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是现在了,就是几十年后, 他们这里的医疗条件依然是出了名的落后,妇人生产,情愿去更远的省城, 都不去他们吴城自己的市医院。
邻市倒是有医院,可这么多灾民呢, 即使有医院,也难有这么多药材啊。
旱了三年, 啥药材都干死了,哪里还有药?都是过去的存货罢了。
他们这里虽然没有医生,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清热退烧的土药材也不少, 像菊花、金银花、车前草这些, 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都是知道的, 许主任自然也知道, 可三年下来,路边只要是绿色的植物,都被啃光了,现在又是十一月底, 放眼望去,一片枯黄。
他气的也只能骂那些被他收留的灾民:“真是好日子过多了,不晓得自己几斤几两重,跑去淋雨!”
可是急也没办法,没有药,只能叫人去山上薅竹叶下来煮水给灾民们喝。
山上别的树木干死了大半,只有竹子,虽然也干死了许多,可竹叶找一找还是有的。
竹叶也能清火,但能不能退烧就不知道了,这时候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这样的时刻,作为蒲河口妇女主任的许明月当然也在蒲河口。
蒲河口农场原本是没有妇女主任的,也没有女干部,但这里来了太多的灾民,灾民中自然存在着女性灾民和孩童,许明月过来帮了许主任大忙,许明月作为他的‘嫡系’‘自己人’,当然就被他拉到领导们面前夸了又夸。
本来只是让许明月在领导们面前露个脸而已,哪晓得直接就被上面领导征调到了这里兼任着蒲河口的妇女主任。
不是这样一个二十五级的干部位置,在水埠公社,没有人来抢,实在是许明月的功劳太大,上面早就想提拔她,但水埠公社的位置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能够在公社里担任干部的,要么有关系,要么是背景深,能做事的职位级别又太低,不适合。
恰好蒲河口是新建的,位置就空了出来,许明月就顺理成章的升为了二十五级干部。
也有想要找关系来蒲河口当个妇女主任的,被周书记和孙主任同时拒绝。
许金虎是孙主任的嫡系,许明月是许金虎的侄女,那就是他孙主任的嫡系,他要升到吴城是铁板钉钉的事了,这时候不提拔自己人,难不成把位置留给那些和他无关的人?
再说,许明月都和许主任搭档了这么久,蒲河口农场的事一直都是许明月在辅助许主任做的,现在人家把蒲河口农场安排的明明白白了,你现在过来摘桃子,那也要许主任同意才成?
许金虎什么脾性?你要真把他侄女的位置给占了,他能把公社闹翻天!
大河以南都是什么人?全是民风彪悍的刁民!他们怕非大河以南的干部空降过来,管不动那些灾民,更调不动大河以南的刁民,怕派遣过去的党委会女委员过去有危险。
这个危险甚至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就是许明月在蒲河口站稳了脚跟,周边大队的村民也都认识了她,现在来回才不需要民兵小队的护送了,之前大半年时间,每天来回都要民兵小队来接送。
灾民是淋雨引起的感冒发烧,许明月并没有贸贸然就拿出药来,而是先试试许主任的土方法,煮竹叶水,如果竹叶水有效,她也就不用拿药了。
她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不是流感还是风寒,药也不能瞎吃。
现在蒲河口的大食堂就是她现在的管辖范围。
蒲河口的大食堂非常大,毕竟这么多灾民在呢,许明月没精力细管大食堂,她从灾民中挑选出一个做事麻利干练的妇人,暂时管着大食堂,里面光是每天给来干活的灾民们做饭的婶子、嫂子就有十多人。
三天的雨让蒲河口农场里挖的河沟里的水终于丰沛起来,竹叶一薅下来,大食堂的婶子们就带着竹叶去清洗,放入大砂锅中熬煮。
竹叶虽也能清火,可药性太低,这些灾民身子骨又太弱,根本不起作用,且不知道是不是终于下雨了,灾民们一直提着的心气一下子松懈了下来,导致这次发烧感冒咳嗽的人尤其多。
许明月怕自己被感染,回去又感染小阿锦,她进出都要戴上口罩。
许主任正为这些生病的灾民着急上火呢,见她又戴上了那蓝色的玩意儿,还有些不耐烦的说她:“现在咱农场谁不认识你啊?咋又戴上这玩意儿了?都二十五级干部了,还怕人看咋地?”
