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和平大队唯有一点很相似,会修船的船工比较多,都是当年打地主时,船厂内散落出来的船工回来没饭吃,就又起了老本行,在老家勉强靠修船挣几个钱糊口,这几年政策改了后,做生意成了投机倒把,连买卖鸡蛋都不能叫‘买’,改为了‘换’,过去的船工们生活越发的困难,过去的造船修船技能都只能是偶尔兼职,靠手艺‘换’几个鸡蛋、红薯。
许明月说完就没再理会他们,留吴书记、焦主任两个人听着她打的哑谜面面相觑,回到船上划着船往回走,听不明白她说的意思。
在吴书记和焦主任眼里,许明月就是个谜语人,可在许明月眼里,她说的兼职就是明牌,她觉得自己说的这么清楚,吴书记和焦主任两人肯定听懂了,就带着四个民兵上了自己的乌篷船,孟福生早已经在乌篷船上等她。
孟福生坐在乌篷船里安静的看书,感受到乌篷船的晃动,就知道肯定是许明月回来了。
这几年,他已经对许明月熟悉到,光凭人上船的动静,船只在水面上摇晃的弧度,都能分辨出上船的人是不是她了,果然,在他从书中抬头时,许明月已经掀起草珠帘子进来。
看到她,他原本清冷的眉眼瞬间柔和了起来,唇角漾起一抹浅笑:“回来了?”说着便将手边的水杯递了过去。
许明月很自然的走到他身边,接过水杯喝了几口,对他说:“不是说不用来接我吗?这么热的天,我自己晓得回去。”
孟福生声音低沉,“你不在我不放心。”
许明月温热的手握住他的手,“自己的地盘,有啥不放心的?蒲河口没事吧?”
许红菱还在蒲河口,她不在蒲河口的时间,养猪场那边有郑济河看着,蒲河口这边交给了孟福生和周宗宝,她放心的很。
她现在可以说是彻底将蒲河口农场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就是水埠公社,也是在许金虎的掌控下,连带着五公山都成了许金虎的地盘,可以说在水埠公社和五公山这一块儿,没有人敢拿她怎么样。
可许明月不在他身边,他不只是不放心她,他自己也心不安。只是这样的话不必和她说,听到她的话,他只是笑着安静坐在她身边。
外面的四个民兵,有两个坐了进来,还有两个坐到了船头,其中一个熟练的操起浆划船。
两个坐进来的是水埠公社本地人,操起船桨的是逃荒到本地落户的北地人,过去他们是不会操弄船桨的,他们被周宗宝挑出来随身保护许明月,愣是被锻炼出一手操弄船桨的本事来,虽比不过大河以南的一些本地人,但也熟门熟路,绝对不会出现翻船的现象。
船快要到对岸的时候,许明月招呼了操船手一声,去养猪场。
多了王根生等三十多个红小兵们挑石头,哪怕他们一趟挑的石头不多,三十多个人,一天下来也能往养猪场运送不少石头,为了防洪水,整个养猪场的地基全部用石头和水泥浇筑,结实的很,现在整个养猪场都往上面建了一米多了。
只要是地基打好了,后面建的就快了,只要按照规划好的图纸和地基往上建就可以了。
污水处理设备还没到来,郑济河现在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和指导瓦匠们建猪舍。
远远看到有乌篷船行来,郑济河就知道是许明月,心头不由一松,也没有去迎接许明月。
许明月自己就戴着草帽,和孟福生走在最前面,来到养猪场,看着大框架已经建好的猪舍,走到郑济河身边朗声问:“大河叔,这里还有什么缺的没?”
郑济河如今晒的比许明月还要黑,许明月出入至少还戴个草帽,涂个防晒,郑济河连帽子都不带,已经完全看不出他刚开始皮肤白皙气质儒雅的模样,整个人晒的和本地人差不多的肤色。
他话不多,学习语言的能力极强,短短的时间里,他居然连本地方言都学的有模有样,偶尔蹦出的一句话,还是地地道道的大河以南的土话,稍有不标准,别人也不会怀疑,只因这里恰好是水埠公社与邻市交界处,只一个小小的养猪场,便是各种方言混杂,有大山里的方言,有临河大队的方言,有邻市的方言,有来自北地的方言普通话,还有新来的三十多个红小兵中,来自吴城周边大队的吴城普通话。
王根生他们来了这么久,愣是一点没瞧出郑济河的来历,不过短短半个月时间,整个人黑了一大圈,也瘦了一大圈。
原本他还期待着他姐姐姐夫带人来找他,这么久都没人来,他就知道肯定是五公山出事了,现在只期望吴城那边发现自己出事,带人来救他了。
看到许明月来,他一把将挑石头的担子扔下,还没扑到许明月的脚下,就被看守在养猪场的民兵一鞭子抽在了背上呵斥道:“你干嘛呢?你想干嘛?惊扰了许主任把你皮都扒了!还不快挑你的石头去!”
