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他从末世来_分节阅读_第410节
小说作者:竹茶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9 MB   上传时间:2016-03-18 04:12:22

第八九六节 一个男人的潇洒

  导游:如果包车,司机一般都经验丰富,可以兼做导游,讲述每个神殿庙宇的特色和历史,还可带你去一些有特色的拍摄点。如果请专业汉语导游,20-25美元/天,也可以议价。不过导游的行程和时间都有严格安排(上午07:30-12:00,下午14:30-18:30)。

  书籍:介绍吴哥的旅游指南很多,lonelypla对安排行程很有帮助,中文书籍是卡门写的《五月盛放柬埔寨》,但毕竟是几年前出版的,很多情况已经有变化。在吴哥的市场上可以买到很便宜的盗版或二手lonelypla,还有很多精美的图书,大概4-6美元一本。

  在吴哥会遇到很多孩子乞讨,出发前可以准备一些文具、小食品(如糖果)或从星级酒店带出不用的一次性洗具用品送给他们。

  进入寺庙等地,不可穿拖鞋、短裤短裙、无袖上衣等,鞋应以轻便合脚、适宜行走为主,不宜穿新买的鞋、高跟鞋。

  吴哥城又名大吴哥是9世纪至15世纪高棉帝国最长久的国都。吴哥都城占地9平方公里,在这范围内包括一系列各朝建立的古都遗迹:苏利耶跋摩一世重建的空中宫殿,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ii)建立的巴普昂寺。

  阇耶跋摩七世建立的巴云寺(bayon)、象群台和瘌王台等。吴哥王朝于9世纪到15世纪数百年间,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吴哥城、吴哥窟与周围寺庙群。

  西元9世纪初,高棉国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一统柬埔寨地区,宣布自爪哇独立,将首都建立于洞里萨湖北边的诃里诃罗洛耶(hariharalaya),亦即在现今的罗洛士遗迹群(roluos)地区。

  闍耶跋摩二世自封为“宇宙之王”。笃信婆罗门教,崇拜湿婆神,为吴哥王朝奠定宗教意识基础。而闍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吴哥王朝传续百年。

  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i)即位后,于诃里诃罗洛耶建造当地第一座寺庙—神牛寺(preahko),吴哥古迹城巴云寺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庙建筑,以寺前卧有神牛为名。因陀罗跋摩一世另建有国寺巴孔寺(bakong)供奉湿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庙山型寺庙。

  西元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开始全力建设首都耶输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亦即现今的吴哥地区。他下令建造东大人工湖(eastbaray),并于巴肯山上建造国寺巴肯寺(bakheng),像征印度神话世界中心的须弥山。

  四周建有沟渠,像征须弥山周围的咸海。此外,耶输跋摩一世也建造许多印度教寺庙与修院。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ii)的朝臣yajnyavahara于吴哥东北方兴建女王宫(banteaysrei)。主要供奉婆罗门教湿婆神。

  以稀有的红色砂岩雕刻精致浮雕,被认为是吴哥雕刻艺术最高水准作品。

  百年间,大小神庙竞相建筑。11世纪中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ii)建造献给湿婆神的国寺巴普昂寺(baphuon),也是一座大型须弥山寺。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并在西侧挖掘西大人工湖(westbaray),以替代逐渐干涸的东大人工湖。

  吴哥地区最主要的寺庙建筑吴哥窟(angkorwat),由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于1113年至1150年间建造。

  打破传统设计,吴哥窟是一座献给毗湿奴神的须弥山寺,也是当时的国寺。以五塔和三层回廊构成。外有灌水的壕沟做为咸海,墙面浮雕神话故事与苏耶跋摩二世个人的皇室生活。

  建筑占地广阔。宏伟壮丽,墙面雕刻生动自然,为高棉古典艺术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筑。

  苏耶跋摩二世去逝后,吴哥王国陷入内乱,接着外敌占城入侵。搜括破坏首都耶输陀罗补罗。当时还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驱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为王,在位三十余年间帝国达至顶盛。

  他在成为废墟的首都大兴土木,重建吴哥城(angkorthom)。鉴于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惨痛经验,闍耶跋摩七世将吴哥城城墙筑得特别高又厚实。城外建有护城河。城中心的巴戎寺(bayon),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为蓝本来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

