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38节
小说作者:王冕森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2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1:59:46

  宜妃家族的祖先阿凯在国初归来,被编入包衣旗籍。其子名为安塔穆,仕至盛京佐领,并曾受太宗之委托抚养宗室遗孤,由此可知其家族在当时已经受到宫廷的宠信。安塔穆之子名为三官保,仕至盛京工部侍郎兼盛京内务府佐领掌盛京内务府关防印,实际上即是盛京内务府的负责人。①三官保已知的两位女儿均被圣祖收入后宫,年长的一位闺名为布音珠,封为贵人,年幼的一位闺名为纳兰珠,即是宜妃。宜妃之兄弟及堂兄弟有仕至副都统的道保,仕至佐领的多普库、特普库,仕至郎中的鄂普库以及仕至司库的他普库,其中鄂普库的两个女儿,一位嫁给裕王府三等侍卫广贵,他是圣祖之兄和硕裕宪亲王福全之孙;另一位嫁给谦郡王府的闲散宗室纳穆善。根据档案记载,三官保之妻在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去世,②她是否宜妃以及贵人郭络罗氏的生母则不得而知。

  目前,通过对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进行整理,已经发现宜妃及其胞姊贵人郭络罗氏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的档案。在档案中,明确记载其为“拖尔弼管领盛京佐领三官保之女”③。所谓“拖尔弼管领”,即正黄旗包衣第一参领第一管领,由此可知宜妃家族原本为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是否为辛者库人则不得而知。其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时,三官保之子鄂普库向圣祖呈奏称:“受主子殊恩,令我父三官保出旗,故将我任为将军衙门笔帖式。”④由此可知,宜妃家族在康熙二十六年被抬旗,应该是抬入镶黄旗满洲。⑤这可

  ——————————

  ①谨按,盛京内务府形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在此之前,盛京内务府事务实际上是由盛京包衣佐领处理。盛京包衣佐领惯例由京旗内务府派出,属于京旗包衣缺,共有三缺,即镶黄、正黄、正白每旗一缺,并以其中一人“掌关防”,实际上即是盛京内务府事务的领衔人。宜妃家族的安塔穆、三官保、特普库均曾出任盛京包衣佐领之职。相关内容可参见停永功、关嘉录:《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述略》,《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②《奏销档》,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十九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奏销档》,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谨按,虽然内务府《奏销档》中记载三官保家族在康熙二十六年抬旗,但是根据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三官保之子特布库后来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又出任盛京镶黄旗包衣佐领。盛京包衣佐领缺为京旗包衣缺,如果三官保家族确已抬旗,似乎不方便补任此缺。对于这种情况,尚无合理解释。总而言之,目前已知的是,在世宗雍正帝即位清查诸母妃本家时,三官保家族似已不在包衣旗分之内。

  能亦是后来修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时将其家族记为“镶黄旗人”之原因。①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奏销档》记载,康熙十六年正月,圣祖挑选了一批内务府秀女,这次挑选实际是对康熙十五年十二月挑选的延续,当时已经有二十三位内务府秀女被记名。正月二十日,六十二位秀女入宫参加挑选,圣祖从中选出两位记名。②二十一日,二十五位内务府记名秀女加上从盛京和乡屯送来的几位秀女一起入宫参加挑选,圣祖从中选出九位入宫。根据后续档案记载,这九位秀女在正月二十六日入宫。③其中,宜妃即是从盛京送来的秀女之一,亦是最终中选的九位秀女之一。宜妃的秀女档案为:“盛京佐领三官保之女纳兰珠。十八岁。满洲。”④

  宜妃入宫之后,是否充任过官女子,是在何时、以何情况被圣祖收为后宫主位,目前尚不清楚。康熙十六年,宜妃作为第一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封为嫔位,在上谕中排在七嫔的第六位,此时距离其入宫只有四个月。康熙二十年,有四位嫔被晋封为妃,宜妃即列为四妃的第二位。在此前后,宜妃共为圣祖生育三子,其中第一子允祺序齿为五阿哥,第二子允禟序齿为九阿哥,第三子允禌序齿为十一阿哥。康熙朝中后期,宜妃居住在翊坤宫,曾经抚养过数位皇子、公主。由此可知,宜妃在当时的后宫中,有着相当之地位。

