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互通有无,都别藏着掖着啦。
把误会解开,以后都甩开膀子干就完了。
他们喝高兴了,家里人听热闹听得都觉得好笑,老太太听着洛清微跟她说的,那些老板不敢自己进货,县里还愁,老板们进不着货,县里还供应不上……
把老太太给乐的。
笑完了又感慨,“得提醒着老四,可不能一言堂啊。千千万万不能飘了,得稳稳当当的,能听得进去意见。独裁很危险。”
嗯,可不正是这个话,大舅每次打电话来,也是一遍遍的嘱咐,怕沈默飘了。
第102章 搬新家
“往哪飘啊,不至于的。
财政刚刚好一点,你是没见,一天到晚,我那办公室里,要钱的等着批条子的,堵得门都关不上。
天天一睁眼,身上背着几十万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腰都快直不起来了,还飘呢?”
沈默压力老大。
钱怎么都不够花,财政永远是缺钱状态。
要做的事情太多,就是没钱。财政局的局长躲着他走,每次见他,都恨不得哭一鼻子,真没钱啊,他也变不出来。
“主要是,咱也不能只让牛拉磨,不给吃草吧?管得严,工资、福利就得跟上。现在工资都涨了,福利是各单位自己的事情。但是住房这个,我是想着,县里能给一部分补贴的。
改善居住环境,卫生环境,是切实解决老百姓困难的大事。
就指着秋天菜收了,粮收了,还能再出一些收成。年底税收能有一部分。
开发区要上马,首先就得修路,这个路跟国道不一样,得县里出钱。
批发市场也不够用了,要建一个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又是一笔钱。
哪哪都是钱……”
大家长,不好当。
“你是管着全县老百姓的生计去了,家里的事没看你管一点儿。”
老太太就说他,也不能太大公无私了,真就把小家舍了。
“奶,他也没全不管。这不是天天都陪孩子锻炼嘛。周末咱不是也出去玩儿了?再也没啥事了。”
洛清微替沈默说话,老太太白了她一眼,“油瓶倒了都不扶,还管事呢?也就是摊上你这个心大还能挣钱的,换个人不得天天打仗才怪。”
这胡同里,也有家里男人回家啥事不管的,媳妇儿抱怨,天天打,天天吵,听得耳朵都起茧。
别说别人家,就是沈江家,两口子上班,下班了,有活儿也得一起干。早前沈江也懒,这不是最开始在农村住的时候,大嫂不忙嘛,家里活儿基本都包了。后来两口子都忙,干不过来的时候,男人再懒,女人当然生气。
有公婆在家,不好吵,生闷气。
不跟公婆一块住,就打嘴仗,男人不是死葫芦的,为了少吵点儿,心疼点儿媳妇,就得干。
慢慢的,就改过来了。
老太太经得多,看得多,这不是也怕沈默这么当甩手掌柜的,洛清微心里不乐意嘛。又碍着她在家,不好发火,憋着气,对身体不好。
干脆自己先提出来,给老四提个醒。
结果好嘛,她四孙子没说啥呢,人家媳妇先帮着解释了。
得,她白当一回坏人。
“奶,我这不是也差不多油瓶倒了都不服嘛。咱挣钱干啥花呀,不就是为了把工作交出去,把更多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是不是?
你这大小姐出身的,不还讲究着一脚动八脚迈,丫鬟婆子一大堆伺候的?
现在不兴那个了,但咱能雇保姆啊。下个月就搬去别墅了,给您雇两个保姆行不行?”
哎哟,这怎么又说到她身上了?
老太太赶紧摇头,“雇啥保姆啊,老实两口子在家把活儿都干了,我这一天啥也不干,雇保姆干啥,又没到动弹不了的时候呢。”
别墅不到三个月就建好了,装修又用了两个月。
不是不想往好里装,实在是,就这个条件。
三层的小楼,刚过一千平,三楼上有个大平台。没有多复杂的样式,是罗君泰考虑了现有的工艺水平设计的。简简单单的大气造型。
装修也很简单,壁纸还是从港岛发过来的,房子才开建,壁纸就发来了。然后地板、柜子、床,是找了五个木匠,花了一个月做好的,只抛光后刷了一层透明漆。
都收拾好后,又晾了一个月。
打算九月搬家。
老太太和李老实两口子住一楼东间,马叔住西间,一楼总共就这三个卧室,剩下空间都是功能区域,大客厅,小客厅,厨房,大餐厅,小餐厅,洗衣间,杂物间……
洛洛也要开始自己住一间了,她的房间在二楼。于波住在她隔壁,小姐俩算有个伴。二楼还有洛洛的画室,书房,琴房,和三间客房。
洛清微两口子在三楼主卧套间,两口子一人一间大书房。
没把药柜和看病的工具带过来,在离别墅最近的住宅楼留了一个一楼,改造成了一个小药房,平时可以去那边工作。
老院子的东西除了药柜子啥的搬过来了,别的都没动,那边待客也可以。
“那怎么着还和再雇两个不住家的,帮着收拾卫生,这么大房子,天天打扫,还有院子,小菜园,那边儿的院子隔三差五也得去打扫,一个人干不过来。
李嫂子做饭手艺一般,马叔用小灶不习惯。还得招个做饭好吃的。”
洛清微跟老太太商量呢,家里确实得添人。
家里地方大了,活儿也就多,李老实两口子干不过来,马叔就得帮忙。种种菜,扫扫院子这些帮忙也行,当锻炼身体了。可他们接马叔来是养老的,让老头儿顶一个人干,那么大岁数了,哪里忍心。
老太太能不知道这个事儿嘛,“招人还不容易的。不用去别的地方,就咱住的附近几个胡同就有合适的人。一个前年调到县局里的那个小李的媳妇,一直没安排上工作,在批发市场里打零工,帮着搬东西,干苦力。
你大伯俩们认识那小媳妇,乐乐妈也熟悉,特别勤快能干,人也本分,不声不响的,不爱说话,就是闷头干活。
还一个,站前派出所以前的牺牲过的那个民警老王的媳妇,五十来岁,孩子都成家立业,公婆也走了。她在国营饭店退休的,以前家里是开饭馆的,有好手艺。
年岁不大,轻手利脚的,做饭正好,也能帮着干点儿零活。”
老太太这消息灵通的程度,是一点不比在村子里的时候差。
到哪都能成为消息中心,也是本事。
“那王婶子不得看孙辈呀?”
