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_分节阅读_第48节
小说作者:空山澜月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661 KB   上传时间:2025-05-02 10:11:31

  他们过年自己买的那一份东西,也一点不落地全部打包起来,带回县城,一点也没想着给自己父母留。

  甚至连过年杀的那两只鸡,没吃完的部分,也打包带走了。

  宁绍德以为老家有自己父母在,自己怎么做都不会传出去被别人说闲话。

  但是他忘了,父母已经不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他们已经老了,而且现在还分了家,他父母已经无法压制家里的其他人。

  王海燕在他们走后,坐在门口跟邻居大声讨论,嘲笑老二一家铁公鸡。

  黄秀华心里不舒服又跟她吵了一架。

  过后黄秀华为了给老二挽尊,还在家里说什么‘老二夫妻俩工资低,拿着死工资,日子也不好过’之类的话。

  但家里谁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这个年还没算过完,也不到农忙的时候,王海燕成天没事干,就爱东家走西家逛到处找人唠嗑,把这事当笑话跟人说。

  宁绍明不掺和这些事,也不让赵如月和两个孩子掺和,他现在就想赶紧把房子建好,尽快搬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每天换着花样做饭给来他家干活的人吃,食材肯定是不如开工的第一天那么好。

  但也是有菜有肉有汤,而且饭菜的味道,还比别人自己家做的味道还要好。

  有时候做得多了,他们吃不完,剩下的他说谁想带回去当宵夜吃,可以自己打包,来干活的人都抢着要。

  后来做工的人提议,他们不在这里吃了,每天自己带饭盒来,打饭回去再吃,吃完还能在家休息一会儿再来干活。

  宁绍明就改了吃饭的方式,他还以为他们是真的想在家休息。

  后来那些来干活人家里的小孩和宁时秋一起玩时,跟宁时秋说:“你爸做饭真好吃,还每天都有肉,我爸这几天带饭菜回来,我跟我姐抢着吃,我家就吃年夜饭那天、还有过年招待亲戚的时候,有肉吃,小秋,你家是不是天天都能吃肉啊?”