  根据《永宪录》记载:“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顾最深。”⑤由于圣祖对宜妃比较宠爱,所以宜妃在行事上可能亦有些骄纵。根据世宗的说法,在圣祖崩逝之后,“宜妃母妃,用人扶腋可以行走,则应与众母妃一同行礼,或步履艰难,随处可以举哀。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

  —————————

  ①此段郭络罗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郭络罗氏家谱家传并老八旗通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萧奭:《永宪录》,第87页。

  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皇考未登梓宫前,仓猝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①故而被世宗申斥。

  世宗即位之后,允许圣祖位下生有成年皇子的后宫主位出宫,“各随其子归养府邸”②。故而,宜妃移居至其第一子和硕恒温亲王允祺之府邸,③在那里度过晚年,于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逝,享年七十四岁。

  [封谥释义]

  宜妃的封号为“宜”,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i”④。至宜妃薨逝之后的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宜妃之封号重新意译作“giyangga”⑤,意为“有理的”。

  [考证•姊妹]

  在以往研究中,一般均称盛京佐领三官保有两位女儿入宫,其中姐姐封为宜妃,妹妹封为贵人。但是,目前经过考证,宜妃应为贵人郭络罗氏之胞妹。

  清代官方所修的《玉牒》中,宜妃与贵人郭络罗氏均只被记为“三官保之女”,并未说明谁为姊、谁为妹。民国初年张采田所著《清列朝后妃传稿》中,亦只称:“贵人郭络罗氏,三官保女,生皇子允䄔,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正文及所引史料均未提及长幼问题。⑥最先提出长幼次序者,是唐邦治所著《清皇室四谱》,其称:“贵人郭啰罗氏,宜妃之妹,康熙十八年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二十二年生皇子允䄔。”⑦其后的《清史稿》亦因循唐氏之说法,称贵人郭络罗氏为宜妃之妹。

  但是,正如唐氏在《清皇室四谱》前言中所称:“惟后妃生卒,玉牒不载,故不能悉详。”⑧既然如此,唐氏得出贵人郭络罗氏为宜妃之妹的结论,是否

  ——————————

  ①《国朝宫史》卷3,上册,第17页。

  ②《世宗宪皇帝实录》卷40,雍正四年正月戊戌条,《清实录》,第7册 ,第593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209、210页。

  ④《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传上,民国绿樱花馆刻本,第101页a、b。、

  ⑦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辑)》,第63页。

  ⑧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辑)》,第2、3页。

  有可靠之根据,值得探讨。

  目前,通过对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的整理,已知三官保两女之中,姐姐布音珠在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以二十五岁寡妇之身份被选入宫中,妹妹纳兰珠在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以十八岁秀女之身份被选入宫中。而根据圣祖《御制文集》所收康熙十六年诏封七嫔之上谕,所属日期为“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①,当时布音珠尚未参选。由此可知,宜妃应为贵人郭络罗氏之胞妹。

  四、端嫔

  [简介]

  圣祖端嫔,正黄旗包衣董氏(董佳氏),员外郎董德启之女,名乌鼐。康熙二年九月初六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九月二十日入宫,属格格级。原服缎疋数不明。康熙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晋升为服十二匹缎。康熙十年三月初九日,生第二女。同年,晋封为小福晋级。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封为端嫔。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侍郎杨正中为使,册封为端嫔。康熙五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薨。同年九月初九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圣祖端嫔出身抚顺董氏,是入旗的汉人,其入旗的始祖名为董文选,在清初被编入包衣旗籍,是正黄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二旗鼓佐领下人。董氏家族从国初就担任旗鼓佐领一职,董文选之玄孙董德贵,以包衣佐领从征,因功封为二等轻车都尉,使家族跻身军功世家之行列。董德贵之子董殿邦承袭爵位后,仕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又跻身高级官员之行列。端嫔之父名为董德启,其名亦作“董达齐”,是董德贵的叔父,仕至会计司员外郎,在康熙十八年十月去世,②是内务府的中级官员。③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康熙二年九月初六和初九两日,孝庄

