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然陪汤圆去他院子待了半天,陌生的环境,她在能熟悉得快些。
孙氏看这有些舍不得,就这么一个孩子,还不宠着点了。她觉得汤圆还小,就和林秋然道:“不然等半年再让他自己一个人睡?”
孙氏已经好久没插手过汤圆的事了,这几个月也不娇惯他。
林秋然笑笑道:“娘,不管是再等半年还是一年都一样,一开始还是舍不得走,那不如早点,以后就不难受了。”
孙氏无奈叹了口气,只能听林秋然的。就这样过了十天,汤圆总算是习惯自己睡了,这又马上要去书院上学了。
养娃费心,但总算看到头了。
月底,林秋然给汤圆上学的东西收拾好,什么东西都带了两份,还带了铺盖,直接放到学舍去,中午要在那儿午睡。
两个学生一间学舍,想要独间也没有,毕竟书院不仅教功课,还教为人处世,十年寒窗,日后不仅有爹娘,还有同窗情谊。
二月初一一早,林秋然坐着马车送汤圆去书院,头一天入学,没别的事,也不学功课,就去学舍把行李铺好,领了衣裳,换好后去见先生就是。
林秋然先带着汤圆铺好床,这是他自己铺的,铺好后过去学堂,路上遇见不少像汤圆这个年岁的。
进去林秋然就不跟着了,她看都是自己进去的。
她在学堂门口的树下,弯着腰给汤圆理了理衣裳,悉心叮嘱,“先生问名字,要说你叫萧敛,汤圆是小名,是家中长辈叫的,不能乱了。有事找先生,别受欺负了,更不能欺负别人。”
汤圆仰着头,随后重重点了点,“娘,我知道的。”
林秋然有些担心,却还是冲汤圆笑笑,“快去吧。”
汤圆背着书袋,一步一步朝着学堂走去,他个头小,穿着书院的淡蓝色衣裳,他迎着阳光,林秋然看他毛茸茸的。
汤圆头戴着帽子,随着离学堂门口越来越近,原本蹦蹦跳跳的步伐也逐渐变得沉稳。
先生在门口等着,汤圆见了先问好,进门之前又回头朝着林秋然挥挥手,这才进去。
林秋然在心里舒了口气,却没急着回去。
要上一日的课,中午也在这儿吃饭,林秋然不太放心,打算中午看看这边,等完全没事了再回去。不过不用让汤圆知道,她在马车里坐会儿就是了。
大抵因为萧寻,书院的先生管事对林秋然还算客气。
“林夫人且放心,令郎在书院书一定能学有所成的。”
林秋然轻轻点了下头,书院挺大的,走在这边能听见朗朗读书声,过来读书有书童跟着,这么大的准许带一个小厮。等再大一点就不许小厮跟着了,但书童能来照顾。
林秋然在书院转了一圈儿就去车上坐着了,有暖炉也不冷,再说这也快开春了。
等过了正午,府里小厮跑了出来,和林秋然道:“公子听课认真,不过上午没讲什么东西,中午吃了饭,就回学舍睡午觉了。”
林秋然道:“吃饭可有不好好吃?”
