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辟珠记_分节阅读_第57节
小说作者:饭卡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860 KB   上传时间:2025-05-12 19:36:44

  杨行简深知这种大型佛寺必须有强有力的供养人,以及四方有钱檀越贡献才能支撑起来,因此寺中拥有各种风景名胜,或是特殊的佛门法宝,都是吸引客源的必要手段。

  昙林在朝为官近四十年,虽未穿上三品紫袍,但风雨飘摇,官场变幻,他能历经三朝不倒,这些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手段绝不能少。

  他们今日因为官员携爱女来访就能免去不许女香客借宿的规矩,想来合适的时机也能拿出来美酒佳肴招待贵客,当然这种事有利于己方,就不用说破了。杨行简打个哈哈,赞扬了几句木樨之香,将这事揭过去了。

  穿过木樨院,经过一条回廊,二僧没有介绍此处壁画,而是加快脚步前行,宝珠随意往壁上一扫,顿时惊奇地咦了一声:“这是?”

  这壁上所绘是“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佛陀弟子目犍连之母因杀生食荤,死后坠入地狱饿鬼道,目连观望地狱,发现母亲忍饥挨饿受苦,以神通力为母送饭,然而饭到口边便烧成焦炭。目连极度痛苦,求助于师父。佛陀教他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为其母亲超度。

  目连依从佛嘱,通过斋僧的办法将母亲喂饱,救她逃出地狱,得以升天。这便是盂兰盆节的来历,明日七月十五,按照佛门惯例,寺庙将举办盛大的法会,借着目连救母的故事让广大信众慷慨解囊斋僧,间接超度自己亡故的亲人。

  目连救母乃是佛教壁画最常见的题材之一,然而这长长一幅图所用技法却前无古人,饶是在宫中见过无数顶尖作品的宝珠也从未见过。

  整幅图几乎看不出轮廓勾线,而是用浓郁饱满的色彩直接塑造饿鬼道的每个形象。地狱中的饿鬼便如同一路上所见到的饥民一般枯萎蜡黄,四肢如杆,腹部鼓胀,表情充满了空洞与绝望。光影浓淡处,饱受饥饿折磨的躯体凹凸感呼之欲出,风格不重写意,全在写实。

  更可怕的是,每个鬼物的眼神都像活的一般,它们的视线随着观赏角度不同缓缓移动,紧紧瞪视着观者。夕阳昏暗的光线照射下,这幅表达地狱景观的作品极具冲击力,狰狞可怖的饿鬼们仿佛要从壁画中扑窜出来,从活人身上啃一口肉。

  站在这样一幅逼真至极的巨型壁画面前,无人不觉畏惧发抖,宝珠感到寒毛直竖,手足冰冷,下意识朝着韦训靠过去。

  韦训微不可查地退了半步,脚步一错,转到宝珠和壁画之间挡住,对她说:“害怕就不要盯着看了,小心夜里做噩梦。”

  宝珠被他提醒,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眼神被壁画牢牢吸住,这幅地狱绘图好像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让人既恐惧,又忍不住一看再看。抬手摸了摸额头,竟然已经渗出一层冷汗。

  杨行简大为惊叹,问:“这幅目连救母难道是画圣真迹?可这颜色好新鲜呐。”

  吴道子成名后就成为御用宫廷画师,宫中留有他的大量作品,宝珠见过很多,她颤声说:“吴生擅长的是兰叶描,所谓‘吴带当风’,最注重轮廓勾线,这可跟他的手法截然不同。”

  二僧本不欲介绍这幅壁画,但被杨氏父女问到脸上,这少女开口便是懂行之人,只能照实回答:“这是吴观澄所绘。”

  杨行简一愣:“画师也姓吴?是画圣后人不成?”

