自己的长篇小说时,李群英又来了一封信,这次终于不是催稿的了,是为了她的家事写的。
她的丈夫钟山和婆婆想出国,钟山的哥哥钟城十多年前去了苏联留学,后来辗转到了美帝。
钟山在大运动中被关押和劳改也跟他哥哥有很大关系。现在政策宽松,双方又取得了联系。母子二人都想去美帝跟亲人团聚。他们也想带着李群英和孩子一起去。
李群英不太想去,她在信里写道:“虽然咱们国家还比不上美帝,可是我能感觉到她在一点点变好。这里有我热爱的事业,有我的家人和朋友,我不想背井离乡,不想人到中年再从头开始打拼。最关键的是,这不是我想走的路。我和钟山发生了自结婚以来最严重的分歧。知南,如果我因此而离婚,你会支持我吗?”
宋知南思索片刻,便回道:“我支持你的决定。你说得对,咱们国家确实在一点点变好,去美帝物质生活会好很多,但是你别忘了,我们到别人的国家就是二等公民,我们进入不了他们的核心圈层,成不了中流砥柱。如果你要离婚,我希望你不要清高,要多给你和孩子争取利益,房子、钱尽量多要。”
宋知南迅速回了信,她发现周围不知道什么时候兴起了出国热,有点条件的都在讨论出国,仿佛不出国就不成功似的。
就连寝室的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老四,我觉得咱们宿舍就你最有可能出国,你想出国吗?”
宋知南的反应很平淡:“以后有机会去讲学和旅游,暂时没有留学的打算。”
于蓝说道:“我听说国外特别发达,生活条件特别好,就像天堂一样。”
宋知南笃定地说:“这世上从来没有天堂,人间就是人间,但凡想在人间建造天堂的最后都变成了地狱。”
大家一齐竖起拇指:“老四就是有智慧,这话听上去贼有哲理。”
宋知南给李群英回信之后,一直等着她的消息。
没想到李群英她妈倒先打电话来了。
“黄阿姨好,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黄桂枝也有些不好意思:“哎呀小宋,这么晚了打扰你实在不好意思。我最近为群英的事愁得睡不好觉,思来想去,我觉得你俩关系一直挺好,你又是大作家看问题肯定比普通人透彻,我就想跟你聊聊。那什么,群英要跟钟山离婚,你能不能帮我劝劝她,这孩子都生了,日子过得好好的哪能说离就离呢。”
宋知南反问道:“黄阿姨,这事我也听说了,群英跟钟山之间的分歧是,钟山想要出国,群英不想出国。我问您一个问题,您和李叔舍得群英出国吗?”
黄桂枝顿了下,叹了口气,说道:“你要问舍不舍得,那肯定是舍不得。可是为了她的前途着想,我们再不舍得也只能忍着。”
宋知南说:“可问题是群英自己不愿意出国,她热爱她现在的工作,也不想远离亲人朋友到陌生的国家重新开始。”
黄桂枝无奈地说:“那也不能离婚呀,可以让小钟先出国,他以后还有可能回来的。”
宋知南戳破她的幻想:“黄阿姨,出国的没有几个愿意回来的,与其吊着群英,倒不如痛快地离了。”
“可是,群英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孩子怎么过呀?她在首都,我们在青阳,她身边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要是有点什么事,我们只能干着急,一点忙也帮不上。”
宋知南考虑半晌,劝道:“黄阿姨,我是这么想的,其实就算是离婚,情况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群英有正式的工作,而且收入不低。钟家在首都有房子,我建议群英要房子。你跟李叔也退休了,干脆去首都帮着她带孩子,正好也能与女儿团聚。至于女婿,以前你们也没有女婿,现在没了就没了,还多了一个孙女,以后孩子就跟群英的姓,姓李,顺李成章,你听听多好。至于别人的议论什么的,你放心吧,以后离婚的人会越来越多的,首都那边更多,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只要你们自己不在意,根本就没事儿。现在群英是最需要心理支撑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无条件地站在她这边呀。”
黄桂枝那边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当中。
她本来是想让宋知南劝李群英不要离婚的,现在被她这么一说,她竟然觉得女儿离了婚也没啥。这都叫什么事儿呀。
宋知南劝完黄阿姨后就回寝室睡觉了。第二天,跟往常一样上课吃饭写稿。
过了两天,李群英的电话也打过来了。
她的笑声仍跟以前一样爽朗:“南姐,不愧是你,我妈就得你这样的人去劝。她竟然不坚决反对我离婚了,还主动问我要不要过来帮我带孩子。这可解决了我的一大后顾之忧啊。”
宋知南担忧地问:“你现在情况如何?你跟钟家有没有撕起来?我可以随时过去提供支持。”
李群英笑道:“没什么可撕的,我们是和平谈判。钟家还算大方,把房子留给了我,家里的钱也留一大半给我,以后等他们在那边安顿好了,会每月给成章寄生活费,等孩子再大点,我可以带着孩子去探亲,他们有空也会回国探视。如果我爸妈真的愿意过来帮我带孩子,我最后的担忧也没了。”
聊完私事,李群英丝滑地转移话题:“宋老师,你的这个长篇一定要投给我们家,我说服我们总编,开通了一个《燕京文艺》长篇专刊,为了你开专刊,你就说有没有诚意吧?”
第142章
李群英说为宋知南开辟专号那是说好听话, 更大的可能是杂志社嗅到了新时代的商机。
此时,整个龙国处在文化大饥渴当中, 对精神食粮的需要十分旺盛。他们开设长篇专刊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当然,这也方便了宋知南。
她的《唐厂长改革记》就发表在了《燕京文学》长篇专号上。李群英的女儿李成章也成了杂志社年纪最小的编外人员,人称催稿小能手。
据说主编捶胸顿足,悔不当初,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女儿取个小名叫催稿呢。
宋知南的稿子顺利刊登以后,李群英在寄样刊时,顺便寄了一张李成章的照片,并在信中写道:“大家都说孩子集合了我们两家人的优点,我只能说这孩子在娘胎里就很努力,她长成这样也是尽力了。”
宋知南一看照片, 不禁点头赞同, 这孩子长得这么可爱, 确实是竭尽全力了。
《唐厂长改革记》正好赶上改革文学的风潮,影响很大, 杂志连载结束后, 就有出版社上门要出单行本,首印10万册,书一上市,就被读者一抢而光。
第二版再印15万册,依旧不愁卖。后面还有可能要印第三版。因为是改革文学,不光是文化圈和普通读者看,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组团来买, 就想从中得到点启发。
因为了宋知南这个招牌,其他作者纷纷向《燕京文艺》投稿。
杂志社靠着这波东风, 名气大涨,在首都杂志圈总算有了一席之地。
李群英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荣升为主编。
李群英升职那天,钟山和他母亲的签证也顺利办下来了。他和李群英按之前商量好的去办理离婚手续。
办完手续,李群英给宋知南打了个电话,百感交集地说道:“我今天升了职,但也失去了丈夫。这一得一失真是让人感慨呀。”
宋知南安慰道:“你应该说,你升了职,同时又重获了自由,这是双喜临门,你得庆祝一下,去吃顿好吃的。”
李群英笑道:“你说得对,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这格局跟你比,到底还是差那么一丢丢。”
宋知南:“只差一丢丢而已,你就是全国第二,已经遥遥领先于他人了。”
“哈哈哈。”
李群英畅快地笑了,胸中的那一点郁气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