小厮道:“公子没挑食,不过别的府上的公子有些闹腾。午睡公子也很快,同屋承恩伯府的小公子性子还不错,就是哭红了眼睛。小公子还安慰了几句,和同窗相处也好。这会儿睡熟了,小的赶紧出来和夫人说话。”
林秋然点了点头,“你看着些,有什么事回府禀告。”
林秋然就先回去了,汤圆听先生的话,吃饭也好好吃,还能哄同窗,没准儿回去之后还和她说认识了新的朋友,觉得上学读书好呢。
回到定远伯府,孙氏急着问:“咋样呀,适不适应,汤圆还小,这么小就跟着一群人一块儿读书……”
萧寻没读过书,孙氏原先还想着,请先生进府教,但林秋然执意送汤圆去书院。
林秋然笑着道:“挺好的,见没什么事我就回来了。娘,你不用担心,我瞧着书院里面没太过危险的东西。”
没有湖,没有水,管事挺多,很是负责。
孙氏点点头,“那就好,你先吃饭。”
林秋然简单吃了些,孙氏在一旁陪着,汤圆不在家里,她还有些不习惯。
林秋然也看出来了,孙氏这总是长吁短叹的,时间一长,恐怕闲出病来。
她道:“马上开春了,也不冷了,您出去走走转转,省着总在家里待着无趣。”
孙氏不乐意跟那些世家夫人打交道,总觉得自己跟她们说不上话,乡下来的容易被看不起。不过林秋然说得也有理,马上开春了暖和了,该找点儿事做。
没出嫁前就这样,围着爹娘兄弟过,嫁了认后就围着萧大石和老宅的人过,后来有了萧寻,就围着儿子过。
再后来萧寻走了,又守着林秋然和汤圆。如今汤圆读书去了,林秋然有生意要忙,萧寻每天早出晚归的,萧大石自己作死,被送回了萧家村。
其实孙氏不全是因为萧大石对不住自己生气,才让他回萧家村的,而是因为她要是不管,以后萧大石没准儿把人接到京城来,最后还不是给萧寻和林秋然添麻烦。
她一个乡下来的老太太,活了这么大岁数了,做啥坏事都是她做的,谁也不能管,反而让萧寻断亲,会被别人戳脊梁骨。兴许她在京城待腻了,也想回去住几天呢,到时候看看萧大石日子究竟咋样。
再说余安城,二月初,已到了草长莺飞的季节。
天气暖和,各家忙着蒸青团,做元宝糕吃。
偶尔几家嫌自己做的不好吃,就去街上买一些回来。五芳斋就有卖这个的,价钱也不贵,还做着往外地,卖得还不错。
林明送萧大石回来有几日了,他们路上没耽误多少时间,正月二十四就到了余安。
回来后林明先带萧大石去萧家收拾东西,大约老宅的人一直盯着这边,萧大石一回来那边就有人过来,是萧大石的侄子,说是要接萧大石过去,给他接风洗尘。
林明原以为这些人会趁萧家人不在来府上住,但却没有。他送萧大石过去的时候,才知老宅的人也在县城买了宅子。
这么多年不买,萧大石一给钱就买,这宅子花的是谁的钱可想而知。
想想萧大石前前后后往老宅拿了一百多两银子呢,攒攒可不就能买个宅子吗。
萧大石心里高兴,还是侄子靠得住,“我收拾收拾,这就过去。”
这也不用回萧家村住了,还是在县城。
林明见状,没说什么,等萧大石收拾好,就给送了过去。
老宅住的地方离萧家并不远,坐马车很快就到了。萧大石东西并不多,这些年屋里就他自己的铺盖衣裳。
本来是攒了一些钱的,可是零零散散的,都给老宅的人花了。到最后带出去的,就两个大包袱,不过衣裳都是好的,铺盖也都是好料子好棉花。
钱是没有,金鼎楼有利润,可压根不在他身上,于婶儿和杨娘子也不会给他钱了,其他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因为大部分都搬到京城去了,剩的一些也在库房放着。
林秋然孝顺,多是给他买酒,给孙氏买首饰。酒水萧大石喝了不少,剩的前几个月也拿走了。
库房还有他的东西,是萧大石常用的农具,不过这些也是林秋然给置办的,本来萧大石不想拿,因为家里的地都在林秋然名下,以后不用他操持了。
后来想想他还有三亩地呢,萧大石想着可以让侄子先给他种着,就把农具也给带走了。
出门前萧二郎还忍不住问:“大伯,这是给祖母拿的?她老人家年纪大了,要睡也得睡新的呀。”
萧大石盖过的,又臭又硬,谁稀罕。
萧二郎不禁想,这过年前萧大石还挺大方的,咋年后这么小气了。
萧大石道:“啥给你祖母的,这是我的行李。”
萧二郎顿时一愣,随后笑笑说道:“也是,过年就你回来了,家里又没人,多冷清。我们那边小是小,但是人多热闹。祖母常说,人多福气多,多子多福,香火旺盛,还总说兄弟多能互相帮助。大伯,你啥时候跟萧寻哥说说呗,一家兄弟,我和我大哥都是能帮忙的,不然他一个人在外多辛苦。”
