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用勺子先尝了一口,果然如想像般的嫩滑鲜香,豆腐没一点豆腥味,裹上蟹黄的汤汁是那么的搭,这道菜不管是男女老少皆宜。
晚上的饭菜除了毛蟹、蟹黄雪花豆腐,徐嫂还做了炝拌藕片,炸藕合,蜜汁山药,笋干烧肉,芦蒿豆干、大烧马鞍桥、焖烧了一条鱼,徐妈又斩了一只安然喜欢的盐水鸭。
这些菜除了蟹黄雪花豆腐,就属大烧马鞍桥最吸引安然,这道菜说白了就是五花肉烧鳝鱼段,采用红烧的方法,之所以叫马安桥是因为黄鳝段上处理了两刀,整段黄鳝呈马鞍状。鳝鱼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和肉香,没了鱼的腥,多了肉的香,这道菜主要吃的是鳝鱼,安然倒是很喜欢。
从厨房出来就被沈太太数落了一通,“厨房有徐妈徐嫂,你去捣什么乱!”
“我看小姑对吃的越来越有兴趣了,不过这样也好,学到手的手艺就是自己的了,想吃便做。”二嫂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她知道小姑不可能一直住在娘家,即使他们将来也是要分家分出去的,何况小姑还有儿子。
“家里有厨娘,哪里用得着她来做!”沈太太不希望女儿下厨,如果她女儿到了要自己做饭的地步那该多么悲惨。
安然摇头“娘,事事有变,你看外面多乱?谁知道我们是不是一直能这样太平下去?要是万一有个变动我们掌握了手艺也不至于受憋不是?”
沈太太一想这些年的乱叹口气,“也是,他们打来打去最苦的还是我们百姓!”
安然顺便提了两句要不让家里的男孩学学功夫,不为别的,自保或强身也好。
“这事得你爹和你大哥他们拿主意。”
当晚安然便与沈家人商议让孩子们学功夫强身,理由很简单,国家动荡,没有功夫傍身很危险。
沈钧儒还在犹豫,沈安宁已经做了表态“学!应该学!不然这几个臭小子整日招猫逗狗的到处霍霍。”
“还有启蒙的事,云峰云平他们都五岁了,也该适当启蒙了!”沈安庭道。
“如果只是教他们背一些三字经百家姓我可以”安然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她是上过女子学堂的,“还有,我想给小志找两个伴,跟着一起启蒙学功夫,大嫂,二嫂,三嫂,你们呢?”
安然所说的伴过去叫小厮,民国叫什么她不知道。
“小妹这个提议不错,男孩子将来出去身边是要有人,我家也要。”顾青之觉得不错,那两家更没意见,给孩子早点培养跟班是很必要。
“那就这么定了,人选我们会去找!”沈钧儒想的更多,只是他没想到女儿比他想的更超前,他朝安然看了两眼,这孩子真是长大了。
同时观察她的还有很少发言的三哥沈安荣,安然莫名被审视装作镇定,原主以前被全家宠的很潇洒肆意,几乎不需要操什么心,她知道她的言行举止与原主肯定是不同的,她只能尽量做的像原主,可她知道这人怎么装都不会像。
晚上安然也开始考虑儿子的教育培养问题,母子俩躺在一张大床上,秋凉后屋里很舒服。
小志缠着娘讲故事,以前原主为了培养儿子每天晚上都会将一些励志传统故事,也会教他背一些唐宋诗词。
小家伙长得像她,尤其那双眼睛,典型的大眼睛双眼皮,鼻子像陈景谦,高挺又有肉感,他喜欢抱着母亲的胳膊,喜欢用小手揉搓着母亲的衣服,每晚都是听着母亲的故事入睡。
身边突然有了孩子安然并没讨厌,她用手慢慢帮着他梳理着身上的经脉,开始新一轮故事。可能是安然的梳理让小志感觉很舒服,很快小孩子就进入梦乡。安然这才得以进入空间,两只狐狸在呆愣片刻后知道是主人的新身体才扑了上来。
“好了,过几天我把你们带出去,以后你们继续帮我带孩子啊!”
两只兴致一下子没了,呜咽几声到一旁继续玩耍。安然开始调理身体,这具身体没别的毛病,就是弱,但她需要强!
