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如月想起宁时春过年时说的他的打算,宁时春决定明年开店,他的想法是去别的镇子租门面开店。
因为以前别的镇子,也有人专门跑来他们镇上的店,买热狗面包那些吃,现在也还有人跑来买别的面包,还有人专门来订蛋糕。
现在看来,赵如玉觉得不如让宁时春也去县城贷款买个房子和铺面。
要不了多久,她家在县城有房子,还赶上拆迁这事,肯定也要被传得到处都是了。
宁时春的钱不够,他们可以先借给他,要不然等她家的拆迁款下来,来借钱的人肯定不少。
借给别人还不如借给宁时春,至少这孩子是真老实,还特别听他三叔的话,他借了钱不会不还。
把钱借出去一些,也有借口堵住别人开口借钱的嘴。
郑秀的车到了门口,赵如月去后面问两个孩子:“我要去县城了,你们今天去不去?”
两个孩子都说不去了,要趁还没开学,留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
赵如月提醒他们:“看半个小时电视和电脑,就要起身走走,出外面透透气、看看远处,要不然会近视的。”
宁时夏尤其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当即表示:“我一定会注意的,也会提醒哥哥。”
“那我就放心了,我先走了,有什么事,给我或者你们爸爸打电话。”
到了县城,正好是下午人不多的时候,赵如月想着宁绍明应该有空。
赵如月到了县城,就直接去找宁绍明。
她走进隔壁面包店,没在店里看到宁绍明,就问店员:“你们老板不在?”
店员跟她说:“刚刚老板有个朋友来找他,这边没地方招待,老板就带着人去餐饮店那边了。”
赵如月又去餐饮店那边看了一眼,就见店里最角落的位置,宁绍明正在跟一个朋友面对面坐着说话,那个人她也认识,但她没贸然过去打扰。
那人确实是宁绍明的朋友,听说高中毕业后靠家里的关系,当了辅警。
往年这个朋友跟宁绍明联系得也不算多,一年到头见面的次数更少,不知道今天怎么会主动来找他。
餐饮店里,宁绍明正在婉拒朋友借钱的请求:“我们认识这么久了,你应该也了解我,结婚后,我家的钱都是我媳妇儿管,每个月她就给我三五百的零花钱。
我平时花钱的地方少,攒是能攒下来一点,但偶尔要给我媳妇儿买点礼物,给我家两个孩子一点零花钱,再买点小零食小玩具什么的,自己也剩不下多少。
这还是因为我不抽烟不喝酒,要不估计一分钱都剩不下,你要是借个千八百的,我可以做主,再多我是真没有了,得问问我媳妇儿去。”
宁绍明说的话大部分就是他的真实情况。
他都这么说了,他朋友也没办法。
只能说道:“那你先借我一点应应急,剩下的跟你媳妇儿商量一下?我是真急用钱,你也了解我,不是真没办法了,肯定不会轻易跟兄弟开口借的。”
“那行,”宁绍明拿出自己的钱包,把里面目测大概有七百块钱的整钞全都给了他,“这些你先拿去用,晚点等我我媳妇儿来了,我问问她,她答不答应到时候都给你个答复。”
那人接过钱,说了句:“谢了兄弟。”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那人就离开了。
赵如月看到人走了,才过去找宁绍明:“韦安民找你做什么?”
宁绍明无奈:“来找我借钱,借五千块钱。”
赵如月也无奈了:“唉,又是借钱。”
自从他们俩在县城的店站位脚跟成功做起来后,来他们借钱的人不少。
刚开始还能用自己家店刚起步,自己也是借亲戚朋友的钱开店,挣到的钱得先还债来搪塞过去。
现在这个借口却没有一开始那么好用了,毕竟债务总有还完的时候,而他们店里的生意,是肉眼可见的红火,欠人的钱怎么可能一直还不完。
赵如月又问:“我记得韦安民家条件不错,怎么五千块钱还来找你借?”
宁绍明倒是知道一点韦安民的现状:“我听说他炒股,把买房子的钱全赔进去了,他结婚比我们晚,生孩子也比我们晚,他孩子今年九月份才上小学。
他炒股那些钱,本来是为了买房把孩子送到县城读小学,他老婆因为这事,正跟他闹离婚,我觉得他这么东拼西凑,估计是想凑个首付的钱,好歹先把家稳住。”
赵如月有些意外:“他工作这么多年,还没转正?户口也没迁到县城来”
“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我只记得他当初能进去当辅警,是走的他姑父的关系,他姑父好像急病去世了,是哪一年来着?我也忘了。
反正他进去工作几年,就听说他姑父没了,估计那时候他还没转正,他姑父去世后,可能人走茶凉,想转正更难了。”
宁绍明说完,想起自己在医院时的想法。
就跟赵如月说道:“我想着要不在县城买两套房子,把钱花出去算了,手里不用留太多现钱。
县城的房子今年比去年涨了些,我感觉比把钱留在手里或者存在银行都划算。
以后我们家孩子如果上高中成绩还是那么好,考上了好学校,去大城市工作,再卖掉县城的房子,重新给孩子在工作的城市买房也行。”
赵如月听了也觉得买房子是个好主意。
不过她又想,买县城的房子,以后卖掉再买大城市的,还不如现在趁着还没限购就去大城市买。
以后县城的房子卖掉也许只够大城市房子的首付,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有些县城的房子卖掉也不够,还得往里添点才够。
要是现在就趁着大城市的房价还没那么离谱,买大城市的房子,孩子不在买房的那个城市工作,再卖掉重新买,不容易遇到那样的问题。
