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在年代文中咸鱼_分节阅读_第18节
小说作者:爱小说的宅叶子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389 KB   上传时间:2025-05-16 12:27:16

  除非碰见生病等极个别特殊情况, 村民们挣得工分和平日里差距不大, 即便有变化往往也是循序渐进。

  新来的四个知青,一切未知,也引得村民们好奇,再加上国人骨子里爱凑热闹,留下来围观人的竟达到惊人的三分之一。

  最先轮到的是花菲菲。

  村会计在一和二间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本着公平公正的选择写了个1工分, 惹得围观的人又是一阵笑声, 或只是单纯被逗乐,或带有恶意的嘲讽。

  有人说, 城里人还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若是允许他家10岁小子下地干活,半天绝对不止1分,这句话得到很多人的附和。

  花菲菲也没空回应他人的嘲笑,她现在非常累,手火辣辣的疼,这么辛苦一上午竟然只有1工分, 未来的日子这可怎么过?

  谢景和徐飞俩难兄难弟差不多,最差的是技术,干到一半,体力耗尽,脚仿佛有千斤重一样提不起来。

  一上午忙下来,浑身脏兮兮,脚上起泡,却也才两到三个工分,而他们同组的人基本上都是五个满工分。

  村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知青的到来,也有人排斥异己或讨厌城里人,乃至于单纯的仇富心理,这些人趁机跳出来拱火:“知青也没什么了不起。”

  “下个地都搞成这样,这些小伙子白长这么大的个了。”

  “知识青年读书多有什么用?又不会种地,你忘了59年的指导员吧?纯属瞎闹,他们下乡是来捣乱还是吃白饭的?”

  这话不换位思考听起来还有点道理,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对啊,不是说知青是来建设农村的吗?地都犁不好能建设出个什么来?不会光吃饭不干事吧?

  大队长喝止:“一个个都瞎说什么?你们会种地那是因为你们从小就在地里打滚,知青同志也需要学习时间,学习建设,学习建设,先学习再建设。”

  再说,知青也不是全部表现得都差,这不还有一个独苗苗嘛!

  毫无疑问,叶榆上午得到的工分是满分5分,她和桂花嫂合作犁的地,即便是几十年下地的老农民也很难鸡蛋里挑骨头。

  两人的配合不仅速度快,而且犁的细,地里的大坷垃完全没有,小坷垃也很少,比同工的男村民都犁的更漂亮。

  不会有人说只是桂花嫂的功劳,明眼人都能看出,有了叶榆,桂花嫂的面色都好看了许多,是真有帮上忙。

  “女娃娃就是细致一点。”

  “不愧是咱们村里飞出的凤凰。”

  “什么凤凰?现在不讲究这个,还有,人家是从小城里长大的,和你有什么关系,这说明城里娃娃也有能干活的。”

  叶榆为知青们拉回不少口碑,又因与王家沟的亲缘关系,在知青与村民间搭建一架隐形的桥梁。

  不要小瞧这一架桥梁。

  在王家沟可能还不显,但对比平泉公社其他大队,乃至于其他公社,知青和村民间很少有这么平静的,矛盾纠纷还更多。

  说实话,知青未必有错。

  城里人下地干农活本来就需要一段适应时间,知青们现在才多大,十几岁的青年人,无法正确估量苦难很正常,因苦难过重被打击哭泣甚至排斥也都很正常,毕竟现在的农活强度可不是几十年后农家乐能比的。

  知青没错,村民也未必有错,知青的确有占用他们宝贵的粮食与土地,了解到知青的真实平均水平后,会可惜地里的粮食,现在并不是人人能吃饱的时代。

  双方都无错,真要说谁错的话,错的肯定是那些看不起农村一心瞎搞的知青,和借地里背景优势欺负背景离乡少年们的刁民,错的不是身份,而是恶人行为。

  这些害群之马不断激化矛盾,让双方对彼此的印象越来越差,墙头压不了地头蛇,何况是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也导致这一辈的年轻人未来的路越发艰辛。

  此乃后话。

  午休哨声过后,除了一个轮值把守的,其他人都回家煮饭吃饭,因现在非双枪季节,时间上还是比较充裕的。

  知青们也一样。

  但叶榆的脚步快了点,等韩景、徐飞、花菲菲三个回来,灶里的红薯和锅里的玉米都煮得差不多熟了。

  干一上午体力活真的很累,什么沤肥不吃东西早忘到天边去。

  不说叶榆,韩景和徐飞吃饭的速度都加快了不少,食量也是。

  唯有花菲菲的人不在状态,一直在埋头想着什么,许久,她忽而抬头:“明天我想请假去一躺镇上,你们呢?”

