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21节
小说作者:王冕森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2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1:59:46

  ②《为知照丽皇贵妃前往荣安固伦公主府第当日还宫除派导引跟随及散秩大臣侯施振走带豹尾枪事致内务府》,同治十二年八月十八日,档案号:05-13-002-000825-01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为传知丽皇贵太妃往大公主府去所用引导等人照例派出届期在寿康宫后铁门外预备事》,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档案号:05-13-002-000830-016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为传知丽皇贵太妃往荣安固伦公主府去所用引导等人照例派出届期在寿康宫后铁门预备事》,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档案号:05-13-002-000830-017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清代后宫主位的出身各不相同,所以从其个人角度来看待的宫廷生活也应当有较大区别。单以物质上来说,有的后宫主位自身出自钟鸣鼎食之家,坐拥豪产,朝居高官,生活用度不凡,后宫主位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对她们而言便缺乏吸引力,这样一来,后宫生活的空洞和乏味可能就会相对凸显。反之,对于一些出身普通的后宫主位而言,进入后宫,得享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可能就是她们所汲汲追求的目标。以文宗咸丰帝后宫之中的容嫔为例,容嫔为镶黄旗包衣出身,父亲名为萨尔杭阿,原本在咸安宫官学任六品清语教习,每年的官俸为六十两银子,加上京官双俸以及每年六十斛的俸米折算为银,①每年的官方收入总计有一百五十九两银子,也是其全家的总收入,水平不过小康以上而已。容嫔出生的第二年,其父萨尔杭阿病故,又因族中人丁稀少没有近亲可以依靠,只留下了寡母和容嫔“孤儿寡母”。由于失去了全家的经济来源,容嫔母女只能借住在远亲家里,节衣缩食。佐领将其母作为孀妇上报给旗里,才给予其家每月一两的孀妇钱粮,勉强糊口。②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容嫔没有被选入后宫,而是作为普通人家的子女生活,那么以其家的家境,成年之后如何置办妆奁可能都是问题,而其被选入宫中成为后宫主位之后,至少从物质生活的层面上来讲无须再为生计发愁。这种不同背景、不同情况下对后宫生活的评价差异,也应当受到注意。

  ————————

  ①谨按,清代朝廷所发放的禄米均为陈米,也叫老米,很多人吃不惯这种米,所以大臣领到之后一般都直接转售出去。清代米一石等于二斛,这里是按照道光二十一年定的官价,即一石禄米折一两三钱银子计算的,实际上比市价要低一点。

  ②《为给发镶黄旗原教官萨尔杭阿之妻孀妇骆氏养赡钱粮米石事》,道光十九年八月初三日,档案号:05-08-020-000218-00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下部

  在下部中,以帝系为别,逐一整理清代后宫主位的情况。每一位后宫主位,根据已知的史料信息,分成几方面进行记述。

  其体例如下:

  [简介]如同小传。主要依据《清列朝后妃传稿》《清皇室四谱》《星源集庆》等书整理,并加以现今通过研究史料已经确定的新结论。

  [入宫背景]讨论这位后宫主位入宫的时间、选秀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后宫情况。

  [家族背景]在其家族谱系信息清楚且经过梳理核对的前提下,①讨论其家族的整体历史背景,并且具体地讨论其婚姻圈的情况。②

  [封谥释义]分析其封号、谥号的情况以及对应的满语含义。

  [宫廷生活]略述后宫主位进入宫廷之后的生活情况。

  ——————————

  ①本书中对于满洲姓氏的谱系采取“某系”的命名方式,这种命名方式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为统计基础,将同一个姓氏内明确记载为“同族”(有共同男性祖先)的支系合称为一个“系”,并以其已知最早的始祖名讳进行命名。如“昂果都理巴颜系喜塔腊氏”,即以“昂果都理巴颜”为始祖的数支喜塔腊氏家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一个满洲姓氏内部会有很多个“系”,各“系”之间没有共同男性祖先关系,自然也没有堂亲血缘关系。另有一些满洲姓氏属于稀姓,支系很少,难以命名,只以“某支”进行称呼。至于汉军旗人的姓氏,则基本按照中原人民的传统习惯,称为“某地某氏”。

