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卷王的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150节
小说作者:九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 MB   上传时间:2025-07-24 18:53:08

  就连那十几个红小兵知青,都被放出来,跟着一起割稻子、捆稻子、挑稻子、打谷子。

  红小兵知青们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拼命的割稻,像是要和本地人比赛似的,一个不留神,不是割到了自己的腿,就是割到了自己的手指,被割了之后,哭唧唧的上岸,许明月不在,这段时间蒲河口也在双抢呢,蒲河口的地比临河大队更多,人手也更少,她这段时间都在蒲河口主持双抢的事,根本没有时间回临河大队。

  他们没有碘伏棒消毒,没有创可贴包扎,找江建军,江建军哪有精力管这点小事,随手摘几片叶子给她贴在伤口上,让他们继续干活。

  他们想留在临河大队,不敢偷懒,咬着牙,忍着疼痛,继续下地割稻子,哪怕他们割的慢,也半点没有退缩。

  还有实在不会割稻子的,就去打谷场帮助大队部的老年人,将青壮们挑到打谷场的倒杆按顺序散落排开在打谷场上,会有老人牵着水牛拉着石碾,一遍一遍的在稻谷上碾过脱粒。

  因为太过忙碌,也太过劳累,临河大队的人根本就没时间和精力去看押他们,他们也不跑,自己自觉的就用大队部的大厨房做饭,原本关押他们的房间其实是不够他们这些人一起睡的,夏天炎热,他们也不回之前关押他们的房间睡了,就在大队部大堂的青石板地上,将分给他们的芦苇席往青石板上一铺,旁边点燃着许明月发给他们的辣蓼草蚊香,一夜就这么过去了,早上起来继续去地里忙活,完全将自己当成了临河大队的人,半点不曾偷懒。

  叶甜原本还想偷懒的,她是真干不了这么重的体力活,可看这些别的大队的知青这么卖力的干活,生怕他们到时候真被留在临河大队,和她抢教师的位置,也费力的支棱起来。

  可她实在不是干活的料,让她割稻子,别人一趟都割完了,她被田里的蚂蟥和蛇吓的从田里蹿到田埂上,从田埂上又跳到堤坝上,吓的哇哇大哭。

  让她去捆稻子,稻子被她捆的松松散散,别人刚挑上肩膀,稻草绳就断了,还得重新捆,浪费时间。

  让她去打谷场散稻谷,牛跑到旁边的河圩里洗澡纳凉不上来,每次都把她气哭。

  可她还不敢偷懒不做,哪怕是让记工分的记工员们看到她认真的态度呢?

  相比较他们这些自愿干活,且还干的很卖力的知青红小兵们而言,王根生他们就难管的多了,他们这些人本就是各种偷鸡摸狗的闲汉、投机者、无所事事的混子组成,平时在城里、在他们公社就很少干地里的活,就连村里长大的王根生,都不太会干地里的活,不会割稻,就让他们挑担子,将原河滩现农田里的稻穗一担担的挑到农场监狱里面的大广场上脱粒。

  因为夏季炎热,为了让蒲河口的犯人们减少中暑的风险,他们要避开每日中午最烈的烈阳,每天三四点钟就要早起去田里割稻,挑稻穗,中午午睡两个小时后,两点半开始,要干到晚上八点多结束。

  为什么说双抢最累最苦?因为整个双抢时间,都处于高强度的劳动之中。

  蒲河口的民兵、后勤每天的吃食里还有许明月给他们加餐的花生油和腌肉片,每个人每天至少还能吃到一片薄薄的猪肉,吃到带油腥的东西补补身体,让身体消耗的不那么厉害,而那些罪犯,最多就是给你从每天的五成饱,吃到八成饱,至于油腥,那是一点都没有的。

  王根生本来以为每天挑石头,抬石条,就已经是这世上最累最苦的活了,直到他经历了双抢。

  蒲河口的双抢和过去他在石涧大队时经历的双抢根本就是两个双抢,石涧大队有他爹妈,有他三个姐姐帮他干活,这里没有!石涧大队没有这么多的稻田,蒲河口有七千多亩地,哪怕有一半种的是红薯大豆,也还有三千多亩。

  他这辈子就没有干过这么累的活!只要他稍有偷懒,迎接他的不是姐姐们的嘘寒问暖,殷切关爱,而是看守监督他们干活的民兵们毫不留情的鞭子!

