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她总是带着人行侠仗义,谁要是敢欺负弱小,那就等着她的正义铁拳吧。
“没有去过港岛,却能把港岛写的入木三分,稻花老师实在是……”张鑫炎觉得自己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李稻花没去过港岛,不妨碍她看过无数港岛电影电视剧,虽然都经过艺术加工,那也能见微知著。
《天台之上》里,有内陆情节,也有港岛情节,比如楼王部分,在港岛就拍不了,需要在内陆找个房子拍摄。
港岛的大部分豪宅建筑都是西式风格的,符合李稻花想法的需要苏州园林,或者是北平四合院。
两人又就拍摄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就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
按照张鑫炎的想法,港岛之前还没有这样的电视剧,他有种预感,这部电视剧开播之后,绝对会成为收视冠军,剧情不拉胯,那其他地方也不能拖后腿。
“您放心,我回去就申请拍摄,会用最快的速度拍摄这部电视剧的。”
李稻花却有些不以为意,张鑫炎工作能力确实不错,拍摄速度也有,问题是他背后的影视公司拉胯。
《少林寺》从立项到完成,都进行了三年的时间,虽说这中间也有另一个导演拍摄问题导致全盘重拍,那这也跟影视公司用人不当有关系。
这部电视剧还不是简简单单的港岛方面同意拍摄就行,还涉及到内陆,需要双方联合拍摄。
等张鑫炎离开之后,李稻花就继续写《天台之上》,只不过后半部分就不如前半部分那么赶,反正就算是正式开始拍摄后再写后半部分也来得及。
现在距离正式拍摄,还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李稻花觉得,保守估计要半年时间。
她写稿子的这段时间,李丰收一直都跟在《少林寺》剧组里,也不是员工,只是跟着学习。
剧组里的演员刚开始也不认识他,这些演员从很早就进了剧组,《一方屋檐》播出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去看。
看他经常在剧组里晃悠,之前也没见过他,就好奇他是谁。
从工作人员口中才知道,这也是个演员,并且早就当过主角,人家拍摄的电影,现在火着呢。
就是因为太火,每天出门就能被人认出来,李稻花也不敢让他给他们拍照,正愁没地方塞的时候,张鑫炎说可以让他进他们剧组学习,反正也不会耽误拍摄。
“他拍的电影不过是咱们国家的人看,我们拍的电影可是要去港岛上映的。”
对于李丰收,《少林寺》剧组的演员十分警惕,如果不是他们的电影已经拍摄了一部分,再加上李丰收没有一点武学功底,他们差点以为剧组要换演员。
这也不是剧组第一次这么做。
但是很快他们就听说,导演要和内地一起,拍摄一部电视剧,很多集的那种,拍的就是李丰收姐姐,稻花老师写的故事。
“那是他姐姐哎,导演肯定要给他姐姐面子,随便在里面演个角色,他就也能在港岛出名啦。”
张鑫炎确实有这个想法,尤其是在看到故事之后,交好李稻花,他觉得是有必要的,这种文化人,成长起来也是很可怕的,港岛就有类似的文化人。
又不一定要演主角,演配角还是可以的。
港岛,张鑫炎带着拍摄好的《少林寺》和《天台之上》剧本回到公司,中原电影制片公司。
第42章 疯狂的粉丝中原电影制片公司是标……
中原电影制片公司是标准的□□公司,是由长城和凤凰合并而成。
面对步步沦陷的文化阵地,他们也在寻找出路,合拍电影,就是他们寻找到的新方法。
“鑫炎啊,这次回内陆情况如何?”
“好,太好了,内陆不愧是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啊。”
“哦,怎么说?”
其实张鑫炎原本并不是港岛人,是五十年代来港岛学习剪辑,留在这里的。
内陆这个年代的影视技术,跟港岛还是有距离的,每次交流,大多是内陆学习港岛的技术。
“我这次回国才知道,国内出了位年轻的作家。”
不就是出了个年轻作家,这在港岛并不稀罕,港岛不仅有老一辈的作家支撑,新作家也有不少,金梁古温,老中青齐聚。
再说国内作家的作品,在港岛也水土不服。
袁仰安自己也是电影从业者,知道作品的优秀,跟它适不适合市场并不是绝对的成正比。
他们想要宣传国内,首先也要吸引人才行,单纯靠着爱国情怀没有用,在港岛没有市场。
“这位作家不一样,我们对国内的了解不够及时,这位稻花老师,她的作品在阿美莉卡也很出名,那部亿万富翁就是根据她写的小说改编的。”
“哦?可报纸上不是说,那是阿美莉卡人,伊恩理父亲的传记?”
“报纸上还说伊恩理原本不姓理呢,听说这只是他们的宣传手段。”
袁仰安这才感兴趣起来:“国内也有懂市场营销的人?”
在他们看来,国内这个时期的文学从业者太过耿直,太过严肃,不懂得宣传包装自己。
“其他人可能不懂,但是这位可不一样。”
他把自己了解到的李稻花详细介绍了一遍,包括她经常在报纸上舌战群儒的事。
最后把写了一半的《天台之上》拿出来,袁仰安当即拍板一定要把这部电视剧拍出来。
他们电影制片厂其实也不是只拍电影,不过拍电视剧的话,难免要跟电视台打交道。
现在的电视台基本上是□□控制的,尤其是TVB,跟他们属于对家,肯定会狠狠压价的。
“不能拍成电影吗?”