  地里的活她是真的一点也干不下去,呆在这里她肯定会饿死。

  花菲菲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回家”两个字,她要回!家!

  “刚来就请假会不会不太好。”徐飞知道花菲菲是要去镇上给家人发电报或写信求助,但昨天才到村里,今天就跟大队长请假,坐实了城里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柔弱印象。

  “我真受不了,我想回沪上。”花菲菲眼泪珠子跟断线一样往下掉,她不敢一个人走山路去镇上。

  “这个可能性不高。”韩景实话实说,他不太认为花菲菲的家里人能把她马上移回。

  要说家庭条件,韩景的家庭条件绝对算不错的,从小住军区大院,爷爷是首长级别,爸爸是退役兵现任干部,妈妈是工会干事。

  眼下地位越高,不代表是件好事,他们家也处于风口浪尖上。

  危险性不言而喻。

  韩景未满85岁下乡,也是韩爷爷韩父察觉到危险下乡避一避,让韩景下乡先锻炼两年,若是韩家到时候还未出错,看能不能寻个机会回城或报名去军队。

  总之,他现在马上想要离开乡村是不可能的,他觉得花菲菲也一样,至少得等这波浪平静一会儿,这是他爸妈说的。

  但他还是愿陪花菲菲去一趟镇上。

  “下午问下大队长看行不行,就说我们有一些生活用品得买。”徐飞家庭普通,没什么回城办法,也不打算向家里报自己狼狈愁苦的事情忧,但和韩景一样,愿意陪花菲菲去镇上,他们都是知青,背井离乡聚在一起,能帮一把是一把。

  “不了,有事,”叶榆拒绝。

  但也不是不合群。

  叶榆请韩景他们顺便帮忙带一点小东西,镇供销社有就带,没有就不带,拿了几张票和20块钱,多退少补。

  作为交换,她言:“下工后我打算把大部分红薯和玉米拿去大队长家借石磨磨成粉,再在村里换点面粉豆粉,做成杂粮饼,也更经吃一点,还能换点粮种菜种,我可以帮你们一块儿搬过去磨了。”

  韩景与徐飞没意见;花菲菲一心想着下午如何请假,更没意见。

  午饭后,下午继续上工。

  下午的工作和上午差不多,叶榆用犁越来越溜,也因此,叶榆和桂花嫂子犁地结束的比其他人耙地竟完成地更快。

  叶榆并没有乐于助人的心,在会计那里再登记完下午的五工分后,向大队长告知一声,跟着桂花嫂去了她家。

  桂花嫂的家在半山坡,需要经过一小片黄荆树林。

  黄荆树在农村有个俗名,叫“砍不死的树”,不是说树真的不死,而是这树砍掉也长得比其他树快很多,很适合当柴火。

  叶榆想着等下可以顺便带一些回去。

  桂花嫂因今天犁地的事对叶榆的印象很好,好提醒:“能尽快存多少存多少,再过一两个月便是冬天,大雪一下,捡了柴也晒不干,到时候没柴火能冻死人的。”

  “没柴会死人的。”叶榆点点头,柴很重要,没有柴煮不了饭喝西北风吗,有可能会被饿死的。

  两人脑子想的内容不在一点上,最后却离奇地达成共识。

  绕过黄荆树林,桂花嫂的家便到了。

  单从房子看,桂花嫂家不像是村里最穷的,相对而言,可能还有点条件不错,有一座带院的青砖黑瓦房,面积挺宽敞,有五、六间卧室,不包括厨房茅房。

  可以说,桂花嫂以前日子过得也不错,她男人和她一样嘴笨但会疼人,小俩口感情一直不错。

  直到去年,她男人不幸去世,留下她还有三个小孩儿,最大的大妞今年才十一岁,儿子二壮六岁,最小的小妞还不到两岁勉强能扒着墙壁走的年纪。

  娘家劝桂花嫂把儿女丢给婆家再嫁,但桂花嫂舍不得自己肚子里掉下来的三块肉,愣是咬牙坚持了一年。

  一到桂花嫂家,叶榆看见她家高高低低的仨小孩,瘦巴巴的,眼睛贼大,小的两个因衣服单薄一直躲在被窝里。

  村里的小孩她今天也见过不少,桂花嫂家的小孩们虽然穿的衣服都很旧,补丁很多,但干净整齐,更不会用袖子擦鼻涕,而且一个赛一个乖巧。

  孩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这一句话的确没错,在末世前期死去的孩子无数,能长大的可能不到0.00001%,到了后期,基地更是格外珍惜比熊猫更稀少的未成年。

