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汴京市井日常_分节阅读_第122节
小说作者:东边小耳朵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559 KB   上传时间:2025-07-09 12:18:52

  元娘悄悄退开,直到归家心情都好得很。

  她想,等哪日徐承儿有空闲了,自己一定要抓着问个仔细,后来到底还发生了何事。

  元娘回到家里后,王婆婆正在蹲下身子挨个看灶房里腌肉和菜的罐子,腌得如何,有没有起花,若有,则要立时补救。

  听见元娘进门的动静,王婆婆头也未抬,只喊道:“回来了?”

  “嗯。”元娘应声,顺势走到王婆婆的身后。

  王婆婆则询问起徐家人如何了。

  “皆忙碌不已,医铺里挤满了人,大都是前些日子受着火波及的,还有不少住在南熏门附近,因棚子简陋,被大雪压塌住处受了伤的人。徐阿翁施药救人,闻声来的百姓多,承儿也帮着治病救人……”陈元娘慢慢答道。

  她说着,神情中尽是钦佩。

  尤其是徐家阿翁,能在这时候做出这样的决断,与往日那个顽劣随性的样子大相径庭。尤其是在看诊的时候,他神情是很严肃的,尽管已经十分削瘦,却眼睛明亮,沉稳睿智,有条不紊地医治病患。

  徐家其他人同样有大善心,若是她们心中不忿,医铺中又岂会如此顺利和乐?

  她是打心眼里敬佩。

  王婆婆又何尝不是,也是喟叹一声,感慨道:“积善之家,能与他们做邻里,实是幸事。”

  王婆婆说着,不免又将心思拐到朝廷上去,“看来汴京的官吏已乱做一团,近来看似事态息,只是假象。朝廷每逢冬日都会拨八千贯给福田院,督促僧侣救济收养贫苦百姓。往岁遇上大雪,常有僧侣沿途寻有需收容的人,今年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朝廷在汴京设立四所福田院,由僧侣代管,除了拨款外,还设立条例,依照福田院收容的人数领取米粮,每年都要依据前一年救济的人数等等,决定僧侣剃度的名额。为此,僧人们几乎都是尽心尽力。

  元娘来汴京数年,对福田院自然也知道的清楚。她当时还和徐承儿感叹过,汴京无愧为天下最为繁盛之地,乡野是见不到这些的,一些州府地方似乎有相似的济慈院,但并没有这般清晰的规矩,大多是划一块地给僧人,让他们自给自足。

  “怪不得,那么多人无处可归。”元娘喃喃,眼中流露出叹惋之意,“今岁遭难的人比往昔又更甚。”

  陈元娘定了定神,踟蹰再三,将王婆婆递来的坛盖放下,抬头道:“过完冬我们家应当还能剩些炭柴,原先供给铺子的腌物又多,吃是吃不完的,如今生意歇了,也卖不出去,不若捐送出去?”

  王婆婆停下动作,转头望元娘,因着眼纹深,目光叫人觉得十分严厉。

  如今米粮炭火的价一日贵过一日,她这一句话不知道舍了多少钱财出去,元娘不免紧张的手心出汗,生怕阿奶责怪。但她并没有因此眼神闪躲,不论阿奶的眼神如何气势迫人,元娘都不避不让地直视着,自己说出的话,自然该静待回答。

  元娘在乡野长大,但在汴京数年耳濡目染,阿奶亲自教导,即便不刻意显露,身上也很有些大家风范,遇事不拘心中如何想,表面却是沉稳恬静。

  王婆婆定定看了她好一会儿,看得元娘汗毛都快竖起了,才开口道:“也好,能救人便是功德。你一会儿清点出有剩的吃食和炭火,我让孙先生送去福田院,他经商多年,行事圆滑,又是汴京的生面孔,做此事最为熨帖。”

  孙先生便是孙令耀爹孙大官人,元娘不及王婆婆眼睛毒辣,但不愚钝,而且她深谙王婆婆的脾性,自然察觉到阿奶似乎对孙大官人过分倚重了。

  不管人前如何客气,阿奶的戒心一直很重,论理不该交代孙大官人一个外人做这些。

  元娘心里称奇,隐约察觉出不对,但出于对阿奶的信赖,她眨了眨眼,把疑惑咽进心底,没有问出口。她顺势提起另一件事,也是一直以来的担忧,“不知官家何时才能重返汴京,胡人赶走了没有。”