“电影的话,很难讲明白这样一部小说的。”他也看过《一方屋檐》,删减了大量小说片段,只截取中后期的部分片段。
因为有小说的国民度作为基础,还能看,如果《天台之上》也这么搞,肯定是不行的。
“我听说,丽的电视最近好像在重新招标,远东集团似乎要入股丽的,如果远东集团入股丽的,那我们拍出来,是不是可以在丽的播出?”
丽的电视是英国丽的呼声主管,但是今年三月,丽的呼声被澳大利亚收购后,丽的电视就成了三不管。
所以才会陷入重新找老板的情况,明年,远东集团会入股丽的电视,丽的电视也会改名为亚洲电视,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亚视。
“袁总,这部电视剧绝对能成功的。”
“开会商谈一下吧,你先把《少林寺》做好。”
张鑫炎知道这事急不得,也知道,如果《少林寺》能火,就代表着合拍有搞头,《天台之上》也更有可能成功。
《少林寺》当然是成功的,作为春节档电影,《少林寺》成功掀起武侠热,尤其是在内陆,更是红极一时。
接下来双方又共同拍摄过不少的武侠电影,但是像《少林寺》这么成功的,寥寥无几。
“接下来的三天,咱们公社放电影,连放三天,每天放三部,第一部 就是从咱们村走出去的作家稻花老师的《一方屋檐》!”
李家庄,新队长,李柱子向村里人宣布这个好消息。
这次的放电影,是他们公社出钱放的,按照正常的轮流顺序,他们公社要好久才能轮到。
就算轮到了,也只是放一部,还是以前的老电影,有时候都是看过的。
公社愿意出钱,是因为公社今年挣到钱了,不止是公社,公社的普通人也都挣到钱了。
李稻花之前跟他们说的雪地靴,他们成功做出来一批,然后送到北边去售卖,在黑省都十分抢手,还有不少黑省人倒卖。
导致后来他们为了能有更多的羊皮做鞋子,
只能跑到更远的地方去收羊皮,还把以前的羊皮褥子翻出来也做鞋。
一年的时间又培养出一批熟羊皮的技术工,每个生产队都开始养羊。
羊杀掉之后,羊皮做鞋,羊肉就卖掉。
他们没有自己的运输队,那就让过路的拉煤车帮他们运输,也有牛车。
今年,是公社少有的没有挂账的一年,还有不少结余。
就是这样一来,公社各个村里总是弥漫着一股臭味,这是养羊和晒羊皮造成的。
也正因如此,瘸腿的李柱子力压其他人,成功当选李家庄新的队长。
李三柱的自行车没带走,就留给李柱子,李柱子的腿瘸并不是截肢,只是另一条腿走不利索,骑自行车还是可以的。
这辆自行车今年没少出力,李柱子忙活村里村外的事,全靠这辆自行车。
中午吃过饭没多久,就有人在村中间的大桐树下占位置。
村里放电影都是在大桐树下面放的,方便绑幕布,桐树的大树叶在下雨的时候也能临时挡雨,让放映员有时间收机器。
李丰收的母亲就是最早占位置的一批人,她是这批人里唯一一个大人。
这么早占位置的大多是家里的孩子,大人们都还有事情要忙呢。
也正是因为她是唯一的大人,小孩们都不敢跟她抢位置,她成功占到第一排中间的位置。
等到大人们过来的时候,都看到她在,也都理解,自己家要是出了这么个电影明星,那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晚上电影开场时,其他村子甚至是其他公社的人千里迢迢来他们村看电影,连放三场,他们公社从来都没这么豪横。
李丰收出现的时候,在场的李家庄的人瞬间轰动起来。
“丰收看起来帅了很多啊,以前怎么没发现?”
“看起来也成熟了,不是以前毛头小子的样子。”
“哎呀,我家姑娘差点就嫁给丰收了,可惜了!”
“还不是你们嫌弃人家没爹,家里穷,现在你们就算是想巴结也巴结不上了。”
“别吵吵,看电影还是听你们说话啊!”
电影里的李丰收经过化妆和打光,跟在李家庄灰头土脸,土里土气的样子完全不同,如果不是确定李丰收是主角,他们都不敢认这是李丰收。
临近过年,李稻花他们也要回老家过年,家里的祖坟和亲戚都在老家,在北平什么也没有。
也正因为回家,错过了《少林寺》在内地的首次公映。
这次回家,李丰收可比李稻花风光许多,从露头开始,就一大堆人围着看稀奇,仿佛李丰收不是个人,是个有意思的猴。
不止是女的,男的也是围着李丰收看,挤不到前面,那就上树上房顶。
李丰收的名字也改了,大家不叫他李丰收,叫他曾方。
逼的李丰收只能半夜跑到李稻花家躲起来。
在北平的时候,北平的名人太多,再加上大家也都不知道他住什么地方,只要出门的时候注意点防护,还能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