  ②本书中对于人物出身的门第、家世,采用两套词汇进行描述,特说明如下;第一套词汇是按照官职的高低,将所处的阶层分为三个大的类别。第一大类别为“官员”,特点为出任职官,有品级。其中,官职达到二品以上的称为“高级官员”,三品到五品(或六品)的称为“中级官员”,六品以下的称为“低级官员”。第二大类别为“差事”,也称为“兵丁”,特点是没有出任职官,没有品级,但是在官方衙门当差或者挑补兵缺。即是没有品级,但是领官方给予工资的人群。其中,根据官方所给月收入的不同以区分高低,如“马甲”为每月三两之差事,而“苏拉”为每月一两之差事,高下立见。第三大类别为“白身”,即既没有出任职官也没有在官方当差的普通人家。第二套词汇是按照清代旗人笔记以及口述历史等方面所继承下来的描述方法,将所处的阶级分为三个大的类别。第一大类别为“世家”,凡累世高官或数代有科名、有世爵世职者称为“世家”,其重要特点是进入“世家”之间的婚姻圈。“世家”内部根据情况也有“一等世家”“次等世家”“下层世家”等细分。第二大类别为“官宦人家”,指的是没能形成“世家”地位的官员之家。第三大类别为“兵丁闲散人家”,指的是第一套词汇里的“差事”“兵丁”以及“白身”阶层。这两套词汇在应用上各有利弊。第一套词汇是单纯从品级来看待门第,优点是明白直接,缺点则是过于机械。在清代,对于家门的门第虽然可以从品级进行分析,但过于机械很容易出现错误。如某内阁大学士之子因故不愿出仕,以“白身”或者“生员”身份度过一生,如果机械地看待他的门第,是直接从“高级官员”跌落至“白身”。实际上,这位内阁大学士之子为“世家”的一员,在“世家”婚姻圆内。所以其虽然品级上属于白身,但是其所娶妻子还都是世家之女,其所生之子女也很可能出仕达到高级官员的身份。同时亦需指出的是,第二套词汇的“世家”的词语因没有特别准确、细致之标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质,是其主要缺点。

  [考证]以某位后宫主位相关的具体问题或者事件进行考证。

  [概述]在某些某位后宫主位史料信息比较少的情况下,以概述的形式简单描述已知的情况,以待今后史料继续发掘整理。

第六章 清太祖之前列帝妻妾

  清太祖之前列帝,即后来追封的肇祖原皇帝都督孟特穆、兴祖直皇帝都督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清代官方对于这些追封帝王的记录并不多,虽然有一些明朝或者朝鲜方面的记录,但又难免有道听途说之嫌。谨综合已知的信息整理如下。

第一节 肇祖原皇帝与肇祖原皇后

  肇祖原皇帝都督孟特穆,亦作“猛哥帖木儿”,满文作“mengtemu”①。他是元末的万户,在元末明初之际率部南迁。于永乐三年(1405年),受封为“建州卫都指挥使”。宣德八年(1433年)八月,在与七姓女真的战争中被杀。根据清代官方《玉牒》的说法,肇祖原皇帝都督孟特穆生充善,充善生锡宝齐篇古,锡宝齐篇古生兴祖直皇帝都督福满,兴祖直皇帝都督福满生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生显祖宣皇帝塔克世,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生太祖高皇帝,所以肇祖原皇帝即是清太祖的六世祖。崇德建制之后,追封列祖,都督孟特穆被尊为泽王。顺治五年十一月,被追谥为肇祖原皇帝,其嫡妻则被追谥为肇祖原皇后。

  肇祖原皇后

  [简介]

