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方子确实是好方子,那么白放着怪可惜的,不如回报母校。
在场听的领导,嘴上一个劲儿的夸洛清微识大体,有公心,讲奉献,啥话好听说啥呗。
心里呵呵,平时老孟那话少的,三杠子打不出一个屁来。这一下解释这么多,还特别强调他们家没人用得上,咋那么不信呢?在座的,谁还不是学医的了?男人到了五十岁以上,都一个样儿。没点力不从心,那是怪物。
呵。
但是该举手大家都很痛快,造福全民的事儿,肯定得支持。
话又说回来了,自家单位产的东西,员工拿点试用装,勇敢的为单位奉献自己,亲身试药,是不是也合理?
真那么好,别说一成的利,给人家孩子两成,也应当应份。
洛清微能要这个钱嘛,只说等厂子盈利,用这个钱的一半做奖学金。另一半改善学校环境和师生待遇。
原来校长是想着,没多少钱,学生有这个心,是好事儿,哪怕是能多给食堂改善改善伙食,也很好了。
可头一年建厂,只生产出一小批保健酒,就供不应求,挣了小十万。今年是第二年,厂子里恨不得二十四小时轮班倒,生产的口服液和保健酒,卖到了全国各地。才大半年的时候,净利润已经过两百万了。
这还是受原材料不足的影响,要是原材料供上,都不敢想,得挣多少钱。
也就是说,分给洛清微的钱,该有二十万。奖学金十万,剩下十万,给教职员工发福利。
啥奖学金能用得了十万啊?三百块钱都是一等奖学金了,再加上每月的十几块钱补助,根本花不完。
现在的大学生,没学费,每月还发补助,完全够生活的。节省的孩子,一个月还能攒几块。再加上奖学金,比一个工人一年挣的都多。
十万块钱,够给上千个孩子发奖学金了。总共学校里还没有三千学生呢。
教职员工全校不到三百人,这是把打扫卫生的看大门的全算上的数儿。与其一人发百八十的奖金,还不如来点更实在的。
校长现在腰杆子硬得不得了。已经在吹风会上暗示,要盖新家属楼了。不用他说,主管校办工厂的副校长直接就提了,新家属楼,得单独给洛清微留一套大房子。这个谁都没意见,全票通过。
就这么着,卖药这个事儿,算是推出去了。
彭大军接着卖保健酒,给校办公司做代理商,挣的还是那一份钱。但这回能光明正大的挣,挣得还更多。人家现在也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彭总了。
二表哥,拿着原始资本,找药厂做代理,往各地送药,后来带着做医疗器材。二舅在卫生系统桃李满天下,大大小小的医院,各级卫生部门,都有门生故旧,别人往医院里送药送机器不容易,对二表哥来说,真就是打个招呼的事。也没啥拖欠,挣得是跑业务的辛苦钱,但是利润丰厚且稳定。
怕给二舅丢脸,质量他是不敢马虎的。
挣了钱之后又做房地产,京城确实是批下来地了,要盖商场,位置特别好。
特区那边儿,是盖商品房。
“房子建起来不打算往外卖,您是不知道,那边儿现在每天都得好几万人过去打工。人多得没地方住,咱盖几栋楼,就往外出租,坐着收租金就不是小数儿,源源不断的进钱,几辈子人够嚼用的。”
嗯,这个老太太知道,报纸上全是特区的热闹,新闻也天天播。
“那铺这么大的摊子,老多钱了吧?”
“是啊,所有我二哥接下来的两三年都不会再扩张商业版图,得稳一稳,回回血。特区那边儿房子盖得可快了,听说一天能盖一层楼。咱那楼就七层,半年怎么都能住上开始收租了。”
她们这么聊着,大伯母在旁边听,别的她不懂,可是手里握着房子收租,这是旱涝保收的。这个她能听懂啊。
“你俩舅舅没给你二哥安排工作?就让他这么在外面漂着?当个体户?”
到底没忍住,还是问出来,孟家那两位可是大领导,都不管亲儿子,亲侄子?
