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卷王的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61节
小说作者:九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 MB   上传时间:2025-07-24 18:53:08

  许明月最终无奈道:“你要实在想干活,你就坐在食堂烧烧火吧,家里衣服你也不用洗。”

  孕妇是不能久蹲或者久低坐的,她闺蜜妹妹就是胎盘低置才导致的大出血,她现在身体重,蹲着洗菜,或是烧大锅饭,都不太适合她。

  许凤发也立刻笑嘻嘻地说:“不用洗不用洗,反正天天都要穿,洗了穿到河圩里还不是脏的?现在不下雨,把衣服放在外面竹竿上晒一晒,把泥巴晒干后,搓一搓泥巴就掉了,干净的很呢!”

  一家子人,每天在河圩里挖莲藕,身上全是淤泥,倒不需要用肥皂特别的洗,只需在门口的池塘打湿了,用棒槌捶一捶,将上面的泥土给洗了就成,干不干净都无所谓,反正许凤发、许凤台一天到晚都是一身泥。

  十三岁的男孩子,身高已经开始往上蹿,他脸上申请活泼又轻松,完全没有了许明月刚来这里时,总是低着头沉默的站在角落里,仿佛自带隐身术的模样。

  现在的他,脸上总是带着笑意。

  赵红莲看着围在她周围,目光真诚热切的大姑子、小姑子、小叔子们,目光又忐忑地落到许老太太身上。

  许老太太和蔼地笑着说:“你听她们的,你听她们的,你就在家好好歇着。”

  老太太原本对于自己晚年的生活,要求很简单,在她老了不能动的时候,给她一个窝睡,给她一口饭吃就行,哪里想到,自己临老,以为没几年好活的时候,还穿上了新毛衣、暖和的大棉裤、睡上了温暖的热炕。

  好多次她躺在炕上,摸着自己身上暖和厚实的大棉裤,摸着身下温暖的炕,都像在做梦一样,好多次从梦中惊醒,第一件事就是摸摸炕沿,生怕这都是一场梦,直到摸到温暖的炕,又安下心来,闭目沉睡过去。

  儿子成家,儿媳妇不苛责,现在的日子,真是她过去求都求不来的。

  赵红莲坐在热热的炕沿上,看着她小姑子拿着扁担和麻绳,她的小脚婆婆踩着两只仿佛走不稳路,随时都能摔倒的小脚,将竹耙当做拐杖,走在小姑子身后,两个人往山上去,小叔子挑着一担空的簸箕,手里拿着木锹,稳稳的往河圩里走。

  许明月也赶紧去忙了。

  赵红莲坐了不到十秒钟,就忍不住走出来,站在自家的防水高台上,往河圩里眺望,河圩里密密麻麻全是人。

  不光是临河大队,好像围绕着竹子河而居的大河两岸的人,都意识到了今年的旱情还是不对劲,全跑到了河圩里来挖莲藕。

  炭山那边的河圩里是没有莲藕滩的,甚至他们的土地比临河大队这边的土地更为贫瘠,因为炭山也是一座巨大无比的山,这些生活在炭山上的人,虽然也有一些田地,但开垦出来,能够种植庄稼的地却不多。

  他们没有莲藕滩,就跑到临河大队这边的河圩来挖莲藕。

  大河这边的人,大多数都靠着炭山挣钱,对炭山那边的人来河这头挖莲藕,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管。

  和临河大队冬天还积极的种植冬小麦不同,其它几个大队,被上面一次又一次的征调粮食,搞得实在是没了种植的欲望,加上吃大食堂,他们今年冬天什么都没种,全体出动来挖莲藕,挖到的莲藕都不上交,往家里地窖里藏。

  有些大队部管的严的,他们就往河中心的小岛上藏。

  竹子河里有好些个小岛,最大的一座小岛,就在河对岸,距离炭山和临河大队之间,全岛约有十几亩地,其余的零星的小岛,不是常在河上生活的人,根本不知道在哪儿,毕竟竹子河太大了,最小的岛,不到半亩地,上面基本上都被人偷偷种植了一些农作物,还有悄悄在上面养鸡养鸭的。