  “孩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这一句话宣传语都写在希望基地的门口,在末世出生的儿童,多多少少有一点精神寄托在他们身上,也因此受众人自主地保护。

  未成年在叶榆这儿也有特权,但不多,只有一丢丢,而且只针对乖孩子,对熊孩子属于“早死早超生”心理。

  正因如此,她难得从兜里拿出水果糖,给了三小孩一人一颗当作见面礼。

  虎口夺食,真的非常不容易!

  “谢谢姨姨。”

  大妞看了一眼桂花嫂才收下,舍不得吃,只放在兜里;二壮见她姐接了,才去拿,也放在兜里,重复她姐的道谢。

  唯有三妞连糖果包装纸都没撕开,就急匆匆往嘴里塞,因她闻到糖果香香甜甜的,知道是好东西,却不知道怎么吃,或者说年纪小已经忘了,大妞二壮忙去帮她。

  “甜甜的!”小丫头终于吃到糖,本来还担心小孩子堵喉咙,却见她根本没舍得把糖吞下,只拿在手里一点一点地舔,露出更甜的笑容,吮着糖吮得贼香了。

  被可爱到的叶榆把目光移开,转而和红了眼眶的桂花嫂说起她的来访目的。

第22章 嘎嘎乱杀(二更)……

  来访的目的, 第一是为了自留地。

  叶榆两辈子都没什么机会种上地,对于种地完全不会,她又没木系异能, 不能种不种到土地都会丰收, 当然得咨询一番。

  “咱们村地势好, 三条沟即便在那几年全国干旱也没完全干枯,山上还有源源不断地下水, 每年省了修水坝的功夫, 地里水源充足,空气湿度适宜, 许多庄稼都能种, 长得比其他公社更好些。”

  桂花嫂的见识不像是普通村民,仔细一问,知她在镇上读了初中的,初中在这个时候的农村也属于高文凭之一。

  “比不上你们知青,都是高中生。”桂花嫂羞涩一笑。

  这个戳中叶榆痛点。

  两辈子活了好几十岁,竟然一次也没大学毕业, 至今仍是高中生呢。

  叶榆转移话题:“村里有小学吗?二妞他们好像没有上学?”

  “确实没有, ”桂花嫂苦笑着摇头,“咱王家沟的娃要是想上小学, 要么得去走路镇上,或者二十里外的红旗大队也有,他们那儿也收外队人,但队里很少去的娃越来越少,收费也有点……贵,一学期得好几块钱,还要几十斤口粮。现在的大队长今年曾询问过要不要建一个, 票选没通过。”

  过去人们还知道上学可以考高中、考大学,然后去当人人羡慕的工人,但他们村没有一个靠读书当上工人的。

  再加上现在高考取消,城里读书娃都往乡下走,他们实在不知道小孩子读书有什么用,还老花钱花粮了。

  桂花嫂未必有这个想法,但要养四个娃,光是承担他们的口粮已经足够艰难,根本承担不起去学校读书。

  叶榆点了点头:

  “大队长好像新上任不久?”

  “你听说了啊,”桂花嫂点了点头,说,“咱们以前的村长一直是北边半山坡的王老三家,他爷爷是上上任村长,他爸爸是上任村长,按道理王老三也该是这一任村长,但破四旧不是把村里的祠堂砸了吗?不再讲究过去的氏族制,遇见大队长退役回来,他也就当上了新一任队长,王老二便退了下来。”

  顿了顿,又补充:“村里人不是全都服气大队长,尤其是王老三他们一家,村里的民兵连长王二蛋是王老三的堂哥,也是王老三一家的人,前大队长在平泉公社还有人脉,这些人有事没事一直盯着大队长。”

  呀,难怪昨天在镇上大队长人脉不咋地,知青到村也不见民兵连长,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0页  当前第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10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在年代文中咸鱼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