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大石怎么说也这么大岁数了,回萧家村住着,那边都多少年不住人了, 又是土房子, 一个人咋过日子。
要是萧大石知道悔改, 好好说一说, 就在余安县城里住着,他觉得林秋然也不会说什么的。
萧大石却摇摇头, “我要是回去住,他们肯定还过来说好话。”
白氏那张嘴他也见识过了, 大李氏小李氏就看见钱高兴, 萧大郎他们也是一个德行。
以为他有钱的时候还来接,没有送都不管送。不过萧大石把驴车牵回来了,这是萧寻买的。
要是回萧家住, 这群人肯定说他以前听错了。萧大郎和二郎会道歉卖好, 反正总之不是他们的错,是萧大石自己没听对,斤斤计较,其实他们没那个意思。
还说自己不体谅, 咋体谅, 他不计较以前的事,还买了宅子,最后连自己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与其这样, 那还不如在萧家村住一阵子,等那边彻底死心了,以后也不会再给萧寻惹麻烦。
萧大石觉得对不住儿子儿媳,也对不住孙氏。他们说这些他还不信, 现在被赶出来了,才信了。
萧大石对林明道:“你回去也不用说啥,就说我在这儿挺好的。”
林明觉得这样也成,不然成日都是伯爷夫人给收拾烂摊子了。划清楚,别后头人三言两语又给哄好了。
回家是好,可过几天人又找上了。萧大石还不是得从家里拿钱,这钱都是夫人赚的,凭什么白给老宅的人拿。
林明从怀里掏了一两银子,“您这总得吃饭,这是夫人吩咐的,您拿着就是。不过这钱您若是给出去了,小人身上也没别的钱,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夫人让小人送您回来,也是用心良苦。”
萧大石推脱不过点了点头,而且他也想看看,搬去萧家村,老宅的人是不是真的不管他了。
他心里还抱着一丝期望,没准儿就管了呢。没准儿真是因为住不开,才让他走的。
不过萧大石的愿望落空了,的确有人盯着,可却是盯着萧大石回哪儿。
看他没回萧家,而是回了萧家村,这是真被赶出去了。
李氏他们怎么可能回村看他,只恨没早点说,还搭了三四天好饭菜。
萧二郎嘀咕,“这还把驴车牵走了,真小气。”
*
林明送完萧大石,打点好余安的琐事就回了京城,远在京城,林秋然傍晚又去了趟书院,这是答应汤圆的,晚上要去接他的。
又过了半天,也不知汤圆在书院的生活适不适应。林秋然是担心的,早早就来书院门口等着了。
书院门口停着不少马车,多是过来接孩子的。从书院里走出来的,大多看着六七岁大,都穿着书院的蓝色衣裳,朝气蓬勃。
也有翻墙出来的,一看就是偷偷出来的。
林秋然这般看着,终于看见汤圆了。他身边跟着小厮和林阳,还有个小公子,小公子身后也有书童和小厮。
汤圆脸上笑盈盈的,远远看见林秋然过来,跳起来招了招手。还指给身边的小公子看,“那个是我娘,说来接我就真的来接我了。”
承恩伯府的小公子不由道:“可真好。”
他头一次来,是小厮接的。
汤圆也没说别的,“那我便先回了,明天再见。”
汤圆走到书院门口,等出了书院就控制不住的朝林秋然跑去,“娘,我放学了!”
林秋然伸手摸了摸他的帽子,“走了,回家。”
汤圆使劲点了下头,到了马车上,他先把书袋给放下,然后转转脖子,又揉揉肩膀,长叹了口气道:“可算是放学了,这一天,过得着实漫长。”
林秋然看他状态不错,又是有点累,没有沮丧不高兴,眼角也不像哭过的样子,眼睛亮亮的,说明在书院过得还不错。
林秋然道:“一会儿就回家了,回去先吃饭,先生可留了作业?”
