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度韶华_分节阅读_第150节
小说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57 MB   上传时间:2025-01-24 16:57:12

  兵部来索要钱粮军费的时候,纪尚书直接就道:“郑尚书,今年大梁北方遭受旱灾,税赋收了不足六成。户部还要拨钱粮赈灾。今年的军费,得砍掉三成。”

  安国公顿时怒了,和纪尚书争吵不休,直接吵到了大梁天子面前。

  太康帝近来为北方旱灾一事操碎了心,颇有些憔悴。再听两个重臣争执吵闹,愈发头痛:“行了,不要吵了。军费不能省,必须拨银。”

  纪尚书不得不应:“皇上开了金口,户部上下想尽法子,也一定筹措出军费来。不过,如此一来,户部就没银子赈灾了。”

  太康帝扶着额头,面色不太好看:“就到这地步了吗?”

  纪尚书抬头看一眼天子:“皇上可以派人去户部查账册查库房,臣有半个字夸大其词,皇上可以砍了臣的头。”

  太康帝沉默不语。

  军费决不能省。偌大的大梁朝,疆土广阔,百姓总计超过万万之数。关外游牧民族,时常侵略边关,对中原虎视眈眈。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护国朝平安。

  这四十万大军,每年耗费的钱粮,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大梁朝每年的税赋,五成都做了军费。剩下的五成,要给所有官员发俸禄,要供应皇室用度,要支应所有官府衙门开支,还要拨出银子修整河道赈济百姓。年年捉襟见肘,从没宽裕够用的时候。

  纪尚书叫苦哭穷是传统惯例了。不过,今年是真的困难。军费一拨出去,就会将户部掏空。接下来的日子要怎么熬?

  朝廷做事,和百姓过日子其实差不多。穷日子肯定难熬。

  安国公要到了军费,心里也不轻松。他拱手启奏道:“皇上,军费确实不能少。边军守着边关,驻军镇守各地,京军拱卫京城。哪一支军队也不能短了军饷。”

  “臣知道户部困难朝廷不易,只是,这军费万万省不得。”

  太康帝长叹一声:“这些朕都清楚,不必说了。军费一文不少地拨去兵部。今年受旱灾的郡县,税赋也都免了。”

  安国公语气沉重地说道:“只减免税赋远远不足,还得拨钱粮赈济才是。不然,会有百姓饿死,只怕会生民乱。”

  纪尚书终于找到机会反击,讥讽地哼了一声:“郑尚书忧国忧民,爱惜百姓。不如将军费省一些出来,留着赈济灾民。”

  安国公是太后党在朝堂中的领袖人物,一直支持拨粮赈济灾民。为军队索取巨额军费的人,偏偏也是安国公。正所谓名也要利也要,难怪纪尚书语出讥讽。

  安国公得了实惠好处,口头上自然不能太强硬,呵呵赔笑。

  纪尚书发了一通牢骚,心里清楚没什么用处,很快拱手告退,回户部去忙活。

  几日后,军费如数拨到兵部。

  王丞相也没什么可反对的。拥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住大梁的平安。拱卫京城的军队,是重中之重,边军肩负着防卫边关的重任,军费也绝不可少。真要克扣一些,也就剩各地驻军了。

  眼下朝廷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军费自然要保障。

  不过,北方旱灾严重,也绝不能袖手不管。

  接下来的两个月,北方依旧无雨。河床水位大幅降低,地里已经干出了裂痕。

  上奏折的郡县,多达十几个。

  照此下去,来年春耕势必大受影响。

  太康帝心急如焚,嘴角生了几个水疱。

  ……

  大梁七年春,北方十二郡遭旱灾,春耕后种子连芽都没露。朝廷勉强拨粮赈济,却是杯水车薪。快要饿死的百姓,绝望中纷纷抛家舍业逃荒。

  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辈子都没离过家乡。如今被世道逼得逃亡,只知往南去,往京城的方向跑。