王根生挨了两鞭子也不走,而是大声哭求道:“兰子,你放过我吧!是我对不起你!”他用力的抽着自己的大嘴巴子:“我该死!我猪狗不如!我不是人!”抽完他就又想往许明月脚下扑:“求求你放过我!我们过去好歹是夫妻,你不想想我,至少想想大丫,我怎么说也是大丫爹,要是大丫知道你这么对待我,大丫……”
看着许明月陡然阴沉下来的面色,原本抽王根生的民兵,忙又在他身上狠狠抽了几鞭子,怒骂道:“发什么癫呢?你跟谁夫妻?脑子坏掉了吧?就你这样的也配肖想当我们老大的人?也不看看自己的狗样!”他用鞭子指着站在许明月身边如清风朗月般的孟福生说:“睁大你的狗眼看清楚,那才是我们老大的男人!”他呸的一口啐在了王根生脸上,满脸不屑:“就你也配!”
“真是活干轻巧了。”他嘟囔了一声,叫了两个人来,“还不快拉走!中午饭不给吃,拉去抬石条去!”
石条比石头重的多!
虽一个是单人挑,一个是双人抬,但重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单人挑的石头,路上累了,还能停下歇息一会儿,双人抬的不论是换肩膀,还是路上休息,都不容易,要两个人配合,一个搞不好,砸到脚,或者被石条撞到后脚跟,后脚踝,轻则淤青,重则骨折。
第198章 在蒲河口一日一日的等……
在蒲河口一日一日的等不到人来救他回去, 王根生现在也有些绝望了,现在只期望他在吴城不愿与他来乡下生活的妻子见他好久没回去,能想起来乡下找他。
不过他之前乍然上位, 在岳父家可是不可一世的很,在妻子面前也抖了起来, 之前更是十天半个月都不回去一次, 他也不知道他妻子多久才能发现他失踪不见了。
他看着茫茫大河和深的仿佛没有尽头的大山, 心底不由深深后悔,明知道许家村人野蛮,他当初怎么就娶过许凤兰, 怎么就想着来许家村撒野?好好当他的五公山革委会主任不行吗?
另外,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两个大队的书记、主任回去后,就叫了大队部的干部们去大队部开会, 说了临河大队要在许家村建学校,要从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招募建学校的工人, 并要从三个大队招收学生的事,自然也说了招收的学生要男女各半, 这话果不其然,让两个大队的其它干部们不以为然,嗤笑一声说:“自古以来, 就没听说过给女娃儿们上学的事情。”
吴书记严肃的磕了磕桌子:“现在可不是以前了, 顶头老大不是说了吗?妇女能顶半边天!”他严肃的瞪着眼睛, 指了指蒲河口的方向, “别忘了那边现在是谁在当家,让她听到你这话,有你好果子吃!”
“我还怕她不成?就她这样的,要是搁以前, 被休离回了娘家,都没脸活!”之前说话的人吹胡子瞪眼地说。
吴书记漫不经心地抽了口旱烟说:“有本事你到她面前去说。”
之前说话的人扯着脖子喊:“说就说,谁还怕她不成?许家村就是没规矩,蒲河口主任都能轮到她一个女人当家,还真是反了天了。”最后一句他话说的小声。
这是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干部们普遍的想法,他们都不懂许家村又不是没人了,许金虎又不是没儿子,咋这么大的干部官职,他不让自己亲儿子当,让一个女人爬到他们头上作威作福,搞得现在整个大河以南,都听一个女人的,他们这些大老爷们儿在她面前都要当孙子,面子往哪儿搁?
不过他们也只敢在背后蛐蛐,当着许明月的面,态度要多恭敬有多恭敬。
“行了行了,有话你当许主任面去说。”吴书记不耐烦地说:“这次去水埠公社开会,公社书记和主任还跟我们透露了一个消息,等临河大队的学校建好后,还要建养鹅场和养鸡场,现在蒲河口也有了养猪场,到时候厂子大了,会从我们整个大河以南招工人,首先招的就是能写会算的人,到时候招的人数也是男女各半,你们不愿送你们家的女娃子去上学也成,到时候他们的招工名额刚好从临河大队招!”
“我看她就是不想从我们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招工人,才想了这么个法子!”和平大队的干部愤愤不平地说。
这话吴书记和焦主任也同意,说:“这是人家大队的工厂,人家大队想怎么招人就怎么招人,现在放开了对我们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招人名额,你们就偷着乐吧!”他眼白朝上,“消息已经跟你们说了,该准备起来的,你们回去也跟你们家人说,想考工人的就要先准备起来了,现在我们还是说说送多少人去临河大队建学校吧!”