汤圆摇了摇头,“今天先生没讲什么,所以就没留作业,娘,你怎么不问问我在书院过得怎么样?”
林秋然能看出来,不过还是依言问道:“今儿在书院过得怎么样?”
汤圆道:“过得还成,先生很和善,同窗也不错。我们才上课,跟我同学舍那小公子今天还哭鼻子了呢,他可不是第一天来,是我给他哄好了。先生讲了几页书,我都能听懂。娘,我给你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汤圆听过一遍就记下了,背完眼巴巴等着林秋然夸他。
林秋然道:“汤圆可是厉害,上课认真听课,下课也不忘复习。”
汤圆嘻嘻一笑,“娘,你这么说就不对了,我既然去读书了,那好好听课就是应该的,不然还何必去呢,在家玩岂不是更高兴?去了就得读书,不然就白去了,这个不用你夸。”
林秋然倒是觉得汤圆很通透,他才多大,就能想明白这般道理。她点了点头,想着他今日表现得好,决定晚上带汤圆出去吃。
京城可不止老金涮肉一家好吃,光好吃的涮肉铺子就七八家,况且还有别的呢,再说可以去金鼎楼吃呀,府里厨娘的手艺不及林春她们。
林秋然带汤圆回家,孙氏和萧寻都在正院等着。
孙氏围着汤圆问累不累,渴不渴,饿不饿,“学堂的饭好不好吃,先生咋样,同窗可好相处?”
若不是林秋然从前叮嘱过孙氏不能娇惯,孙氏都乐意中午让厨娘做好了,她给送去。
汤圆道:“尚可,不错,好相处!祖母,我一切都好,您就不必担心啦。”
孙氏心里怅然,才一天,就感觉孙儿长大了。
林秋然张罗着出去吃,“今儿吃汤圆第一天读书,我们出去庆贺庆贺。”
孙氏今日没扫兴,收拾一番就出去了,找了一家味道不错的菜馆,这是云氏推荐的,一家四口人点了六道菜,汤圆和萧寻都是饭量大的,也能吃,六道菜正正好。
汤圆一直吃到最后,喝了碗鱼丸汤才收尾,吃完后拿出帕子擦擦嘴,满足地笑了笑。
萧寻是看出来了,虽然他说书院饭菜尚可,可他心里还是觉得不太好吃,不然晚饭也不会吃这么多。
林秋然没说什么,头一日得适应,慢慢中午吃得就多了,毕竟一日都在书院,不能饿着自己。
汤圆道了声畅快,摸着圆鼓鼓的肚子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儿,才打道回府。
三人对汤圆上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萧寻觉得孩子长大了,但是对他还有点心疼。
孙氏则觉得这么大一个娃去上学辛苦,中午饭都吃不饱,不然晚上不会吃这么多,以后府里早晚饭弄得好些才行。
恐怕日后汤圆在书院,孙氏都舍不得中午吃好的了,桌上摆着,就会想孙儿没吃上。
林秋然则是觉得,以后孩子会一天比一天懂事。这么小就出去读书,偶尔也得犒劳一下。但就像汤圆说的,读书不是去享福,他自己都明白,家里人不必太过矫情。
晚上没有课业,汤圆回府之后就去花园和林阳玩了。天气是暖和了下来,府里湖面还有冰,林秋然不让他溜冰,但还有其他好玩的东西。
赏花扑蝶,在府里玩蹴鞠。林秋然乐意他走走动动,不希望他只会在院子里读书。
看着他和林阳欢快玩闹的样子,她不禁想,日后有了更多玩伴和同窗,或许汤圆会邀朋友来府上玩,都是这么大的孩子,估计到时候很是热闹。
晚上给汤圆讲完故事,林秋然留了一盏灯,就和萧寻回正院了。
晚上有风,不过不似冬日那般冷。风吹在脸上,反而让人头目清明。
萧寻牵过林秋然的手,“汤圆适应得比我想象中的好。”
