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刚搬来不长时间的,好奇呀,“洛大夫真的一年能挣几十万吗?咋挣的呀?也没看她那诊所开业治过病啊。医院的活儿,不是挣的死工资吗?”
就有自认为很了解的,“我外甥在政府里工作,上半年不是有人举报过沈书记和洛大夫两口子说人家挣的和花的对不上茬口吗?省里下来人调查的呢。后来结果说是人两口子在大学的时候挣下的偌大的家产。
洛大夫好像是有什么方子给学校了。学校用那方建了工厂,产的药,一年能卖老了钱,分给她百分之一都没有。那么好些钱,全捐给学校了,自己就留一点儿。
这都是上学时候挣的,可跟工作挨不着边儿,谁也说不出来有毛病。谁要连这钱都不让拿,人家学校也不能干呀。
大学里的老板,可都是大领导,能让人这么欺负自己个儿的学生?”
还有人补充,“别说人家自己能挣,就是不能挣。沈总那么大的大老板,还能看着亲弟弟受着穷?我可是听着,之前他们住那个院子,就是沈老板的。这回的小区也是沈老板建的,住那别墅肯定也是沈老板的。
听说沈老板在京城还有好些个买卖,在特区也有买卖,都是跟外国人做生意,挣外汇的。挣的钱,没数儿。”
说到做生意,这些人的消息那可灵通的,“也不知道人家沈家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一个个的,都能考上大学。没考的,做买卖发的冒冒丢丢的。
省城里还有个沈老三呢,家里媳妇开的卤肉店,也可挣钱。我家闺女和姑爷去省城进货,每回都得带点沈老三的卤肉回来,真好吃啊。”
“他家祖坟埋得好,子孙后代都出息,比不了啊。”
比不了。
第104章 占便宜不要命啦?
“啥比了比不了的,还不都是人。赶上这样的好时代,只要肯努力,都能成功。”
冯军的丈母娘晚上来家送她儿子自己进山采的山货和晒的菜干,知道老太太喜欢这一口儿,早早给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送过来。
冯军当年接了洛清微婆婆的班,到铁路上上班,他人太老实,相亲的时候,他爸妈是千挑万选的给找个了厉害媳妇,那姑娘十来岁在家就管家,厉害的什么似的。还不是瞎厉害,持家有道。
家是农村的,要不然人家也不一定能看上冯军这样的老实头儿。
小两口结婚,媳妇就当家。
手里攒下几个钱了,小媳妇就开始做小买卖。从市场批了山货往南边倒腾着卖,冯军在铁路上上班,她坐火车不花钱,省下一笔。卖了钱,再从当地看着啥合适,就进点啥,回来一卖,又挣上一笔差价。
一来二去的,三四年过去,一路上攒下的人脉,现在她不用自己跑了。在各地都有了合作伙伴,在批发市场租下一个门市,收山货往各地发,再从各地进了小百货,往外批发。
不显山不露水的,闷声发大财。一年大几万的挣着。
冯军还是在铁路上本本分分的干活儿,得空了在家闷头还是干活儿。家里家外都听媳妇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冯家父母心里有成算,儿媳妇生了孙子,就让亲家老两口进城来给看孩子。儿媳妇感激,手里又有钱,这不是,新小区建成了,一下子买了对门的两套房子,给公婆也买了一套。
大伯母跟哥哥嫂子住得不远,人家又念着当年把工作转给冯军的情,走动得特别勤,关系比早年还近呢。
冯军岳家很会办事儿,从来不说攀附沈书记或是感激洛清微婆婆之类的话,人家就是冲老太太,长辈嘛,隔三差五的,有啥好吃的,也不说多贵重的,送来给老太太尝尝鲜。
在小区听到啥有趣的事了,过来念叨念叨,当八封听了。
这不是,又说起刚刚聊的,大家都羡慕沈家会养孩子,各个都出息呢。
老太太这不是就谦虚上了。然后又举例子,“就租我家老大那门市的小程,开饺子馆的,你知道吧?这才多少时间啊,在批发市场里又盘了个门市卖咸菜,马上要开咸菜厂了。厂房都建好了。人家开饺子馆,靠着送小咸菜,就把咸菜买卖带起来了。
