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然心里盘算着这些事,汤圆如今还小,不着急去胥州京城,还是先赚钱吧。
孙氏常感叹有钱好,汤圆有奶喝,天热后哪怕不出门,也能抱着汤圆在院子里走走转转。吃得好睡得好,林秋然把家里家具都换了,从外看宅子庄重大气,进来也分外雅致。
太师椅,红木桌,吃饭用八仙桌,门房也有人守着,里面床、柜子……也都换了,总算像点样子。
酒楼生意很好,林秋然有余钱,五月份又买了两个丫鬟,一个二十多岁,擅绣活,管给家里做衣裳侍弄花草,另一个三十多岁,管做饭洗衣。
林夏多是给林秋然跑腿做事,她来萧家时年纪小,性子活泼爱笑,现在多了几分稳重气,过个一两年也能独当一面了。
这期间,萧寻一直没回来,孙氏只一开始问了林秋然两次,“萧寻可来信说何时回来?”
林秋然撒谎道:“娘,上个月有寄信,不过说军营事忙,回不来。”
孙氏在心里叹了口气,嘴里念叨,“都好几个月了,还是三月初走的呢,现在汤圆都会爬了。这当爹的,还没徐公子陪汤圆多。”
徐远珩这几个月还来过两次呢,孙氏只能自己抱怨,她怕自己为萧寻解释,林秋然心里不痛快。
林秋然安抚道:“他是忙正事的,能回来的时候自然就回来了,别急嘛。”
孙氏点点头,看着外面的日头,心里越发着急。
孙氏后来不打听了,因为她抱着汤圆出门的时候听说朝廷在征兵。孙氏吓了一跳,精神恍惚地回了家。
咋又征兵了呢,她问萧大石,“你说是不是打仗了,萧寻也去打仗了?”
萧大石以前也服过兵役,老家的舍不得别的儿子,就推他出去。不过那会儿没战事,不会死人。这两年战事吃紧,他家就萧寻一个,而且男儿志在四方,萧寻也愿意去。
萧大石道:“估摸着是打起来了,没事没事儿……”
孙氏一脸愁容,“这事儿你千万别和秋然说,可回来了,若再出了点啥事儿,秋然肯定受不住。”
孙氏看了眼汤圆,他现在七个多月了,头发长了不少,这总算熬过了暑热,汤圆比以前爱动了,要是萧寻见见多好。
唉。
萧大石:“嗯,我不和秋然说,你也别总是问,问多了就容易瞎想。”
孙氏道:“我那不是不知道吗,以后肯定不问了。”
俩人盼着瞒一瞒,省着林秋然知道西北打仗了胡思乱想。只不过朝中征兵,带来的影响不小。
粮食价钱涨了,但萧家有二十亩地,足够吃用,那边的先囤着,该买还是买,不过是少赚一些。
米面粮油都涨价了,以前一千零十几个铜板就能换一两银子,现在要一千零三十个铜板才能换一两银。
买粮食的人不少,史掌柜也给铺子囤了些粮食,日日要用的东西,现在多买点以后就少点花钱。
压成本嘛。
林秋然对此没有异议,只是除了这些,依旧感受不到打仗来。孙氏萧大石不问了,但估计也知道了,她只能装作不知,省得人心惶惶。
八月底,一辆马车驶来余安。
蒋思捷掀开车帘,她是被家里送来胥州暂避的,有点担忧林秋然,就过来看看。
第七十七章 难民
西北有战事, 朝中人心惶惶,这场仗不知会打到何年何月去,蒋家中给了蒋思捷护卫丫鬟, 送她来了胥州暂避, 等事态平息再接她回来。
蒋思捷记得, 书里萧寻就是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的, 他爹娘逝世,他带着一腔愤恨上战场斩将杀敌, 立下赫赫军功。这个时候他肯定已回过家了,但这会儿人应该在西北, 也不知林秋然现在如何, 孩子可好。
这个时代生孩子就是自己硬生,和闯鬼门关无易,而且孩子生下来易夭折, 毕竟没有疫苗, 医疗条件也差,能养大不易。
再有蒋思捷南下,一路见过不少难民,她还施过银子。好在胥州尚且算安稳太平, 若林秋然缺钱, 她能给送一些。
到余安已经是日暮时分了,蒋思捷找了间客栈住下,她让一个丫鬟先收拾着, 然后依着记忆找到从前的萧家食肆。旁边依旧是记忆中的首饰铺子,但右边的茶楼不见了。
萧家食肆已大变样,连招牌都变了。金鼎楼三个大字在灯笼下熠熠生辉,蒋思捷有点不敢进去。
史掌柜眼尖, 过来迎客道:“客官就一个人吗,要吃点什么。”
来来往往路人的目光落在蒋思捷身上,蒋思捷有些不适。
她跟着史掌柜走了进去,问道:“这儿从前可是萧家食肆?怎么换了名字?”
