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保国叶卫国虽然过去多次私下吐槽叶榆大魔王,可如今,他们才真正看见真正的叶大魔王,这还是冰山一角。
“昨儿个才学的今个儿又忘了,猪都比你聪明。”
“摇一摇脑子,听一听有没有大海的声音。”
“这一招与蛇缠绕有什么区别?学不会?爬总会了吧?”
“手脚麻利点,长四肢不是让你爬的!”
“痛?憋着!”
“……”
王来娣和叶红军发现,近日,叶保国叶卫国在家啊,完全进化成另一个韩景,洗衣扫地,端茶倒水,把叶榆伺候硬生生伺候成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模样。
但他们也不能骂叶榆这样有什么不好,只因叶保国兄弟那见一个心甘情愿,若是碰见韩景马胜男几个,更上一层楼。
他俩都不得不怀疑,叶榆究竟给他们喝了什么迷魂汤。
叶卫国扯着喉咙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真爸爸·叶红军:
……那我走?
让叶红军更想不到的是,叶榆他们竟然还能舞到机械厂来,而且值班的厂主任还亲自热情地招待他们,送来他们一些边边角角的零件,后来连在家属楼的厂长副厂长都来了,他们夸叶红军养了个好女儿,说他们父女是,“虎父无犬女啊”。
若不是现在知青回城管理实在严格,他们作为国内数一数二国营机械厂不好破例,还真想召叶榆韩景当工人,潜力无限。
在机械厂干了大半辈子技术活的叶红军,也是头一次当着那多同事的面被最高厂领导夸,还是因为自己的女儿。
叶红军也是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女儿竟然在机械上很有天分,他不由后悔了,这样天分在乡下能学到什么东西。
叶榆:
……真不是天才,能够懂得多主要因未来科技更发达,现在国营厂兢兢业业搞研究的大牛们才是真正厉害。
叶红军把自己多年知识和经验都教给叶榆,叶榆竟然也能飞快领悟,尤其是动手能力,有的竟然短时间内超过老师傅。
这让叶红军更加惊喜,也开始陷入反思,一直以来是不是陷入“儿子继承衣钵、女儿嫁人”的主流误区。
叶保国叶卫国在这些方面都没啥用,他们家最厉害的还是要属三丫叶榆,不管干什么,行行出状元。
这一下子,在王来娣因受到过年七大姑八大姨念叨影响而担忧叶榆未来婚姻问题时,叶红军竟会回她不要瞎着急。
叶榆现在过得比大多数人都不错,随随便便嫁了个糟心人家那才更糟心,要嫁嫁个对她真正好的,否则在家或者招个上门女婿,他们叶家又不是养不起一个女儿,再说,叶榆现在自己一个人过得也不错。
受到来自队友的背刺的王来娣:……行行行,她也不管了,下次有人再说把耳朵堵住。
叶红军还给叶榆亲自去废品收购站淘了不少的理工类书籍,希望她在乡下也不要浪费天赋,好好学习,现在规矩严不能回城,不代表以后没有机会。
被砸一堆书的叶榆:
……我真的只是个野路子啊!
比起被力学热学电学理论和公式塞满脑子,叶榆更喜欢玩机械成品,最感兴趣的包括数码产品和飞行器。
把这些书又转给韩景,这种热血沸腾的理想还是由真正年轻人去创造,加油,早研究出来早享受。
在这样一日不落的高强度训练下,到了元宵节,韩景已经把一整套108个动作学完,但连起来还不行,中间得休息个十几二十次,不过这个得靠他自己练习进步。
叶卫国和马胜男则学了二分之一左右,前者学的更多是手上动作,后者则以腿上动作为主,他们若是这一年时间能把这二分之一练熟练透练流畅,也不错了。
至于剩下三个拖后腿的,三分之一或者不到三分之一。
这里指名道姓叶保国。
偏偏叶保国对自己挺满意的,别的不说,当院里有人指着他鼻子说他不如叶卫国时,他已经能够诸多方面吊打他们。
至于加不加体训队,他在一次与叶卫国的对话中不小心透露心声,对于体训生活和乒乓球都没兴趣。
他也不是没有过热血冲动,但往往只有不超过一天的冲动,清醒后又只想躺着。
再读一年半书,等高中毕业了,下乡寻三姐或找个相对清闲的工作,也这么不咸不淡的混着。
韩景几个十分不理解这种生活,或者说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没几人能理解,可能只有少数老油条职工能够理解。
“小小年纪,少走了很多弯路啊。”
叶榆能理解,但得有网加上美食才行,或者说美食、小说、漫画、音乐、游戏,不然也未免太无聊了。
“……”
比叶保国这样的梦想,韩景他们更不理解的是叶榆为什么竟然能共情这个,并没有像其他兄姐一样,催着弟弟奋发向上,她和叶保国一样佛系。
叶家三姐弟,各有各的离谱。
不知不觉,元宵节过了,也就到了返程的最后截止日。
像是叶春生不恋家的知青正月初几早走了,叶家那边忙于跟叶宝丫所嫁亲家添堵扯皮也没空管她,有叶榆这个狗头军师,叶宝丫在孙世忠家上蹿下跳,孙家鸡飞狗跳,这不过春节嘛,挺热闹的。
剩下的知青再不返程,知青办的人就会上门,押着他们遣返。
刚认识不久的高新亮三人去坐火车,叶榆与韩景却能搭一趟顺风车,委托往返于燕京市和冀北县城机械厂的一辆卡车把手扶拖拉机与一些零件一并捎带过去。
只是因座位不够,叶榆和韩景不得不坐的车斗后面,一路上的坑坑洼洼,那可是真的能让人上下翻飞。
好在四面透风,只要不摔出去,晕车呕吐的概率很小。
比游乐园蹦蹦床都刺激。
叶榆不握住任何东西,被弹起来每次也能稳稳落在座位上,韩景看见觉得特别神奇,这完全违背物理力学定律啊。
他是对的。
但凡违背物理学定律的升落,都是叶榆在空间炫技,主要是为了锻炼异能,韩景还不懂眼睛会欺骗人。
卡车一路开到平泉镇。
镇上出现陌生的大卡车,引发很多人的好奇围观,看见卡车在平泉公社停下来,两个年轻人把车上的拖拉机卸下来。
???
