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度韶华_分节阅读_第479节
小说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57 MB   上传时间:2025-01-24 16:57:12

第830章 番外之归梁(三)

  蔡郡守离去后,范大将军对左右心腹叹道:“南阳是龙兴之地,人才辈出。这位蔡郡守,能得皇上器重,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可不是么?

  这十几万百姓,来自不同地方,有的口音都不相通。在柔然各部落里被蹂躏欺辱数年,或逆来顺受,若性情呆木,或惊惧仓惶,还有一些格外冷漠戒备,就如刺猬一般随时都会扎人。比普通的流民更难管束。

  左大将军带着他们一路从草原回来,路上全靠武力镇压才令他们老实安分。想让他们迅速安顿,开始崭新的生活,这是一个美好的期愿。真正实施起来,难之又难。

  蔡郡守来归梁郡不过短短几个月,已经让百姓们都住上了屋子,组织百姓们开荒种田。最重要的是,慌乱的人心迅速地安稳下来。

  蔡郡守其貌不扬,却是真正的能臣!

  蔡郡守不知道范大将军对自己的评价如此之高。便是听到了,也只一笑,然后继续奔走忙碌。

  归梁城内治安还好,安顿在城外各村落的百姓问题就复杂多了。躁动逃窜的都有,甚至还有暗中集结生乱兹事的。虽然影响不了大局,小事也得迅速处置。决不能让任何不良的苗头滋长。

  蔡郡守之前在郦县,安顿流民的经验丰富。得先让百姓们都动起来,人一旦忙碌起来,就没空胡思乱想,也没精力惹祸了。开垦荒田就是一个极好的办法。

  蔡郡守从边军“借”精兵,一来是修水渠建栅栏,二来,也是在用强大的武力震慑所有百姓,

  恩威并济,刚柔并施,才是上策。一味的怀柔绝不可取。

  朝廷对归梁城也格外重视。就像当年支持平州后来支持豫州一样,不停地送粮食粮种和各种物资。

  蔡郡守也不客气,缺什么就写信去京城,找天子诉苦,向陈丞相求情,最后再向冯尚书哭诉。

  然后,送来归梁的物资就愈发丰富,朝廷还送了不少精明干练的低等官员来。蔡郡守再能耐,也只一个人。有了下属班底之后,办事效率陡然高了许多。

  昭平七年秋日,归梁城的百姓收获了第一批粮食。

  已经抛荒了许久的土地,被重新翻田耕种,碧绿的玉米杆子上结出了丰硕的玉米,地下挖出累累红薯。

  百姓们捧着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激动喜悦之情无以言表,纷纷跪下向皇宫的方向磕头。

  “皇上将我们救出来,还让我们过上了安稳日子。”

  “蔡郡守说了,这半年里,我们吃的都是朝廷送来的粮食。是皇上给了我们一条命。”

  “我们给皇上磕头,求老天保佑皇上平安康健,长命百岁。”

  千岁万岁都是吉祥话,不能当真。长命百岁,才是百姓们最真诚也最质朴的愿望。

  ……

  “皇上!归梁郡的蔡郡守送了奏折来。”

  昭和殿里,愈发沉稳的陆舍人捧了奏折前来。

  姜韶华略一点头,看了奏折后,露出欣然的笑意:“归梁郡这大半年里一直在开荒种田,今年是第一年秋收,产量不算高。不过,勉强也够百姓们吃喝了。”

  陆舍人笑着接了话茬:“这可是太好了。朝廷总算不用再送粮食去了。”

  加加减减算来,朝廷养了十几万百姓将近一年。消耗的粮食是个庞大的惊人的数字,看账册都会触目惊心。

  国库早就被掏空了,内务府的家底也都被用光了,宫中用度一减再减。整个朝堂都节衣缩食地过日子。好在总算熬过来了。

  姜韶华舒展眉头,笑了起来:“蔡郡守确实能干。”

  陆舍人对蔡郡守也是满心敬佩:“是啊,还没到一年,就安定民心,让百姓们的心都向着大梁。这才是真正的归梁城。”

