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社长他们算是见识到叶知青的食量,这个在之前他们已有听过风声,毕竟叶榆他们属于国营饭店的“大客户”,饭店厨艺还因此而登过报,他们每次都被热情款待。
吃完饭后,叶榆和韩景又去了一趟国营商店,趁着过年尾巴有些年货还不用票,买了许多吃的和一些用的。
然后两人开着拖拉机回村。
他们这次的路线和平时回村不大一样,走的是红旗村大拖拉机经过的路,这样能够大幅度减少拖拉机无法行驶的山路。
虽然叶榆一个人扛也不是不行,但这多多少少有点过于离谱,而且不能用空间瞬移,一个人双手举个拖拉机真的很傻。
但上路没多久叶榆就后悔了,主要是这拖拉机噪音太大,耳朵塞棉花都堵不住那种,油烟也很重,味道难闻。
“以后都让你开!”
叶榆的拖拉机驾照并不是为了开拖拉机,而是顺便把机动车驾驶证拿到手,越早考,费时越短。
“好。”
韩景想不明白,当拖拉机手是多么光荣的事情,而且拖拉机通常不用下地能拿满工分,为什么叶榆会这么嫌弃。
还未到第一个目的地,远远地看见红旗大队路口那里乌泱泱齐聚好多人。
有红旗村的丁队长以及红旗村村民,也有王家沟王队长以及王家沟村民,还有其他大队围观热闹的。
只能说消息传的很快。
虽然今天镇上没有王家沟的人,但有其他村其他队的,这个时候的吃瓜群众不单单纯吃瓜,哪怕与他们利益不沾边,他们从中也得不到任何好处,仍然有人不嫌辛苦花两个小时跑去王家沟帮忙通知。
可能也和过年太闲了有关,躺了十几二十天,总想要动动筋骨。
得到消息,王家沟的人当然是不可置信,他们竟然也能够拥有拖拉机了?
上到花甲之年,下到三岁半小朋友,但凡能走动的,除了南山的护林员,一个个全部出发,往红旗大队这边赶。
到了红旗大队,红旗大队的村民远远一望,还以为是有人干架上门了呢。
的确,时下村与村间的矛盾也不少,尤其是涉及水源、鱼资源、土地资源、嫁娶等,全村干架并不稀罕事,往往哪怕举报上去了,也是各打五十大板,以协商处理为主。
破四旧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缺陷,但就推祠堂散宗族来说,以当前的情况环境来说,也不是全无好处。
立刻有队员上报丁队长。
丁队长短短几分钟内汇集几十名壮汉,手拿着棍棒锄头类的武器在村口处蹲着,还有更多的村民退居二线助阵呐喊。
王家沟人:
“???”
丁队长也很快发现不对劲,因为来的人群里头,冲在最前面的不是青年壮汉,反而是十岁左右的娃娃。
有七八十老人豁出命为大队争取利益的,饥荒那三年就是,上头来收粮,他们村的老人齐刷刷躺在村口,大有要收粮,从从他们身上踏过的气势。
但从来没见过推小孩出来的。
他们这棍啊棒啊,甚至于还有柴刀,倒把王家沟小孩儿吓一大跳,开始往回跑,一边跑一边惨叫,“杀人啦!杀人啦!”
叫的最欢那几个正是王狗剩家里,因为里面还夹着几句“救大海二猫”的声音,大的嘶吼,小的啥都不懂,以为发生什么坏事,引起哭声闹声一片。
有的甚至吼出几个转调来,山歌都没有他们叫得好听。
红旗队村民:
“……”
谁杀人啊!
双方队长终于碰面。
一交谈,才知这事有多乌龙,从惨叫声变为了欢笑声。
王家沟哭吼最厉害的王小溪,被丁队长打了两下屁股,再塞进一把花生,这小子行啊,耳朵都给他震聋了。
对于王家沟人齐聚红旗大队的目的,丁队长那是酸了又酸:“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怎么没轮到我们红旗大队呢?”
瞧瞧他们这建国后才改的名字,多喜庆啊,多根正苗红啊!
王队长平时一向比较严肃,此刻也是眉眼皆染上喜色,他回答:“都是叶知青韩知青他们的功劳。”
丁队长更心塞了。
其实他们队里的知青也不能说差,尤其是春节前后,他们红旗队也登过两次报纸,写出文章之一的赵春娇都没调去镇上,而且留在队里小学当老师。
但和王家沟知青,还是不能比啊,这拖拉机都搞来了。
丁队长比王队长干的时间长,熟人也更多,不说平泉公社,隔壁公社大队长也有问他王家沟情况的,大家都恨不得把王家沟的知青抢回自己村,不管哪一个都行啊。
王队长又谦虚回:“听说只是台小拖拉机,比不上你们队的。”
这倒是。
丁队长的心稍微平衡了那么一丢丢。
正因为以上原因,当叶榆韩景到时,才会见到这么多迎接他们的人。
徐飞混在其中不断挥手,韩景跳下手和他来了个热情拥抱,叶榆也伸出手,和徐飞击了个掌。
“真的是拖拉机!”