一打听,得知王家沟知青为王家沟生产队申请来一台二手拖拉机,镇上居民还好说,其他生产队的人不免羡慕得眼红,尤其是没有拖拉机的生产队。
“!!!”
“先是赞美的文章登报,紧接着又是拖拉机,王家沟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啊?”
“怎么什么好事都让他们得了呢!”
“这俩知青长得真精神,咱队上的知青怎么比不过他们?”
“得了吧,你们一来就联合全村人欺负那些外来小伙子小姑娘,还和人家打了一架,都闹到镇上红十字院,人家凭什么要帮你们又是写文章又是搞拖拉机,吃撑了吗?”
“……”
连公社的社长副社长他们也被惊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往远一点想,这样的知青是他们公社的。
当然,还有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这拖拉机是不是太小了啊?”
第73章 两军对垒
的确, 同样是二手,这台拖拉机比红旗大队的拖拉机小了不止一圈。
尤其是机头。
韩景解释:“手扶拖拉机结构简单、功率较小、耗燃油少,它现在的主要作用是播种与耕地, 更适合小型耕地, 与王家沟生产队所处的环境也更适配。”
并建议:“平泉公社现在属于冀北省, 而第一拖拉机厂在冀南省,公社可以尝试与第一拖拉机厂联系, 看看能不能申请更多小型手扶拖拉机, 更替的二手也行。”
公社长听得眼睛一亮。
他们在公社待了挺长时间的,主要是公社社长拉着韩景的手聊了很久。
两人畅聊虚构着美好的未来, 关于韩景最感兴趣得农业机械化。
叶榆并不想给人泼冷水, 但当韩景终于记得办公室还多了一个人,他问她,她还是诚实回答:“十年内很难。”
“为什么?”
叶榆:
“生产力不匹配。”
平泉公社的土地资源有上限,农业机械由国家宏观调控,资源肯定优先紧着粮食生产产地,如东北、平原地区、热带地区等, 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除非拖拉机生产跟上来, 这个七十年代末应该没有问题,或者平泉公社土地有更高产量, 杂交小麦九十年代才搞出来,或者有其它生产经济。
因此,哪怕是二手手扶拖拉机,平泉公社恐怕也申请不下来,王家沟能够申请到,跟韩景他们的背景和徐飞搞出的名声有关,属于个别特殊情况。
当然, 平泉公社可以以公社的名义购买,但购买的价格……公社不一定承担的起,分摊到每个生产队头上,生产队挣钱本来不易,队员们肯定不同意。
听此,其他人的热意终有衰减,至少没这么上头。
但难不意味着没希望,而这个时代的人最缺的就不是干劲儿。
公社社长还是会向上申请,但考虑到最后结果,哪怕失败也不失望,更不会因此而迁怒提出这个建议的韩景。
这并不是叶榆危言耸听。
乡下流言传的很快,今天平泉公社才向上申请农业机械,明天各大生产队敢期待下个月的拖拉机,这种希望一但落空,哪怕干部们知道原因,生产队的队员们不一定不抱怨,涉及到利益的时候,肯定有人恶意揣测为什么王家沟能够申请下来拖拉机。
韩景心是好的,可有时候,创业建设不能单纯靠一颗心。
叶榆其实也不懂创业,但看见过诸多人性,斗米恩升米仇。
午饭在公社吃的。
现在春节刚过去不久,公社的粮食储物还相对丰富,请国营饭店的厨子炒了土豆肉丝,又有白菜粉条、冬瓜豆腐汤两个素菜,主食是高粱红薯馍馍。
其它分配还好说,叶榆把剩下的高粱红薯馍馍都包圆了,并没有让再煮,这不是请客,相当于公共食堂。
韩景偷偷地看了叶榆。
叶榆敲了桌子四下,意思是差不多四分饱,她食量上限很高,胃撑坏也可以很快恢复,但下限其实也不低。
有传言,普通人三天不喝水会渴死,这个的确会危及生命,但七天不吃饭饿死,人类承受力可能比想象中强,逼到极限,普通人能够坚持半个月至一个月,才会器官慢慢衰竭至死,甚至更久。
异能者器官自我修复力更强,坚持三个月乃至半年的都有,精神往往比身体更先崩溃,很多人都是自杀而死,像现在能吃个四分饱在末世已经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不要问叶榆为什么知道这些在和平年代没什么卵用的数据,问一问现在的人,经历过饥荒的他们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