  也是“微笑高棉”的由来,寺庙墙上浮雕不只展现闍耶跋摩七世与占城战斗的壮阔场面,也有描绘市井小民的生活场景。

  而因为闍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吴哥地区信仰开始由印度教转变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特殊风格。除此之外,闍耶跋摩七世还建造了大批寺庙如塔普伦寺(taprohm)、达松将军庙(tasom)等,也兴建了不少医院、旅舍。

  华国元代人周达观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前往真腊(即吴哥),返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

  周达观逗留于吴哥时为因陀罗跋摩三世(indravarmaniii)在位的期间,文中记录了当时吴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农业、奴隶、动植物、沐浴、衣着、器具、商业、贸易、柴米油盐等等。

  尽管吴哥王朝国力已逐渐走下坡,但周达观仍记录了一段描述国王豪华的派头:“凡出时诸军马拥其前,旗帜鼓乐踵其后。宫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执巨烛,自成一队,虽白日亦照烛。又有宫女,皆执内中金银器皿及文饰之具,制度迥别,不知其何所用。

  又有宫女,执摽枪摽牌为内兵,又成一队。又有羊车、马车,皆以金为饰。其诸臣僚国戚,皆骑象在前。逺望红凉伞,不计其数。又其次则国主之妻及妾媵,或轿或车,或马或象,其销金凉伞何止百余。

  其后则是国主,立于象上,手持寳劒。象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销金白凉伞,凡二十余柄,其伞柄皆金为之。其四围拥簇之象甚多,又有军马护之。若游近处,止用金轿子,皆以宫女抬之。大凡出入,必迎小金塔,金佛在其前,观者皆当跪地顶礼,名为三罢。

  13世纪中开始,吴哥王朝国力渐渐衰退,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地区,更摧毁许多建筑和灌溉设施。王室被迫搬离吴哥,整个地区除了做为佛教圣地之用的吴哥窟外,几乎完全荒废。

  考古学者对于吴哥地区的荒废提出几个理由:大部分学者认为导致吴哥的荒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与暹罗间连年争战。13世纪暹罗逐步侵犯吴哥地区,至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后,大肆毁坏城市建设。

  灌溉系统遭破坏后,赖以为生的田地无法耕种,吴哥王室遂迁都金边。吴哥民众部分迁移至暹罗首都,部分随王室搬到金边,弃守后的吴哥渐渐凋零。

  部分学者认为,吴哥人的信仰自印度教转变为小乘佛教后,佛教教义否定对王族个人崇拜,使得原本基层民众对“神王”的尊崇遭到破坏,王权对人民的束缚逐渐松散。

  连年与暹罗的战争使得王室对公共工程建设越来越疏于照管,吴哥地区稻田的灌溉系统一旦没有好好维护,生产食粮便不足以应付庞大的人口,经济规模也随之减小,导致人口外移。

  澳洲学者组成的大吴哥研究计划(greaterangkorproject)于2007年指出,灌溉系统成就了当时的吴哥城,但也可能因为庞大的系统中部分灌溉渠道错置,导至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水源枯竭。

  方济各会修士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均有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1860年1月,法国学者亨利?穆奥在森林中发现吴哥遗迹,并出版此趟旅行记录,世人开始对吴哥产生兴趣。

  1863年法国殖民地政权建立,学者慕名而来挖掘丛林中的吴哥遗址。1866年,法国殖民政府开始进行系统研究,19年后编定一份吴哥王室年表。

  二次世界大战后柬埔寨王国独立,虽然持续对吴哥进行维护,但在20世纪后半,柬埔寨出现政治和军事动乱,越战、赤柬、内乱等等,使得吴哥庙宇群也遭到破坏和窃盗。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修缮团队进驻吴哥遗址群,至今仍持续修护中。

第八九七节 那是过去的风声

  吴哥城呈正方形,由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高8米,整个城市有5道城门,除了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处各开有城门外,在东门的北面还开了一座胜利之门,城门都是塔形结构,每个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检阅进入城内的每一个人。

  城墙外就是护城河,城门外各有架有一座桥,连接城里城外,每座桥采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两边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边象征神灵,一边象征恶魔,双方进行激烈的角力。

  巴戎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外侧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顶层为圆形,树立佛塔。底层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看到的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团-占婆人洗劫吴哥。

  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它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识,这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围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

