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国]我,呼风唤雨_分节阅读_第124节
小说作者:金玉满庭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43 KB   上传时间:2025-07-27 17:08:01

  “此次科考,元龙兄可有把握?若是你我名次不佳,让旁人拔得头筹,只怕小姑母又要责怪了。”陈群语带调侃。

  陈登闻言一怔:“昭侯竟是长文姑母?”

  那岂不是和陈群父亲一个辈分,陈群之父陈纪是颇有名望的大儒,陈登也听闻过其名字。

  忽然多出来一个比其长子年纪还小的亲妹,好怪。

  陈群敏锐地从陈登的反应中捕捉到什么,眉峰微挑,顿时了然。

  那日他可是亲耳听着陈昭喊陈珪“兄长”,为此他还背地里笑了好几声,颇有“倒霉蛋不仅他一家”之感。可看陈登今日模样,竟然不知道陈昭是和他爹称兄道妹。

  这就有意思了。

  “何止是在下之姑母,亦是元龙兄之姑母啊。”陈群慢条斯理欣赏陈登如遭雷劈的表情。

  陈登脸色变幻不定,半晌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此事……家父从未提及。”

  “无碍,现在知晓也不晚。”陈群一想到被安排一堆脏活累活的不仅自己一人,心情迅速好起来。

  正当陈登思绪纷乱之际,考院大门”吱呀”一声打开。监考官站在台阶上高声道:”诸位考生,依序入场!”

  陈群轻拍陈登肩膀:”元龙兄,该进场了。”他意味深长地补充道,”考完不妨同去拜会昭侯?毕竟都是自家人。”

  陈登勉强定了定神,却见陈群已施施然走向考场。他暗叹一声,心知这场科考怕是要在满腹疑惑中进行了。更麻烦的是,考完之后,恐怕还免不了要面对那位突如其来的”小姑母”……

  策论题目并不难,只有“增加粮产”“安抚流民”两道题。

  陈登在打算入仕之时就有意典农校尉一职,对该如何增加粮产早有筹谋,作答十分顺利。

  另一边的曹劭则没有昨日那般轻松了。他熟读经义,可一碰到实践题就无从下手,只能根据读过的书写上几句”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一场试考完,众人如流水一般自考院中涌出,不同于昨日的意气风发,此刻士人的沉默里浸透着惶恐。

  这些人有治理经验的没几个,大多都是埋头苦读经义,偶尔还做点孝顺长辈的事,比如卧冰求鲤埋儿奉母啊什么的赚名声举孝廉。如今要他们经世致用,大多数人都一头雾水。

  一个半时辰后,看着空荡荡只有一段字的杂务考卷,曹劭流出了一头冷汗。

  【若汝至东周,择诸子百家之一,汝为何家?能为何用?择一史事而用汝】

  还贴心附带了一个例子,是荀彧所写,以荀彧口吻讲述他会如何辅佐霸主,儒法结合辅佐荀子创立学派。

  曹劭颤抖提起笔,写下“儒家”二字,而后长久沉默。

  他的水平让他能感觉出陈昭出这道题的意思不是让他写“跟随圣人传道”,毕竟这科叫做“杂务”而非“经义”。

  这和他昨天做的经义试卷难度差别也太大了吧!

  陈登读了数遍题目,从容下笔。

  “愿从墨家,修建水利,或可主持修建郑国渠,或修建淮河、泗水之水利……”

  他喜欢修水渠,对修建水利也有自己的看法。

  徐州地势低洼,易受淮河、泗水影响,近些年天下间干旱多过洪水,四处灾祸横行,徐州还能较为平和,依靠的就是星罗密布的河网。

  可陈登并不满足,他觉得徐州还能更好。这样广阔的平原、密布的河流,应该能养得起更多百姓。

  陈登垂眸提笔,墨点落在白纸上,洇出一颗墨点,像徐州各地渐渐增多的那一口口昭明井。

  他也认为陈昭有仁爱之心,愿意用他去兴修水利……这篇杂务论,更像是陈登隔着一张薄薄白纸向陈昭诉说他的治水计划。

  一墙之隔。

  貂蝉提笔写下“学纵横之术,以离间之策,破三家分晋……利用智伯之骄横,挑拨其与韩、魏关系,策反韩魏,拉拢赵氏……虚君实卿。”

  她的双眸中倒映着一行行墨字,手腕酸痛却依然兴致勃勃。

  若这个计划能成,就是一个成功版的离间计。

  与貂蝉同考场的陈宫皱眉看了许久,才默默提笔。

  他应该属于法家中的“术派”。

  可若他在春秋、战国之时……陈宫不由自主在脑中把曹操和以田代齐的田常画上等号。

  曹贼便与田常一般,明面上宽仁,实则一肚子坏水,他以为刺杀董卓的曹操是英雄,结果反手曹贼就因害怕行踪败露沙吕伯奢全家……何其相似!