第50章 苦是一点也吃不了的
“哎哟,我二哥现在哪里需要别人给他安排工作。他拿了港岛身份,人家现在是外商,名下两家公司,给别人提供工作岗位呢。不说别的,大娘,您知道我二哥那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一个月挣多少不?”
洛清微一脸的得瑟显摆样儿。
大伯母跟着猜,“多少?”
看着洛清微竖起三根手指,她就猜,“一个月三十?那是不少了。咱村老李家的红军,去年招工进了县里的玻璃管厂,一个月开三十八。国家单位才三十八,私人的买卖里能挣三十正经不错了。除了没劳保,不稳定,还行啊。”
洛清微摇头,“是三百。一个月三百,是基本工资,往外送药还有提成。现在药厂少,药就那么几样,还是挺好送的。一般的业务员一个月加上奖金都能整上五六百。
有特别勤快,肯辛苦多跑腿,嘴甜会说的,一个月挣上千的都有。
劳保啥都跟公家单位一样的,福利还更好。退休一样领退休金的。”
啥?“能挣那么多?还能领退休金?谁给发呀?”
“上班的时候交保险呀,国外都是私人企业,都是上班的时候,从工资里扣一部分保险金,等到退休的时候,按照工龄长短,交的保险金多少领退休金的。”
哦,“那不还是自己交的钱,自己领。”
这就是强词夺理硬犟了。
洛清微就笑,“那一个月挣公家单位一年的,交点儿保险也不影响什么,是吧。退一万步,咱就说个最简单的法子,只要挣得多,攒下的多了放在银行里吃利息,到老了,利息也比退休金高。要不然,买两个门市,收租金,不也一样旱涝保收。”
这倒也是。
“卖药那么挣钱?”
大伯母还是不信,那一块钱能买一大瓶子的药,得卖多少才能挣出来三百块钱?
“那可不。不干一行,不知道一行的门道儿,别看那小药片儿小,里面有大学问呢。”
大伯母就不说话了,在心里算着账,要是开药店一个月挣上三百五百的,一年就是五六千,十年就是五六万,二十年就是十来万。
她知道沈江和他媳妇的工资,沈江一个月七十多,沈江媳妇九十多。已经算是挣得多的。两口子一年两千,十万得挣五十年去。可他们最多再上二十五年班就得退休。
那工资赶着挣赶着就花了,攒不下多少。
上班挣的是死工资,要是店里头挣得再多一点,那差得更多。
就是吧,谁也不知道开店就一定挣得多不是,往好了说是一个月挣三五百,可也不是天天都有人生病买药吧?那要是挣不上那些呢?要是水电费用都挣不回来呢?
而且,“买铺子也是一大笔钱,这个钱家里也拿不出来。”她当家当了二十多年,手里也没攒下一万来。
沈家日子过得宽绰,是挣得多,可开销也大。
老太太向来最反对抠抠搜搜的,吃穿用度都是好的,真没攒下多少。
门建国这时候才说话了,“妈,我们铺面买完了。这几年我跟着二哥和四哥一起倒腾山货,我同学全国各地的都有,往外发货,挣的钱都攒着,买铺子刚好够。”
哥几个倒腾山货,干木耳蘑菇啥的,这个她知道,那么挣钱?