  那些常年靠着大河生活的人,挖了莲藕,就用自家小船、菱角船,往小岛上运。

  莲藕保存时间不长,他们就兄弟姐妹好几家联合在一起,搞一口大砂锅,在小岛上洗藕粉。

  在岛上也不怕没有水,周围都是河水。

  一直挖到大年三十,河边的人就没有少过。

  因为直到这时,老天爷依然没有下雨。

  要是下雨了,给了人希望,他们可能就不那么急迫的,去河滩上挖莲藕了,正是因为不下雨,他们才对食物更加紧迫。

  河里的食物采集完了,就去山上采集,不下雨,没有蘑菇、冬笋,他们就去挖葛根,洗葛根粉。

  野生的葛根极其的难挖,尤其是现在家家户户没有铁锹,铁锹属于公共物品,要用来挖堤坝筑堤的,他们就只能用石头作为工具,手都挖破了流血,才洗出来几十斤葛根粉。

  这也是为什么山上那么多葛根,真正去挖葛根的人那么少的原因。

  可往年嫌费事,不去挖的葛根,今年山上到处挖的坑坑洼洼,洗好的葛根粉偷偷放在家中地窖里藏着,谁都不敢告诉。

  许明月也在自家地窖的大缸里,藏满了大米、干菜、瓶装水。

  她在荒山打的水井,水位一天比一天低,从原来的满水,到四五米,再到现在下去十米多,才能打到水。

  村中心老井的水是越来越少,每天起的也越来越早,要早早去排队才能舀到水,很多人去的早,直接趁着昨夜积攒了不少水,一担一担的往回挑,起来晚了的,就只能舀最下面浑浊的水,回去等水里的泥沉淀,再将上面的清水撇出来,在水缸壁上抹上明矾。

  就这样,还有许多人家打不到水,去河里挑水回来,抹明矾后喝河水。

  他们家家户户都备有明矾,不用明矾净过的水,都浑浊的不能喝。

  赵红莲怀孕,许明月也不敢让她喝竹子河里的水,怕没有经过自来水厂消杀过,有寄生虫,让许凤台每天天不亮,就来她这荒山打水回去喝。

  不光是许凤台,许凤起、许凤翔他们也是来荒山挑水喝。

  村里不是没有人知道荒山也打了水井的。

  事实上,村里有井的人家,并不止许明月这一处,比如许大队长家就是有井的,村里人挑水,要么去村中心挑,要么去交好的人家挑水,目前为止,除了许凤台和许凤起兄弟几个,还真没有来荒山挑水吃的,无他,离得太远了!

  挑水真的是一件很累很费力气的事,很多人家都坐落在山脚,许明月的房子已经不是村尾这么简单了,还要跳过村子,再通过狭窄的田埂,再登上荒山……

  有这个劲,他们不如直接在村里人家的井里挑水了。

  *

  原本过年这段时间,是最空闲的时候,之前村子里就传许明月当上大队部主任,恐怕是个旺夫命,就有许多人想给许明月说亲。

  谁知道今冬一直不下雨,大家都在为灾年做准备,也无心思说亲保媒了,好不容易过了年,许大队长已经相信了许明月说的,今年肯定又是灾年的事,又开始组织人手,去挖大河沟。

  是的,原本大河沟通往竹子河的位置,已经没有水了,随着竹子河的水位一降再降,大河沟里储存的水也越来越少,想要不影响明年的春耕,以及把今冬挖出来的深水区都灌上水,就要将大河沟往竹子河深处再挖大约两三百米,还要把通往深水养鱼区得河沟也挖通,这样今年春耕就不需要跟别的大队抢水。

  别的大队难道没看到临河大队的操作吗?

  他们如果想挖,也是可以的。

  但一来,别的大队的田地分布与地势,和临河大队不同,这样的方法对他们来说要更困难一些,哪怕挖通了河沟,他们还需要人力用水车往山上拉水。

  二来,去年一整年的粮食,留给他们自己的寥寥无几,整个冬天都是在靠莲藕在度日,加上他们去年夏天吃荷叶吃的太狠,导致他们河圩的莲藕远远比不上往年莲藕的产量,他们现在只想挖莲藕,给自家多储存点粮食,对于挖河沟引水灌溉的事,一点兴趣都没有。

  所以,在临河大队和蒲河口农场都在大面积套种冬小麦和大豆的时候,别的大队都在挖莲藕,洗藕粉。

  洗完藕粉,就等着新的一年莲藕重新长出来了。

  此时春耕未到,他们又到了一年中,最闲的时节。

  可临河大队和蒲河口农场,就像是一年到头有干不完的活似的。

  好不容易莲藕挖完了,藕粉洗好了,到了二月份,许家村的老村长和蒲河口的许主任,又带着蒲河口农场的灾民,及临河大队的人,拿着去年冬季就准备好的健康无病害的母藕,往竹子河更深处,原本因为水深长不出莲藕的河床里,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莲藕。

第61章 他们这边种莲藕的时间……

  他们这边种莲藕的时间是二月份, 莲藕种植完毕,马上又是一年春耕时间。

  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外面的人已经是一片绝望, 只有临河大队的人,在许大队长和老村长、大队书记的带领下, 还在奋力抗灾。

  本来以为今年这一年, 和去年一样, 就这么过了。

  等到二月末三月初,上面突然下发了一个文件,全省取消集体食堂。

  许明月听到这个文件内容后, 愣了一下。

  集体食堂确实是这一年取消的,但她没记错的话,时间不应该是下半年吗?

