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国]我,呼风唤雨_分节阅读_第134节
小说作者:金玉满庭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43 KB   上传时间:2025-07-27 17:08:01

  她分明算着时日,袁绍如今应当还在调动行军才是。定然是那个阴险狡诈的曹操出主意派人偷袭!

  作者有话要说:

  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吕氏春秋·诚廉》

  (初平元年)夏,大旱,蝗虫起,百姓大饥,关中白骨委积,疫疠流行。——《后汉书·献帝纪》

第119章

  在陈昭产生更糟糕的揣测之前,赵云十分干净利索把事情三言两语交代清楚。

  “数千百姓围住了军营,一定要参军。我告诉他们昭明军暂且不打算招兵,可他们就是不信。”赵云面露无奈。

  百姓大部分都认死理,很难向他们解释清楚“青州距离战场更近,昭明军若需征兵,自可在青州就地招募”这回事。

  倒也不是没法子解决,这次跟随赵云返军的亲兵有一部分常山乡勇,不乏一些曾在军中效力过的老卒,老卒给赵云建议是“遇到百姓冲道,只需见血,百姓就会畏惧散去”,赵云否决了这个建议。

  若是押送粮草、武备途中遇到流民冒死抢劫,见血也就罢了,以暴制暴无可厚非。可如今百姓只为参军,如何能以暴制德?

  可眼看着聚集在军营前的百姓越来越多,劝说都无用,一旦人再多下去,很可能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践踏都算小事,若是被有心人鼓动冲营……那就是对主公声望的一次巨大打击。

  赵云只恨自己嘴笨,不得不来找主公。

  陈昭脑中正在扎名为邪恶曹孟德的小人,骤然听到赵云这番解释,缓缓吸了口气。

  她起身往军营外走,便走便道:“子龙此事做得不错,除了这种事的确应当立刻来告知我。”

  夸完赵云,陈昭又忍不住吐槽:“这年头征兵不都得派兵去抓吗?怎么还有堵着军营门要来参军的事?”

  就是以前在黄巾军招兵的时候,也得是先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大旗竖起来之后才有流民投奔啊。而且那时候愿意当黄巾军的人也都是流民,没田地没屋舍,参军之为一口饭吃。

  可徐州如今虽说有天灾,可到底离受灾最严重的关中一带有些距离,就连受灾更重些的青州也没发生大规模失地的流民……好端端的田地不种,非要来参军干什么。

  莫非是其中有徐州本地,例如某些姓曹的豪族在其中故意撺掇?

  陈昭神色冷硬了下来。

  到了军营门口,看到浩浩荡荡一群人,陈昭皱着眉有条不紊指挥,让兵士手牵着手连成几条分隔线,先把挤成一堆的百姓分开。

  见到陈昭过来,方才还嘈杂的人群瞬间更激动了,后面的人不住往前挤,前面的人被挤得往前拥。

  赵云皱眉,向前半步护在陈昭身前,防止人群中有浑水摸鱼的刺客,一把抓过传令兵的铜锣,”铛——铛——”两声震响,厉声喝道:”肃静!”墙中的士兵齐声应和,雷霆般的吼声霎时镇住了场面,只余零星的脚步声在尘土中窸窣作响。

  陈昭人群中挑出一个身着粗麻长袍的青年,从衣冠上看,这个人应当是个读过书的寒门子弟。

  三言两语间,那青年结结巴巴的叙述拼凑出了真相:这些人都聚在这居然还真是为了投昭明军,就连这个读过几卷书的寒门士人,都一副“保境安民死亦慷慨”的模样打算投笔从戎,神情激动唾沫横飞要战死沙场。

  加上一边人群中七嘴八舌的解释,陈昭发现这些百姓居然还真拼凑出了“真相”。甚至就连战败的下场都想好了。

  她哭笑不得。

  狸奴循梁,社鼠穿墉,各有其途,百姓自有他们得知消息的渠道,她都放军中士卒回家探亲了,也很难瞒得住消息。何况这消息也不需要隐瞒。

  只是她这还没打呢,这些百姓怎么就一副“陈使君输了我们就完了”的模样?

  陈昭登上高台,提高声音安抚百姓:“我知晓诸位都是一片好心,只是昭明军并无招兵之意,诸位今日是必定空跑一趟了。”

  “陈使君,这咋能不招兵呢?俺们都有一把子力气,能上战场打仗啊!”一个身高八尺、生得仿佛狗熊一样的汉子砰砰捶胸口,神色焦急。

  陈昭安抚:“昭明军足有三十万,足以抵御外敌。若士卒不够,我到时亦会在青州征兵,无需担忧我军胜败。”

  其中还有更多问题,比如新人招入军中要花时间训练,已经来不及训练了,她不会把没训练过的人推上战场当炮灰;比如从青州招兵可以省去沿途消耗的粮草……这些事情太复杂了,和百姓讲不清楚,也无需讲清楚。

  “我们比青州人能打!”