“越是往南方送,越值钱。再加上我帮人配药,这两年陆续有私人诊所开业,药却不好买,我自己会配,挣一份手续费。”
谁说上学没有用,不上大学,他哪里有这些谋生之道。
其实门建国没说的是,他开药店,还可以做的一件事是往医院送药,他的同学,不是在大医院就是在管理部门,同学又套着同学,往后还有更多的学弟学妹,送药真没多难。
但这个生意,没真正做起来的时候,不可能对外说。就是将来真成了,也不会告诉别人。现在更不可能拿出来说。
大伯母有没有被说服,不知道,反正是能好好儿的吃饭了,晚上也好好的到西厢客房休息,第二天沈默骑自行车带着她,跟门建国一起,去看了沈云单位的宿舍。在她单位食堂吃了午饭,下午又去看了店面。
傍晚回来时,大伯和几个哥哥都到了。
消消停停的吃的晚饭。
掌灯时分了,老太太才把儿孙叫齐到堂屋里,她坐在主位上,面前茶几上放着六张房契,还有几十根大黄鱼。
“这些房子,是七八年初的时候,微微她二哥帮着买下的。六个二进院,大的地点偏一点,小的位置好一些,价值差不多。”
然后示意老大沈江,“你们兄妹六个,一人一套院子。之前一直不敢拿出来,是怕有个万一。现在看,没有危险了,胡同里买房子人家很多,肯定是没问题了。你们分一分。”
沈江不动,“弟弟妹妹们先挑吧,剩下的给我就行。”
一个两个都不动,小的说让大的先挑,大的说让小的先拿。
老太太脸上带了笑模样,拿起房契,也不看,从上到下拿,从大到小,一人分一个。
分完了,又指着那些金子,“买完院子,剩下这些,老大,老二,你们一人十根,这就是你们往后的养老本儿。剩下的,六个孩子,一人三根。
我就这些老本儿,今儿个就都给你们分了。看看你们是要做买卖,还是存起来,自己看着办。
我以后养老,就跟着老四两口子。你们都知道,我这一辈子没吃过苦,没干过活儿,紧巴日子我是一点儿也过不了。
老四两口子日子宽松,我跟着他们过,最享福。可不跟你们算计着过活去。
所以呢,我还有几个体己钱,谁也别惦记,我死的时候,都是老四两口子的。”
沈宝仓和沈金库哥俩听老太太这么说,都不乐意,大伯马上就说,“娘,我们哥俩在呢,哪有儿子在让孙子养老的?不图您那养老钱,儿子养娘不是应该的嘛。”
沈金库也是这意思,“娘,我这马上退休,孙子们都大了,我和喜芬伺候你也行啊。”
老太太挥手,“用不着,我就愿意跟老四两口子一起过。只要是微微不嫌弃我这老太太烦人,不撵我,你们谁我也不用。”
洛清微赶紧表态,“奶,我巴不得您老一直在家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您在家,我这心里都是安稳的。”
老太太跟她特别投脾气,她是能挣也能花,可会花钱了,啥都用最好的,别人看是大手大脚,老太太从来不说,比她还会享受呢。再加上个小洛洛,可知道啥好啥歹的,娘三个,小日子过得不知道多滋润。
活的就是一个精致。
且费钱!
第51章 得了实惠就闭嘴吧
当初在老家树根底下挖宝箱,是沈宝仓老哥俩加上沈默,爷仨一起挖出来的。
把大箱子里的宝贝分散装在小包装里零散着带进京城,也是爷仨熬了一晚上整理的。
所以,那几大箱子里都有啥,没人比他们更清楚。
现在老太太拿出来的只有金条,老哥俩看看沈默表情没有变化,都没说话,心里想着,八成是那些金的玉的首饰换钱买的这些院子。
六个二进院呢,小的三百多平,大的五百来个平方。那得多少钱?
还能剩下这么些金条,都得是借了孟家的势吧?
沈宝仓觉得心里怪过意不去的,沾了他四侄儿的光是越来越多了。孩子们能考上大学,是人家孟家提前给送的消息,提前做的准备占了先机。要不然,都一样的基础,一样的准备时间,他家孩子也都不是天才,凭啥就他们家的能考上?
毕业了,沈云两口子能留在京城,分的单位都好,要说没一点儿孟家的影响,他是不信。
再说,还有这些年他们两口子在京城念书吃的住的用的,麻烦他们四嫂的呢?
如今再回头想想,孟大夫是四侄媳妇亲舅舅,当年特殊原因不能相认。那人家这地位这名望,还没几个好朋友了?当初都传说他们沈家照顾四侄媳妇照顾的好,得了好报,孩子才一个个转正有了正式工作。
可事实上呢?他不是啥也不懂的老农。那分明就是人家舅舅在还人情。还是先还的他们大房。先给老大老三安排的工作,老二都往后靠了。
一桩桩一件件的,他没事儿的时候坐家里回想,还有啥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