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题。
桂花嫂对于种地的事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现场演示的还借了道路,她详细道:“一般自留地大家都会种红薯和土豆,红薯每年可以种两茬,开春三、四月种一次,六月收后,赶紧把秋薯再种一茬,还能再收一次,霜冻前收,只是红薯种多了对地伤害大,种一次休一次最好,种的方法也不,种前先将红薯切块茎开芽生根,再斜插入土,土壤压实。土豆也是挑选、切块、催芽……”
现在种红薯肯定来不及,种土豆也接近尾声,育苗肯定来不及,只能和村里人看能不能换一些。
桂花嫂家也有剩下,但很少,顶多能种知青点三分之一的地。
叶榆果断把它们包圆。
她还想种点大豆,不止是为了吃豆花豆腐豆类食物,也是为了榨油,在缺油票的年代只能考虑自己种,种大豆还能肥土地,他们的自留地不是特别,非常需要好。
今年肥了地,明年就可以一茬种红薯、一茬种大豆,配合完美。
至于蔬菜,北方最常见的白菜和韭菜,他们村也在九月左右种,十月下旬还能种的有乌塌菜、冬萝卜、冬菠菜几种抗寒蔬,但也不一定都能种活,种活了大概早春收获。
叶榆还问了几种调料的种法。
辣椒和姜种植多半都在春季,辣椒比姜早一些;葱蒜春夏都能种,而且不占地儿……至于一些不常见的调料,因村里不种植,并不知道种植方法,也没有种子。
叶榆问桂花嫂换了一些冬季能种的蔬菜种子,包括一些蔬菜。
用的当然是钱,毕竟她也没多少能换的愿意换的东西。
这个时代确实不允许投机倒把。
但既然允许人们以物换物,私下用钱票交换一些东西即使在城里也有,只要不大金额、固定时间有规律地交易,这种情况个例很难被抓,即便被抓也很好糊弄过去。
在乡下更如此。
叶榆对种子的物价没什么概念,加上刚才的土豆种子和大豆种子,装作从兜里实际上从空间掏出两张一元的,要不三张?
“哪用的上那么多,这些都不值几个价的。”桂花嫂把钱都推了回来。
“桂花嫂你就收下吧。”
钱可以买食物,但在这个时代未必,叶榆对钱真没有对食物那么执着,又推了过去,她的手劲桂花嫂根本比不上。
再说,来桂花嫂家里不止因种地问题,还有其它。
单说这草鞋,叶榆也不会编,桂花嫂把这手艺叫“打草鞋”。
她的手艺非常细致,每个草鞋都有三对耳朵,系绳用的是葛麻,打出的草鞋不仅柔软防滑,还坚实耐穿。
叶榆当下换了一双,草鞋除了下雪的寒冬,春夏秋冬都可以穿,这草鞋新添的一对耳利于国定,秋天用玉米壳瓤简单包脚便也能下地,冬天怕冷的话可再加双旧袜子,活干多了也不觉得冷,脚心有时还会出汗。
只换一双是她正在长身体,又预订尺码大一些的三双。
这样一双草鞋,过去市场没限制时竟然只能卖五分钱,现在想卖挣点外快都找不到路子,时下的劳动力可真不值钱。
除了草鞋外,草绳、草垫、草篮、扫帚等草制品也是必不可少,草席等夏天再订,以免霉坏。
北方的山里种竹子不像南方多,但也有耐寒较强的毛竹和青竹。
竹子和茅草一样是好东西,背篓、竹箩、鸡篓、竹筛、蓑衣、斗笠等都是好东西,叶榆都订了双份或三份。
只是除了一个半新的大背篓和一个新斗笠外,其它都需要点时间。
桂花嫂因家里多了一些进账,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尽是感激。
“反过来了,我谢谢嫂子你才对。”
此外,叶榆还需要一些木制品,桂花嫂不会木工活,但认识村里的老木匠。
也正好距离桂花嫂子家不远,十几分钟的下坡路便到了。