同样的会议,建设大队也在开。
两个大队的书记、主任都默契的隐瞒下了临河大队学校建好后,还要在大河以南招聘老师的事。
一个学校招聘的老师本就不多,蒲河口那位可是说了,到时候知青们也要参加考试,本地人的学识本就比不过下乡的知识青年,要不是招聘老师的名额也是本地人和知青各半,本地人怎么和城里来的知识青年们竞争老师的岗位?
老师的岗位有多么的吃香?别看现在城里闹的凶,那闹的也只是初中和高中的老师,小学的老师可是一点也没受影响,他们都想先把这个消息隐瞒下来,让自家人这段时间跟着扫盲班好好学一学,等学校建好后,再通知大队部的队员们不迟,那时候他们自家人已经比大队部的其他人多学了几个月,考上老师的概率也比别人大的多,他们自己也不算藏着消息没告诉大队的其他人。
这怎么不算是一种公平嘛?
许明月视察完了养猪场这里的建设,就又坐船去了临河大队,去看了正在指挥临河大队建设水电站的陈卫民教授他们。
自从王根生和他的红小兵团队们被抓后,陈卫民教授他们在蒲河口医务室休息了几天,又重新回到了临河大队上班,临河大队的水电站现在又开始建设工作。
见建设水电站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在进行,许明月也没有打扰他们,和许红桦、江建军说了这次公社的开会内容。
临河大队稍微能写会算的人,都被拉走,要么去了蒲河口,要么被江天旺拉去了水埠公社,留在村里的,大多数都是在扫盲班学的不怎么样的。
许红桦他们得知后续会在知青当中招聘老师,也没藏着掖着,将临河大队即将建小学,并在知青当中招收老师的事情,告诉了住在大队部的四个知青,并交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任务——成为扫盲班的临时老师,教导临河大队的队员们识字、写字、算数,临河大队到时候会从他们的教学成绩中,最终录取成为临河小学的老师。
叶甜、罗喻义他们一听临河大队要建小学,要从他们这些知青当中招聘老师,简直高兴疯了!
哪怕他们年纪轻轻,身强体壮,在日复一日的太阳暴晒中铲土、挑土,依然将他们累的灰头土脸,眼看着望不到尽头的农活,日子过的仿佛也看不到尽头一般。
叶甜已经多次发电报回去,表示想要回城,可回城哪里是那么好回的?城里越来越乱,很多工厂都被闹停了工,工作也越来越难找,尤其是从这一年起,下乡已经成为了强制行为,而不是过去十年中的自愿行为。
现在有个机会可以让他们不用在堤坝上铲土、挑土的干活,他们简直激动的要喜极而泣。
这事叶甜他们虽没有特意和在山上捡石头、铲石头的十几个红小兵知青们说,但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个女知青腿受伤无法上山干活,被留在了大队部编织芦苇席,她自然也听到了这个消息,等山上干了一天活,累的直不起腰的红小兵知青们回来,她立刻将临河大队要建小学,招知青当老师的消息的和他们说了。
已经在临河大队的采石场捡了大半个月石头的知青红小兵们,傍晚回来听到这个消息,也都震惊了。
他们被关在房间里,不能随意走动,只能眼巴巴的扒在房间窗户上,问叶甜他们:“那我们呢?我们能考老师吗?”
临河大队才四个知青,叶甜才不想多出来十几个竞争对手呢,闻言翻了个白眼说:“你们又不是临河大队的知青,当然没你们的份了!”说着,她白眼一翻,不乐意地说:“也不知道主任他们啥时候送你们回去,天天在我们大队待着也不是事,你们还是乖乖捡石头,石头捡好了,我们主任就放你们回去了!”
她哪里知道,在临河大队捡了大半个月的红小兵知青们,根本就不愿意回到他们之前分的大队下乡了。
在临河大队捡石头的日子虽然辛苦,但这里的风气和他们原来插队下乡的大队风气完全不一样,这里的村民并不排斥和欺负他们这些下乡的外地知青,吃住在大队部,比他们原来下乡的山里好了不知道多少!
尤其是那些女知青,从刚被抓时的惶恐、害怕,到如今日复一日去捡石头时的安心,不论是山上敲石头的人,还是看守他们的江老二等年轻汉子,都没有要欺负她们这些女知青的,不光是他们,看叶甜和闫春香在临河大队待的有多自在就知道,整个临河大队的民风都没有欺负女人,欺负女知青的风气,和她们的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相比,叶甜和闫春香两个女知青在临河大队待的简直就像两个傻白甜。
早在没有获得可以招聘当老师的消息时,她们就打定了主意,要留在临河大队,再不回她们原来下乡的山里了。
第二天一大早,江主任和江老二他们又来到大队部,给他们分发红薯,将他们带到山上采石场捡石头、铲石头时,这些红小兵知青们都扒在窗户上朝江建军喊:“江书记,听说你们大队正在建小学,要在知青中招老师,有没有这回事啊?”