  对政事,王婆婆敏锐得可怕,她老神在在,目光望向天蓝的上空,上头又开始纷纷洒洒地落下雪花,她笃定的说,“快了。”

  元娘好奇是怎么看出来的。

  王婆婆继续忙着手上的事,慢悠悠答道:“若是官家出事,想篡位的那个早就昭告天下了,拖到如今也没有动静,便是未出事,而各地勤王的兵马也该来了。

  “等着吧,岳王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说到最后半句,王婆婆的手猛然用力,手中的坛盖碰上坛身,碎成两瓣,她的眼神也骤然冷厉慑人。可惜,她背对着元娘,并未叫元娘瞧清面容,否则,元娘定然能发觉阿奶对岳王的憎恶不同常人。

  元娘觉得天似乎又变冷了些,她搓了搓手,交叠着手藏进袖子里。她往外瞥了瞥,也没见哪漏风呀,心里疑惑,眼见收拾得差不多,主动道:“阿奶,进堂屋暖一暖吧,这天冷得愈发奇怪了。”

  王婆婆不置可否,但确实慢慢站起身。

  祖孙俩往堂屋里去,掀开门帘后,家中其余几人都在里头,各做各的事。其他人不提,陈括苍反正是在看书,他自来手不释卷,勤勉如初。孙令耀虽然偶有发怔,抓耳挠腮,但跟在陈括苍身边,大致是将书看进去了的。

  孙大官人看看自己的儿子,又看看犀郎,眼里的欣慰喜悦就不曾下去过。

  纵然外头寒气袭人,内里点着炭盆,家人凑一块做点活,忌讳着看书的儿郎,只能偶尔凑近,小声耳语,听着炭不时噼里啪啦烧着的声音,元娘觉得心里安定极了。

  她微微一笑,低头对起账本,寻思着哪些是多余的,哪些得快些吃了,哪些能送人。

  炭火温暖地烘在脸上,脸上干得有些绷紧,可她唇角微微的翘起不曾消过。

  *

  也不知过了几日,日子就照常的过着。

  虽然顾忌着之前坏人闯进家里的事,元娘很少外出露面,但她也帮着徐家做些简单铡药和煎药的活,只是都在自家院子里做,岑娘子和廖娘子则一块帮衬。

  有些累,但尚算充实,总比闲着无趣要好。

  为此,元娘夜里都睡得沉了些,不必喝安神的汤药。

  然而今夜,她却半夜醒来,元娘揉了揉眉心,一手撑在背后坐起来,往外面瞧。窗子开了点缝隙,因着屋里烧了炭火,也正因此,外头的声音断断续续传了进来。

  “城破了!城破了!!”

  缓过神的元娘猛然清醒,顾不上穿鞋,用力推开窗,探头看去。

  与上回火烧皇宫不同,这回四面八方都是火光,大大小小的朦胧黄光,映亮天穹,还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高声呼喊。

第101章

  不同于上回的恐慌,这回元娘激动得战栗,城破了以后,士兵如潮水涌入,拜四处亮起的火光的福,虽是黑夜,也能瞧清许多景象。不是胡人蛮夷的小辫,入目所及是肃穆整齐的盔甲,是熟悉的禁军装束。

  元娘怔怔望着,忽然笑出声,眼里浮起泪光,等不及下楼,便喊道:“是禁军,是禁军,官家、官家胜了……”

  她素来伶俐,这时候也语无伦次,用力踩着楼板,木板被踩得噔噔噔,她兴奋得发抖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其他屋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都是在起身。

  阿奶则点起了灯。

  不仅是元娘家中,其他人家也多是如此,百姓屋里的油灯如潮水般纷而亮起,整个汴京在烛火的映衬下,亮如白昼。

  千家万户皆披衣起身,难掩激奋。

  王师凯旋。

  官家治下清明,商贸繁盛,即便是身无长处的普通人,都能谋一份生计,这样的好日子,谁能不想一直过下去?所有人心心念念,期盼汴京永远如此繁华安宁,即便这太平中掺杂了些软弱的糜烂。