她这么想的,就把这想法跟宁绍明说了。
宁绍明有些犹豫:“我们的钱在大城市买两套的话,可能要贷款不少钱,还款压力会很大。”
他就没想过只买一套,自从打算以后把镇上的房子一分为二,女儿儿子一人给一半后,他买什么东西都会想着买双份,房子也是。
赵如月劝他:“压力大点,总比被人借走,然后去忐忑地赌人家会不会还钱来得好,至少房子实实在在可以拿到手,是资产,可以传给孩子。”
宁绍明听了她的话,不由点头:“也是,都说欠钱的是大爷,把钱借出去,可能钱没了,朋友也做不成,那就照你说的,买大城市的房吧。
不过买哪个城市的?我们就去过鹏城,对鹏城比较熟悉一点,要不就买鹏城的?到时候可以让文发他们帮我们打听一下。”
赵如月却说:“我觉得还是先去羊城买比较好,小蓉今年也买房了,她肯定了解过羊城各个小区的房子和房价,不需要特地去帮我们打听。
文发他们还没买房子,应该也没有在鹏城买房子的意向,平时估计不会去注意鹏城房子的具体情况,请他们帮我们,他们就得额外花时间去了解。
看房子要花的时间、精力可不少,他们每个月就那么点休息时间。
帮我们打听这个,他们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那点时间却被我们的事占用了,这样不太好。”
其实赵如月最主要担心的是,别人还没买房子,又因为没房子、没本地户口,两个孩子只能留一个在老家。
带去的那个孩子只能读农民工子弟学校不说,还得交很多择校费,压力那么大。
他们屁颠颠地跑去跟别人说,自己要买房,让人家帮忙找房子,这就相当于在别人伤口上撒盐。
万一到时候人家说:兄弟,你们这房子短期内也不住,能不能帮帮忙,把我家孩子的户口过去,我们压力小一点,孩子也能去个好学校。
作为好兄弟,到时候到底要不要帮忙?
如果换了别人,宁绍明大概不会忽略掉这些。
但黄文发跟他关系实在太好,好到他之前甚至愿意跟帮衬自己亲侄子一样,想过帮黄文发开店挣钱。
以至于宁绍明才下意识地以己推人,认为如果自己在大城市买房子,兄弟知道了只会为他高兴,而不会心里有别的想法。
可是谁也不知道别人到底会怎么想,在双方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如果还想继续做朋友,就最好别去赌人性。
好在这种事,宁绍明一向都是顺着赵如月的:“那就在羊城买吧,不过我们真不在县城也买两套?县城的房子那么便宜。”
赵如月:“肯定也要在县城买的,你忘了,以后我们家两个孩子要来县城读书,也要学区房,只是不用那么着急,不管是在哪里买,都先等拆迁款下来后再说,这样我们压力也小点。”
现在他们那个自己也要还债的借口,暂且还能继续用一段时间。
不过房子也要尽快看了,黄秀华住院期间,那边的街道办找他们去开了几次会,赔偿方案快定下来了。
如果等方案定下来,安置房或者回迁房的学区比较好,他们就不用再掏钱在县城买。
学区不好,或者回迁房建成时间不能确定的话,还是拿钱到县城其他的小区去买。
两个人商量好这事,赵如月又想起丁珉告诉自己的事,差点忘了跟宁绍明说。
这会儿想起来就赶紧跟他说了。
宁绍明现在不管听到宁老二干什么,他都没什么情绪波动了,以前会在乎,会心里不舒服,是因为还当他是自己兄弟。
“这个好办。”他脸色平淡地说,“他们卖房子,我们可以把那房子买了,继续让爸妈住着。”
毕竟那房子,承载了他从出生到结婚生子那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经历。
要是没能力、没机会就算了,既然现在有能力,他还是希望能把房子留存下来。
赵如月有些担心:“我就怕他们看到是我们想买,故意提价,跟我们过不去。”
宁绍德夫妻提出的那房子的价格,跟他们现在的收入比起来,不算什么。
可赵如月就是不乐意让宁绍德夫妻俩占到自家便宜,她直接把自己的这个小心思跟宁绍明说了。
宁绍明听完后说:“那也不难解决,你给我拿两万块钱,这事就交给我吧。”
她只是不乐意给宁绍德夫妻俩占便宜,那可就好办多了。
“我明天就去取钱。”这便宜赵如月宁愿让别人占,也不给宁老二占了去!
宁绍明抽空去找了韦安民一趟。
韦安民十分意外,他还以为宁绍明那天说,借钱那事要跟他媳妇儿商量,只是跟其他人一样,用来搪塞打发他的借口。
毕竟他的收入情况并不难打听,很容易就能打听得到。
韦安民借了不少钱,首付的钱几乎全都是借来的,现在只差几千块钱。
以他的收入,借了钱这么多钱之后,每个月还有房贷要还,首付借的钱,至少几年内都很难还得上。
没想到宁绍明竟然真跟他媳妇儿商量了,还主动来找自己!
不过跟韦安民想象中的,直接把钱借给他不一样。
有一点其实韦安民没猜错,宁绍明来找他之前,确实去打听过他的情况,除了韦安民之外,还他也打听了好几个人。
对比过后,再加上之前了解到的那些情况,宁绍明觉得韦安民最合适。
韦安民是唯一一个他可以确定,手上真有足够现钱的人。
寒暄了几句后。
宁绍明开门见山地对韦安民说:“兄弟,我知道你现在的情况,这钱借给你,你不一定能还得上,现在有个事需要人帮忙,能挣到一笔钱,我就想着我们俩认识这么多年了,好歹兄弟一场,这个钱给别人挣了不如给你挣,如果你能办好的话,既不用欠我人情,你也不用还钱了,你以后压力也小一点。”
还有这种好事?
韦安民为了凑首付,到处借了一圈,刚开始他的情况没传出去还好,还有人愿意借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