  在路上饿死倒下的,不知凡几。

  郑太后日日在佛像前念经拜佛烧香,亲自抄写经书,还在佛前发了宏愿,一直吃斋,直至北方降雨。

  此事传开后,京城百姓纷纷赞扬太后娘娘心善。

  太康帝同样信佛,和郑太后一同吃起了斋饭。

  太后党声势大涨。

  丞相党官员们心中不忿,私下动作频频。兵部员外郎上奏折攻诘安国公贪墨军资,紧接着,朔方郡驻军因欠缺军饷闹起了兵变。倒霉的驻军武将,被哗变的士兵们一拥而上,砍成了数断。

  此事传至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太康帝大怒,立刻派兵前去朔方郡镇压兵变。

  这一支哗变的驻军,一共只有三千士兵。朝廷军队还在半路,驻军就乱了套,四散奔逃,成了兵匪。

  原本就受旱灾的朔方郡饥民,又被兵匪们霍霍,终于被逼至绝路,有的被杀,更多的被裹挟成了乱军。

  这股乱军,像滚雪球一般,从几千人,迅速扩大到了两万多人。他们冲进大户抢粮食,冲进邬堡将人杀得干干净净,还冲进了一个县城。那县城是个下县,城墙年代久远,几百个士兵抱着数十根木头重重一撞,城墙便坍塌了一片。

  乱军冲进县城后,烧杀抢虐一番,再次匆匆逃窜。

  朝廷军队追击乱军,越追越愤怒。

  人性中的恶,在极端的情形中被无限放大。被裹挟入乱军的百姓,拿起兵器杀了人见了血,身体里的兽性也被唤醒。已经不能再称之为人。

  被抢劫一空的县城,尸首遍地,血液将地面都浸透了。侥幸活下来的,也多受了严重的刺激,悲凉的哭嚎声绕梁不绝。

  这伙乱军,逃窜了一个月后,终于被朝廷大军迎头追上。厮杀几日后溃败,被砍了足足两千颗头颅。

  剩下的乱民,也不能再发还原籍,直接被押去了附近的矿山里。

  这一场民乱,也成了大梁乱世的序幕。

第242章 序幕(二)

  朔方郡民乱,足以被载入大梁历史。大梁日渐衰败的国运,就此如雪崩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太康七年夏,天气干旱无雨。受了旱灾的郡县,已多达二十多个郡县。如果在大梁地图上做标记,大半个北方都零星地有了红色。民乱一起接着一起,就如星火燎原,愈演愈烈。

  朝廷也在积极应对,一边派兵平乱,一边积极拨粮赈灾。北方诸多州郡,便是受旱灾影响小一些的,也最多勉强自给自足,根本抽调不出多余的粮食,要从两湖两广调粮。

  百姓们哄抢买粮,大户们也惴惴难安,各自买粮存粮。粮价很快疯涨到了原来的三倍。朝廷要征粮,也是困难重重,派出去征粮的官吏们,有的秉公办差,有的趁机贪墨,还有的和粮商沆瀣一气私下勾结,从中大捞银两。

  得知征调来的粮食只有预计的三成远远不够赈济北方旱灾时,以温和好脾气著称的太康帝,怒不可遏,指着负责征粮的户部官员破口大骂。

  户部钱侍郎哭丧着脸,跪在地上挨骂。

  王丞相沉着脸上前,拱手道:“钱侍郎办差不利,请皇上另择能臣前去征粮。”

  一旁的安国公脸色也十分难看。这个钱侍郎,是他亲自举荐的。也算是太后党里的中坚人物之一。去两湖征粮,办砸了差事,现在闹到要摘乌纱帽的地步,无疑是对太后党的一记重击。

  太康帝铁青着脸:“王丞相打算举荐何人?”

  王丞相不假思索地张口:“臣举荐户部潭郎中。潭郎中在户部当差已有十几年,沉稳持重,办差老道。”

  “请皇上立刻下旨,让户部先送粮去北方受旱灾郡县,三成粮食也是救命粮,不可延耽搁。另外,再请皇上派潭郎中前去征粮。双管齐下,才能尽早平息北方混乱。”

  安国公按捺不住,站出来为钱侍郎求情:“钱侍郎办砸了差事,确实该重重处置。不过,眼下北方二十多郡县大旱,需要大批官员前去赈灾。臣恳请皇上,让钱侍郎将功补过,先去赈灾。等旱灾平息北方安定了,再处置不迟。”

  太康帝余怒未消,重重哼了一声:“好,今日朕看在郑尚书的颜面,就允了。如果钱侍郎办差再出差错,朕连他的脑袋和乌纱帽一同摘掉。还有郑尚书,也要一并被重罚!散朝!”