  期间他好几次装死,装中暑,装累的晕过去了,可民兵们可不是他温柔的姐姐们,一盆河水兜脸泼,再掐人中,别说他是装晕,就是真晕了,也能给你掐醒过来!

  整个双抢下来,王根生觉得自己快死掉了。

第200章 这群红小兵知青在双抢……

  这群红小兵知青在双抢期间表现是真的好, 不叫苦不叫累,安安分分搞生产,把整个临河大队的队员们都感动了, 和江建军求情说:“书记,那些娃儿们也不容易, 年纪轻轻从城里来乡下小山村, 我看他们也知道错了, 该放他们回去唻!”

  江建军也觉得可以放他们回去了,整个双抢期间,他们脚上的麻绳都没再绑起来过, 本以为他们会趁临河大队忙的时候,自己走呢,结果双抢都结束了, 十几个知青,没有一个离开的。

  江建军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过来找他们:“你们在这待了也不短的时间了,再不回你们下乡的大队, 回头得有人来找了。”

  知青们不以为然的撇撇嘴,真要有人来找他们,早就找了, 这都两个月过去了, 都没见有人来找他们, 估计他们之前闹的太厉害, 他们下乡的大队巴不得他们不回去了才好。

  女知青们抬起双抢期间晒的黑红的脸,委屈巴巴的看着江建军求情:“江书记,我们不想回原来的大队了,就想留在临河大队行吗?”

  “就是就是, 我们之前不懂事,把原来下乡的大队的人都得罪狠了,回去还不定被怎么收拾呢!再说了,我们在临河大队待的这段时间,充分感受到了临河大队老乡们的热情淳朴,让我深深的热爱上了这片山水,这片土地……”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女孩子双手合十,哀求地看着江建军:“江书记,我们是真想留在临河大队,你就让我们留在这吧……”

  “这也不是你们想留,我留你们就能留的啊?你们的粮食关系都在你们下乡的大队,也不在我们大队,我这要瞎留你们,回头出了什么事,谁负的了这个责?”江建军不留情面地说。

  他是万万没想到,这群知青在这里还待出感情来了,不愿意走了!

  可不论他说什么,这些知青就是赖在这里,不愿意回去。

  也有愿意走的。

  他们离开了临河大队,并没有马上回到他们下乡的大队,而是转道去了水埠公社,去邮局给家里发电报,或是打电话,让家里帮他们申请转移证明,把他们调转到临河大队来。

  能够被插队到南方,而不是遥远且荒凉的北大荒那样的地方下乡,这些人中大部分家里都是有那么一点关系,这个关系或许不足以让他们留在城里,却足以去街道办办一份转调证明,这样的证明并不难办,一斤红糖、两包烟或许就能给他们办出来。

  他们都还下乡不久,和家里人感情都还深厚,又因为刚离开家里,家里人对他们还有愧疚和担忧,听说只是调转到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大队,也都积极为他们奔走。

  他们还有一些东西在他们原来下乡的大队,还有些在五公山公社的办公小院里,只是如今的五公山公社革委会已经换了人,办公大院里里外外都有民兵把手,他们说自己是下乡过来的知青,有东西在办公大院里,等他们拿到东西,里面的钱票、金银早已不见,稍微好点的衣服鞋子也没了,包袱被翻的乱七八糟的堆在一个杂物房的角落里,仅剩的几件衣服也被老鼠啃咬的破破烂烂。

  他们还没法找人说理去,当初他们去批斗别人的时候,做的比这还要狠!