  ————————————

  ①《康熙帝御制文集》,第123、124页。

  ②《口奏绿头牌红白本档案》,康熙十八年十月十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此段董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M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文皇后共选看了三十位内务府秀女,从中选中三位,并传旨:“著员外郎裕祺将此三位女子于九月二十日辰时交予图克善乳母,送进汗处。”①这三位秀女入宫之后,在十月初五日,其中一位因嗓音不好而被送出宫廷,其余两位则均被给予“扫炕女子”之等级。②她们分别是“董德贵佐领董德启之女乌鼐”以及“阿明阿佐领格勒之女格兰珠”,③其中前者即是端嫔。端嫔入宫之后,是在何时、以何情况被圣祖收为后宫主位,目前均不清楚。

  康熙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孝庄文皇后下达旨意,增加圣祖位下诸位庶妃的服级疋数。其中,除已经生育子女的荣妃和庶妃张氏分别升为服二十匹缎和服十八匹缎之外,还有五位格格升为服十二匹缎,其中即有端嫔以及与她同日入宫的格兰珠。

  康熙十年三月,端嫔为圣祖生下第二女,其位分等级亦晋升为小福晋,是当时圣祖位下的四位小福晋之一,④位分等级在储秀宫格格以及新入宫的六位外八旗格格之下。康熙十二年,端嫔所生之女夭折,其后端嫔亦未能再生育子女。

  康熙十六年,端嫔作为第一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封为嫔位,在上谕中排在七嫔的第三位。康熙二十年,有四位嫔被晋封为妃,端嫔却未在其列。其后,端嫔在嫔位上度过四十余年,于康熙五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薨逝。内务府在处理其丧仪时,基本因循了僖嫔之旧例。⑤

  [封谥释义]

  端嫔的封号为“端”。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duwan”⑥。至端嫔薨逝之后的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端嫔之封号重新意

  ——————————

  ①《绿头牌档》,康熙二年七月初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口奏档案》,康熙二年十月十五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档案》,康熙二年九月初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谨按,在《奏销档》中,提及端嫔名讳的有数次,其中有一两次将其闺名写为“二姐”,其实是因当时选中的三位秀女闺名串写之误。

  ④《口奏绿头牌及白头本档案》,康熙十年七月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五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⑥《奏销档》,康熙二十年十月三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译作“tob”①,意为“端正”。

  五、僖嫔

  [简介]

  圣祖僖嫔,赫舍里氏,赉山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封为僖嫔。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内阁学士李天馥为使,册封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十一日薨。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概述]

  在《星源集庆》等史料中,均指出圣祖僖嫔为“赫舍里氏,赉山之女”。由于赉山本身没有官职,或者因故并未记录其官职,故而目前尚不清楚赉山的具体身份、谱系以及旗分,亦因此无法确定僖嫔入宫的时间及情况,尚均有待进一步发掘资料。

  康熙十六年,僖嫔作为第一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封为嫔位,在上谕中排在七嫔的末位。根据《实录》《奏销档》等官书或档案,七嫔之排序为安嫔、敬嫔、端嫔、荣嫔、惠嫔、宜嫔、僖嫔,目前认为,此七嫔之排序有其特殊的规律。其中,安嫔和敬嫔均为康熙十年入宫的六位外八旗格格之一,她们出身外八旗世家,入宫之后即享受福晋级待遇,与其余几位身份迥异,故而居首。端嫔、荣嫔、惠嫔、宜嫔、僖嫔五位之中,已知前四位均为内务府包衣旗籍出身,端嫔在康熙二年入宫,荣嫔和惠嫔约在康熙五年入宫,宜嫔康熙十六年入宫。由此推断,其排序很可能是以年纪长幼或入宫先后为依据。如果这种推断成立,则居于末位的僖嫔很可能与宜妃一样,同为康熙十六年入宫的内务府秀女。②

  康熙二十年,有四位嫔被晋封为妃,僖嫔未在其列。其后,僖嫔在嫔位上度过二十余年。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四日,首领太监梁九功传达圣祖旨