“不用,儿子有岳家,女儿有婆家,他们是烈士子女,单位都给分房子。有自己房子住,老人来家看孩子,能缓解一下自家的住房压力,都乐不得的给看孩子。小刘清闲着,平时没事也爱炸点果子,做些点心啥的,周围邻居过年过节的都提前找她定,她就给做。收点手续费,打发时间。”
而且,要是知道是来他们家做事,哪有不愿意的。
除了挣一份高工资,人脉不是也搭建起来了。
第103章 沈家祖坟埋的好
老王的媳妇姓刘,厨艺确实很好,来家做了一顿饭,大家都说好。
小李的媳妇叫付美玉,没有话,看着干净利索的,眼里有活儿,进屋自己就打活干。
都挺好的,就留下了。
洛清微一点儿也不担心家里来了新人,怎么调节与旧人的关系和工作分配这些个问题。
有老太太在呢,这都不是事儿。
大伯和大伯母老两口就住在隔壁,沈莲和门建国两口子很乐意出这个钱。把别墅给买下了。
老两口住一楼,晨曦住二楼,三楼给大哥大嫂住。
大伯家说什么也不雇保姆,非说家里有外人,不自在。
晨曦就每天都来这边儿,蹭饭,跟洛洛一起上下学,晚上有时候玩儿累了,直接在这边儿睡,跟洛洛一被窝。
老太太处理家里的人情关系时,会有意的在孩子们在时办,对姑娘们是言传身教。
孩子长大了,该教的都得开始教,安排人事,看账的窍门,管家怎么管,小姑娘们都可愿意听老太太讲古了,老太太就把这些事放到王府生活里给孩子讲。
二哥二嫂常常遗憾,沈熙不能常常跟在老太太身边受教。
老太太不以为意,“男孩和女孩儿不是一个教法,你们爸妈没把你俩教走样了,那就能把孙辈教好。只要不走差道儿,心摆正了,错不了。到啥时候,饿不死。”
三嫂之前还想着要个二胎,特别是她生意做起来,辞职回家之后,没有限制,更想要了。
也确实怀上了,可是三嫂不知道怀上了,还以为是生意太忙,累得月经时间不准。结果就是在店里累晕过去,小产了。
再不提要孩子了,也不敢再逞能舍不得雇人非自己干了。
她那卤肉卖得很好,租了店面后,加了卤菜,生意更好,按说真不差雇两个人的钱。非舍不得。因小失大,后悔得什么似的。
她娘家爸妈因着没注意到她怀孕的事,愧疚得不行,之前还念叨着要把朝阳送回县城读书,让大伯老两口帮着带,他们全力帮着看买卖。也不念叨了,整天跟眼珠子似的盯着朝阳。
三哥三嫂哪里还敢提把朝阳送回县里的话,这要说出来,孩子姥姥姥爷不得想不开呀。
“一个人一个命,于波那孩子之前命够苦了吧。你再看看现在,谁有她过得好?吃的住的用的跟沈家的孩子一样一样的,在老太太身边儿待了两年,说话办事儿都不一样,大大方方的。再加上她那个小模样,听说学习也挺好的,这将来还得错得了?”
小区里陆续住满了人家,看孩子的老人有不少,房子贵嘛,基本都是做买卖的人家买的,年轻夫妻忙着挣钱,家里孩子就得老人帮着带。反正房子大,能住得开。
把孩子送上学了,在家里闲着干啥?聚在一起家长里短的唠嗑呗。
沈家总是八卦的中心。都爱显摆跟沈家熟,跟沈家能说上话。
这不是说到孩子的话题上,都说沈家的孩子教育得好,有知道于波身世的,就感慨。
“也不全一样,沈家那俩闺女我听说放寒暑假人家都不在家待着,去港岛上课去。这不是,才回来没几天。带回来的点心,还给我们家一盒呢。于家那姑娘可没跟着去。”
“他婶子,你这话说的,于波那孩子没去,不一定是人家沈家不让去。洛大夫一年能挣几十万,还差那几个钱呐?那是人家于家那闺女有深沉,知道自己是咋回事,不去攀扯。
她是在老马户口本上的,到底跟沈家隔着一层。老马也是好心,他工资高,又是一个人,养个孩子,将来老了有个依靠。
话又说回来了,谁不知道,当年洛大夫在农场卫生院的时候受了老马和当时老院长的照顾,人家知恩图报,老院长退休跟儿子住享福去了。老马独零个儿,洛大夫给接回来,当自家长辈那么养着。
哪里还用养个孩子防老,洛大夫不比谁都可靠。
养着于波,就是人家心善,给那孩子一条生路罢了。”
有知情的附和着,“是。洛大夫打小儿没了父母,又赶上特殊年代,也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挣钱了,能回报了,老马是英雄,洛大夫父母都是烈士,这不也算是战友嘛。人家那也是有渊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