  姜韶华心情大好,亲自提笔批了奏折,在大朝会上,当着朝堂众臣的面,夸了蔡郡守一通。

  女帝陛下威严日盛,喜怒不形于色。鲜少有这般满面笑容的时候,像这般满口夸赞一个臣子的,更是少之又少。

  蔡郡守原本就声名赫赫,这一日过后,更是名动朝野。

  朝廷不必再运粮去归梁郡,冯尚书也长松一口气。不过,小的支援还得继续。譬如高产粮种得紧着归梁城,譬如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得送一些去。零零总总,桩桩件件,依然得操心。

  姜韶华亲自写了一封书信给蔡郡守。在信中,姜韶华盛赞褒奖了蔡郡守的忠心能干,鼓励蔡郡守用心治理归梁郡。

  蔡郡守收到天子来信后,心潮澎湃激越,冲着皇宫的方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皇上放心,臣一定尽心竭力,让归梁郡的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

  他有没说出口的野心。他要让归梁郡,在他治下安居乐业,成为大梁第二郡。

  大梁第一郡,当然是南阳郡。哪个郡也超越不了。

  一旁的蔡夫人,也跟着磕头,口中默念数句。

  蔡郡守扶着老妻起身,随口笑问:“你刚才在心里许什么愿望了?”

  蔡夫人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用不惯丫鬟,平日都是自己操持家务。虽然是郡守夫人,一双手却如村妇一般粗糙。穿戴也朴素得很。就这么走出去,还不如京城勋贵家中的管事妈妈们体面。

  蔡夫人低声笑道:“我盼着上苍庇护大梁,保佑我们的皇上龙体康健。对了,我还求老天保佑归梁城,归梁城的百姓日子好过了,你这个郡守才能消停几日。”

  还是老妻最了解他。

  蔡郡守笑了笑,旋即长叹一声:“这只是个开始。百姓们有住的地方,有一口吃的,离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还远得很。”

  “我哪里能消停,还得天天奔忙。家里什么都顾不上,辛苦你了。”

  蔡夫人笑着白他一眼:“一把年岁了,还说这些肉麻话。你做的大事,家里这点小事,不用你操心。”

  蔡郡守心头一热,握着老妻的手,想说几句贴心话。门外响起了急促的声音:“郡守大人,村子里为了水渠的事闹起来了。”

第831章 番外之归梁(四)

  得,什么好听话等有空了再说吧!

  蔡郡守匆匆推门而出,骑上自己的灰马,领着一众衙役去了闹事的村落。

  北地干旱,开垦良田首先就得修建水渠。水源充足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土地都能浇上水。水源不足的时候,为了抢水,大打出手的不在少数。

  蔡郡守今年处理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起了。

  去了之后,先看有没有死伤。还好,今日闹腾的百姓有三个受了轻伤,没闹出重伤或人命来。

  蔡郡守先松口气,然后沉着脸下令,衙役们将领头闹事的百姓绑了起来。

  蔡郡守也不回府衙,就这么当着村民的面开始审问。

  “府衙出的公告都看了没有?”

  “水渠里的水,不是哪一家哪一户的,也不是哪一个村子的,都是府衙的。水渠里的水要计划着用,不能抢,更不能因此生乱闹事。”

  “今日谁先动的手?罚半个月劳役,去挖水渠。”

  “所有人都给本郡守听着。再有下一回,整个村子都别想用水渠了。”

  治理百姓,只说好话是不成的。该立威的时候,不能手软。蔡郡守疾声厉色地审完案子,就让村民们都散了。

  被罚劳役的八个汉子,都捆了手脚,直接送到修水渠的地方。那里全是边军里的军爷们,别说八个汉子,就是八十个八百个,也不敢闹事。军爷们可没那么好的脾气,一瞪眼,就握拳揍人。

  处理完这个村子的事,归梁城里又闹了事端。这一回是同住一个院子的住户闹了矛盾。

  从柔然部落活着回来的百姓,大多是青壮年男子,女子孩童少之又少。能破镜重圆的夫妻,更是凤毛麟角。一堆光棍汉,凑合着住在一处。短时间还好,时日一长,摩擦矛盾就都来了。