  观云摇摇头:“观澄曾经是我们师弟,如今已经还俗,跟他妻子姓氏改姓吴。”

  杨行简听闻当年吴道子曾在长安景云寺作《地狱变》图,因其阴森凄惨的表现力,使观者腋汗毛耸,长安居民惧怕坠入画中的地狱,一夜间改成食素,东西两市屠夫纷纷改行,而景云寺也因此名声大噪,只可惜天宝之乱时毁于一旦。

  明日就是盂兰盆节,如果蟾光寺拥有这样一幅精妙绝伦的目连救母壁画,必能成为洛阳一绝,为何观山和观云不特别介绍?他猜测或许是因为画师还俗成亲,与曾经的师门形同陌路,才不想多提。

  一名年轻僧人急匆匆地走来,合掌朝众人拜了拜,恭敬地道:“二位师兄,二位檀越,方丈说可以见客了。”

  观山如释重负,连忙说:“咱们赶紧去吧。”

  昙林身为大蟾光寺方丈,理应住在寺内的方丈室,但他所在的地方却独立于整座建筑群外,一座孤零零的高大殿堂矗立于正北方,仅有一条长长的回廊与本寺联通。大殿高逾二十丈,风生户牖,云起梁栋,气韵庄严恢弘。在这样巍峨的佛教建筑衬托下,世人更显得微贱渺小。

  殿中匾额上题了三个篆字——归无常。

  观山道:“佛祖《大般涅槃经》有云: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恩爱和合者,必归于别离;诸行法如是,不应生忧恼。上师日常便在这归无常殿中禅定观想,明心见性。”

  一行人进入回廊,接近大殿时,都闻到了一股隐隐约约的奇怪气味,在香炉焚烧的檀香掩盖之下,混着丝丝缕缕恶臭,使人十分不安。

  韦训闻到这股奇特的味道,皱起眉头。

  十三郎同样起疑,悄声问:“大师兄,佛门净地,怎么会有尸臭味?”

  韦训不答,师兄弟两人提高警惕,一左一右护卫在宝珠身后。

  作者有话说:

  达摩师祖有个叫昙林的弟子,是隋代人。但并非以此为原型,仅仅觉得法号好听才用的。   木樨桂花   供养人投资人

第97章

  入殿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东一西两幅相对的巨型壁画,东边描绘一位绝色美人闭目躺在荒野中,赤身裸体,冶艳丰满,华丽的织锦外袍散落在地,盖住了下半身。

  西边对应的则是一具跟美人姿态完全一致的白骨,枯骨森然离乱,浓云也似的长发已经与骷髅脱离,杂草般混在泥土之中,华美的袍子也肮脏变质,像饥民身上的破布。

  观山双掌合十,语气带着敬畏介绍说:“红颜枯骨,缘起性空,悉归无常。皮相纵然国色,终有一日化骨。这两幅壁画是上师的作品,也是他的佛学观点 。这便是我大蟾光寺最重要的法宝‘九相观’中的第一相‘新死相’和最后一相‘枯骨相’。”

  新死相下题着一首偈:平生颜色倾众生,芳体如眠新死姿。艳花忽尽夏五月,命叶易零秋一时。

  枯骨相下的偈则是:萧疏蔓草遂缠骨,散彼舍斯求难得。守塚芳魂飞夜月,故人塚际泪先红。

  宝珠被红颜枯骨的含义所震撼,半晌后抽离出来,注意到这两幅巨型壁画用的是古典画技,白描淡彩,写意为主。辞世美人的面貌影影绰绰如同雾里看花,身体的细节描绘却非常微妙,丰润的臂膀上戴着镶金嵌宝白玉臂环,柔荑指尖用凤仙花汁染红。

  看到这两处细节,她心中便觉得有些别扭。

  与此同时,大殿中那股掩藏在浓郁檀香下的恶臭越发明显,她和杨行简都忍不住以袖掩鼻。

  归无常殿面积很大,用屏风隔开成前后两个空间,等转到后半部分时,众人才知道那股恶臭从何而来。

  屏风后的架空地板上挖出一个长宽各一丈的旱池,里面铺满石灰,石灰上则躺着一副半白骨化的骷髅,与石灰接触的底面留下了一层干枯皮肉。

  韦训和十三郎都知道枯骨是几乎没有味道的,这股臭气必然是人逐渐腐烂,散发出的尸臭将整座建筑浸染腌渍后留下的。生石灰能够遮盖气味,吸收腐烂的体-液,所残留的浓度才能让人在大殿中逗留,否则原本刺鼻的恶臭只有他们这些盗墓贼能忍受。

  灯幢照耀下,香炉中的檀香气袅袅升起,石灰池旁边坐着两名穿着简朴的僧人,面对这具白骨禅定。

  一个老而干瘦,须眉皆白,有大德高僧之貌;另一个则高大魁梧,威仪庄严,容貌如同佛前狮子,一行人进来时,他睁开眼睛检视来人,双目神光炯炯,两鬓太阳穴高鼓,蒲团旁边放着一根漆成暗红色的德山棒。