  肇祖原皇后。姓氏不明。生卒年亦不明。嫁与肇祖原皇帝为嫡妻。崇德元年,以衣冠冢奉安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后改称兴京永陵。②顺

  ——————————

  ①辽宁省档案馆编:《满洲实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上函,第22页。

  ②谨按,兴京永陵原为爱新觉罗氏家族在赫图阿拉尼雅满山岗的祖坟,档案上称为“祖陵”“老陵”“兴京陵”。天命九年(1624年),将景祖、显祖等迁葬到东京辽阳城北之新(转下页)

  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追上尊谥曰肇祖原皇后,奉祀太庙后殿。

  [概述]

  清代官方的皇族谱牒《玉牒》等书均未提及肇祖原皇后的氏族与生平。按照《星源集庆》的说法,肇祖及原皇后曾在天命九年(1624年)四月初一日与兴祖、景祖、显祖等人的尸身一起从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迁葬到东京陵。但是在《满洲实录》中称:“命宗弟铎弼、旺善、贝和齐往祖居呼兰哈达赫图阿拉处移先陵。三人承命,至皇祖考妣及皇后诸陵前用太牢祭毕,乃移诸灵。”满文本中,对“诸灵”记载的比较具体,为“mafa ama cshetc ahuita deote jusc fujisa i giran”①,直译为“祖父、父亲、诸叔父、诸兄、诸弟、诸子、诸福晋之尸”,并未提及肇祖夫妻。后文提到清太祖祭祀诸祖,亦未提及作为远祖的肇祖。故而《清皇室四谱》的作者唐邦治认为肇祖原皇帝与肇祖原皇后之陵均为衣冠冢。②目前的研究也认为肇祖原皇帝和肇祖原皇后之陵为崇德元年所设衣冠冢。③

第二节 兴祖直皇帝与兴祖直皇后

  兴祖直皇帝都督福满,其名满文作“fuman”④,是肇祖原皇帝都督孟特穆的曾孙,太祖高皇帝的曾祖父。他曾任建州左卫都督,所生六子被称为“宁古塔”贝勒,其余事迹则不甚清楚。崇德建制之后,追封列祖,都督福满被尊为庆王。顺治五年十一月,被追谥为兴祖直皇帝,其嫡妻则被追谥为兴祖直皇后。

  兴祖直皇后

  [简介]

  兴祖直皇后,喜塔腊氏,都理吉都督之女。生卒年不明。嫁与兴祖直皇

  ——————————

  (接上页)陵,称为“东京陵”。顺治年间又因东京陵风水不佳,将景祖、显祖等迁回兴京陵,并统一命名为“永陵”。

  ①《满洲实录》卷7,《清实录》,第1册 ,第368—370页。

  ②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33页。

  ③傅波等:《清永陵志》,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④辽宁省档案馆编:《满洲实录》,上函,第24页。

  帝为嫡妻。奉安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后改称兴京永陵。顺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追上尊谥曰兴祖直皇后,奉祀太庙后殿。

  [概述]

  清代官方的皇族谱牒《玉牒》等书均未提及兴祖直皇后的氏族与生平。民间则发现了《永陵喜塔腊氏谱书》等书,可以补充其信息。

  根据《永陵喜塔腊氏谱书》等谱牒记载,兴祖直皇后出身昂果都理巴颜系喜塔腊氏,这也是喜塔腊氏一姓在清代最为知名的一个系。此系的始祖名为昂果都理巴颜,世居尼雅满山地方,其生有七子,形成了七支后裔,兴祖直皇后是其第一子都理金都督之子都理吉都督的女儿,亦即昂果都理巴颜的曾孙女。兴祖直皇后有两位兄弟,年长的名为禅察都督,年轻的名为阿尔图。后来禅察都督的孙女额穆齐嫁给兴祖直皇帝的孙子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即清太祖的生母显祖宣皇后。关于其本家后裔的情况,请参考本章“显祖宣皇后”条。另外,昂果都理巴颜的第五子萨璧图的九世孙女,就是清仁宗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睿皇后。①