小孩们围着拖拉机又蹦又跳,哪怕伸手摸一摸车轮胎,或者蹭一蹭车轱辘,对他们都是特别兴奋的事情。
韩景也是宠小孩的,准备把这些娃一个个提溜上车,被大婶大爷阻止,“小孩子没轻没重,车玩坏了怎么行?”
“……”
这又不是玻璃玩具。
从这里也能看出,村民们对于拖拉机的重视和珍惜。
热闹过后,大队长再次慎重感谢韩景叶榆他们为村里带来了拖拉机。
叶榆说自己没帮什么忙。
韩景也回答这没什么,国家能够批准,这也是对王家沟的看重,他们一定要把生产建设搞的更好,才不愧对国家的信任。
演讲能力再次上线。
一番热血沸腾话语讲下来,围观的群众纷纷鼓掌。
人群里的徐飞刚和韩景、叶榆没聊几句,看见这名场面,赶紧掏出笔记本记录下来,他就差成为见证生产队知青的现场记者,文笔文风都进步明显。
第74章 众拾柴火
热血过后, 接下来便是商量如何把拖拉机抬回王家沟,因山路车无法行驶,唯一的办法只有纯靠人工苦力。
但这并不是什么难题。
也无需叶榆帮忙, 且不说拖拉机了, 她和韩景的行李都有同村队员抢着去帮扛, 仿佛她多碰一下都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
王家沟的村民本来就一直激动着,在听了韩景的发言后, 更加激情澎湃, 每个人都恨不得加入抬拖拉机的队伍,更何况还有同样被感染的红旗大队村民们主动免费搭手。
甚至到了最后, 王志明不得不以大队队长的身份, 把企图混入年长和年幼队员给一一剔除出去,然后将青壮力十五人为一组,多个小组轮班出动。
有一句俗话这么说:
“众拾柴火焰高。”
250kg手扶拖拉机在很多只手的帮忙下,缓缓升高。
“一、二、三,一、二、三。”
苦力活真的非常适合喊口号,口号真的能带来力量, 徐飞和韩景两个一前一后领唱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 比钢还强……”[1]
前进,前进,前进。
青山绿水间响起质朴嘹亮的歌声,听得人热血澎湃。
叶榆也不免受到感染,劳动人民真的很厉害啊,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可能类比有点过头,但人类的双手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总是能创造奇迹。
她默默为这样一个质朴又热血的场景偷偷拍了几张照片。
是的, 拍照。
但不是相机手机,叶榆空间中留下来的物品基本上都与战斗相关,因此是热.武.器上的全息瞄准镜。
若不是今天这一幕,差点儿忘记有些武器还有这个功能,只是这照片现在也只能透过倍镜看见,要等数字存储类科技设备发明出来,才能够在未来将它们数据提取出来,届时一定非常有年代感。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冬季天黑得本来就早,到了王家沟,月亮星星早挂夜空了。
村民们行动力是真强,村社前平坝上右侧,拖拉机临时大棚都搭建好了,为避免其日晒雨淋,还为其搭建了个防水台,一个实木斜坡方便上下。
平坝上篝火也点燃了。
今晚叶榆、韩景、徐飞他们不用回知青点再开火,顶多回去拿一些储存的肉与菜,晚饭主粮红薯土豆由大队提供,还有一大锅正在热气腾腾的白色豆浆,浓浓豆香味儿,再加点一点点糖,简直绝配!
不止知青们,所有加入抬拖拉机和红旗大队的客人也一样。
叶榆也未料到回王家沟第一顿晚饭竟然是这样的篝火晚会,还挺有意思。
“篝火晚会?”
跟着热闹蹭过来的知青李秀秀对这个词很耳熟,她家乡市里有彝族自治县,过去跟妈妈去赶集,与他们曾打过交道,知道他们的春节与汉族时间不一样,春节晚上还会有连续的篝火聚会,就像篝火节。
而且可能因涉及民族团结问题,对少数民族旧习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强,何况彝字本来也是建国后才取的。
李秀秀还在好奇叶榆为什么知道这个,红旗大队两个男知青闻言,忙问李秀秀关于篝火晚会的事儿。
“……”
李秀秀性格腼腆内敛,平日里的好姐妹赵春娇和花菲菲一样在路上,她在众人好奇的围观目光下不免紧张,牙齿打颤,艰难憋了一句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的话出来。
还是叶榆帮忙补充,毕竟这件事因她而起,未来信息大爆炸,人总是在无知无觉中吸收很多五花八门有用没用的知识:“类似于过去元宵灯节的一种庆祝聚会,人们围着篝火吃吃喝喝、唱歌跳舞、摔跤射箭。”
又再举了几个例子:“除了集体舞蹈,还可以小品相声故事,或者玩一些游戏,诸如击鼓传花、萝卜蹲之类等等。”
篝火晚会重要的不在于节目形式,而重在于热闹的氛围。
没有人不好奇或者曾经好奇山的那边是什么,王家沟人也一样,知青让他们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的一角,这个篝火晚会也挺有意思,有人建议他们也搞一个。
不在形式,只是单纯玩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