他之前一直都以为许明月只是为了安全,少在人前出现才戴的口罩,现在她都是二十五级干部了,又是在许主任的地盘,许主任就理所当然认为她不需要戴这玩意儿了。
许明月直接递了个口罩给许主任:“防止他们咳出来的病菌被我们吸进去了。”
许主任二话不说,立刻真香的也戴上了。
三年时间,许明月累积了不少常用药,其中就有大人、小孩子吃的咳嗽药、退烧药这些,但很多药是胶囊,不好拿出来。
见灾民们这么烧下去也不行,许明月在大食堂的人把竹叶水煮出来后,就将提前撕开倒在一起的小孩柴胡退烧颗粒倒入了木桶中搅拌。
她动作很快,她去掀开盖子检查每个木桶的时候,也没人会来盯着她,她就每个木桶都放一些,任它们自己在热水里融化。
要不是这三年她累积的药多,都不够这么多灾民喝的。
她也不知道这药有没有用,甚至连剂量她都掌握不好,毕竟这药是给小孩子喝的,可能那么多包柴胡颗粒,倒入那么大一木桶中,药量稀释的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也只能试试了,别的例如布洛芬、美琳这些,除非真的是关系密切的家人,不然她是不会拿出来的,太打眼了,根本没法解释。
食堂的婶子们煮好竹叶水,就盖上盖子,放在食堂的门口,很快就会有各小队负责的小队长过来将一桶一桶的竹叶水拎走,用大勺子给每个感冒发烧的人舀上一勺。
竹叶水都会先紧着已经发烧的人喝,若是有剩的,没有感冒发烧的人也会喝一些。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十一月月底的时候,会跑到雨里去淋雨的。
有那舌头灵敏的,喝了竹叶水,不禁啧啧嘴巴:“今天的竹叶水放糖了吧?甜丝丝的。”
大河以南所有的区域都没有同电,蒲河口农场为了防止今后的犯人逃跑,窗户开的极高,这也导致房间里极其的昏暗。
他们原本就有夜盲症,用的又是竹碗,竹叶煮出来的水是浅褐色,昏暗的光线下,他们原本就看不清竹叶水的颜色,此时听了有人说水里放了糖,不由细细的啧了啧嘴巴,感受唇齿间那些许的甜意,“好像真放了糖!”
极致的苦难下,竹叶水里一丁点的甜意,就像是外面的甘霖一样,滋润他们味蕾的同时,也仿佛如外面的雨一样,带给了他们希望。
一直高烧不退的灾民们,总算有人开始烧退了下去,退下去又会反复,如此过了三天,之前受寒的灾民们,才慢慢没再复发,躺在劳改农场昏暗的房子里,听着窗外雨夹雪的声音,思念着家乡:“也不知道老家怎么样了,我大伯一家也不知道还活着没有,当时叫他们跟着一起走的,他们不走,就我们兄弟俩出来了。”
“我也就带我大儿子出来了,爹娘和媳妇女儿都还在老家呢。”
那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逃荒有没有活路,有拖家带口出来的,也有带着部分家人出来找活路的。
还有人说:“我爹娘都饿死在路上了,就剩我一个了,唉,要是能早两天出发,早点到蒲河口,还能活。”说着说着,就流下泪来。
世界之大,只余他孤身一人。
有人说:“等雪停了,我就回去看看。”
也有人说:“家人都没了,就不回去了。”
蒲河口挺好的,他现在都是民兵小队里的队员呢,在蒲河口农场有的吃,屋子也暖和。
先是雨夹雪,接着开始下起了小雪,然后是鹅毛大雪。
像是要将这三年未下的雪,一次性下下来一样,大雪越来越大,一连下了七天,路上的雪足有两尺多深,河滩上种植的冬小麦被厚雪压在下面,再不见一丝绿色。
整个世界都白茫茫一片。
许明月不放心小阿锦,雪刚停,她就迫不及待的回临河大队了,旱了三年,哪怕下了三天的雨,河面依然无法行船,只能用双腿走回去。
许明月仗着自己车里有一后备箱的大石头,也不怕什么危险,和许主任说了一声,就要自己走回去。
许主任简直服了她的心大,可这时候也不好叫民兵小队的人送她回去了,自从蒲河口农场稳定下来后,除了刚开始配备的五十名民兵小队,其余的两百名民兵小队已经全部调回到水埠公社了,现在组建的新的民兵小队,都是后面许主任从灾民中选出来的。
许主任是战乱年代长大的,对人天生就抱有警惕之心,他不放心许明月一个人,只好让孟技术员和她一起回去。
孟技术员虽也是个男的,腿脚却有些不便,真要有什么事,他大侄女跑都跑的比孟技术员快。
第84章 许明月本人是不太愿意有……
许明月本人是不太愿意有人跟着她一起的, 尤其是这人还是小阿锦的老师,聊天吧,好像没啥好聊的, 不聊天吧,怕冷场。
她穿着厚厚的雪地靴, 腿上穿着保暖裤, 中间是鹅绒裤, 最外面是防水的登山裤。
两尺厚的雪在她眼里很正常,在她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大雪并不罕见, 甚至因为有了雪,道路都不泥泞了,她情愿走在雪地里, 都不愿走在泥泞的黄泥巴土里,一脚踩进泥地里, 能陷进去半只脚,拔都拔不出来。
她沉默的在前面走, 孟技术员沉默的跟在她身后,她时不时的会停下来等一等他。
许是因为她一直沉默的走在前面,并不看他走路的姿势, 在出了蒲河口, 到了没人烟的地方, 他走路姿势就逐渐正常了起来。
他手里依然拄着一只竹杖, 但行走在雪地里的他,走路却是稳健的,并没有他在村子里时明显腿脚不方便的样子,只是走的慢些。
就像他看到许明月说出坞堡类型的监狱时, 他一声不吭一样,她看到他正常的走路姿势,同样没有露出任何异样的表情,茫茫雪地里,仿佛只有他们两个身影在缓缓移动。
由于雪太深,路面并没有被人踩踏过,他们走的非常艰难,几乎是趟着雪走。
许明月穿着雪地靴、登山裤,做好了保暖,倒是没事,孟技术员来到这里时,只带了一个包,里面好似没有太多厚衣服,他的腿又受过伤,许明月在前面停下来等他时,客气地关心了一句:“孟老师,您的腿没事吧?”