  这也是短期之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想让这么多壮汉都成家,就得有许多年轻女子。女子数量太少,能婚配的男子只有一两成,剩下的八九成,在未来几年内大概率还是光棍。

  蔡郡守也没好法子,先将斗殴的双方都怒斥了一顿,同样罚去修水渠。

  这般忙碌到天黑,蔡郡守才拖着疲累的步伐回来。再处理一批公文,忙到深夜才睡下。隔日五更就起床,精神抖擞地出了府衙。

  昭平八年春,归梁城开垦出了四十万亩良田。这一年的秋日,归梁城大丰收。蔡郡守终于可以挺直腰杆收田赋了。

  大梁田赋,一直都是五税一。也就是说,每五斗粮食,要交一斗。女帝陛下登基五年后,将税赋改为八税一。今年又下了旨意,改为十税一。

  百姓们种上了高产粮种,收的粮食是以前的两三倍。交的田税又大大减少。这么一加一减,百姓们家家都有余粮,有了好日子。

  于朝廷而言,田地产量上来了,十税一收上来的田赋,和以前差不多,并不影响朝堂运转。

  各地秋赋入了国库,户部上下忙碌半个月,清点出了今年的账目。

  冯尚书看了之后,一张老脸如菊花般舒展,笑着进宫向天子禀报:“皇上,今年秋赋比去年多了一成。”

  别小看这一成税赋。大梁朝这么大的疆土,秋赋能稳定收起来便是大功德。逐步且稳定地增长,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姜韶华难得见冯尚书喜形于色,笑着打趣:“这么说来,今年户部预算充足,朕可以让军队再扩充一些兵力了?”

  冯尚书思虑片刻:“各军队可以招募些新兵。”

  姜韶华点点头:“柔然死心不息,修养生息几年,定然还会进犯边关。朕打算,让边军多招募新兵。”

  边军一直都是死伤最多折损最重的军队。两年前的国战,边军损了将近五成,简直快被打残了。这两年来不停招募新兵,勉强恢复了之前的兵力。新兵要操练,要实战,要兵器要盔甲要战马,总之,样样都要消耗钱粮。

  冯尚书不管这些,只负责筹措钱粮,算了一会儿,给了个比较精准的数字:“新增的兵力不超过两万人,还是养得起的。”

  正经大事,朝廷要发明旨。

  姜韶华吩咐下去,王舒王舍人便去拟旨,发往边军。

  范大将军接到圣旨后,喜不自胜:“太好了!皇上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边军哪!”

  “皇上这般厚待边军,我们可不能负了皇恩。”

  范大将军一脸振奋:“皇上准我们边军落扩充两万人。还令刘将军来替我们练兵。”

  朝中姓刘的武将有几个,范大将军口中的这位刘将军,正是南阳亲卫营的刘恒昌。

  南阳亲卫营在两年前一战成名,被誉为大梁第一精兵。刘恒昌声名鹊起,甚至有人称背地里传言,将来威远公兼左大将军退了,接替之人肯定是刘恒昌。

  天子特意派了心腹武将前来,范大将军非但没觉得被冒犯,甚至是满心欢喜。

  刘恒昌前程远大,不可能一直留在边军。就是来帮忙练兵。最多练个一年半载就回京城去了。

  功劳是刘恒昌的,练出来的兵可都是边军精锐。说起来,还是他占了大便宜。

  当然,这也是范大将军性格使然。换了霸道的左大将军,绝不会容忍自己麾下的将士听别人号令。

  一个月后,刘恒昌带着五百人来了边军。这五百人,皆是从亲卫营挑出来的精锐。刘恒昌一个人,不可能练出十万精兵。这五百人,会被打散,分到边军的队伍里做练兵校尉。一个人负责练两百个士兵。

  在来之前,刘恒昌特意嘱咐众亲卫:“到了边军里,你们只管低头练兵。边军具体事务,不得随意插手,更不得胡乱生事。”

  “记住,我们是奉皇上之命来边军练兵,不是来收编边军的,不能惹恼范大将军。”

  众亲卫齐齐点头领命。

  他们肯定不会乱来。收编边军什么的,他们哪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82页  当前第4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9/4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度韶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