“还有嫂子那边,操持着酒楼,这人一走,酒楼都是外人,哪天把产业吞了,都不知道的。”
第一百一十八章 萧大石回村
萧二郎和白氏有些像, 个头不高,人有点瘦,他一边说话一边看萧大石的脸色, 本来余安就不大, 老宅买的宅子与萧宅并不远, 现在家里没马车, 送萧大石回来的马车是租的。定远侯伯府的两辆车都有用,林秋然要出门, 汤圆要上学,反正租车很方便, 价钱也不贵。
萧大石搬行李, 就是用很久之前用不上的板车推的。
有灰,而且一直响。
其实家里是有驴车的,但萧大石给老宅的人用了几次, 现在也不在萧家。林明打算找机会要回来, 不过那边人多,能不能成他也不知道。
萧大石闷头走路不吭声,萧二郎见萧大石不说话,也没硬逼着他许诺啥, 多说说, 早晚有一天听进去了。
萧寻做了官,若是他也能有个一官半职就好了。而且萧寻他们又不在余安,酒楼那么大, 也不知道赚多少钱,若是每月能给他是十两二十两,就挺不错的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话在萧家可是没体会过。若非说以前,可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还过不去了吗。
萧大石心情复杂,他都回来了,还能说啥。想想他也觉得萧二郎说的有理,都是一家人,非弄这么生分,孙氏这也太不近人情了。
不过如今他都被送回来了,咋还可能和萧寻林秋然说,让家里侄子给帮忙去。再说酒楼写的是林秋然名字,这跟他半文钱的关系都没有。就算他带着人去酒楼,让史掌柜给找活史掌柜也不会同意的,肯定会说给林秋然写信。
史掌柜门精,也不知贪没贪酒楼的银子。
萧大石叹了口气,他还想这个做啥,贪也跟他没关系。家里人不用,信一个外人。
他道:“这事以后再说吧,先回去,我都快饿死了。”
萧二郎笑了笑,“今儿我娘和二伯母做的都是大伯喜欢吃的菜,还买了酒,这回来一路累得不轻,大伯你吃完好好睡一觉。”
萧大石点了点头,觉得这才像样,侄子对他很孝顺,也很听话,事事为他着想,每次回家都是座上宾。可去京城,没人拿着他当回事。
到了家,萧大石一进院子就闻到了一股饭香。大李氏在厨房忙活,见萧大石来了,热情的张罗一声,“大哥来啦,快进去坐。”
小李氏脸上也带着笑,“大哥可回来了,这累坏了吧。”
说着她又冲屋里喊了一声,“娘,大哥来了,你这些日子不总念叨嘛,这可回来了,还不快看看。”
小李氏看着后头一车东西,想着这回来一趟还不错,拿这么多东西呢。
屋里传来白氏的声音,“大石,你回来了呀!”
萧大石对二人笑笑就赶紧进屋了,屋里人不少,白氏在,三娃四娃在,几个侄女也在。
小李氏回头看了眼,又看向萧二郎,给两个大包袱使了个眼色,“这都是啥呀?”
萧二郎脸色不太好,一言难尽道:“是大伯的行李和衣裳。”
小李氏小声嘟囔着,“他的?那都是旧的呀,拿过来干啥?”
萧二郎摸摸鼻子,“看样子是打算在咱家住的,别的我也不知道。”
李氏一听不乐意了,说道:“本来家里地方就小,他还要过来住。”
萧二郎让她赶紧小声点,这要是让萧大石听见了,就完了。妯娌俩对视一眼,心不甘情不愿的把嘴闭上,继续做饭。
萧大石进屋后白氏就让几个孙子孙女出去了,“快坐快坐。”
萧大石坐下转头看了看屋子,县城的宅子不是村子那样,黄泥混着稻草盖的,也没天花板,仰头就是顶梁柱。这一进来,就觉得屋子明亮,里面收拾得也很整齐,看着还挺体面的。
白氏坐在床边,收拾得也齐整,先对萧大石笑了笑,“刚买的,我的腿脚不好,在村里受冻,二郎他们一直说他大伯好,多亏了你。咋样啊,京城可好,秀英萧寻秋然他们咋样,那孩子我也没见过,该四五岁了吧。”
萧大石没说话,白氏不似当初来萧家那么跋扈,反而眼里带笑,看起来很是和善。
白氏见萧大石不说话,说道:“我呀,这也多余问,京城哪有不好的,肯定千好万好,还用得着我惦记。”
萧大石无奈叹了口气,“娘,他们挺好的,不用你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