  还有一部分人聪明,钱票根本没放在包袱里,都自己随身带着,留在五公山公社和他们下乡大队的,只是一些冬季棉衣、棉被。

  等他们回到他们下乡的大队拿被子被褥时,两个月没回来,他们知青住的土胚房内,已经什么都东西都没有了,里面被搬的干干净净。

  被子棉衣都不是便宜货,冬季他们还要考它们过冬,现在双抢都过去了,很快秋天就要到来,秋天来到了,冬季也不远了,自然不可能就这么放任不要,去大队书记家里说理,要回自己的东西,大队书记一口山里的方言,他们一句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大队书记和主任也冷着脸好似听不懂,最后直接不耐烦的不理睬他们了。

  若是两个月前,他们说什么都要再闹一场,只是现在只剩下他们三五个人,看着周边都是山,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山外边,这些知青们看着山里面这些人麻木排斥的眼神,突然就不想再说什么了。

  他们欺负过他们,他们也狠狠批斗过欺负他们的人,如今这里的人对他们避如洪水猛兽好似也不稀奇,知道他们回来领了自己的包袱走,连过来吱个声的都没有,也没人来问他们去哪里,见他们走了,还在他们身后吐吐沫,眼神带毒。

  偶有一个知青回头,看到了那些人看他们的眼神时,不由的打了个冷颤,不明白他们来之前明明都是无冤无仇的陌生人,为什么会那样不友善的对待他们,尤其是看到他们身边跟着的女知青时,就好像他们带走的不是和他们一起来的女知青,而是带走了那些人碗里的一块大肥肉!

  女知青有些害怕那些人看他们的眼神,拉着他们中还行分辨找回自己东西的同伴:“走吧,我们去临河大队。”

  对于临河大队会不会收留他们,他们心里也是没底的,在这个满目皆是陌生的地方,好似天大地大,只有大河以南那一个地方,还能去,除了那里,他们也不知道去哪儿了。

  于是才离开了一天的几个知青们,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大队部那个关押了他们两个月的房间,好在这里够大,哪怕是用芦苇席铺在地上,随便打个地铺,至少都还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等江建军发现他们刚走,就又回来的时候,顿时头疼了:“你们不是回去了吗?咋又回来了?”

  回来的知青们脸上也没有了刚来这里时的桀骜与嚣张,而是老老实实地讪笑说:“书记,你看,我们的包袱都没有了,我们现在啥也没有了,你们要是再不收留我们,我们真的就只能夜宿荒郊野外去喂狼了。”

  “你们原来大队呢?你们分到哪个大队就去哪个大队,我们大队也不好这样随意收留你们的啊!”江建军抓着头上的短发头疼。

  这时期和几年后还不一样,这时期正是红小兵们全国大串联最热闹的时候,全国的红小兵们都是全国各地到处跑,到处串联,出入各地方的证明就没有两年后管的那么严,这也是他们没有证明,还能来临河大队的原因。

  “书记,我们也不让你们为难,我已经和家里说了,让街道办的人把我从原来下乡的大队转到咱们临河大队来,过些天证明应该就能下来了。”

  其他知青一听,也都机灵的表示:“书记,我们过两天也回去办调转证明!”

  但调转证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并不是每个人的家里都有关系,还有一些人下乡插队是随机的。

  因为许明月和孟福生的关系,江建军其实并不排斥自己大队来更多的知青,知识青年多稀缺啊,而且有他们看着,也不怕知青们闹事,就那么点人,能闹出什么事来?本地人他们都不怕,还怕外地知青?

  正好双抢之后,学校也在建了,这些知青愿意留下,他就将他们全都赶到许家村建学校去了。

  负责给临河小学画建设图纸的孟福生和郑济河都是在国外留过学的,建的学校较之这个时代农村的一些小学,在教室安排和规划上,也要先进合理一些。

  等这些知青们知道这正在建的小学,居然连他们知青老师住的宿舍都一起规划进去了后,参与建学校这事就更积极了,在得知这些红小兵知青们的冬季被褥和棉衣都没了,在规划教师宿舍时,许明月特意嘱咐建房子的泥瓦匠们,将教师宿舍的床也换成了大通铺的暖炕,在他们宿舍不远处还安排了食堂和公共浴室,小二层教学楼的最角落,规划了带格子的可以冲水的厕所和堆肥池。

  厕所是最先建好的。

  厕所建好后,许家村和江家村所有的小孩子都跑去看热闹了,妇女们则抱着孩子也去看稀奇。

  他们都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厕所,下面是防水的水泥和石头砌成,上半部分是土砖,好的简直不像个厕所,比很多人家的屋子建的都结实,好多人家的房子都还是黄泥和土砖呢,这厕所居然奢侈的用了水泥。

  有人看到这个由水泥和石头打地基的厕所,惊叹不已,尤其是看到厕所里面的地面、茅坑全部都用水泥和河沙混合抹平了后,更是惊叫着:“这干净的都能住人了!”又好奇的打开格子间一米多高简陋的木门往里面瞧:“这格子间是做什么用的?哟,还有个门呢,不会是用来洗澡的吧?咋里面还有个水泥抹的斜沟呢?还有上面那个桶是做什么的?”

