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整个动力段的雷达遥测数据图,而下面的三条虚线分别对应东风15导弹、长征二号火箭和东风21导弹在发射后同样阶段的遥测数据,可以看出得益于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以及更大的初始能量,所以验证弹相比后两者可以更快达到相同的速度和高度……”
“……”
中间的飞行过程,常浩南基本一带而过。
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这部分需要关注的点并不多。
重点,还是在最末端。
“头体分离之后,弹头开始降低高度,并在大约55公里的高度启动末端加速发动机,最终达到了预期的2530m/s,相当于大约7.5马赫的末端速度。”
终于,常浩南拿出了那张由靶场方面拍摄、并经过一些技术处理的末端弹道图。
一条耀眼的白色亮线横亘于图片中间。
但却仿佛一束激光倾斜着射入了无形的水面那般。
在半空中出现了一次明显的“折射”。
“喔……”
不出预料地,听众席上发出了一阵惊叹声。
尽管声音不大,但对于这样级别的领导来说,显然已经是非常明显的反应了。
而常浩南又趁此机会,恰到好处地送上了另一记重锤: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非常紧凑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来自航天科工六院11所,是未来计划用于我国洲际导弹分导式多弹头的载荷助推器……”
在前一个瞬间,首长明显已经准备开口问点什么。
但又被这紧随其后第二个喜讯给堵在了喉咙里面。
一时间甚至不知道该先问哪个问题。
至于其余众位大佬,眼神中更是闪烁着各异的光芒,只是明显还没轮到次序,所以不便开口。
最终,首长还是好奇心占据了上风——
洲际导弹和分导式多弹头虽然是镇国重器,但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可是图上这个场面,他是真没见过。
“导弹在空中的这次变向,就是你之前和我讲过的,雷达成像制导组件的效果?”
首长指了指前面的图片。
“没错。”
常浩南乖巧点头:
“在大约85公里高度时,合成孔径雷达导引头启动,从视野范围内辨认出最符合航空母舰信号特征的目标,然后控制弹头的飞行姿态转向目标方向。”
“由于这个识别过程比较复杂,弹载通信系统无法将全部数据回传到地面,不过,仍然可以从最终的命中效果看出,导引头本身和目标识别算法都达到了预定的设计目标。”
说话间,幕布上的画面切换成了今早从空中拍摄的照片。
十几个靶标当中,导弹精确地选中了最接近航空母舰的那个。
有了前面的心理建设,这一次,倒是没什么发出惊呼声。
但从诸位听众的动作可以看出,这个场面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半点不弱于刚才。
尤其是一位身着海军制服的领导,更是微张着嘴,深邃的眼神一动不动,静静凝视着那个几乎位于“航母甲板”正中央的焦黑痕迹。
似乎回到了十年前那个并不算美好的春天。
“千军万马渡海峡,万里惊涛把路开……”
心中不免叹息:
“如果当时能有这样的条件……”
第1237章 用反舰弹道导弹……做诱饵?
感慨只是在这位海军领导的心中一闪而过。
十年前的事情可以作为催人前进的动力,但过度沉溺于往事对于现在的情况并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他很快把注意力重新放回了前面的幕布。
通过这张从半空中俯拍的图片可以直观看出导弹挑选目标的逻辑,以及惊人的命中精度。
但确实看不出具体的毁伤效果。
黑漆漆的一大片应该是未燃尽的燃料灼烧导致的。
而地面上那吓人的龟裂则是因为混凝土表层缺乏延展性。
这对于传统弹道导弹来说或许已经足够直观了。
但如果是作为反舰武器的话,靶标还是有些缺乏代表性。
当然,即便只从常识角度考虑,以7.5马赫的末段速度,再加上弹头本身的质量和装药,任何被命中的东西都不可能完好无损。
就在他犹豫着,是否要开口询问的时候,常浩南就如同看懂了下面听众的想法一般,面带笑容地把投影仪台座上的报告翻到了后面一页。
这一次,仍然是俯拍。
不过,视角则切换到了地面上,周围站满了穿着军大衣或者迷彩棉服的人。
旁边还夹着两具探照灯,把一处深坑里的景象照得如同白昼。
首长很快便反应了过来:
“这是弹坑里面的情况?”