一夜过后安然感觉身体很疲惫,练了大半夜的拳脚这具身体自然有些吃不消。孩子交给季红李婶,安然又睡了一个懒觉。今天徐妈说要做蟹黄包安然起来就早早过去,小志有家里那群孩子根本不粘她。孩子从小对父亲没概念,离婚对他也没什么影响,只不过生活环境换了换,能与表哥一起玩他很喜欢。
第269章 做蟹黄包需要提前准备高汤和肉皮汤,高汤是用老鸡和猪骨熬的,与猪皮浓……
做蟹黄包需要提前准备高汤和肉皮汤,高汤是用老鸡和猪骨熬的,与猪皮浓汤混合冷冻成包子需要的汤汁。
蟹黄的制作与做蟹黄面一样,猪油将蟹壳油炸后再炒制蟹黄蟹膏蟹肉,中途加花雕酒和姜汁。
做包子还需要四六肥瘦的猪肉馅,调制好的猪肉馅再与蟹黄和皮冻一起混合为包子的馅料。
这里包子皮也很重要,更是成功的关键,这时代没什么中筋高筋的面粉,倒是有了洋面粉,和面只需要常温水,但需要加盐来增加筋性。为了达到面皮的最佳效果,按徐妈说这面就要反复揉搓醒面十数次才可以用。
包的时候就看个人技术,安然这方面还是有底气的,包子蒸出来就如某些画面一般诱人,个头不算大,皮很薄,里面汁水荡漾地想要溢出来一般。
刚出锅的汤包汤汁滚烫,能看不能吃,真是馋死个人!人们不得不遵循十二字真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自家做的就是实在,吸足汤汁后里面还有足足的馅料,沾一点姜汁醋,安然就想沦陷其中,可惜家里人人看着她,只能吃一个!同样被限制不能多吃的还有三嫂何瑞卿,她是怀孕的人不能多吃蟹!何瑞卿比安然自觉,浅尝一个后便不吃了,安然则看着包子还想吃。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嘴馋了?赶紧喂小志!”沈太太好气又好笑。
安然只好遵命喂儿子,小志斯哈斯哈吃了一整个,“好吃!”
“当然好吃了,这可是咱们店里卖的最好的包子!”沈太太笑道。
“这也是徐师傅看家的手艺,一般人可是学不去!”顾青之也这样附和。
安然没想到一个不注意学了别人的看家手艺!要不哪天拜了师父?
拜师的事被沈太太阻拦下“拜师没那么简单,徐师傅挑徒弟很苛刻,你还带孩子必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怕是学个半吊子,徐师傅可丢不起这个脸。不过想学哪道菜可以与徐妈徐嫂学学,徐师傅会的她们也都会,不过没徐师傅手艺出色罢了!”
安然想着自己真的有很多事要做便也罢了,马上秋收,她还想去看看她那几十亩地,说是水田旱地,有的田地却是可以混搭,秋季种麦,五月麦收后便栽种水稻。现在是八月节前后,正是水稻收割季节,这个时代的田地产量还很低,上等田水稻亩产不过三百多斤,下等田只有一百多斤。
不好拿出后世高产种子却可以用紫玉空间出产的粮食做种,安然问过沈钧儒,沈家陆续购买的田地算起来也有上千亩,不过有些没在扬州。
想换种安然必须找机会出去,不过没用她绞尽脑汁机会就来了,这日二哥愤怒回来,说是陈家准备大办陈景谦与苏青的喜宴,“听说苏家的人都来了,外面传言张议员也会到场祝贺,还有陈景谦一同留学回来的朋友,这回陈家是露脸了。”
“他们办喜宴你生什么气?二哥,陈家与咱们已经再无瓜葛了。”安然根本没把陈家那些人放心上,自己过好就好。
“你真不在意”沈安宁还是担心妹妹会伤心,毕竟那个是她死活要嫁的人。
“你看我在意吗?”安然淡淡道,给她这位二哥倒了一杯茶,“消消气,清清火,你妹妹我最想的是赚钱!”
“安安说的对!二哥,那些人与咱们再无瓜葛,以后不要提了,只要咱们家安好顺遂,那些人重要吗?”三哥沈安荣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他这个妹妹变化可真大啊。
“好吧,算我多事瞎操心!”沈安宁一口将杯里的茶水喝干,看安然真没生气伤心算是放心了。
但沈太太几个女人却是担心安然是装出来的,如果什么事都藏在心里还不如发泄出来,目光看向安然就有了担忧。
安然脑海一闪,一个主意便来了“要不我出去散散心?”