  一共十二个格子,在得知这样的格子间居然就是蹲坑用的,上面的木桶是冲水用的,又是一阵惊叹,恨不能立刻蹲在这里面感受一番才好。

第201章 他们当然不会真的在新……

  他们当然不会真的在新建好的厕所里感受一番, 哪怕真的有人想这么做,也不舍得将肥料流落在外面,哪怕如今的田地都是大集体在打理, 可家家户户还有自留地呢,自留地里种的瓜果蔬菜可都是自家的, 肥料自然也不能流到外面的茅坑里。

  而且这么干净整洁的茅坑, 她们还真盾不下去, 谁舍得啊!

  之后她们又参观了学校正在建的食堂和澡堂。

  食堂和澡堂是一体的,食堂在做饭时,灶台里的余热就顺便把暖炕和洗澡水烧热了, 这样的水没达到沸点是不能喝的,供给学校住宿老师洗漱还是不成问题的。

  在许明月小时候,这边就已经用上了省碳炉, 炉子正中央就是普通的蜂窝煤炉子,四周却被不生锈的铝皮包裹了成了长方形, 里面可以灌入水,在烧炉子的同时, 包裹在外面水箱中的水便也跟着加热了,旁边还留着一个可以给饭盒加热的方形孔洞,可以最大效用的利用蜂窝煤的热量。

  这样的炉子按照这时代的生产水平, 按道理也是能制作出来的, 但现在确实还没有, 在农村, 连普通的蜂窝煤炉子都还没普及呢。

  食堂倒是没什么可看的,和大队部的大食堂差不多,倒是规划给知青教师们住的宿舍,让临河大队的村民们大开了眼界, 长长的两条暖炕,都是可以睡八到十个人的大炕,大炕同样是用红砖和土砖相结合的方式砌的,考虑到未来可能还有知青要下乡,许明月都是尽量把宿舍往大了建,一排火炕,一排柜子,中间两头是窗户和门,夏日只要开着窗户和门就能通风,至于横面的窗户都开在高处,这也是为了安全。

  那些被下乡到山里大队的知青们,眼看着教师宿舍一点一点的建起来,摸着里面逐渐成型的暖炕,心底再一次有了安全感。

  在这里,她们不用日日担心山上的野猪一个冲锋,就能撞塌她们晚上要住的土坯房,不用夜夜担心山上的豺狼晚上是不是能破门而入,不用时时担心她们落单后,会不会突然有人从灌木丛里冲出来个山民,将她们拖进灌木丛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里的宿舍是用砖、石、水泥砌成的呢,光是看着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只是这两个宿舍,肯定是装不下全部知青的,后面等水泥厂和砖厂有多余的水泥了,还得在荒山再建一个知青点。

  关于知青点的建设,许明月也是打算直接就用水泥和砖瓦,一次性搞定,等十年后知青们离开了,知青点也可以给村里的一些暂时没有住处的孤寡老人住,等到再过几十年,将这边打造成旅游景点后,知青点便是大队部的景点了。

  当然,这是许明月心中规划的后话,现在提还太早了,说不定等到那时,她早已老态龙钟,或许已经不在了也说不定。

  其实内心冲击更大的,是那些被下乡到山里的知青们,看过山里的贫穷与落后,再看临河大队,虽然同样是土坯房和茅草屋组成的小山村,可临河大队一切就像初生的朝阳一样生机勃勃,让人看着就好像他们真的是来到农村支持农村建设的,仿佛这里真的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孟福生人工培育的小球藻和浮萍也终于有了成效,暂时可以满足现在养鸭场的鸭饲料需求和未来养猪场的猪饲料需求。