  被喷得灰头土脸体无完肤的钱侍郎,大哭着跪地谢恩,战战兢兢地退了出去。

  王丞相也退了朝,在经过钱侍郎的身边时,不轻不重地哼了一声,瞥了一眼。

  钱侍郎身体微微一颤,不敢抬眼和王丞相对视。

  安国公很快过来了,对钱侍郎低声道:“随我一同坐马车。”

  待两人一同坐上马车,钱侍郎再也撑不住,用袖子抹了一把额上冷汗,低声诉苦:“国公爷,征粮一事,不是下官不用心。两湖官员,大多是丞相党羽。下官前去征粮,个个推三阻四。”

  “还有那些大粮商,畏惧丞相威风,丞相不点头,他们就不交粮。下官用银子买,也只买了这三成的粮食回来。”

  “王丞相也实在可恨可恼。赈灾的粮食,关乎着数万百姓生死。他为了一己私欲,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啊!”

  钱侍郎说着,眼泪都下来了。

  安国公一脸晦气:“都这时候了,说这些有什么用。北方已经闹了两年旱灾,不知饿死了多少人,流民乱匪越来越多。再这么下去,半壁江山都要乱了。皇上现在已经彻底急了,谁能稳住局势,谁就能占上风。王丞相就是窥准了这一点,下手又狠又准。皇上又对王丞相十分信任,这时候,难道我要去皇上面前说王丞相暗中派人阻挠你征粮不成!”

  说着,一声长叹:“你这户部侍郎的位置是保不住了。也罢,先将功折罪,熬过这一关,再图日后。”

  钱侍郎押着粮食去赈灾,这一边,潭郎中火速去征粮。

  说来也奇怪,钱侍郎累死累活征不到粮食,潭郎中去了之后,征粮一事十分顺畅。不出一个月,大批粮食就陆续运往北方。

  太康帝在朝堂上大肆赞扬潭郎中,将潭郎中升做了户部侍郎。倒霉的钱侍郎,一边赈济放粮安抚百姓,一边还要写信恭喜潭郎中升职。

  个中悲催,就不细述了。

  最悲催的是,钱侍郎前脚接到粮食,后脚在运送途中就出了岔子。这一批粮食,竟被一伙民匪抢了去。

  钱侍郎当晚就悬梁自尽了。

  此事在朝中闹出了轩然大波。

  安国公愤怒指责王丞相暗中捣鬼,谋害朝中重臣。王丞相冷笑回击太后党为了争权夺利,举荐庸碌无为的官员,累及民生,危害朝堂。

  郑太后闯进金銮殿,怒斥王丞相。王丞相拒不承认,且犀利回击,说郑太后乌鸡司晨后宫干政。

  太康帝大怒之下,在龙椅上昏厥了过去。

  ……

  消息传到南阳郡的时候,南阳郡上下正在收红薯。

  这是玉米红薯推广的第一年。南阳十四县,不管受没受旱灾,都种上了玉米和红薯。

  一个月前玉米丰收,南阳百姓们家家的粮囤里装满了玉米。便是家中粮食不够吃,县衙里屯满了粮食的数座太平粮仓,也给了百姓们安全感踏实感。

  红薯的收成,更胜过玉米。

  便连信佛虔诚的雉县百姓们,在白云寺佛像前祷告的时候,也要加上一句感谢郡主。

  姜韶华的声名威望,在南阳郡几乎到了顶峰。

  陈长史道:“今年南阳郡玉米红薯推广并丰收,郡主也该写奏折送去朝廷了。”

  姜韶华点头:“好,我这就写。”

  十二岁的姜韶华,个头长高了不少,饭量也比以前更大了些。身形依旧纤细窈窕,那些进了腹中的饭菜,都化为力气,藏在纤细的身体里。

  这一封奏折,姜韶华心中酝酿已久,此时提笔挥毫落墨,笔尖在纸上如游龙。不过盏茶功夫,奏折就写好了。

  姜韶华冲陈卓笑道:“陈长史看看,这份奏折写得如何。”

第243章 序幕(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82页  当前第15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0/4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度韶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