  与肇祖原皇帝和肇祖原皇后一样,按照《星源集庆》的说法,兴祖夫妻曾经迁葬到东京陵。但是在《满洲实录》里只提到“祖父”“父亲”等人,②并不包括作为曾祖的兴祖直皇帝,后文提到清太祖祭祀诸祖,亦同样未提及。

第三节 景祖翼皇帝与景祖翼皇后

  景祖翼皇帝觉昌安,亦作“觉昌刚”,满文作“giocangga”③,是兴祖直皇帝都督福满的第四子,太祖高皇帝的祖父。作为“宁古塔”贝勒之一,曾任建州左卫都督。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军所误杀。崇德建制之后,追封列祖,觉昌安被尊为昌王。顺治五年十一月被追谥为景祖翼皇帝,其嫡妻则

  ——————————

  ①此段以及后文显祖宣皇后喜塔腊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永陵喜塔腊氏谱书》,吕萍主编:《佛满洲家谱精选辽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B31—B56;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75册 ,熙彦朱卷履历。

  ②谨按,此处的“祖父”是单数的“mafi”,而不是既可译成“众祖”又可译成“祖先”的复数“mafari”。

  ③辽宁省档案馆编:《满洲实录》,上函,第24页。

  被追谥为景祖翼皇后。

  景祖翼皇后

  [简介]

  景祖翼皇后。姓氏不明。生卒年亦不明。嫁与景祖翼皇帝为嫡妻。原奉安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天命九年四月初一日,移奉东京陵。顺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追上尊谥曰景祖翼皇后,奉祀太庙后殿。顺治十五年(1658年),移奉兴京永陵。

  [概述]

  清代官方的皇族谱牒《玉牒》等书均未提及景祖翼皇后的氏族与生平。按照《星源集庆》的说法,景祖翼皇后在天命九年四月初一日与景祖等人的尸身一起从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迁葬到东京陵。而在《满洲实录》中,虽然汉文本提到的是“皇祖考妣及皇后”,但是后文提到移葬时所用肩舆,开列为:“皇祖考用红幙,中宫皇后用黄,其皇伯父礼敦巴图鲁、皇弟达尔汉巴图鲁、青巴图鲁、宗室弟祜尔哈奇用红。”满文亦同,①并未提及祖母景祖翼皇后和母亲显祖宣皇后。这也是唐邦治在《清皇室四谱》里提出“移葬景祖于东京,不及翼皇后,未详其故”②的由来。也有人认为《满洲实录》中所提到的“诸福晋”即包括景祖翼皇后。目前不知道兴京永陵的景祖翼皇后是否为衣冠冢。

第四节 显祖宣皇帝的妻妾

  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其名满文作“taksi”③,是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的第四子,太祖高皇帝的父亲。他曾任建州左卫指挥使,万历十一年被明军所误杀。崇德建制之后,追封列祖,塔克世被尊为福王。顺治五年十一月,被追谥为显祖宣皇帝,其嫡妻喜塔腊氏则被追谥为显祖宣皇后。

  ——————————

  ①“皇祖考用红幙”满文作“mafa ama giran be fulgiyan kiyoo”,直译为“祖父、父亲的尸用红轿”。可参见《满洲实录》卷7,《清实录》,第1册 ,第369页。

  ②唐邦治:《清皇室四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辑)》,第33页。

  ③辽宁省档案馆编:《满洲实录》,上函,第26页。

  一、显祖宣皇后

  [简介]

  显祖宣皇后,喜塔腊氏,阿古都督之女,名额穆齐,亦作“厄墨气”。嫁与显祖宣皇帝为嫡妻。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第一子弩尔哈齐,即太祖高皇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生第三子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其后又生第四子多罗通达郡王雅尔哈齐及第一女和硕公主。隆庆二年(1568年)崩。原奉安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天命九年四月初一日,移奉东京陵。顺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追上尊谥曰显祖宣皇后,奉祀太庙后殿。顺治十五年,移奉兴京永陵。