她看史掌柜有些面熟,不过也记不太清以前是否见过。
史掌柜笑着道:“就是萧家食肆,做大了换了名字,你是老顾客了,送你道素菜吧。姑娘可是一个人来的,若一个人就请去楼上吃。”
这是林秋然吩咐的,近来有些乱,若有女子单独出来吃饭,就请去楼上,省得在一楼不方便。
说来女子单独来吃饭得少,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吃饭也不会把雅间弄得乱七八糟,收拾起来还算省事,就一直这么办的。
不然全是男人,这边喝酒说荤话,很是不便。
蒋思捷点了点头,就去了楼上。
有一桌客人见状不满道:“我说要去楼上就推三阻四,顾左右而言其他,怎么别人一来就能去二楼,莫不是看人下菜碟。明明二楼那么多空桌,偏就不让去,你们铺子做大了,哼,待客可不似原来周到。”
有客人帮着酒楼说话,“人一个姑娘,跟咱们这些大老爷们一块儿吃饭也不自在,去楼上咋了。而且一楼这么多桌子,还不够你吃?你们三个人非要去二楼,想吃办一桌呀,才几个菜真够矫情的。”
史掌柜赔笑道:“客官莫急,一个姑娘家坐在大堂的确不便,就请去楼上了。若是客官的娘子女儿来酒楼吃饭,也是这般。如果嫌这桌窄,可以换靠窗的那边……我赠两桌米酒吧,和气吃饭和气生财。”
史掌柜拿酒的时候不禁擦了擦汗,近日闹事的有些多。
史掌柜让赵兴跟上去点菜,他这半年瘦了些,不过还是懒得往楼上跑。
史掌柜叮嘱道:“赠一道素菜,别忘了。”
如今酒楼茄子豇豆多,囤了不少,够卖一阵子的,还有各种小酱菜,很是清口下饭。
赵兴点点头去了楼上,给蒋思捷拿了菜单,她装模作样看了看,有些字她还是不认得,她道:“红烧肉土豆丝,再来一个麻辣兔丁……再来个红烧茄子吧。”
赵兴道:“小娘子点的菜有些多,一个人恐怕吃不完。”
蒋思捷:“没事,我这儿还有丫鬟侍卫呢。”
只是不跟她同桌吃饭罢了,也会吃的。
赵兴点点头,“那红烧茄子就算酒楼送的,刚才我们掌柜的说送道素菜。”
赵兴又问:“饭呢,客官是要米饭馒头还是饺子?”
蒋思捷还以为是水饺,一问才知道是大馅儿蒸饺,“什么馅儿的?”