老木匠其实也没多老,还没到五十岁,只是因年轻时吃了不少苦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好多,他不姓王姓张,村里人也叫他张木匠,带有一点尊称意味在里头。
对于底层劳动人民来说,任何时代有手艺的人都会很吃香。
木匠也是如此。
即便现在不能够光明正大卖手艺,张木匠也靠着这手艺时不时和队里交换一些东西,偶尔再上手修一下木制农具,木犁织布机牛套蒋子耲耙等,也能过得不错。
他一外姓人能在王家沟娶亲成家立业也是因为这木工手艺。
桂花嫂领着叶榆来到张家时,并不靠下地挣公分平日里都呆在老弱病残第四组的张木匠已经下工回来。
张木匠性子很直,也不跟人寒暄,问了来意直接问要求。
也多亏叶榆早想好了,衣柜、箱子需要,桌子凳子也得有,浴桶来一个,木盆碗柜木桶需要再添一些,还有房间里的置物架,行礼不可能一直放地上。
“什么样的置物架?”张木匠问。
叶榆简单描述了一下,她的要求并不难,款式也很简单,只是需多叠几层好放东西,张木匠一下子便领悟了。
见叶榆只顾着念东西似乎真的不缺钱,桂花嫂和张木匠还补充了一些叶榆没有想到的东西。
诸如甑子、风箱、锅盖、棒槌之类,零零碎碎加起来不少。
谈好之后,叶榆付了5元块钱定金,距离全款也差不了几块。
这个时代的钱比她想象的还要值钱,尤其是在除了上工缺少经济来源的农村。
张木匠再次向叶榆展示了下他的手艺,木头多是用的野生樟木或杉木,红木也有,尤其是衣柜和箱子,简单大气的款式,但又做了一些精致的细节处理。
叶榆甚至觉得,十年后自己也不是不可以把它们放入空间里一起带走,前提条件是届时空间足够大的话。
她毫不吝啬对老木匠手艺的夸赞。
老木匠嘴上谦虚说着“比不过你们城里的木工,不过糊口饭吃”,但眼角的笑纹似乎更多了,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会把东西做好,和刚碰面似乎有点不好惹的老头判若两人。
除了木匠,叶榆其实还需要一些铁制品,生活或农用。
但村里铁匠真的没有,很少有大队供得起铁匠,东西只能去镇上供销社买,即便有在六零年大.炼钢时也归了公社,现在买铁制品基本上都需要工业票。
出了张木匠家,叶榆和桂花嫂去砍柴,大妞也跟着他们后面捡,二壮在家里看着走路还不太稳的小妞。
桂花嫂家里有两把柴刀,借了叶榆一把,还以为她不会用,谁知她用的比她还顺,只叹这力气大果真不一样,什么时候女人的力气也能和男人一样大就好了。
叶榆可不知她所想,她砍柴无师自通的确有力气的缘故,即便没有柴刀,她也能把一棵树凭借异能轻松“斩断”。
但除了力气,还有其他原因——对武器的熟练运用。
叶榆在末世活了那么久,冷兵器热武·器都用过相当多,穿越后缩小的空间里也还剩了一些,只是热武·器怕是没什么机会拿出来。
当初消防斧她都能嘎嘎乱杀,一把柴刀当武器再顺手不过了。
第23章 鸡飞狗跳
叶榆对着桂花嫂挥一挥手, 然后背着一大捆木柴,左手拎着从张木匠那里买来的粗粮以及二十斤面粉,右手拖着一根超大的枝丫繁多的枯木树干, 返回知青点。
韩景仨已下工回来, 在院子里隔着老远看见她, 忙出来帮忙。
被叶榆拒绝。
柴火暂时堆在屋檐下,背篓里面还装着一些零零碎碎的小物件, 以及装有桂花嫂送她自己种的三、四个黄瓜。
今晚的新鲜蔬菜有了。
花菲菲、韩景、徐飞三人还未适应山村生活, 暂且不在意什么蔬菜不蔬菜,仍处于悬浮当中。
徐飞告诉叶榆, 他们三人已经请假成功。