时代造就,有能耐的人,错不了。你家闺女小雪那孩子,我是真喜欢,咋那么能干呢。胆子也大,那几年,自己来来回回的进货,就敢出去跑去。我常跟晨曦和洛洛说,要跟她们小婶学学这个闯劲儿。以后离了家门,走到哪,家里都不用跟着悬心了。”
这夸得亲家婶子心里美的,嘴都合不拢,“那不是穷,逼的没法子嘛。他爸是个闷葫芦,三杠子打不出个屁,我光有个嘴,叭叭的说,出了门啥也不是。小雪是老大,从小就支事,要不咋整啊。
也得亏是找了冯军,亲家人也好,还开通。要不,哪有现在这好日子。”
老太太跟着笑,“要么说呢,两口子过日子,就是什么锅配什么盖。小雪就得找个冯军那样的,两口子不吵架,她说啥,冯军就听着。真找个主意正嘴也利索吧,那不得吵吵啊。
过日子,要是天天吵吵,啥好日子也吵吵败了,是不是这个理儿?”
“可是说呢。就说程家那小媳妇,小雪回来也老是提,我家也没少吃她家的饺子。以前那过的是啥日子的呀。没了男人,再看看现在。钱挣着了,仨孩子一个比一个懂事,好日子且在后头呢。”
谁说不是。
……
晚上洛清微两口子下班,吃晚饭的时候,老太太提醒他们,“这传得沸沸扬扬的,说你们一年挣了多少钱,是不是太张扬了?”
沈默笑笑,“奶,没事儿。说啥都是传的,传着传着就不传了。我俩的钱也确实是大学挣的,挣几万是挣,挣几十万几百万也是挣。传得一听就假的时候,就没人信了。
但有一点能确定,就是人人都知道,钱在我们两口子跟前儿不好使。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对吧。”
洛清微也笑,“咱家亲戚日子都过得不错,总不至于跑来跟我们借钱吧?”
谁胆子那么大啊,跑他家里借钱?
跟谁借也借不到沈书记跟前来。
……
结果,没出一周,打脸了。
看着眼前领着闺女跪到客厅里的女人,洛清微都无语了。
这女的,据她自己说,是她婆婆的远房表姐的闺女,老家是下面镇上的,两口子来县里谋生,男人扛大包的时候,被车挤死了。留下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跟程雪雁一样,两儿一女。
养不起了,想起来有王喜芬这个表姨,表姨家的儿子如今出息了,一个是大老板,一个当了县里的父母官,家里条件都好。
直接领着闺女上门,求着沈家帮着养闺女!
哪有这样的啊?
这要是谁家养不起孩子,都送过来让他们养,那她不得开福利院啊?
那姑娘七岁,跟洛洛一般大,有自尊心了,跪在那里,低着头,眼泪噼里啪啦的往下掉,可怜见的。
孩子可怜,可是当妈的可恶。
送孩子,为啥就送闺女?怎么不送儿子?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儿子到了最能吃的时候,她咋不说养不起?小姑娘都能自理了,也吃不了多少,就养不起了?
想要道德绑架谁呢?
“行啊,我就喜欢闺女,送来了,我们养着也行,当多了个闺女。但是要养呢,也不能这么没名没分的,不说明白,外面不定怎么传瞎话呢。
表姐你看这样行不行?把孩子落到我们户口上,写明了为啥领养的。然后你们写了断亲书,以后孩子就是我家的,生老病死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将来也不用给你养老,不用帮衬她两个哥哥。这辈子也不用再见面了。
并且要写下欠条,我家培养孩子,贵。长到十八岁,十年,至少得花一百万。你得写下一百万的欠条。
只要违背了断亲书的内容,再跟孩子联系,就还我们一百万,你还不上,就让你俩儿子还,生生世世,什么时候还上什么完。
找律师,公证,上法院留档案。
你要觉得行,咱就去办手续,我以后多个闺女,怎么赔养我闺女的,就怎么赔养她。
行吗?”