  下半年灾情已经实在无法控制, 大食堂粮食不够,已经无法维系集体食堂的运转, 才开始全国范围内取消集体食堂的政策。

  怎么他们省提前了大半年?

  许明月不知外界信息,也不知道这个文件是全国性质的, 还是只是他们省。

  其实许明月不知道的是,很多地方政~府早就意识到了集体食堂的弊端,尤其是在去年和今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对老百姓上工的积极性是非常大的打击, 虽然去年已经开始全国施行了工分制, 按公分去食堂吃饭, 可集体主义的食堂,对生产建设来说依然是消极的。

  但因为上面的一些政Z斗争,或者其它一些原因,明明是对当下生产环境没有太大意义的政策, 依然不给取消,依然要坚持下去,而他们省,就是全国最早取消了集体食堂的省份之一。

  这当然是没有经过上面批示的,而是下面的省老大和建设部部长他们私下下发的政策。

  他们省由于政策下发的早,有些大食堂还剩余些粮食的,都赶紧分发下去给了村民。

  这分粮也不是随便分的,是按照每家每户做工的工分分的粮食,工分多的人家自然多,工分少的人家工分也少。

  许明月和许凤台两个登记工分的人,一下子被人围在了一起,全是来问工分的人。

  大食堂顿时吵吵嚷嚷跟菜市场一样。

  临河大队其实还好,去年秋季作物使用了粮食套种之法,多收了好几万斤大豆、花生之类的杂粮,除去上交上去的大部分红薯外,他们每家每户都还分到了不少红薯、大豆、花生、玉米,再加上他们自家还存了不少藕粉、葛根粉,对于大食堂解散,可以自己在家光明正大做些好吃的,也是乐见其成的。

  终于不用吃大队长媳妇做的苦的不能入嘴的苦菜粥和荷叶粥了。

  大食堂的解散,对许家来说,就是赵红莲在大食堂的临时工厨娘工作没了。

  这让赵红莲感到十分可惜和忧虑。

  大食堂的工作不累,她每天只是在大食堂烧烧饭,洗洗菜,就有八个工分,这不比在外面干农活要舒服的多?

  现在没了食堂的工作,又到了孕晚期,干不了活,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干活的她,手里突然没了活计,她便心里惴惴不安,总觉得自己像是吃白食的一样,偏偏许凤台、许明月他们都让她在家里歇着。

  不是她不想歇着,可她就没见过有哪个女人因为怀孕了,就不干活的,她内心不安。

  隔壁石涧大队的大食堂也解散了,和临河大队的平和相比,隔壁的那些大队听到大食堂解散,简直晴天霹雳。

  尤其是过去占大食堂便宜占习惯了的懒汉们,听说大食堂没了,都不敢相信,又听说要分粮食,都跑到大食堂的粮仓里等着分发粮食。

  很多村民都以为大食堂还有许多粮食呢,等发到他们手上,连糠带菜的,一家都不到二十斤粮食,顿时就哀嚎不已:“怎么会就这点粮食?这点粮食够吃什么啊?这春耕都还没开始,靠这点粮食,全家都要饿死啦!活不下去啦!”

  分到粮食的大队,都算好的,更多的是只剩一丁点存粮的大队。

  每家每户分到手的粮食,还不够两个人吃。

  望着空荡荡的粮仓,所有的村民和灾民们都傻眼了。

  前年、去年,敞开肚皮吃,干活不好好干的是他们,现在没有粮食的也是他们。

  到处都是绝望不已的嚎哭声。

  活不下去,就只能去挖茅草根,扒树皮,摘树叶。

  哪怕是春天到了,原本可以靠挖野菜求生的百姓,也因为不下雨,地里的野草野菜,都快被挖空了,就连山上的茅草根,都被挖尽了。

  去年还只是没吃的,今年连水都快干了。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背上包袱,收拢剩下的一点粮食和水,拉着板车,向更南的南方逃荒,寻找活路。

  当地政府也不管,因为不放任这些百姓逃荒,他们就要饿死渴死在当地了。

  很多去年就来到南边来挖莲藕的人,回去挑着一担担的莲藕,一家人靠着这些莲藕,度过了寒冬,熬过来开春,在这次逃荒过程中,就成了逃荒人的引路人:“往南边走,南边有大河,大河里都是莲藕,大河里都是水,到了南边有莲藕吃,就不会饿死了!”

  很多人就抱着这样的信念,一步一步,携着一家老小,想往南边讨个活路。

  外面的事情许明月不知道,临河大队在接收到大食堂解散的消息时,也都愣了一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大食堂解散了,那锅怎么办?家里铁锅都拿去炼钢了,没有铁锅我们烧饭咋办?”

  许大队长现在主要做经营蒲河口农场的生产建设,回临河大队比较少,临河大队现在主要事宜,都由大队书记在管。

  大队书记说:“没有铁锅就做不了饭了?砂锅不一样能煮莲藕,熬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5页  当前第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1/2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卷王的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