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对视一眼,互相点点头,才开口说:“稻花老师,是这样的,我叫张鑫炎,我们这次来北平,本来是拍摄《少林寺》的。
但是拍摄的这段时间,我也看过不少您的作品,觉得您的作品完全可以在港岛那边上映,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港岛那边的人多了解祖国大陆。”
李稻花也知道,他们拍摄《少林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可据我所知,港岛那边的影视风格跟我们这边好像不太一样,我的作品,也不太适合港岛。”
张鑫炎听到这话不仅没有沮丧,反而高兴地说:“稻花老师研究过港岛的影视作品?”
李稻花点点头,港岛那边这个时期在影视方面正是强势时期,尤其是港岛明星,影响着亚洲影视圈的发展。
之后的日韩明星,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模仿的都是港岛的风格。
“港岛的影视作品大多都是快节奏、轻喜剧,国内的作品,都不太适合,包括我的作品,也就勉强跟快节奏能沾上边。”
“您说的完全正确!”张鑫炎觉得自己这趟真是来对了。
他在大陆这段时间也很苦恼,苦恼的原因就是在文化差异这方面。
好在大陆这边很支持他,包括他把之前准备好的《少林寺》剧本改成轻喜剧,大陆这边也是支持他的。
这让他才有了继续接触李稻花的想法。
国内拍摄的《西游记》后来在港岛播出的时候,收视率并不太好,原因是港岛人觉得《西游记》太严肃。
没错,在我们看来,已经很灵活的《西游记》在港岛看来,是很严肃的。
港岛后来自己又拍了一版《西游记》,加入大量搞笑元素,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
“我们可以根据您的作品进行改编,让它更适合港岛,就像现在的《少林寺》一样。”
话说到这一步,再纠缠就显得好像她不愿意似的。
“你们中意的是哪一部小说?”
“《华尔街奇遇记》,还有《重回十八岁》和《一方屋檐》。”
李稻花思索片刻:“前两个可以,但是《一方屋檐》我不推荐。”
“为什么?”这次疑问的是李清泉。
《重回十八岁》和《一方屋檐》是他们推荐的,尤其是《一
方屋檐》已经拍摄完成,港岛如果愿意,甚至可以直接拿回去播放,还能节省时间和经费。
“《一方屋檐》主要写的是房子从国家分配转变为商品房,这对港岛人来说,他们不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也就不会理解和认同整个故事的发展。
如果不理解和认同这个故事,又怎么会觉得这部电影好看呢?”
这李清泉倒是没有想到,他对港岛的房地产不太了解。
房地产这方面,港岛是走在大陆前面的,可以说如果当时港岛的房地产电视剧,有人看懂的话,也能挣一波钱。
“港岛的房地产不是这么玩的。”李稻花语重心长地说。
张鑫炎抛开李清泉,专心跟李稻花沟通,其实他也不理解《一方屋檐》这个故事,不是看不懂,而是不理解里面要传达的思想。
《一方屋檐》要传达的思想是买房要趁早,但是港岛的趁早早就过去了。
他看《一方屋檐》只觉得,为什么要改,分房子多好,他这样的导演,在早年间还没成名的时候,住的房子也是老破小。
港岛里,住在老破小房子里的人不在少数,那种地方还是各种罪恶的滋生地。
港岛的房价让很多普通人工作一辈子,也买不到能让一家正常居住的房子。
“如果你们信任我的话,或许我可以给你们写一部特供给港岛的房地产小说,方便你们改编电视剧。”
“这……”张鑫炎又有些犹豫了,想想刚才跟李稻花的话,又点点头,
“行,反正我现在还要拍摄《少林寺》,还要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您就放心大胆的写,我相信您。”
一行人又分享了不少关于港岛房地产的知识,最后在北平饭店里吃过饭,大家才正式散伙。
这时候已经很晚了,李清泉送港岛的人回到住所,又返回来,跟李稻花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
“港岛迟早是要回来的,这段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
“我知道,我知道。”没人比她更清楚港岛什么时候回来。
送走李清泉,李稻花躺在床上也没有立刻睡觉,现在脑子十分清醒,全都是怎么写好这部港岛特供小说。
国内后来的房地产跟港岛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玩法其实是相通的。
《天台之上》是李稻花给这部小说准备的名字。
同时,在一开始,李稻花就已经决定这部小说是轻喜剧悲剧。
整部小说按照轻喜剧的写法来写,穿插搞笑片段,但是这些搞笑片段也无法掩盖最后的结局是悲剧。
买房人最后买不到房,炒房的人亏的上天台,只有房地产开发商最后获得胜利。
第41章 天台之上头天晚上睡的太晚,第二……
头天晚上睡的太晚,第二天快到中午李稻花才起床。
好在林金凤他们知道李稻花昨天晚上忙的太晚,没有来打扰她,见到她起床,还问她饿不饿。