第105章 有私心的人心虚
但凡张碗花能硬气一点,真签了断亲书,洛清微还能高看她一眼。至少说明她是真心想为女儿搏一个前程。
可是她不敢签,怕女儿出息了真的不管她和她的两个儿子。
沈家的权势让她坚信,洛清微说的,违反断亲书,向她追回百万欠款,还不上就找她儿子,一代接一代的还,是真的。
所以,她不敢签。
“求求你们帮帮我吧,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求求了……”
只剩下不停的磕头,卖惨。
老太太长长的叹口气,说洛清微,“微呀,老四上哪去了?下班了咋不回家呢?赶紧的,让人找去,让回来。瞅瞅这个父母官让他当的,老百姓养不活自己的孩子,都没人管了?
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咱人民的政府的干部都干啥了?还能有饿死的人?
去,找人去。这事儿他解决不了,我亲自上京城,告状去。我大义灭亲,这么没用的领导,要他干什么?”
然后对着张碗花,语气要多和善有多和善,“孩子你放心,我这老太婆给你做主,我还就不信了,咱这是新社会了,还能养不起孩子?过去生产队分粮食,还得按人头呢,吃苞米粒子也没让人饿死的。
谁欺负你了,我帮你找他们去。”
洛清微真就到书房,给苏建华打了电话。
先让民警来把人带走吧,这都属于是扰民了。
然后该去哪个部门去哪个部门,是民政啊,还是妇联啊,还是红十字会的,真有困难,救助的部门不少的。
八五年了,街面上很少能看到衣服上带补丁的了。这两年县里新建了这么多厂子,种地都不少挣,原来边边角角的荒地,勤快点的人家都开出来,种上菜,只要肯干,一年下来,有三两千块结余是不难的。
张碗花也说了,他们两口子带孩子进城谋生,孩子最小的都七岁,能自理了。她就是到饭店当服务员,也能把孩子养活了。
程雪雁也是一个人带仨孩子,人家前些年那么些,也没说要把孩子送给谁家替她养着,等养大了,有能耐了,再回家给她养老,给她儿子们效力去。
不像话。
民警过来,一听前因后果,也都很无语。
苏建华亲自带队过来的,来了连劝带吓唬的,张碗花算是不敢闹了。
沈默刚好这会儿进门,来了外商,他有个饭局,才从酒桌回来。
一看这个情况,给民政的负责人打电话,又给妇联的领导打电话,把人叫家来,当着那么些人的面,态度非常严厉,“群众家里有困难找不到求助的地方,这是失职,你们严重的失职。
今天一个养不起孩子的,把孩子送到我家来养,明天再来三个,后天来五个,我还干什么书记呀,在家开福利院呗。
你们也都别干了,都在家等着老百姓上门送孩子呗。
不像话。”
先把部门领导们一顿骂,然后又和气的跟张碗花道,“表姐,这样,我个人从工资里每个月拿二十块钱出来,资助小侄女,她的学费也由我负责,只要她上一天学,我就负责一天她的学费,读到博士,我也供着。
你看这样行不行?”
说完不等张碗花回话,又指着那几个领导训斥,“这个事情,你们做监督,王主任,我以后每个月把钱送到你手上,由你直接负责孩子的花销,有一分钱没花在张玲同学身上,你自己递辞职报告。”
当领导的,哪个脑子是白给的?
妇女主任一听就知道啥意思了,满脸严肃的保证,“书记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每一分钱都花在张玲同学身上。”
谁看不出来呀,领导这是生气张碗花能养起儿子,不养闺女,要把闺女送人,还打着见不得人的心思。
好了,不是想把闺女送人吗?
这回人领导养了,一个月二十块钱,一个孩子吃用尽够的。买米买面买油,她给买了送家里去,用得快,超出七岁小女孩的消耗水平,那就是给别人吃的,那就找张碗花说话嘛。
这点儿事再处理不了,她这一辈子妇女主任白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