  ……

  “使君,俺祖上曾跟着高祖皇帝打过天下,俺知晓怎么打仗哩!”

  没曾想一听到陈昭说要去青州招兵而不在徐州招兵,在场不少人激动的脸色涨红七嘴八舌,证明自己比青州人要强。

  连不知多少代的祖宗都拉出来证明了。

  沛县距离彭城一百八十里,倒的确可能有人的先祖曾经跟着刘邦打过天下。

  看来无论什么时候,人的地域荣誉感都很强。

  ”兵戈之事固重,然徐州尚有一桩千秋大业需诸位勠力同心。”陈昭清越之声压下百姓喧哗,她侧首对亲卫低语数句,示意取来水利舆图。

  须臾,四名膀大腰粗的士卒扛着丈余长的桑皮纸舆图登上将台,将其展开悬挂固定在特制的柘木图架上。

  陈昭解下腰间环首剑,剑鞘点在彭城位置上,沿着泗水划出一道弧线:”自彭城至吕梁洪,凿渠三百里以通漕运……此渠若能在今夏贯通,还能赶得上今岁灌溉。”

  众人一言不发紧盯台上的舆图,耳朵竖起来听着陈昭清晰的解说声,连呼吸声都压得很轻,生怕有哪句话听不清楚。

  比起遥远的打仗,百姓对和自己切实相关的田地灌溉更加关心。

  这些人看不懂舆图,可陈昭解释的很详细,他们能从陈使君口中听到他们村子、他们隔壁村子的名字,知晓这条水渠能灌溉到自家田地。

  随着陈昭的叙述,众人心头升起一幅景象——水渠挖到自家田地附近,土壤变得湿润肥沃,遇到旱灾也不必绝望,起码还能提着水桶浇水……

  “昭明军虽不募新卒,然治水需聚万民之力。多一夫扛石,则早一日通渠;多十丁垒土,可赶一季农时。”

  陈昭的声音已经沙哑了,百姓已经聚集到了此处,既然总要有消息会传遍民间,那就让徐州百姓把修建水利当成第一大事吧。

  ”愿共襄盛举者,可至各乡里正处登记。农闲时运一筐土,饭后来夯三寸堤。万众一心,何愁大渠不成?”陈昭振臂高呼,声震四野。

  不远处的军营中,已经有不少身影被军营外的动静吸引而来,或明或暗往营外看。

  包括得到百姓围营消息匆匆赶来的郭嘉和荀彧,见主公已经把这事处理好了,用不着他们,郭嘉荀彧也就没有出去再多插一手。

  “何其英明的天下之主。”郭嘉轻声叹谓,瞳孔中倒映着站在将台上垂目悲悯百姓的陈昭和台下抬头期盼盯着舆图的百姓。

  荀彧不说话,郭嘉就一肘捅在他腹上:“对吧?咱们家主公就是英明的天下之主。”

  荀彧广袖微震,一声轻叹似落雪融于青衫:”是,天命之主。”他目光掠过乌泱泱一片、抬首仰望陈昭的数千黎民,终是未再多言。

  泰山崩于前而临危不惧,还能弯腰护着更弱小的蝼蚁,何其勇猛、何其仁德……

  看着最后几个百姓边商量要去挖水渠,边三五成群结伴离去后,陈昭耸耸肩膀,接过赵云递过来的水袋,连喝了两大袋水,冒烟的喉咙终于舒服了些。

  “还有几日大军能动身?”陈昭叹息,“我可不想再给下一群人讲一遍了。”

  “归家探亲的士卒今日便都能归来,三日后便可动身。”赵云又接过空荡荡的水袋,又递上一个水袋。

  “快些动身。”陈昭接过水袋,没有再饮。

  三日后,晨光初破,大地震颤。昭明军列阵而出,铁甲如潮,踏起滚滚烟尘,遮天蔽日。

  战马嘶鸣,铁蹄震地,骑兵如黑云压境,长槊寒芒刺破狂风。步卒紧随其后,重甲铿锵,长戈如林,踏着整齐的鼓点向前推进。

  风卷残云,昭明军的洪流碾过荒野,玄底黄字的”昭”字大旗在风中猎猎翻卷,只留下漫天烟尘,远处山峦在烟尘中若隐若现。

  *

  冀州广宗城。

  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推开院门,神色郁闷。林牛和老母亲相依为命,早两年投了军,平日作战英勇、悍不畏死,两年便成了掌握百余个弟兄的都伯。