  陈宫咬牙切齿,把自己当成田常的敌人,写了一整页要如何弄死田常。

  写的神清气爽,眉飞色舞。恨不得现在曹操就出现在他面前,他能一刀捅死曹操。

  辅佐谁无所谓,只要能杀了曹操,谁他都愿意辅佐!

  作者有话要说:

  唐代杜佑《通典》将陈登列为“汉末水利三杰”(与王景、马臻并列)。

  曹操曾称:“陈元龙治水,可比禹功。”(《三国志》注引)

第108章

  科考已持续两日,今日终是最后一场。

  铜锣声起。陈宫缓缓搁下狼毫,眉宇间激昂的神色渐渐归于平静。待小吏收走那墨迹未干的试卷后,他整了整衣冠,从容步出考院。

  不少人都在远处探头探脑观望。

  尽管不少人都在表面上对陈昭玩闹一样要考试择官嗤之以鼻,可私下怎么想却不为外人知。

  陈昭如今是徐州之主,目前来看她也根本不在乎朝廷,自顾自行她喜欢的法子,无论是税收还是择官。

  徐州能在陈昭手中维系多久?若只是两三载光景,尚可推迟出仕之期。但若她真能掌控徐州十年、二十载呢?难道真要蹉跎半生,终老田间?

  自然还有第三条路——远走他乡,投奔其他诸侯。可并非人人都愿背井离乡。多数士子所求,不过是在故土谋个安稳差事罢了。

  更教人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天下动荡,盗匪横行。相较之下,陈昭治下的青徐二州,反倒成了难得的安身立命之所。

  尊严是很重要,可人不能为了尊严连命和前途都不要吧。众人一边想,一把把脖子抻得更长了,希望从第一批考完的士人脸上看出些东西。

  绝大多数人都如丧考批,带着淡淡的绝望走出了考院。

  “赵兄破题如何?”

  “读不懂啊,我就写了儒家……”

  “应当是问我等有何长处,可我等并未做官,如何能知晓自己擅长何事?”

  士人们三三两两聚作一处,言谈间便显露出才学深浅。

  有人只知空谈”克己复礼”,句句不离圣贤之道有人能洞悉题意;有些人胡乱写上,有些人条分缕析地阐述所长。

  潮水退去,谁空有家族运作出的名声,谁有经得起沙石打磨的几分真本事,一目了然。

  曹劭低着头,神情不好看,觉得周遭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烫的他生疼。

  他想大声斥责陈昭。大汉天下三百年,举孝廉这是延续了数百年的选官规矩,陈昭凭什么说改就改。还有经学,当世大儒哪个不是经学大家,先居住在徐州的郑玄便以经注闻名天下,该只考经学才是,为何要去考那些歪门邪道。

  可曹劭喉结里面像是堵着一团东西,一句斥责都骂不出来。

  在陈昭借笮融一案清洗徐州官场之时,大多数士族都以为陈昭会借机重用寒门打压士族。可陈昭没有趁机大力提拔寒门,而是弄出了一个公平到谁都挑不出来刺的考试择官。

  不论出身性别户籍,只论分数高低,考的试题一模一样,全凭本事作答。

  那题做不出来能怪谁?他甚至比大部分士子读过的书都多,应该占优势。

  曹劭烦躁低着头,周围的声音堵不住地钻入他耳中。曹劭听到他身后一个男人在那侃侃而谈,这个人曹劭认识,是个落魄士族子弟,到他父亲这一辈已经沦落成木匠了。

  “还好我学了些木匠活,能跟随墨家修建云梯……”

  曹劭心中鄙夷,一个操斧之徒也敢在此夸夸其谈,却又不禁升起一点不甘心——若此人为官,倒是的确可以去监督修缮武备。

  曹劭倒是不愁前程。下邳曹氏与陈氏并称徐淮豪族,即便不入陈昭麾下,天下诸侯处自有他的去处。只是这颜面……他想起考前那番豪言。要考取第二,再当众弃官而去,好教那陈昭颜面扫地。可若是连个名次都捞不着,只怕会被天下人耻笑。

  他心中藏着事,埋着头往前走,丝毫没发觉要撞上人了。

  “哎呦!”曹劭本就憋了一肚子气,又被撞了个踉跄,顿时发怒瞪着身前之人,“汝如何敢撞我?”