赵兴:“现在有茄子和瓜馅儿的,里面有肉,三文一只。”
酒楼的饺子就是按时节卖的,春天有小白菜、荠菜、韭菜馅儿的,夏天有茄子、豇豆,这会儿入秋了,还能卖茄子、角瓜。
冬天也有卖的,酒楼囤了不少萝卜豇豆干,可以做萝卜丝和豇豆干馅儿的,如果赶上有牛肉、驴肉,卖的就是纯肉的,当天不卖别的。
蒋思捷:“那就一样馅儿一只,再来碗米饭,一个酒酿馒头。”
她都想尝尝。
赵兴点点头,这就去上菜了。
雅间没外人,蒋思捷姿态放松了些,她看着里面的装潢,心里有些高兴。这酒楼,比京城的也不差。林秋然这会儿肯定没忙完,她就先不打搅了,先吃饭吧。
很快,饭菜就上来了。
先上了饭和红烧肉,蒋思捷估摸着是早就做好的,一直温着,但算不得预制菜。
她深吸一口气,把袖子挽了挽,开始大快朵颐。在蒋家规矩多,出门在外也是,可算有个地方不用顾及规矩,蒋思捷轻快不少。
她尝了口红烧肉,软糯好吃,等别的菜上来,一口是外酥里嫩香辣十足的兔丁,一口是外壳酥脆,里面酥烂,裹着酸甜汤汁的烧茄子。
茄子很好吃,不比红烧肉差,而且菜价不贵,简简单单的菜,样子做得也很是好看。
土豆丝成了解腻下饭的菜了,还送了腌制的小酱菜,酸甜口,拌着饭和红烧肉吃别有一番滋味。
蒋思捷觉得这种有锅气、讲究火候的菜,比蒋家厨子做的样子好看,蒸煮偏多的菜好吃一百倍。京城酒楼也有这些菜,却不及这里的好吃。小小的余安,却有一家好吃的酒楼。
等蒋思捷吃完饭从楼上下来,一楼还有好些人呢。
她不禁想,真热闹,就是不知道这热闹能持续多久。
蒋思捷就在门口马车里等着,等到晚上酒楼打烊,她看见酒楼走出来一群人,有铺子伙计,跟萧家人离开的方向不同。
还有几个跟着孙氏她们走的,穿的都一样,好像萧家的丫鬟。林秋然瘦了,但比从前更好看,衣服是绸缎做的,头上不似从前只有布巾。
孙氏怀里抱着一个小孩,趴在孙氏肩膀上,眼睛直打架。蒋思捷忍不住笑了笑,这是林秋然孩子吧。
萧大石今儿还看铺子,挥挥手让几人快回去,孙氏有些担心,萧大石道:“这么黑了快走吧,有狗呢,不怕。”
铺子多了两条狼狗,四月份抱来的,管看家护院。
孙氏点点头,就一块儿回了。
汤圆现在七个多月,许娘子还在喂,不过能吃些饭了。
林秋然是一样一样的试着来的,从鸡蛋肉松开始,慢慢的开始吃米糊青菜。
一开始就少来点,省着过敏,没什么事就慢慢加多,喂饭她也问了婉娘,婉娘那么就喂蛋羹啥的,不太精细,林秋然是问了大夫又自己摸索。
对于大人来说,这些都不是特别难得的吃食,但是汤圆每次吃一口瞳孔就微微放大,然后能吃得干干净净。
这边吃辅食,奶水就用不了那么多了,而且吃过饭后汤圆不太愿意喝奶,就连大人吃饭也眼巴巴看着。
许娘子每日晚上会回家喂自己孩子,林秋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只要不亏着汤圆,怎么都行。
许娘子也是当娘的,若不是用钱,哪里舍得不喂自己的孩子出来干活,而且在打仗,孩子好好养,比吃蛋羹米糊好。
林秋然几人到家时许娘子已经回来了,她把汤圆接过,“回来啦,汤圆累不累?”
汤圆不累,但是有些困了。
现在白天不热,也能吃饭,汤圆爱往酒楼跑。有屋子待着,林秋然能顺手做些吃食,再有也能和英姐儿一块儿玩,就不乐意回家。
林秋然笑了笑,“今儿是困,回来路上都睡着了,你抱着汤圆先去睡吧。”
许娘子点点头,抱着汤圆进了屋。
新来的柳娘和云娘已经把热水烧好送到各屋了,家里有丫鬟的确是更省心方便,每月林秋然也给月钱。
林冬林夏几个一人一个一两,柳娘和云娘一人半两,从家里出。
家里人越来越多,丫鬟都是睡在一块,但人一块儿有十个人,还不算汤圆,也不太够住。
不过林秋然不打算换宅子了,汤圆七个多月,时间过得很快,等他三四岁的时候,也该启蒙了。余安这边的书院林秋然觉得不太好,要么去胥州,要么去京城,为以后读书做打算。
再在余安买宅子,以后也是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