  每一座宝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来这里朝拜景点内景的臣民都惊奇地发现,原来菩萨就是自己的国王,而这样的国王当然是必须效忠和敬仰的。

  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庙宇的建筑结构相当复杂,经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现在的建筑事实上是由两座不同时代和造型的寺庙叠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印度教也有须弥山,其细节与佛教的虽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对应)。

  与吴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层基台上,底层基台尺寸为140mxl60m(南北x东西),二层基台尺寸为72mx80m(南北x东西)。三层基台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圆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层基台的周围有围廊,基台中部和围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

  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观音像,象征着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巴戎寺的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宜人,不过若是进入内部,则须配备人工采光工具,因为即使在正午。里面也是漆黑一团。

  此景点浮雕壁画甚多且皆有不同之涵义,游客务必倾听导游详细解说,才不至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巴戎寺面向东,大多数人在早上游览,观赏日出,傍晚时分有巴戎寺同样值得一游,在相反的方向观看日落也不错,而且。上午的巴戎寺显得人潮涌动。

  下午可以领略到巴戎寺安静的一面。拍摄巴戎寺,应避开中午时间。因为斑驳的巨石没有层次,直射击队阳光下就更没什么看头,傍晚时分游客稀少,光线柔和,比较适合拍照,而且在巴其戎寺游荡的游僧。日落时分游客散去后才陆续离开,此时是抓拍游僧的好机会。

  巴戎寺(bayon)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因为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笃奉佛教,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

  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bayon)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

  四面佛: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云落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浮雕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浮雕: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

  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参观底层浮雕,第二层规模和技法都稍逊一筹。

  巴戎寺(bayon)的浮雕包括两个画廊,内画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话,外画廊所雕的则有日常生活,诸如街市情景、打鱼、节日庆祝,有斗鸡、玩魔术等,现在所残存的浮雕,与其它吴哥古迹有很大的不同。

  云落知道这些外画廊描述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如送礼、生产、杂耍、建筑、拜神、煮饭(也有华国人)等种种生活故事的描述。也有历史性场面,描述各场战役的经过。

  吴哥王朝留下的文字纪录相当稀少,也难以辨识、了解,巴戎寺(bayon)的壁画,为后代研究吴哥王朝的学者,提供一个相当可贵的历史线索,巴戎寺回廊有关描写当时的市场、打猎景况的浮雕,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宝贵资料。

  巴戎寺(bayon)建筑形式之复杂与象征意义之强烈,在吴哥经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为国庙的巴戎寺(bayon)经历多次建筑改变,造成今天所见丛林塔的形式。

  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49座,加上5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门。代表当时鼎盛吴哥王朝所统辖的54个省份。巴戎寺(bayon)位于吴哥城(angkorthom)的心脏地带,距离四座城门皆为1500公尺。

  正面面向的代表胜利繁荣的东方,外部被长宽各为156及141公尺的回廊包围,回廊墙面有浮雕装饰,以东侧南段及南侧东段较为精致。

  巴戎寺(bayon)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岩,据说原先是两层建筑物。用来拜祭湿婆,可是在建筑期间,改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层的建筑,似是加在两层之上。而在第二层内墙上的浮雕,仍是有关印度教的神话。

  从每一个角度观看巴戎寺(bayon)的浮雕,都属宏伟的杰作,而在宏伟之中显现均衡与和谐,就更为难得。巴戎寺(bayon)的浮雕以历史为主题,尤其着重高棉对抗占婆的战争场面。而高棉的艺匠雕刻有几个特点。

  其中包括了在一个画面之中,常常有好几条相关的故事线在同时进行,所以常会看错故事线。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

  于1060年修建献给湿婆神(shiva)的国寺,它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现巴扬寺西北200米,紧邻皇家宫殿的南围墙。巴方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图样最复杂的立体建筑。

  巴方寺是一座须弥山(mountmeru)寺。呈金字塔形。整个寺共有5层台基,在第1、3、5层台基上各有一个封闭式回廊。回廊四边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楼。

  在第5层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约50米巨大铜皮包裹着的石塔,它比其东南方巴扬寺中央的金塔还要高。铜塔的最高点象征着宇宙万物的中心,别忘了巴方寺是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哪个国王都希望自己的王城是“世界”中心点,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数间。

  15世纪后期,巴方寺改成佛教寺院,在第二层台基西边又修建了一尊长70米、高9米的卧佛,铜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因为有考古学家怀疑卧佛上的一些材料取自铜塔和封闭式回廊。