  大殿角落里还坐着第三个僧人,但仔细一瞧,只是个真人大小的坐姿塑像。依照寺庙常规,出资营建佛寺的供养人会以壁画或是塑像形式留在寺中作为纪念。

  除了这二真一假三个僧人外,殿内别无其他佛菩萨塑像。观山观云将贵客送到,行礼后告退。

  面对这样荒诞诡异的一幕,宝珠转身就想离开,只因为天生的强烈好奇心,才勉强忍着留下,想弄清楚这里发生了什么。

  杨行简看清那老僧的样貌,忍着嗅觉不适,跪在蒲团上,向他行了下属面见长官的拜首礼。他深知王绥这种高门显宦,就算致仕出家了,依然跟官场有千丝万缕联系,礼节面子要给足。

  “下官见过王侍郎,一别十五年,公别来无恙乎?”

  老僧睁开眼睛,向他还以佛门合掌礼,缓缓地道:“老衲早已遁入空门,方外之人平辈相见,知敬不必再用官场那套繁琐礼仪了。”

  知敬是杨行简的表字,昙林虽然已经七十多岁,见人过目不忘的本领还在。

  武周以来,礼仪上男跪女不跪,宝珠自矜身份,只朝略微叉手一拱,端庄地正襟危坐在蒲团上。

  十三郎合掌礼拜,乖乖在宝珠身边坐下。

  轮到韦训,他一时不坐,先在大殿里溜达了一圈,戳了戳供养人塑像上的胡子,瞧了瞧魁梧僧人身边的德山棒,又仔细查看过石灰池中的尸体,最终在众人注视下闲逛回来,随意盘腿一坐。

  杨行简闭眼叹气,之前千叮万嘱让他在昙林面前守礼,到了跟前依然我行我素,简直让人气炸了肺。之前再怎么套近乎,随从如此目无尊长,算是白费劲了。他只能向昙林告罪,说小仆出身寒微,不懂礼貌。

  昙林微微一笑,宽容地说:“所谓礼教,也不过是人间虚妄的表现,执着于这些,跟执着于皮相那种有形之物一样,都是应当破除的执念和迷惘,放下就好。”

  宝珠道:“大和尚破除迷惘的方式,就是把一个死去的女子剥光了放在这里看着她慢慢腐烂吗?”

  韦训对她直截了当的质问很是欣赏,只略微补充了一句:“池子里那个其实是个男人。”

  到这种地步,杨行简已经不知该如何挽回,只能无可奈何地听着。

  只见昙林点了点头,直言承认:“这便是我破除迷惘,明心见性的方式。禅波罗蜜门云:谓佛为众生贪着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自然除灭贪欲,消尽惑业,得证道果。”

  他指着池中白骨说:“此人生前是寺中僧人,重病垂危时,自愿将身后躯体托付给归无常殿,供进行九相观修行的同门使用。”

  宝珠疑惑地问:“什么是九相?”

  昙林耐心地说:“正如殿上壁画,第一为新死相,第九为枯骨相。中间腐败过程:第二肪胀、第三青瘀、第四血涂、第五脓烂、第六虫食、第七剥裂、第八曝骨,九种不净之观,就是九相。一一观想,便能断除人对肉-体和情欲的执着,不管生前身份高低,男子女子,容貌美丑,死后都是一样的腐烂恶臭,不值得留恋。”

  宝珠本就极聪明,听这老僧循循善诱地解释,心中若有所悟,刚开始的厌恶敌对情绪略微淡去。然而回想刚才所见艳尸壁画,仍然觉得不太舒服。

  杨行简惊异于昙林对佛法的孜孜追求,为了开悟得道,一名出身太原王氏的致仕高官竟然能忍受腐尸荼毒,日日观想,还为此作画,真叫人刮目相看。

  韦训问:“你们用稻米收购饥民尸体,也是做这个用了?他们死的时候,可没自愿烂在这里吧。”

  昙林身边那个魁梧僧人忍耐不住,出言呵斥:“竖子唐突!吾师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你听不懂就罢了,不要不识好歹地乱插嘴!”其声音中气十足,传遍整座大殿。

  韦训笑道:“我就是插嘴,你要来打我吗?”