  宁时秋回家后又提起这事,宁绍明才知道,来干活的人不是想回家休息,而是觉得这里伙食好,想带饭菜回去跟自己家人一起吃。

  他有点担心他们吃不好影响干活,但人家愿意带饭回去给家里人,他也不好改。

  宁绍明悄悄观察了几天,又不动声色地问过,得知他们每天都吃得饱,干活也不像缺力气的样子才放心。

  他想着他们估计是把肉菜分给家人,他们自己大概也会吃一点,不多而已。

  镇上各家几乎都种大米,不缺米吃,所以米饭是管饱的,才没影响干活。

  在宁绍明忙着建房子的事时,赵如月也没闲着。

  带孩子去镇上逛,观察市场的主要是她,除此之外,她还要去找人打家具。

  镇上没有卖成品家具的地方,倒是有木工,可以自己买木头去找木工做家具,也可以直接在木工那里说自己要什么,连工带料包给木工。

  赵如月选择自己找木头做家具,他们这里靠山,自家也有山地,他们分到的山地上就有树。

  现在砍自家的树还不需要报备、申请之类的,只要不砍错成别人家的树,没人会管这种事。

  她抽出几天时间,带着绳子在自家的山里转悠了几圈,选中几颗最大、最直的树,有樟木、也有榉木。

  樟木她打算用来给孩子做衣柜、书柜和玩具柜,虽然孩子们都没提要书柜,但她还是决定要做一个。

  到时候把原本要给婆婆准备的房间设置成孩子们的书房,把书柜放进去。

  至于婆婆以后需要人照顾,要搬过来住哪里,到时候再说。

  既然分家的时候,婆婆不愿意搬过来跟他们一起住,那他们当然也没必要把房间一直空着。

  榉木就做成孩子的床和书桌,书桌做四套,两套小一些,放在两个孩子的房间,这样不挤占房间的太多空间。

  两套大一些,放在书房,大人也可以用。

  虽然他们两个大人不一定看书,但偶尔有时间,家里又没电视,也只能看看小说、报纸、杂志之类的打发时间。

  他们夫妻俩的就不用做了。

  他们的床是结婚的时候,公婆找人做的实木床,分家也归他们。

  到时候可以自己拆开,搬到新家去再组合起来。

  衣柜和梳妆台他们也有,是结婚的时候赵如月带来的嫁妆。

  房子的事,夫妻俩分工安排得明明白白,只是要开店卖什么,他们仍然没有头绪。

  米线、米粉、云吞、饺子、包子这些镇上都有人开店卖,有些开了好多年了,镇上倒是没有卖饭的店。

  不过不是没人想卖,而是那些卖饭的店都黄了。

  饭菜这一类食物,镇上的人更爱在家里吃,总感觉在外面吃不划算,他们这里没有足够支撑饭馆的不做饭人群。

  光靠过路司机,无法支撑起一家店。

  街上的人和周边村子的人,赶集时想解馋,更喜欢选择米线、米粉或者饺子、云吞、包子这些。

  而且乡村小镇守旧的人比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更多,很多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包容度不高,不一定愿意尝试外来的食物。

  赵如月每天想开店要卖什么,想得晚上做梦都是这些内容。

第60章

  赵如月在发愁镇上购买力不够,市场太小的时候,总是免不了去想:“要是我们家房子在县城就好了。”

  “在县城随便买什么都挣钱吗?”突然听到女儿这问。

  赵如月才发现自己想着想着,竟然不自觉地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不一定,得看卖的东西好不好,但是在县城卖比在镇上好很多,可以选择的花样比较多,县城的人也比较舍得花钱,县城的人也多,县城附近镇子里的人也爱去县城玩,去玩就要花钱买东西吃。”

  丈夫忙着盖房,每天除了给去帮忙盖房的人做饭,其他时间也要跟他们一起干活,又忙又累。

  赵如月暂时不打算用这些事去打扰他,但又不知道跟谁说,不自觉就跟女儿说了很多。

  宁时夏听完又问:“镇上的人去县城就花钱,是很喜欢县城的东西吗?”

  “应该是的吧。”赵如月觉得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哪怕是同样的商品,很多人就是觉得在县城买的更高级。

  很多人去一次县城回来,能把这事说一个月,反反复复地说自己在县城做了什么、买了什么,大人小孩都一样。

  “县城也有很多镇上没有的东西。”

  宁时夏点点头,脱口而出:“那我们家可以卖县城有,镇上没有的东西呀,就说是县城来的,上次我们去县城,哥哥给我买的小卡纸,过年的时候镇上也有卖,我跟哥哥去看过,跟县城买的一模一样,但是表哥和表姐就是觉得我在县城买的更好,思莲她们也这么说。”

  赵如月思考到混沌的脑袋像是被开光了一样,一下子清醒了。

  她追问道:“你表哥表姐和玩得好的小朋友们,后来去买镇上的小卡纸了吗?”

  如果觉得县城买的更好,而不买镇上同款的东西,那就不能说是县城来的,如果依然买的话,这个操作可行性就很大。

  镇上能经常去县城的人少,有些老一辈甚至一次都没去过,一辈子在镇上没挪窝,只能从别人嘴里听说县城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东西,对县城的东西肯定好奇。

  市里的东西在镇上人眼里比县城里的更高级,但是市里离镇上太远了,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她说自家卖的东西跟市里卖的一样,别人不一定信。

  说是县城有的东西,镇上常去县城的人就能给她家作证。

  宁时夏在赵如月期待的目光中点头:“拿到压岁钱不用上交的都买了,大家都喜欢买那些跟别人从县城买回来的小卡纸一模一样的图案,那些卖完了才会选别的。”