其实战术导弹砸在地上形成的痕迹,形状跟普通炮弹或者炸弹坑区别不大。
坐在这间会议室里的无一不是军队大佬,以前多少都亲眼见过。
一般都是个倒置漏斗形的大坑。
对于半吨装药的东风11或者东风15来说,约莫5-7米左右深度的样子。
只不过,这枚高超验证弹的弹头没有装药,又先天是双锥体这样带着点钻地能力的外形。
所以砸出来的景象才有点非比寻常。
是一个如同深井一样的结构。
毕竟是单靠动能,要论破坏力其实不如一发高爆弹头。
但对于地表的穿透能力却着实了得。
哪怕没有测量工具,也能看出来这个深度少说有十来米。
2006年这会儿,大部分军队领导都还是陆军出身,所以自然而然地开始跟自己年轻时候的经验进行对比。
同时,有了刚才大领导起头,其余众人也总算得着了提问的机会。
“就算不额外进行钻地改进,传统的军……甚至是战区一级指挥部,恐怕都很难经受这种武器的打击。”
这次开口的首长虽然目前主管后勤,但过往经历却妥妥称得上身经百战。
看到眼前的场景,已经开始放飞思绪了:
“我记得浩南同志之前说过,这种武器在服役之后,应该属于战术武器的范畴……应该没错吧?”
常浩南听出了这句话里面有弦外之音,但他对于军队编制体制以及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利益关系并不了解,所以一时间有些摸不准应该怎么回答。
好在,之前曾有过一面之缘的二炮负责人景志远当即接上了话:
“给陆军部队配属短程弹道导弹的尝试前些年已经进行过了,实际反馈证明就算是战术武器,陆军也很难提供充分的情报和技术保障,所以至少在现阶段,这类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的武器,还不具备分散部署和使用的条件。”
这下子常浩南也听懂了。
前面那位的想法,恐怕是要把这种双锥体高超直接装备给陆军的集团军炮兵部队,这样在真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省去跨军种调动的麻烦。
不过作为并不直接负责此事的后勤军官,他最多也就是抛出一个想法。
在被否定之后,也没有做更进一步的坚持。
又是几个不怎么涉及到核心的问题之后,好长时间都没说过话的大领导突然再次开口。
但却是对着身后一排的景志远下达指示:
“这个痕迹,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消除掉,所以一定会被侦察卫星发现,相关保密工作,你要和靶场方面进行协调,保证不泄露与本次测试有关的关键信息。”
说完,又转向乔晨青:
“另外,今天中午的时候我收到一份简报,说昨天晚上的试射还是引发了一些异常的天气现象,现在很多传闻都在往不明飞行物上面靠,我已经让民航部门的同志着手进行舆论引导了,你们空军也要相应配合一下,不要引起太大范围内的讨论和恐慌……”
“……”
必须说,这种级别的首长确实心思缜密。
只是几分钟的功夫,就有条不紊地部署下去了一系列宣传、引导和保密工作。
而最先收到指示的景志远显然也对此早有准备:
“请首长放心,在这次测试之前,我就已经联系了机关报那边的同志,他们会在近几天播发一篇有关战术导弹部队在跨年夜进行战备机动发射演练的新闻报道,再配上一些效应靶场的视频和图片,外界懂行的人马上就会明白我们的暗示……”
“……”
能够看出,虽然这个年代华夏手里能够称得上绝密的武器还不太多。
但在武器实验保密这块,上级领导已经在心里演练过很多遍了。
即便常浩南本人完全没有考虑过后续对策,他们这一套连招下来,基本也能遮掩个七七八八。
不过,这种传统处理方式,却和前者的准备完全对不上节奏……
“首长。”
常浩南没有让景志远再说太多。
而是抓住一个空当,赶紧插进话去:
“就这次的具体情况来看,只公开一次战术导弹试射的新闻,恐怕不仅不足以平息外界……当然主要是外国同行的各种猜测,反而会起到一些反效果,进一步增加他们对于这次试射的兴趣。”
照理来说,本次试射情况汇报的正式流程到刚才就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