大队长并未为难知青, 他也想着干不了活的能少一个算一个,只是和韩景一样对此不乐观,不是因有韩景的信息渠道,判断依据来自于他的经验,部队里哭闹着回家的新兵蛋子少有真能回家的。
不让他们折腾,他们反而可能折腾得很凶, 不如先随他们意, 能走的早点离开也是一件好事,不能走的迟早留下来。
花菲菲不知道大队长的想法, 只知道自己请假成功,说不定再过几天就能收拾包裹回沪,一天下来手疼脚痛,倒总算精神上得到安抚,也能露出笑来。
而且非常大方,把从家里带来的熏鱼、酱鸭、烤麸都拿出来请客庆祝。
韩景、徐飞忙制止:“你也不能马上回去,这些东西一顿吃完多可惜。”
有叶榆在, 他们完全相信叶榆有多少能干多少,肚子里像是有个无底洞。
“是可惜。”叶榆还以为今晚的黄瓜能够换这么多肉菜呢。
花菲菲听话把熏鱼和烤麸收了起来,但还是留下半只酱鸭,说是让大家伙尝尝鲜,并强调,叶榆是看在柴火上加入而不是黄瓜,她才不喜欢吃什么料都没的黄瓜呢!
“对对对。”
叶榆可不管柴火还是黄瓜,有肉吃就美滋滋,酱鸭皮黑肉嫩,因用酱油卤水浸过,咸中带鲜,腌制的非常入味,不说肉,骨头她也能咔嚓咔嚓啃下去。
“好吃!”
花菲菲见自己一拳打在棉花上,“……”,啊啊啊,气死她啦啦啦——
哼,我抢抢抢。
韩景也吃的跟个二傻子一样,唯有徐飞想的多了点,在家一年顶破天吃十次以上的肉,来知青点天天吃肉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在过年呢,这未免也太奢侈。
不想了,再不抢没了,傻子才拒绝吃肉!
吃过饭,叶榆拎着红薯玉米去磨面,他们一个人的口粮也没多少,四个人要磨的粮食加起来她一只手都能提溜起来。
韩景、徐飞见帮不上忙,还是赘在后面,花菲菲实在爱莫能助。
只是在遇见人的时候,两人不免有点尴尬,全部的活都让一女同志全干了,韩景羞愧的耳朵尖发红。
这倒不是叶榆非要抢着干活,主要因忙了一天的这两人身体运动量已经太超,提着袋子手都是抖的,让他们抬粮食笨重地一步步挪,还不如她一个人拎。
速度更快,也更节省时间。
大队长家住在西面环山下山坡处,这里因距离山脚两条溪汇合之处不远,相对比较潮一点,但在北方还过得去,因地势平坦,不止他们一家住在这里,各家各户宅基地面积都挺大,自带宽敞大院。
石磨摆在队长家院子正中间。
这年头,麦子、大米、红薯、大豆等粮食晒干后往往都需要磨一部分,村里不止大队长一家有石磨,村社里也有,比这更大更笨重,往往需要用驴来拉磨,百来斤粮食量太少,用不着那个。
大队家的是小型的人力牵磨,石磨共重一百来斤,牵磨时一人推拉,一人往磨眼里下料,两人合作最快。
韩景和徐飞总算觉得他们总算有一点用武之地。
他们仨到时,大队长还在忙队里的事没回来,大队长的媳妇儿接待的他们。
大队长的媳妇儿姓禾,村里人多叫她禾嫂子,禾嫂子长得很有福气,圆脸盘子,身材也有点圆润,本来正在骂自家俩泥孩子,一见他们,立刻变脸。
变得超热情。
又是倒热水,又是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使用石磨,很会做人的一个贤内助,指不定她人缘比大队长更好些。
叶榆上手后,推磨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儿便全部完成。
本来这种上门借磨的事情通常一个鸡蛋或一把自家地里种的葱即可付费,但他们地还都没开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