“我是高中毕业,我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你看我能不能也参加老师招聘考试?”
“江书记,我也是高中毕业,我成绩也很好的!”
“江书记……”
江建军是万万没想到,这些被抓到山上采石场干活的红小兵知青们,在临河大队干活居然还干出归属感来了,来了就不愿意走了!
第199章 江建军也无奈了,对这……
江建军也无奈了, 对这些解开了脚上的麻绳都不愿意走的红小兵知青们说:“学校都还没建好呢,现在招不了老师!”
“我们自己大队还有四个知青呢,隔壁建设大队、和平大队还有五个, 光是我们自己这边都有九个知青了!”
被关在大队部房间里的红小兵知青极力想留在临河大队,根本就不想走, 可他们不是临河大队的知青, 甚至都不是分到水埠公社的知青, 按道理说,他们确实参加不了临河小学的老师招聘,甚至都不能留在临河大队。
但他们也不完全认命, 尤其是几个女知青,“实在不行,我们去找知青办!要是知青办不管, 我们就找市里的知青办!”
她们心里想的,是找吴城的革委会。
可她们现在因为闹革命的事被关在临河大队, 根本不敢再提闹革命的事,她们想的是, 如果知青办和原来的大队不放人,她们就去闹,她们坚决不回她们原来下乡的大队了。
不说吃不饱了, 就说住的, 哪怕她们在临河大队, 几个红小兵知青被关在一个房间里, 大队部的房间也比她们下乡的大队住的土坯房茅草屋好了百倍不止!
这里的地板是青石板,这里住的房间是高墙大瓦,夏天能遮阳,雨天能挡雨, 她们睡的床是木质高床。
哪怕她们现在住的房间是废弃多时无人住的,收拾出来,那也像个人住的地方,甚至比她们一些人在城里的房子都要好很多倍,这里的吃食就更不用说,随便在河里拉点菱角菜和芡实藤回来,就比大山里缺衣少食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还是她们以犯人的身份被关押在这里,要是她们也是插队在临河大队的知青……她们的目光不由的透过窗户,看向在后院里他们用石头自己搭的简陋的小炉子,炉子里烧的是煤炭,锅里煮的是菱角菜粉丝汤,虽没有油,可盐和粮食是不缺的。
她们不由自主的咽了咽口水。
她们在这里被关押的时间不长,可从叶甜几个人谈话中也知道,临河大队有了自己的养鸭场,水电站也在建设当中,想必过不久,就能通电了。
想到她们在山里黑洞洞的景象,尤其是到了晚上,远处是连绵不绝的狼嚎,近处是山风吹动树枝树叶时发出的呜呜咽咽宛如鬼哭般的声音,更别说夜里还有狼群来村里,用狼爪抓懂破土屋、破木门的吱吱声,简直听的人心惊胆战,然而更恐怖的,还是周围人看她们的眼神,仿佛她们不是人,而是一种她们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她们不敢想,只要想到就作呕,就想哭。
她们情愿在临河大队捡石头,也不愿回到她们原来下乡的大队了。
和叶甜一样,家里稍微有些关系的,已经在想着,等临河大队的人不再关着她们了,她们就去城里发电报给家里,让家里人给她们想办法,把她们从原本下乡的大队,调到临河大队来。
她们并不是不下乡,她们只是把关系调到离原来下乡的大队不远的临河大队,想必不会太困难,毕竟只是调位置,下乡的名额是不变的。
不光是女知青,男知青们想的也差不多,他们这段时间当红小兵,各个大队串联,见过了不少大队和村子,临河大队是与他们之前见过的大队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的大队,听说他们未来还想再建厂子后,他们觉得在这里,才附和他们乡下时振兴农村,发展农村,支援农场建设的伟大目标。
而且真的厂子建起来,他们这些知识分子也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能够进厂,哪怕就是当个喂养鸡鸭的人呢?
江建军和许明月此时还不知道这些红小兵知青们想的这么多,就在蒲河口和临河大队都在风风火火搞建设的时候,双抢来临了。
双抢一到,所有活动都要为双抢让路,要抢着把地里成熟的稻谷赶紧割了,挑到打谷场,把谷子脱粒,再在暴雨前晒干稻谷入仓。
一旦稻谷收的不及时,被暴雨被泡了,那这一年就白干了,所以双抢才如此重要,要和天时抢粮食。
原本在山上敲石头抬石头的人自然也不上山了,甚至临河大队因为河圩里和河圩外加起来的三千亩两天,人手不够,让原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挑石头到堤坝上换取粮食的山里人出来,帮着临河大队一起收粮食。
山里的地少,大多数种的都是红薯和小麦,他们不需要像临河大队、石涧大队这样山外围有土地的大队一样和天时赛跑,抢收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