  九月底,距离蒲河口农场十里处的养猪场便全部建设完成了,除了猪舍、污水处理处等建筑外,还单独设置了食堂、宿舍、办公室,郑济河作为一个被下放来的劳改犯,不能当厂长,只能成为养猪场顾问,负责养猪场事实上的一切管理事宜,养猪场厂长暂时由许明月挂职,又从蒲河口后勤处调了几个干活麻利的妇人和以前在老家有过养猪经验,且公认会养猪的人去养猪场饲养新买来的猪崽。

  因为是刚开始,许明月自己也是只有一点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的养猪经验的,养猪场暂时只养了十八只猪崽,四五个人伺候十八只猪崽,养猪场暂时人手足够,并没有对外面招聘人手。

  望着养猪场内十八只活蹦乱跳精神满满的抢食,几个饲养员都仿佛看到了几只猪崽们长大后膘肥体壮,蒲河口大食堂的饭菜里,一片片油汪汪的大肉片的景象,看向小猪崽们脸上的表情也不由更加慈爱了。

  等到九月末,这些红小兵知青们求家里帮忙将他们的下乡地点转调到临河大队的关系证明就陆陆续续的斗到了,对于他们从原来的大队转调到临河大队,他们原本下乡的原大队粮食紧张,本就不想要这些干活不行,闹事第一名,还分他们口粮的知青们,除了个别些个人有些遗憾这些年轻俊俏的小年轻小姑娘离开了他们大队,让他们大队的男人少了些姑娘可以选择外,大多数人都是冷漠的,他们巴不得这些只会吃闲饭的知青们赶紧走。

  还有一些下了乡家里就不愿意管的知青,他们在城里的父母不帮着他们去街道办开转调证明,就只能一趟趟的跑吴城的知青办。

  他们本来就是红小兵,最会拉大旗扯虎皮,要是调转到别的大队,知青办的人还会考虑到往一个大队分太多知青,粮食会不够吃,可整个吴城都知道,水埠公社临河大队是个产粮食大户,不缺粮食吃。

  这么多知青,调到哪里都是个老大难,不愿意接收这么多吃干饭的城里青年,吴城知青办的人也怕临河大队不乐意接收他们,都不敢下来询问一下临河大队,就直接把手续给他们办了。

  等到十月初的时候,一行十多个知青,粮食关系已经全都调到了临河大队。

  一场秋雨一场凉。

  大河以南步入了十月份之后,早晚就必须要穿长袖长裤了。

  对于临河大队和这些知青来说,粮食都不是最难办的,最难的是眼看就入秋了,他们当红小兵四处批斗串联,被关押在临河大队捡石头的时候,被人瓜分掉的被褥和衣物。

  家里条件好点,家人还愿意管他们的,早在双抢之后,他们给家里打电话、发电报之后,他们家里就已经又寄来了被褥和棉衣;还有一部分人,或是家里姐妹众多,家中贫困,或是在家不受重视,哪怕电报已经发回去了,依旧没有消息,有个别家里勉强寄了件棉衣,也是家中兄弟姐妹穿剩下的旧棉衣,不保暖不说,甚至都不合身,十月十一月的秋季还能勉强应付,等到了寒冬腊月,这样的棉衣肯定是不行的。

  冬季在烧着热炕的房子里不出门还好,可要出门的话,只靠这一件临时凑出来的旧棉衣,就不够了。

  尤其是临河大队大队部的房间里是没有火炕的。

  新来的十几个知青,加上和平大队三个知青,建设大队两个知青,三个大队加起来一个二十多个知青。

  新建的临河小学尚未建成,学生也还未招生,来年具体能招收满多少个学生,现在谁也说不好,招聘的老师便也多不了。

  临河小学的教师宿舍是建给老师们住的,并不是专门建给知青们住的知青点,哪怕考虑到他们今年不容易,将临河小学的教师宿舍暂借给他们过冬,等到来年,他们还是要住回大队部的。

  不光是他们冬季艰难,下放到蒲河口的几个专家教授们也很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5页  当前第15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0/2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卷王的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