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谁不是人?”高大男人还想抓住他问清楚,只是对方喊着他们不是人,就在人群中消失不见。
高大男人顺着对方跑来的方向看去,瞬间明白对方说的他们不是人是什么意思,跑过来的这群人真的看起来不像人。
他倒是没有朝行尸方面想,他想到的是这群人或许是嗑药嗑出毛病来了。
即使是这样,也要跑,毕竟,嗑药嗑疯的人,真的什么都干得出来,伤人只是最基本的。
这么多人,真早被他们抓住,光踩都能踩死他们。
高大男人跑路的速度更快,甚至因为长得高,他很轻易就能看到哪里人多,哪里人少,知道应该往哪跑速度才更快。
边跑,边不忘招呼其他人也跑。
狂欢夜瞬间混乱起来,夹杂在其中的记者不明所以,但是他们知道,一定有大新闻。
这时候不能顺着人群跑,要逆着人群才能拿到第一手资料。
有个幸运的记者,因为来得晚,这会儿就在人群最外层,最接近这群行尸。
因此,他拍下的行尸照片最全,最具震撼力,当然,拍完他也跑。
等到行尸跟人群即将汇合的时候,《行尸危机》的导演拿着大喇叭,在行尸中大声喊:“我们是来参加狂欢派对的,你们不欢迎我们吗?”
随着导演的口号,所有的行尸站在原地恢复正常。
他们只是来宣传的,真的不是来作死的,真要是跟着人群跑,就算不被回家取枪的人打死,人群说不定自己就能踩死几个。
虽说这么一来更有爆点,后续赔偿也能让他爆炸。
人群并没有随着他的话停下混乱,偶尔有几个人反应过来,也被周围的人推挤着。
直到很久之后,确定这群行尸没有别的行动,导演又一直用大喇叭安抚人群,才有胆子大的凑过来。
“我的天呐,他们是什么?”
“行尸,你应该看过《行尸危机》这部小说吧,就是这个行尸。”
“我知道,就是活死人,但是活死人可没有你们这个可怕。”
导演得意地说:“这是当然,我们这行尸跟活死人可不一样,《行尸危机》的作者亲自指导,这些行尸可是经过专业培训的。”
“酷,你们之前的那种……就是那种,怎么做到的?”一个记者好奇地问,手上还不停地拍照,这可是最新素材。
拍照间隙,还用自己的身体,试图比划出行尸之前乱七八糟的样子,可惜比划的不到位。
不过没关系,导演和演员懂他的意思,导演一个眼神,记者跟前的行尸瞬间矮了半截,伴随着违反关节习惯的走路方式,成功把记者又吓一跳。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受惊的记者不停地喊着上帝,他身后的人也是惊呼出声。
不管看多少遍,还是觉得神奇,如果路上单独遇到这样的人,还是会害怕的。
随着采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围拢过来,本来就是好奇心重的年纪,看到这么好玩的事,怎么控制得了自己。
有的年轻人甚至想让剧组给他们也化个妆,让他们也感受一下。
还有人是跟着剧组,想学那种乱七八糟的走路方式,觉得简直太酷了!
这时,伴随着呜~呜~呜~的声音,红蓝相间的车灯,警车闪亮登场,还不止一辆。
是的,虽迟但到的洛杉矶警察来了,隔得远远的朝他们喊话,要求释放人质。
人群中不少人开始吐槽,显然他们对这些警察有很多的不满,不止是这次出警,还有很多其他的事。
“这里没有暴乱,我们只是化妆参加万圣节狂欢派对!”
导演知道,这时候必须老实,不老实就完啦,就算事后他老板能帮他讨回公道,那
又怎么样,命是自己的,没了,老板可讨不回来。
又几个有名的人站出来,帮忙解释,警察这才收起枪,带着戒备过来检查,确定无事之后,也是连连感叹。
他们是收到报警电话过来的,这电话应该就是跑得快的,最先回家的人报警的,人还怪好的嘞。
第二天,不止是报纸,电视上也是在报道《行尸危机》。
相比报纸,电视显然更能冲击人的眼球,凑近拍摄的照片,把这场狂欢的范围扩大化,同时也让正在连载中的《行尸危机》再次迎来热度。
众所周知,新闻具有时效性,传播又具备不确定性。
阿美莉卡的万圣节狂欢活动,报道的媒体越多,味道就变了。
大家都想在这样的新闻里突出重围,那就只有下狠手,什么乱七八糟的新闻标题和内容都敢写。
这就导致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时候,出现严重的变异。
甚至有国家报道,说阿美莉卡爆发活死人病毒,只要感染上,就会变成吃人的活死人。
反正呆英是这么报道的,还有报纸在幸灾乐祸,大家好像是小伙伴,但又是竞争对手,呆英早就看阿美莉卡不爽了,儿子还想倒反天罡。
呆英这么报道了,港岛就跟着这么办,港岛这么报道,国内报社觉得还是再观望观望,毕竟,他们可是正经报社。
最近报道的是作者麦穗的事。
要说麦穗这个人,她的上一本小说,喜欢的人特别喜欢,讨厌的人特别讨厌。
喜欢的人觉得她就是爱情界的灯塔,能写狗血的爱情,也能在这样的爱情里找到升华的地方。
讨厌的人觉得她就是哗众取宠,为了狗血而狗血,脑子不正常了。
但是不管讨厌还是喜欢,麦穗的新小说出现的时候,大家还都是要看的,讨厌的人也想看看,她这次写的什么令人讨厌的剧情。
看完之后,只觉得自己的眼睛瞎了,尤其是这次麦穗居然敢写阿美莉卡,简直大胆。
李稻花写就算了,她好歹也是经过阿美莉卡认证的,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阿美莉卡的孝子贤孙们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你麦穗是哪根葱,也配写阿美莉卡,也敢说阿美莉卡的坏话,他们不顾人伦,那肯定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跟阿美莉卡的教育没有一点关系!