他只穿了一件单薄的黑色裤子,趟在雪地里,她看着都替他觉得冷。
他手中的竹杖这两年多以来,都被他握的盘出光来了,淡淡地说:“没事。”
许明月想了想,从自己背包里拿出一条加了绒的登山裤来,递给孟技术员:“我前夫的,他没穿过,估计短了点,你不介意的话就穿一下,别冻成老寒腿,老了可受罪了。”她塞到他手上:“当是给我闺女教束脩了,这两年多亏了你教她知识,不然我都不知道把她送哪儿上学。”
她是想到他的腿毕竟受过伤,这样在雪地里泡着,让她一下子想到爷爷晚年时腿痛时止不住的呻吟声。
见他手里突然被塞了一条裤子,站在那里发愣,她又说:“穿上吧,咱们这靠着河,空气湿冷,容易得风湿,风湿你知道吗?疼起来要人命,我爷爷……”她突然顿了一下,“这里没人,你套在外面没人看你,我到前面去等你。”
她里面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下/身穿着三条裤子,头上戴着羽绒服的帽子,下面的绳子系的紧紧的,艰难的穿行在雪地里,动作笨拙的像只狗熊。
孟福生大腿以下的裤子全都湿透了,紧紧的贴在腿上,曾经受过伤的腿被冻的隐隐做疼,却丝毫没有办法。
这是他头一次感受南方的冬天。
他们这里说是南方,又没有南方的暖和,冬天的寒气就像容嬷嬷手里的钢针,抓着他一针一针狠狠往他骨头里刺。
他脚上穿着他当初下放到这里时穿的皮鞋,穿了三年,下面的鞋底已经裂开了,袜子也已经湿透,脚背红肿着,脚指头已经冻的没有知觉。
前两年的冬天也冷,但没有这么冷!
这种红肿是这边人的常态,这还只是开始,若后期再没有好好保暖,还会冻的裂开,流脓。
前面有个被大雪掩盖的坟包,许明月已经走到了坟包的另一边,看不见她的身影,茫茫天地间,仿佛只于下他一人。
他并没有拒绝她塞过来的裤子,拄着拐杖,在穿裤子时,注意到裤子里面还有一层厚厚的绒,哪怕里面的裤子湿了,湿哒哒的裹在腿上,他依然感受到了一阵暖意。
唯一让他有些难受的是,鞋子脱了,很难再穿进去,过去穿的刚好合适的鞋子,由于现在脚冻的红肿,脚已经难以再塞进去,就像是穿了一双小鞋,里面的脚指头、脚后跟已经磨出血痂,每走一步,都宛若在钢刀上跳舞。
倒不是他不愿意去买双鞋子,他是有工资和票的,虽然不多。
但在这大河以南,不会划船的他,没人带着,他根本出不去。
偌大一个大河以南这么多生产大队,愣是没有一个可以买东西的供销社。
他将冻的僵硬的脚趾头缓慢的塞近同样冻的硬邦邦的皮鞋里,继续缓慢的向前走,他丝毫不怀疑,他的腿会不会在这个冬季的某一天,被冻的截肢。
那是一种毫无指望,毫无希望的冷。
许明月也冷,即使穿了羽绒服、鹅绒裤,头上戴着羽绒服自带的帽子,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依然觉得冷,手缩在袖子里,再插进口袋里,依然冰凉的没有一丝温度,冻的手指头疼。
刺骨的寒风割在她的脸上,就如同有刀子在她脸上划了一刀又一刀。
她看着慢慢走过来衣着单薄的孟技术员,就觉得更冷了。
“孟老师,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还是不一样的吧?是不是北方的冬天更冷一点?我听说北方九十月份就进入冬季了,滴水成冰,是真的吗?”她一边走,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呼出的热气在空气中形成白色水雾。
“嗯。”他说:“谢谢。”
“嗨,客气了!”她笑着说:“你可是我闺女的老师。”
宝贝着呢!
在教育环境如此糟糕的地方,要是没有了孟技术员这个老师,她都不知道阿锦以后得学习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