“这两日有船去天津送货,你可以去那边玩玩,或者去上海吧,上海近,赶着八月节能回来,我陪你。”沈安荣道。
“听你三哥的,小志留给我们,你多多少年没出去了,正好玩玩吧!”沈太太一听马上同意了。
“我找的教习师傅也要到了,家里小子们是应该练练身骨。”沈钧儒真把这事当回事了,他是看出来了,国家还有的乱,只要各地势力不统一天下就难以安定下来。
“爹,你请的是哪位师傅?”沈安荣问道。
“马广春,马师傅。”
“爹,您将马师傅都请了来,太好了!”最激动地是沈安宁了,他年少时也学过拳脚,只是学了一些皮毛。
“老三,等出去的时候挑一些机灵的男孩回来,咱们家那点人手不够看。”沈钧儒叮嘱着三儿子。
“知道了爹,我想多弄一些孤儿回来,先把他们养在田庄,请师傅教导几年。”
“大户都有自己的护卫庄丁,甚至养团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一家人谈起这些倒是将陈家的事抛之脑后,今天徐嫂做了烧河豚和蒜粒筒鳝,都是时令河鲜,安然忍不住多了一些,沈太太见她这样算是真放心了,能吃还有什么担心的?这孩子越来越没心少肺了。
她当然不知道现在的安然已经不是真正的沈安然,对陈家没一点情感留恋,那个男人还不如这盘筒鳝实在,大蒜粒是油炸过是,表皮金黄微微发焦,炸大蒜时一个重要细节不能省略,那就是刚炸好的大蒜一定要在沸水中飞快过一把,生了这道程序大蒜依旧会有冷腥味(生大蒜味),这是徐家不传的秘密。
烧完后的大蒜软烂肥润,带上浓浓的酱汁非常好吃。鳝筒是选用大个的黄鳝中段斩成的段,每段背上竖着片三刀,这才叫鳝筒。
高汤、酱油、白糖、黄酒,简单调味,大火烧开小火焖烧,直至鳝鱼软烂,而且这道菜不需要勾芡,鳝鱼本身的胶原蛋白含量就高,烧制过程自我产生粘稠度,这叫自来芡。菜品做法其实与烧马安桥相似,只是味道略有不同。
沈安荣微不可察间对安然多多注视了几秒,心中疑虑更甚,安安是不喜欢吃蒜的,而刚才这个应该是他妹妹的女人连着吃了好几颗蒜粒,五年真的有那么多变化吗?他觉得一个人的习惯很难改变,可这个人怎么看都是他们的妹妹。
他猜疑的不光是这一点,还有性情,平时说话习惯和小动作等,都与安安有出入,或者说差别很大,他想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沈太太见安然喜欢吃鳝鱼,便让徐妈换着样多做几种,今日吃烧马安桥、蒜籽鳝筒,明日则是炒软兜、炸脆鳝,酥炸鳝鱼骨,如果不是安然要走徐妈还要继续做她最拿手的鳝鱼面、蟹黄面。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了扬州富庶之地吃食上一点不输于任何地方,而且这里吃的更为讲究,将东西吃到了极致。就如沈钧儒所说,这地方太有钱,尤其那些盐商,为了自己和讨好朝廷官员,在吃的上极尽奢靡,每道菜都是精工细作,一种材料被衍生出N多种吃法,别的不说,光是鳝鱼据说当年一位盐商就摆出了上百道佳肴。
吃螃蟹有螃蟹宴,吃鱼有全鱼宴,普通的青菜能做出传世一绝翡翠烧麦,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春日有七头一脑(香椿头、荠菜头、小蒜头、枸杞头、马兰头、苜蓿头、豌豆头、菊花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水里有水八珍(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菱角)——
如果配上一手好厨艺,在这里就是天堂。
安然在沈太太无限啰嗦中跟着沈安荣去了上海,她倒是不怕陈家闹什么,她出来只为马上秋播需要的麦种。
沈安荣一直负责着外面的事,这与他沉稳聪慧有关,不然沈老爷也不会让他负责这一块生意。
两人带着四名工人先坐马车到达镇江,随后坐火车达到上海,本以为会两三日到上海,没想到一天便到了。能坐上火车还要感谢清政府,不过现在铁路权还掌握在英国人手里。