  那僧人伸手摸到德山棒,起身就要放对,昙林伸出干瘪的手臂,轻轻拦住他:“观川,不要冲动,三毒贪、嗔、痴的嗔字,你始终克服不了啊。”

  被称作观川的僧人一愣,立刻丢下棍棒,重新坐下了。

  昙林看向韦训,微笑着对观川道:“像你观澄师弟,天资卓越的年轻人总是有些傲气的,他不执着于礼,不屈威武,也不盲信,是有慧根灵性的人。”

  韦训不屑一顾地撇了撇嘴。

  观川听见“观澄”二字,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杨行简和宝珠则想:难道昙林口中的观澄,就是那个还俗娶亲的画师吴观澄?都已经还俗了,昙林还这样高看他,是因为那人确实有灵性,还是因为昙林身为丹青妙手,欣赏吴观澄画师的天赋?

  杨行简还记得今日来蟾光寺的目的,请求昙林卜卦批命,昙林也猜到前下属的意图,欣然同意了,请他写下生辰八字。

  杨行简立刻打开算袋,提笔在纸上落下两个八字,第一行属于一位贵人,第二行是自己的。又殷勤恭敬地问询宝珠:“芳歇也想试试吗?”

  宝珠好奇心强,立刻点头,兴致勃勃写下生辰,转头问韦训:“你算不算?我来帮你写。”

  韦训根本不信相面算命那套,照实说:“我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没有生辰八字。”

  十三郎说:“我只知道哪年生的,不知道时日。”两个人都没有写。

  杨行简将纸张交给昙林,他只略微一看,转手交给观川收起来,对杨行简说:“我年老力衰了,明后天把批语给你。”说罢再将韦训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叹息低语道:“观澄也是孤儿。”话语中颇觉遗憾。

  给了八字的人他不认真瞧,没给八字的倒仔细端详,这让杨行简觉得很是费解,心道难不成这青衣小贼福薄命短的相貌偏生前程似锦?

  此时,殿外回廊传来脚步声,紧接着一个年轻僧人绕到屏风后,向昙林施礼一拜,宝珠觉得眼前一亮,原来是入寺时用稻米购尸的漂亮和尚观潮。

  “上师,今日布施出去一石零二斗米。”

  昙林问:“有不当死而死之人吗?”

  观潮一脸愁苦地说:“有一个。”

  昙林道:“等会儿我去看一眼,其他人好生安葬。”

  宝珠问:“什么叫不当死而死之人?”

  昙林回答说:“便是世人所惋惜的死者,如年少者之死,丽人之死,康健者之死。如我这般年老体衰丑陋多病的老东西死了,那只是理所应当的天道而已。只有不当死而死之人,才能使观者感到惋惜。”

  杨行简因为昙林无所忌讳的自嘲震惊,忙说:“上人不必如此。”

  宝珠也呆了:“难道你是在找一具横死的年轻貌美的女尸?像壁画上那样的?”

  观潮道:“不是师父要找,石灰池中那一具就足够我们观想修行用了,是洛阳一位大人物委托师父绘一套新的九相图用以破除心魔,我们不得不找。”

  杨行简暗暗纳罕,以昙林上人的地位,竟然还有人能让他画不得不画的图,可见就算修到五蕴皆空,只要还活着有一口气在,就得受这世道的约束,布施灾民虽然是善举,但果然另有目的。

  韦训听在耳中,心下更是戒备,偷偷瞧了宝珠两眼。要说年轻貌美健康的少女,她是般般符合,这蟾光寺的邪性之处,实在令人警惕。

  观潮汇报完今天的账目,迟迟不愿离开,昙林看出他眼中哀痛,问:“怎么了?”

  观潮走过去跪在昙林面前,含着泪道:“师父,徒儿细算过账,大寮库房中的囤米足够我们用上三个半月,为何不多周济一些给灾民?他们每次向我哀求,我只能厉声拒绝,这太折磨了!”

  昙林深深叹了口气,轻抚摸他的头顶说:“你是最有慈悲心的,但太年轻,还做不到洞悉人性。一具饿殍可供人食用的部分,刚好与一斗米差不多。假如你多给了,就会有人为了换米而故意杀死亲人,只有米与肉等量,才能维持人心不坠入魔道。不要试探人性幽暗之处!”

  老僧深沉的嗓音在殿上回荡,许久没人开口说话。他那双垂垂老矣的眼中有一种洞悉世事,兼且悲悯众生的神色。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0页  当前第5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7/15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唐辟珠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