  陈宫盯着曹劭,不悦道:“在下站在此处未动,汝自行撞上来,何以是我撞汝?”

  他在思考天下局势。正想“曹操占据兖州,昭侯若要西进,必定要与曹操对上”,结果好端端站在这就被此人撞上打断了思绪,还被反咬一口,实在是晦气。

  曹劭自诩家大业大,在徐州还不曾被人如此顶撞过,当下便勃然大怒:“汝……”

  “曹兄,”陈登的声音从右侧响起,他平静挡在曹劭和陈宫之间,“恃强凌弱非君子行径。”

  曹劭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曹氏虽世代将门,偏他自幼体弱,只得弃武从文,专攻经学。反观那下邳陈氏,本是诗礼传家的经学大族,这一代却出了个能率领乡勇剿灭水寇,文武兼备的陈元龙。

  打不过,不和他计较。

  陈宫目露感激之色,他虽不怕事,可到底在徐州是外来之人,能不得罪人还是不得罪人的好。

  “在下东郡陈公台,多谢郎君搭救。”陈宫拱手道谢。

  “你也姓陈?”跟在陈登身后的陈群一挑眉毛,侧身让出半步,“在下颍川陈长文,这位是下邳陈元龙。”

  陈群凑近陈登,压低声音询问:“东郡陈氏和昭侯可有关系?”

  “或许……有?”陈登不太确定,声音里带着几分犹疑,又合理推测,“昭侯自洛阳来彭城途中经过了东郡,还在东郡逗留了数日。况且若无渊源,此人为何不投靠近在咫尺的东郡太守曹操,反倒不远千里来徐州参加科举?”

  陈群想到被一封书信强行从颍川拎过来的自己,十分赞同:“对,这位陈公台肯定也是咱们素未蒙面的堂兄。”

  陈群看向陈宫的眼神带上了怜悯。陈宫身形清瘦,面有短须,瞧着已经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了,却还要喊一个年轻女郎作姑母,似乎比他更惨一点。

  “公台可有乘马车?”陈群有个喜欢抱团的习惯,在颍川时候就喜欢与颍川士族抱团,如今到了陌生的徐州,也下意识就想拉着有身份划分标识的“自家人”抱团。

  “我等正巧可捎带兄长一程。”陈群热情招呼。

  陈宫闻言略一迟疑,目光下意识扫向街道——此刻正是散场时分,考完试的士人们与前来接应的家中马车将整条街堵得水泄不通。车辕相错,马嘶人喧,几个小童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更添了几分混乱。

  初到彭城时,陈宫本打算先熟悉城中布局,可那日在酒肆偶闻几个士子高谈阔论,言辞间尽是志满意得。这一听不打紧,倒让他心生忐忑,生怕自己准备不足,于是便闭门苦读数日,连院子都鲜少踏出。

  “那便多谢贤弟了。”陈宫拱手致谢,虽心中疑惑这位颍川陈氏子弟为何初次相见便以”兄长”相称,但礼不可废,他也顺势回了个亲近的称呼。

  马车内,陈群已为他腾出了位置。陈宫登上马车坐下,不着痕迹地整了整有些皱褶的衣袍下摆。

  “今日这题,兄长写了什么?”陈群试探开口,想要试一试陈宫的本事。

  抱团也要找有本事的人抱团。他在颍川都是和荀彧钟繇等俊才抱团,到了徐州也不能落下!

  三人都是有真材实料之人,你来我往谁都能插上两句话,越聊越尽兴,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直到马车停下,陈宫才反应过来自己忘记下车了。

  不会是跟到别人家里了吧?陈宫后知后觉眨眨眼,有些懊悔自己初次登门两手空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5页  当前第1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4/2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三国]我,呼风唤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