  [概述]

  显祖宣皇后出身于昂果都理巴颜系喜塔腊氏,是昂果都理巴颜系第一子都理金都督的曾孙阿古都督的女儿,闺名为“额穆齐”,满文作“emeji”。①在民间史料记载中,显祖宣皇后的本家后代与显祖宣皇后两位姐妹的后代,被作为外戚奉命守护永陵和福陵,其中守护福陵的一支被福陵当地人称呼为“三户赵”。所谓“三户赵”,指的是阿古都督有三子三女,三子为达格、多甘扎亲、派古;三女中第一女嫁伊尔根觉罗氏噶哈,第二女为显祖宣皇后,第三女嫁萨克达氏各书微。②于是太祖的舅舅喜塔腊氏子孙、姨娘伊尔根觉罗氏子孙、姨娘萨克达氏子孙三支后裔就是“三户赵”,“永称国戚姨娘子孙”,在永陵、福陵均有专门给他们的官缺和兵缺,福陵缺为“舅姨子孙章京品级六十五员”“舅姨子孙兵一百名”,均为月俸二两的专缺。③同时,一些研究还指出显祖宣皇后之父阿古都督即是明末女真枭雄王杲,不过这种推测尚缺乏进一步证据。

  昂果都理巴颜系喜塔腊氏是清代喜塔腊氏里谱系最大、实力最强的一系。作为与清代皇室关系最近的一支,阿古都督的后代基本均被留在永陵和福陵看守皇陵,设专缺加以养赡。其他支系则在东北驻防或者从龙入关。

  ——————————

  ①辽宁省档案馆编:《满洲实录》,上函,第37页。

  ②沈阳一宫两陵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沈阳福陵志》,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14-115页。

  ③谨按,“章京品级”和“兵”的实际待遇一样,都是每月二两银子。但是“章京品级”有品级、有顶戴,属于“官员”阶级(虽然品级很低),而“兵”没有品级、没有顶戴,属于“差事”“兵丁”阶级。

  以清初短期的社会视角来看,看守皇陵、享受专缺的特殊待遇是比较直截了当的优待形式。但是从清代整体情况来看,这种特殊待遇实际上也断送了仕途上升迁的道路,使得清中后期喜塔腊氏出身的重要大臣都不是留守皇陵的支系,这应该是当初设置“舅姨”勋戚待遇所未料到的。①

  另外,显祖宣皇后在兴京永陵是否为衣冠冢,见前文景祖翼皇后条。

  二、显祖继妃

  [简介]

  显祖继妃,哈达纳喇氏,哈达汗万养女,名恳哲。在显祖宣皇后之后嫁与显祖宣皇帝为继室,待太祖兄弟凉薄,导致万历五年(1577年)太祖与显祖分居。万历十年(1582年),生第五子多罗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其后不明。②

  [概述]

  显祖继妃姓哈达纳喇氏,出身“乌哈国主系纳喇氏”③,是哈达国国主万所养的族女。哈达国主“万”之名亦作“完”,继妃本名“恳哲”,一作“啃姐”,满文作“kenjc”,见于《满洲实录》。④万至少生有六子,依次为诂鲁伸、扈尔汉、萨穆哈图、旺锡、康古鲁、孟格布禄,他们是显祖继妃的养兄弟。后来成为太祖庶妃的阿敏哲哲是扈尔汉的女儿,也就是显祖继妃的养侄女。⑤后来哈达国被灭之后,万的后代也被编入八旗,主要分布在镶黄旗满洲和镶蓝旗满洲。

  另外,虽然血缘关系十分遥远,但是太祖继妃乌喇纳喇氏是纳齐布禄的八世孙女,太宗继妃乌喇纳喇氏是纳齐布禄的七世孙女,世宗雍正帝的孝敬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4页  当前第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