  赵如月有了方向,趁着要去县城买热水器的时候,请正好有空又对现在的县城比较熟悉的堂妹陪着,把县城的小摊和小餐馆逛了一圈。

  她也不用都吃一遍,毕竟她家又不来县城跟这些小摊和小餐馆竞争,她只过去看看别人都卖什么,生意怎么样。

  有感兴趣的就买一点尝尝,不感兴趣的,看过就走。

  现在的小县城吃的比镇上花样多点,还不如以后繁华。

  小吃她不太考虑,因为镇上消费力不行,过年期间和节假日还好,平时就算是集日,来赶集的人也更愿意给小孩子买能吃饱肚子,好吃又实惠的东西。

  对于很多周边村子的大人小孩来说,能来镇上吃一碗米粉、米线或者云吞面,已经是很令他们高兴的事情了。

  根据镇上的情况,赵如月跟宁绍明来之前商量过,他们也打算做比较能饱腹的东西。

  这次来也主要是看这些,赵如月跟堂妹一圈逛下来,到处都逛过了,时间也才刚到中午。

  麻烦堂妹跟自己逛一上午,堂妹没有抱怨过一句。

  赵如月也不好意思只请堂妹吃小摊子或者小餐馆,就问堂妹:“有没有你比较喜欢吃的饭店?也带我去尝尝呗?”

  赵如玉也想帮堂姐省钱,说道:“去饭店多不划算,我们随便找个快餐店吃一顿,吃饱就行了。”

  赵如月玩笑着说:“那可不行,我这回算是来那什么……考察市场,花多少回去都能给你堂姐夫报销,不吃点好的多可惜,快把你平时爱吃的饭店叫出来。”

  在她的催促和坚持下,赵如玉带着她来到一家装修很好,看起来好像不便宜,让人看着都不太敢进去消费,实际上价格还挺实惠的饭店。

  服务员把菜单拿过来,赵如月接过来后直接递给赵如玉:“你喜欢吃什么点什么,千万别跟我客气。”

  来都来了,赵如玉也不矫情:“那我可要吃大户了!”

  说是吃大户,其实她也吃不了太多,只按照两人的食量,点了一个清蒸鱼、一个香菜牛肉、一个应季的绿叶蔬菜,还有两碗米饭。

  清蒸鱼是她跟赵如月都爱吃的鲈鱼,香菜赵如月也不讨厌。

  点了这些,她就把菜单递过去给赵如月。

  赵如月拿到菜单后,加了一道羊杂汤,然后下意识地按照上午看小饭馆菜单一样,把这饭店的菜单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

  看到宵夜部分有一道炒河粉,看到这个菜单上的炒河粉,突然想起来,她在县城逛了一早上,竟然没有在小摊子和小餐馆看到这个。

  于是赵如月鬼使神差地把炒河粉也点了。

  点完才意识到那是宵夜,原本想取消,但服务员看到她点这个后仍然神色如常,似乎对这已经习以为常。

  她稍微犹豫了一下,服务员拿着菜单就走了。

  两人等了大概十几分钟,除了早就提前做好的米饭之外,第一个上桌的菜竟然是炒河粉。

  “这个是新出的菜式,我们这边一直只有煮粉,炒河粉这种吃法还挺新奇,听说是鹏城那边传过来的吃法,我跟我那些同事都很喜欢吃,最近下夜班路过,就单独点一份分着吃。”赵如玉边说着边夹了一小碗,让赵如月先尝尝。

  “姐,你在鹏城应该吃过吧?尝尝看我们这里的跟鹏城的有什么区别?”

  在赵如月吃着炒河粉的同时,也在翻自己的记忆,镇上是哪一年有炒粉的?

  她没关注过这些,还真想不起来了。

  也许是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传回来的,赵如月只能确定,现在镇上没有哪家小摊或者店面卖这个。

  在信息流通没那么迅速的年代,一种东西的传播,总是悄无声息地浸入普通人生活中,人们回过神来时,已经对它习以为常。

  这似乎是一个机遇?

  意识到这一点,赵如月面上不显,心跳却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思绪只在几秒之间,赵如月吃了两口,点着头说:“好吃,不过可能是我们本地的米粉原料和水跟鹏城的不同,所以吃着口感也有点差别,但它确实是好吃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86页  当前第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8/18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