说好的,要写一部电视剧来着,电视剧跟电影可不一样,电视剧长,需要的情节内容也更多,非长篇小说不可。
虽说电视剧也可以偷偷加塞,强硬延长,但是那样容易失水准。
吃完饭,李稻花急匆匆就开始写大纲,查资料。
这部电视剧除了要写房地产,最好还能输出大陆风土。
只可惜国内这时候的高楼大厦并不多,不符合房地产兴盛时期的风格。
那也不要紧,都房地产了,有钱人到处旅游也是可以的吧,还有楼王的装修风格,新中式,一样可以输出国内文化。
港岛那边的有钱人最迷信,这玩意当然是老祖宗的更好啊,加上加上。
大纲只是保证小说整体不跑偏,写起来李稻花更是如有神助。
轻喜剧嘛,那就要时不时的来个搞笑的,如果主角不够搞笑,那就要在主要配角里搭个搞笑的。
说起搞笑,李稻花比他们多活那么多年,天天上网,网上的网友们说话又好听又有意思,让人流连忘返。
主角是从小生活在港寨的女孩,小的时候,每天穿梭在狭窄昏暗的街道里,最大的快乐是在楼顶上玩耍,尽管每年都有小孩失足从楼顶坠落。
她的父亲是从内地过去的,因为读过书,所以女孩安娜从小跟着父亲学习。
港寨没有学校,绝大多数小孩也没有受过教育,男孩十几岁就加入当地的社团,女孩十几岁就被社团控制站街。
安娜在港寨一直长到十三四岁,随着她出落得越来越漂亮,再加上读书自带的文质,几个社团都上门骚扰过他们家。
都是逼迫她父亲安文建把安娜交给他们。
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沦为站街女,安文建连夜找到自己以前的朋友,把安娜送出港寨去。
上学是上不起的,普通学校也一样是社团的自留地,贵族学校他们又没钱。
安娜凭借着自己的容貌和读过的书,成功入职一家大公司当前台接待,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房地产,同时也认识了普通科员陈查。
刚从港寨走出来的安娜因为没见识,也闹过笑话,后来逐渐成长为冷酷精英,跟陈查也渐行渐远。
“我是从港寨出来的,我最知道普通人一辈子最想要的就是一个立足之地,所以,谁有地,谁就能赚的盆满锅满。”
“那你还帮他们害人!”
“我不是在帮他们害人,如果不是我,港寨那些人连一间房子都不会有,如果他们选择钱,最后钱和房子他们都得不到!”
安娜穿着得体的西装,脖子上挂着红色的工牌,微卷的长发一边被别在耳后。
港寨被安娜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开发,但是房地产公司最后只是给所有人一套房子,除此之外,一毛钱都没有。
为此,港寨不止一次阻挡房地产公司的建筑队开展工程,甚至是大打出手。
“你知不知道港寨有多少社团,这些社团又控制着多少普通人,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只看到了表象。”
那些阻挡房地产公司建筑队入驻的,都是社团的人,港寨的普通人是极其渴望房地产公司开发港寨的。
这是安娜参与的最后一次房地产开发,之后安娜就离开港岛,全世界旅游。
在小说的前期和中期,安娜为了能够在公司升职,也帮公司做过很多局,其中就包括炒作房价……
李三柱他们只知道李稻花最近一直在写稿子,她写的东西,林金凤帮忙收拾的时候,也看不懂。
等到张鑫炎在《少林寺》收尾时,再次拜访李稻花,李稻花才把写了一半的《天台之上》递给他。
此时剧情刚刚到安娜做的第一个局,炒房,用富豪声望,加上楼王和半真半假的政府开发计划,正在建设中的通天苑价格一日三涨。
看到有利可图的普通市民也在疯狂讨论这个未来港岛新时代小区。
最后的结局是,政府开发计划是假的,买房的富豪也不过是计策,买房的钱会返还一部分给富豪,楼王卖出去就一直空置,无人居住……
本来想靠着买房一本万利的市民,赔上本钱,还背上贷款。
一些无力偿还贷款的人,绝望之下走上房顶,一跃而下。
这些人成了压垮这个小区的最后稻草,因为死人,房价再次下跌,但是这都跟房地产公司没关系了,兜底的都是普通人。
张鑫炎看前半部分用了一天的时间,看的很慢,生怕错过哪一点,有时候还会从后面翻回前面,就是为了互相印证。
“稻花老师去过港岛?”
“没有,土生土长的内陆人,北平都还是79年才来的,之前一直都在豫省。”
这些,报纸上早就扒的一干二净,包括李稻花在豫省上的什么小学,小学老师是谁,都清清楚楚。
李稻花的
小学老师现在也是有正式编制的老师。
那所小学本来就是个村小,老师也只是附近村子里识字的中年人,甚至只是初中文化水平,教出来的学生水平自然也就一般。
考初中都困难,更别说中专和高中了。
教出李稻花之后,这个老师也被请到镇上,甚至是县里,传授经验,尤其是文学启蒙经验。
他哪有什么经验啊,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教书。
他也不是个溜须拍马的,老实交代自己没出什么力,李稻花的小学成绩也是惨不忍睹,小学时期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为人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