  由于巴方寺原来是建在沙土地上,地基不稳,再加上工程水平欠缺和回廊、塔楼的重量过大,在建卧佛时整个寺的部分建筑就已倒塌。

  法国从1960年开始帮助柬埔寨修复巴方寺,当时考古学家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块石头编上号,摆放在寺前的空地上,希望能一点点拼凑上去。上台后,赶走了法国家家,屠杀了帮助法国人修复古迹的柬埔寨人,销毁了所有档案。

  虽然1995年法国人又重新开始了修复工作,但因缺少技术资料使得这些石块再也无法被放置到原来的地方,所有修复工作都只得用新石块,原来这几千块石头只能永远地躺在寺前广场上了,以作为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之见证。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ara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

  巴肯山(bakheng)是吴哥主要遗迹群内的一座小山丘,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可以骑大象上山。

  山丘上有一座吴哥庙宇遗迹,是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开始以大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後的第一座国庙,亦奠下後来吴哥建筑的基础格局。

  山顶上的巴肯寺(phnombakheng)虽然早已破败,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建造的第一个寺庙,被称为“第一次吴哥”。

  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ara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这里向北可以望见泰柬边界。巴肯寺外有长650公尺,宽436公尺的长方形壕沟,可能是罗洛斯旧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

  象徵印度神话中环绕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顶。建在巴肯山顶的巴肯寺,体现了当时高棉人对山的崇拜。这座象征着整个宇宙的建筑,设计上充满象征符号:7层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层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33塔: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祗。

  登上巴肯山有三种途径:一是沿略为陡峭的山路走约10-15分钟,山路虽不算十分难走,但对没有登山经验的人也有点挑战;二是沿坡度较平缓的良好小路走上,但路途较远;此外也可乘山下的“大象的士”,15美元的“车资”值得与否便见仁见智了。

  无论选用何种途径,步步为营从狭窄和陡峭的阶级攀上庙宇顶则无可幸免。庙宇经过岁月的洗礼,已不见昔日的风采,但庙宇顶部的平台可从高处远眺吴哥窟。

  每逢晴天的黄昏日落时分,很多游客会来到山上欣赏吴哥日落,追忆这个失落的文明。由于这儿是看日出日落的宝地之一,每天临近傍晚都会挤满了游客和小贩,热闹得象个公园。

  门票:使用吴哥窟的有效门票即可前往,多数人在前一天下午四点后买好,可以在当天傍晚免费进入,并欣赏巴肯寺的日落。

  巴肯寺(phnombakheng)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供奉湿婆的印度教寺庙。它是9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耶输跋摩一世建都吴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庙。

第八九八节 沉默是一首歌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

  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bara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巴肯寺外有长650公尺,宽436公尺的长方形壕沟,可能是罗洛斯旧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

  巴肯山四周有壕沟围绕,象徵印度神话中环绕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顶。庙山为陡峭的五级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层长76米,逐层缩小到顶层长47米;陡峭的庙山象徵须弥山。

  庙山顶部的五座宝塔,象徵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边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层石阶,每层十级,直通寺顶平台,每层石阶左右,守护着一对坐狮,有些石狮已破损,看不出狮子模样。

  巴肯寺的109座宝塔,按严格的几何图案对称地布置:顶层的五座宝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点梅花;庙山的每一层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层阶梯的每一道每一层,各有一对宝塔伺立左右,共有阶梯宝塔40座。

  另有44座宝塔环立庙山四周。14世纪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访问真腊时称巴肯寺为“百塔洲”,当时的百余座塔还是金塔。今日不少宝塔已经残缺不全。

  塔布隆寺是吴哥窟建筑群中最大的建筑之一。包括260座神像、39座尖塔、566座宫邸。考古学家们解码寺中一块梵语石碑后得知,当年塔布隆寺覆盖了3140个村庄,维持寺庙运作须花费79365个人力,包括18名高级牧师、2740名官员、2202名助理和615名舞蹈家。

  内有一套重达500多公斤的金碟、35块钻石、40620颗珍珠、4540颗宝石……作为吴哥最具艺术气氛的遗迹,塔布隆寺的吸引力在于,跟其他寺庙不同。他几乎被丛林所吞噬。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3页  当前第4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0/74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他从末世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