  每日他回家都会好好问候老母亲,今日却心不在焉,一回家都躺在自己屋中,直到晚饭才被母亲荣老妪喊出来。

  “我儿又要随军出征啦?”荣老妪单名一个柳字,年纪大了以后眼神不好使,眯眼望着自家儿子,“可是在军中遇到了什么难事,给娘讲讲,说出来心里舒坦……”

  她絮絮叨叨,林牛却觉得嘴里的饭越发难咽,他一抬头就能看到供在高案上的那块漆牌。

  牌上刻着“太平神女昭”五个字,歪歪斜斜,牌角都被擦得圆润,可见供奉者的虔诚。

  “……儿要去青州。”林牛缓慢道。

  啪吧~

  木筷落地。

  荣老妪死死瞪着儿子:“青州可是神女之地?”

  林牛不语,荣老妪却已经对上了,她一直关心神女的动向,生怕当年朝廷剿黄巾贼神女遭了不幸,两年前从儿子口中得知神女在青州安定下来还当了青州牧,心中那块悬着的巨石才落下来。

  “我这是做了什么孽啊!”荣老妪瘫坐在地,嚎啕大哭,“作孽啊,那年要不是神女给老婆子半袋豆子,咱们母子也活不下来。”

  “汝生那一场大病,是神女剪了一块袍角救你性命,我一个豁牙老婆子,人家能图咱们什么?人家发善心救咱们母子,如今我生养大的儿子要去杀他恩人了。”荣老妪边哭嚎边捶地。

  林牛也眼眶一红,一个八尺高的汉子跪在地上,泪珠往下落:“娘,是儿不孝。”

  “你哪是不孝,你是个畜生啊!”荣老妪破口大骂。

  “那是咱们母子的救命恩人,神女救你一命,就是要你今日去杀她吗?”

  林牛也知道此事,当年大贤良师张角驻扎在广宗,神女陈昭也在广宗,恰逢大疫横行,自己生了病,病的都下不了床。母亲抱着一丝希望去求符水,可没抢过旁人,靠在墙边哭,是神女注意到了母亲,亲自割下一块袍角让她拿回家炖水给自己喝下。

  第二天又派人送来几幅汤药和半袋豆子,这才让他保住性命,也多亏了那半袋豆子,他和他娘才能挨过那个灾年。

  至今那角衣袖还供奉在他家中供台上。

  耳边是老母的唾骂声,眼前又浮现出那年命悬一线时候喝下的那碗豆汤,林牛狠狠闪了自己一巴掌。

  要是他去与神女为敌,那他和畜生还有何两样?

  “儿去寻将军,请求驻扎在广宗城,就是不当这个军侯,儿也不能去与神女为敌。”林牛哽咽落泪,推门而出。

  林牛留在了广宗,可更多的兵士,尤其是广宗一带受过陈昭恩惠的兵士,被逼迫着走上了征讨青州的路。

第120章

  一路行经徐州境内,昭明军轻装简从,并未携带大量粮草辎重。每到一郡,便在当地粮库补充给养,同时让士卒休整。这日大军抵达琅琊郡,全军驻扎两日,补足粮草。

  行军途中,陈昭收到军报,得知袁绍尚未从邺城发兵。

  陈昭也不意外,她调兵快,是因为早有准备,看似接到军报之后才开始调兵,实则在知道今岁有大旱的时候就猜到了其他缺粮草的诸侯必定会盯上她这个大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加上遇到荒年要预备万一需要赈灾的情况,虽说徐州的干旱不似北方那般严峻,可总归在各地备粮比真遇到灾情再匆忙调粮方便。多重考虑之下,陈昭在各郡都建造了粮仓。

  数十万昭明军分驻两州,平时除了训练,还会组织士卒参与挖井、修渠、垦田等劳作。这种”兵农一体”的建设模式,让军队能够自给自足。放眼天下,没有哪个诸侯能像她这样维持如此规模的常备军。

  相比之下,袁绍的”河北户调”采用三丁抽一的征兵方式和”豪强联盟”模式,平时由豪强各自豢养部曲,战时才临时拼凑。省钱归省钱,征召起来却十分麻烦,凝聚力也不好说。

  陈昭把军报递与她一同待在帐内的赵云:“袁绍号称发兵七十万讨伐我,子龙以为如何?”

  “此定虚报。”赵云脱口而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5页  当前第1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4/2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三国]我,呼风唤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