那座花了32.9万银元建造的四层车站大楼是那么气势宏伟,在老旧的上海成为着标志性建筑。安然欣赏着这座高楼,底层青岛石构建,上面红砖堆砌,饰以浅色条形嵌石,配大理石廊柱和拱形窗户,安然只能用优雅大气,精美雄伟来形容。
有现代人的眼光老上海的繁华根本看不在眼里,不过不影响安然对老建筑的留恋,对万国建筑的仰视,对当下人的欣赏,尤其那些卷发时髦的女郎,喜欢拿一根文明棍的时尚西装男,奇异服装的外国人,还有旗袍长衫的大众。
“怎么样?与以前有变化吧?”沈安荣边与安然随意聊着,边观察,如果是以前的安安早就拉着他去逛街了,而这位眼里有着好奇和兴奋,是对新事物的那种好奇和兴奋,还有淡定自若的沉静,这绝不是他妹妹该有的眼神。
“不错,三哥,你有事就去忙,我想自己转转。”
“好,等下咱们安置好你就去玩,不过别跑远,找不回来记得找巡警。”
“知道,我不会把自己弄丢,大不了叫一辆车将我送回来。”她真想好好转转,老上海到了现代只能寻找到一些抹不去现代印记的影子。
他们住的地方取在闹市外,离着码头不远,沈安荣放下东西便带着人走了,时间紧,他不得不抓紧办事。
安然简单梳洗了一下要车去最繁华的南京路商业街,本来只是一条外国人铺设的从外滩到他们跑球场的路,没想过经过变迁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之所以叫南京路却是因为纪念《南京条约》给这些侵略者带来的巨大好处,多么讽刺!不过这些没影响到安然逛街的兴致,现在还没大的百货公司,有的只是各种商行商铺。
第270章 耳熟的老凤祥、张小泉、亨达利、三阳南货店、蔡同德堂药号、老大房、朵……
耳熟的老凤祥、张小泉、亨达利、三阳南货店、蔡同德堂药号、老大房、朵云轩……,两百家商号卖什么的都有,国内国外物品,吃喝用度无一不全。安然到这里手就痒,不买总觉得对不起这个时代,但她出来并没带多少钱,看到蔡同德堂药号的名字安然笑了,自己那么一堆大萝卜从没卖过,这回倒是可以便宜给这家药号一支了。
紫玉空间的她舍不得,最多拿出那一世从东北带着侄子挖来的人参,还有鹿茸。安然兴奋地走进去,手里就那么拎着一个布包。不得不说蔡同德堂活计的态度是她感受到最贴心的,一看是大主顾忙将掌柜叫来。
本店童叟无欺,掌柜的一看人参的品质又叫了两位老师傅帮着鉴定,三人商议好价格才与安然谈买卖。
“成交!”不过——,安然想着后世越来越弱的中医中药,忍不住改了主意“我还想买一些药,到时候掌柜的一起算给我。”
“太太您需要什么药?”
“风寒感冒发热的,久咳不好的,清火的——”除了外伤药消炎药,内科病疾还是服用中药好,她不要汤剂,只要丸药和膏药。
买了一堆药还能带出五百多块的大洋出来,也不知道是药便宜还是她的人参太贵。钱充足,安然开始潇洒消费,洋货行就算了,还是国货好,就如朵云轩的木板水印信笺和扇面,还有他们的笔墨纸砚和印尼。
这些安然看着就喜欢,国粹精品,以后这种品质的东西就是能找到也是天价,被后世动不动就废了的剪子折磨过的她剪子也不放过,一买便是一箱子,店员以为她去倒卖,可看着不像啊。
回去就是中秋,安然可没忘那几位大神,若不是因为发愁供奉她怎么会来到这个时代?老大房的鲜肉月饼、云片糕、桔红糕、萨其马必买,还有糖果茶叶。
尽管在火车上睡了一会儿安然觉得还是有些累,看着一家比较高档的馆子便进了去,每桌上都放着一份菜单,安然扫视一眼,要吃就吃没吃过的,或者是这家的特色招牌。
安然点了一个八宝鸭、一个草头圈子,一份扣三丝,红烧河鳗,再来一盘拇指生煎,一碗江团鱼丸汤。
“太太,您几位?”小二劳心提醒。
“一位,上吧,吃不完的打包带走。”
几道菜一上,妥妥的本帮菜味道,吃到嘴里是甜的,回口还是甜的,不过各有各的特点,八宝鸭里面材料复合,鸭子里填充了板栗、白果、猪肉丁、鸡肉丁、香菇丁、鸡肫丁、笋丁、火腿丁、糯米等混合物,还有干贝的味道,整道菜微甜,咸香适中,不过只能吃几口,不然会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