白日上职,萧寻就担心,但是他回来晚,林秋然早早就接孩子去了,萧寻只能回来在家等着。
林秋然点点头,“也比我想象中要好,他是长大了,不用大人操心照顾了。今儿还哄了学舍的小公子,你说,他还是个孩子呢,就能照顾别人了。”
林秋然看了萧寻一眼,萧寻眼中有两分笑意,“是长大了,这也是你从前教得好。能照顾别人,比被别人照顾要好。”
二人一边说话,一边走回正院。正院屋里点着灯,二人回来丫鬟们就退了出去,汤圆不在屋里显得有些冷清,其实满打满算,他也才自己睡了半个月。
出门一日,又担心孩子,林秋然有些累。
梳洗过后,她抬头间发现萧寻在看她。
萧寻的目光很温柔,见她看过来还笑了笑。
烛芯摇曳,屋里光都晃了晃。林秋然记着有天夜里,是汤圆先睡着,萧寻问她,汤圆何时搬走自己睡。
到如今汤圆都搬走半个月了,林秋然要忙府里的事,要忙生意上的石,二人同屋同塌,却没更近一步。
以后天暖和,林秋然打算搬到西屋,那边是床,比炕软一些的。
她想,萧寻也要搬过去。
林秋然不由道:“我月事前几日刚走。”
她说得并不含蓄,萧寻应该也能听懂的。林秋然倒是不排斥,毕竟决定过日子,俩人又年轻,总不能一直盖两床被子睡觉吧。
她今年二十三岁,萧寻大她一岁。
往后几十年的时光,这事躲也躲不过,萧寻现在对她还有愧疚亏欠,若是一直拖着,其实也不好。
萧寻看她笑了笑,说道:“你这几日有些累,才接了汤圆,晚上还哄他睡觉,先休息吧。”
林秋然怔了怔,这是拒绝,萧寻这是拒绝了她?
林秋然点了下头,爬上炕,萧寻等林秋然上炕之后,才吹灯,汤圆不在,二人也不用留盏,随着轻轻呼的一声,屋里陷入黑暗。
紧接着是萧寻悉悉簌簌进被窝的声音。
林秋然兀自疑惑,萧寻拍了拍她的肩膀,“快睡吧。”
萧寻是觉得往后日子还长,他们成婚虽久,可是真正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他偶尔回来几日,还是这回,在家待了三个月,不过年后白日要去上职去军营,也就晚上在家里。
林秋然不是守着他回家不做别的事的人,她也有事,今日她脸上就有疲色。正因为往后日子长,他觉得该体谅林秋然,不争一朝一夕。
才三个多月,萧寻不急。
再有,他现在还吃着药,等身子养好,或许林秋然的感受能更好些。
林秋然没纠结太久,很快就睡着了。次日一早,是小厮送汤圆去的书院,林秋然没起来。
汤圆劝自己,“娘也很累的,也没答应日日送我去,只说接我。娘也很辛苦,要去铺子,要忙新的生意,多睡会儿就多睡会儿。”
汤圆很快把自己哄好,跟着萧寻一块儿,吃了十只馄饨,两个蒸饺,一个叉烧包,就去上学了。
林秋然的确在忙生意,金鼎楼这些天生意很不错,她还看了几间铺子,不管买还是租,先拿到手。
金鼎楼正月初开业,到现在一个多月了,照朱掌柜的话来说,生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除了刚开业那几天生意不好,其余每天生意都不错。二楼也有人订桌,一楼常常满座。
朱掌柜忙不过来,又雇了个跑堂,京城人睡得晚,每天得亥时打烊。
忙是忙,酒楼赚得多,给掌柜伙计们的工钱也多,月初就涨了一次。
林秋然偶尔过来看看,研究一下菜色,更多的时间分给了别的铺子。她打算开个馄饨铺子,再来个别的卖小食的。
京城人多,这么好的客源不能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