相反,我们还要反思,反思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怎么会长出这样的人。
跟麦穗一比,李稻花简直成了圣人,她虽然黑阿美莉卡,但是不至于恶心啊。
有报纸甚至写出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标题,抨击麦穗,呼吁李稻花出面收拾残局,让这些人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文学。
让这些人看看,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
第57章 风雨飘摇中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李……
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平李稻花不知道,她这会儿在家里看着报纸上的鸡飞狗跳嘎嘎直乐。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两步是疯子。
这会儿的麦穗就被当成是疯子,不过要不了多久,等到弯弯的言情小说传到大陆的时候,就会发现。
深受海外“先进”文化影响,和国际接轨深刻的弯弯言情小说,以及弯弯狗血剧,才叫冲击三观。
算是牺牲麦穗一个,让大家提前适应弯弯言情的狗血。
八十年代,正是弯弯言情小说进入内陆的时间,各种奇奇怪怪的思想,也随着这些小说被带进来。
很多恋爱脑,正是看多了这样的小说,才养成了,什么都没有爱情重要的思想。
至于大家说的,让她出面的说法,李稻花就更开心了,大鼻涕到嘴里知道甩了,这会儿想起来稻花的好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经正式公布,不出意外的,不是李稻花。
她觉得合情合理,其他人觉得太惋惜,赔率榜上,李稻花最后的排名在第九位,这很不容易。
国内的报社还专门发消息,安慰李稻花,说她年轻,还有机会,今年的得主是已经五十五岁的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的那个。
五十五岁,跟二十二岁的李稻花,年龄差还是很大的,在文学这方面,可没什么拳怕少壮的说法。
李稻花准备正经写本小说,趁着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麦穗身上,赶紧发表。
不然的话,顶着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称号,她写什么都有人要出来指手画脚。
写的内容她也想好了,《高山下的花环》刚刚发表,这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对越自卫战可以写了。
一般人是写不了这个的,《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本身就是部队里的人,他写这个,也算是宣传任务。
李稻花准备写的不是这个,只是一个在战争中被越驱逐出境的华侨的故事。
我们国家有很多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国,以前还有些是非自愿的,后来基本上就都是为了挣钱,主动出击的。
两千年之前,出国挣钱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两千年之后,就要选择性的出国,越往后,出国挣钱越不容易。
但是能在两千年之前出国挣钱的,其实也都是能折腾的,留在国内折腾,大概率也不会太差。
还有一部分人,属于跑路,在国内犯事混不下去了,出国避难顺带挣钱。
李稻花也知道一些人,想挣钱,但又认不清形式,在最不合适的时间,去最不合适的地方挣钱。
比如说后来最常见的去缅北挣钱,这是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啊,那破地方,本地人都活不下去,能让他们外地人把钱挣走了?
李稻花还知道穿越前,自己有个亲戚,倒是没去缅北,而是在自己亲戚的帮助下,偷渡去韩棒挣钱。
当初听到偷渡的时候,她脑子都萎缩了,什么年代了,还偷渡去韩棒打工。
亲戚说一天七千,说的时候,语气里都是骄傲,仿佛明天家里就飞黄腾达了。
问她是人民币还是韩币,说不知道,还说都一样。
可见是真不知道了,一天七千人民币的工作,轮不到他家没学历没技术的,一天七千韩币,都不够吃饭的。
这就是,思想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偷渡过去,人没了都没人管。
好在最后人回来了,虽然一毛钱没带回来,好歹活着。
这些人在外面不管过得好不好,对内统一口径都是挣钱。
越战开始之前和之后,他们都选择把境内的华侨驱逐出境,这是最好的情况,更不好的,反抗稍微激烈一些,拳打脚踢甚至是打死勿论。
这样的情况,不止是在一个国家发生过,不少国家都做过这样的事情,毫无道德可言。
《风雨飘摇中》写的就是因为打仗,被驱逐出境的华侨,但是他在老家杀了人,不敢回家,就选择去最近的金三角打拼。
他被驱逐出境的地方距离金三角并不远,很容易就能过去,甚至因为混乱,这里比他到越更容易。
「那是一片美丽的花海,穿着背心的小孩在花海中穿梭奔跑,热烈的阳光下,杨闯心里只有冰冷。」
在到达金三角的第一天,他就看到了这里分布最广泛的种植业。
他们这里的土壤从来不用上化肥,却总是格外肥沃,花朵也格外艳丽,结出的果实也格外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