  ——————————

  ①《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谨按,根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圣祖一共选中九位内务府秀女。圣祖下达旨意,令其中两位内务府秀女入宫时各带家下女子一人,其余七位则无此待遇。此两位内务府秀女,一位即宜妃,另一位则是“拖尔弼管领护军齐锡之妹赉姐,十六岁,满洲”,她可能即是僖嫔赫舍里氏。但是,这种推测仍需进一步发掘史料以证实。

  意,称僖嫔病重,要提前预备棺材。①初六日,僖嫔的病情继续加重,内务府开始为其准备丧仪用品。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嫔位仪仗,内务府即向圣祖建议,在僖嫔丧仪中,暂借一位妃位的仪仗使用。圣祖认可了这个建议,并让他们借用惠妃之仪仗。②最终,僖嫔于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十一日薨逝。

  [封谥释义]

  僖嫔的封号为“僖”。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hi”③。至僖嫔薨逝之后的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僖嫔之封号重新意译作“olhoba”④,意为“谨慎”。

第五节 清圣祖康熙帝的安嫔、敬嫔等六位格格

  一、安嫔

  [简介]

  圣祖安嫔,正蓝旗汉军李氏(李佳氏),宣府总兵官刚阿泰之女。康熙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入宫,称格格,属福晋级。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封为安嫔。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尚书吴正治为使,册封为安嫔。康熙二十八年时仍在嫔位,至康熙三十六年时已不在嫔位。其后不明。

  [家族背景]

  圣祖安嫔出身铁岭李氏,是入旗的汉人,其入旗的始祖名为李永芳,即著名的“抚西额驸”。李永芳原为明代游击,后来归顺清太祖。由于李永芳是第一位归降清廷的明代高级军官,故而得到太祖的特别优待,不仅封为三等子爵位,还将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的第一女嫁给他,称为额驸。其后,汉军肇建,李永芳家族被编入正蓝旗汉军,拥有数个世管佐领,是汉军八旗

  ——————————

  ①《奏销档案》,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奏销档案》,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奏销档》,康熙二十年十月三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内著名的勋旧世家。

  李永芳生有九子和至少一位女儿。九子之中,第一子名为洋阿,仕至吏部尚书;第二子名为李率泰,承袭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爵位,仕至闽浙总督,得谥忠襄;第三子名为刚阿泰,仕至总兵官;第四子名为哈什库,仕至提督;第五子名为巴颜,承袭一等昭信伯爵位和世管佐领,仕至都统;第六子名为瑚图礼,仕至提督;第七子名为瑚拜,娶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孙女郡君为妻,为郡君额驸,仕至提督;第八子名为克胜额,承袭世管佐领,仕至副都统;第九子名为克德,仕至总兵官。已知的一女,嫁给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孙奉恩辅国公翁古为妻。其中,李永芳第三子刚阿泰即是安嫔之父。

  刚阿泰,其名亦作“刚阿岱”,顺治朝时仕至宣府总兵官,在顺治十一年因故革职,安嫔入宫时他已经去世。刚阿泰至少生有三子,分别名为李荣宗、李耀宗和李显宗,其后裔承袭一个世管佐领,属于旗人世家之列。①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在孝诚仁皇后大婚礼之后,宫中再次娶进外八旗秀女,即是在康熙十年时娶进了六位出身外八旗之格格。这六位格格在康熙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入宫,路线为进内左门,入住钟粹宫,②并且享受与储秀宫格格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同样的福晋级待遇,③位分等级在惠妃、荣妃、端嫔等四位小福晋级庶妃之上。虽然档案内没有直接记载六位格格的个人信息,却记录了她们入宫时随行人员之情况,分别为:“镶黄(旗)遏必隆公之跟随女子四位,正黄(旗)左都御史明珠之跟随女子四位,正白(旗)瓦尔达侍卫之跟随女子三位,镶红(旗)参领华善之跟随女子三位,镶红(旗)原任总兵官、以原品行走佟国玺之跟随女子四位,正蓝(旗)六品官李显宗之跟随女子三位。”④此处李显宗家之格格即是安嫔。

  ——————————

  ①此段李氏谱系,整理自《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②《奏销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年六月十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奏销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年六月十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奏销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4页  当前第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