  便是路边躲在商铺屋檐下避雪,内里穿着赈济的纸衣勉强御寒,在风雪中想着自己兴许要死的无辜百姓,这时也涌起活的希冀。

  官家回了汴京,朝廷法度恢复,就会有僧侣沿途捡人进福田院,到时候就有救了。

  热乎乎的米汤、能御寒的屋子……

  陈家院子里,王婆婆手握一盏油灯柄,风吹得灯火摇曳,照不清人影。她看见元娘,蒲扇般粗粝褐黄的大手先握住了元娘冰凉凉的小手,把它裹在衣裳里,挡去冷风。

  元娘激动得手指发凉发抖,到这时候才算安定下来,理了理思绪,笑着说,“阿奶,我看了,是禁军,禁军的服饰,官家胜了,往后,汴京又能如初。”

  面色冷凝的王婆婆松怔片刻,旋即,松弛耷拉的厚厚眼皮掀起,始终摇曳的火光照进她昏黄混浊的眼珠,变得浓烈炙热,裹挟着她眼中深重的恨意,比满城的火光更炽盛。

  “呵,呵呵。”

  王婆婆在笑,藏着一丝快慰,是要吃人的浓烈恨意将有去处的快慰。

  她回身去看孙大官人,两人眼中闪烁着同样的火光,深入骨髓的灼灼恨意所孕育出的火光。

  元娘离王婆婆最近,她感觉到了不对劲,她侧过头望去,目露探究。

  阿奶平日虽板着面容,纵横的沟壑显出难以接近的严肃,但与今日的神情截然不同,似要将人剥皮抽筋的渗人笑意。

  元娘反握住阿奶的大手,目光关切,“阿奶……”

  王婆婆却不在意,她心中藏着怒火太久太久了,在此刻崭露出来,她用力地笑着,用力到眼皮都在颤,“岳王,失势了。”

  她沉浸在自己偏执的喜悦中,无暇顾及其他,又或是懒得掩饰了。

  察觉到王婆婆不对劲的不仅是元娘,还有陈括苍,他是最安静的,却从不叫人忽视,只是喜欢站在一侧,静静地扫视众人和周围的一切。

  他将所有反应收入眼底,自己则不动声色。

  知道官家进城,岳王大势已去,虽然不至于找死出去打探,但这一夜没有谁能睡好。

  若是岳王得以伏诛,自然会有人奔走告之。

  冬日有炭盆,为了节省柴火,常常会在上头架起水壶,喝水也方便。元娘给王婆婆倒了杯水,往里放了些蜜,一夜没睡,喝些蜜水也能降降火气。

  果然,还未及天明,就有传令的兵士满城奔走,大呼,“逆贼赵肃已伏诛,残党速速归降!”

  “逆贼赵肃已伏诛,残党速速归降!”

  ……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策马交替呼喊,在安静的夜间无比震耳。

  全家人都候在堂屋,因为等得太久了,精神疲倦,几乎是*昏昏欲睡,这道高亢嘹亮的嗓音打破睡意,众人皆醒,不自觉望向上首。

  王婆婆面容疲倦,但眼神清明,亮得惊人,似有熊熊火焰在燃烧。

  显然,她一整夜都不曾放松,陈括苍也放下书望向阿奶,等待着她开口,想窥探出更多端倪。

  听到期望的喊声,王婆婆情绪终于复归内敛,她的神色威严,辨不出喜怒,半晌,只听她道:“回屋吧。”

  一语罢,众人面面相觑,皆选择听从。

  家里铺里从来是王婆婆掌舵,她的威信自不必提,哪怕什么都不解释,众人也会听从。

  大家四散开来,各回各屋,元娘也是起身往阁楼而去,但脚步犹疑,走得慢了些,快走上楼梯时停下回望,却见犀郎没有走,他似乎走到了阿奶跟前,想说什么。

  元娘犹豫片刻,并未偷听,而是继续上楼。

  倘若需要她知道,阿奶自然会告诉她,若不需要,她便假作不知。她信任阿奶,知道阿奶谋算在心,贸然掺和才不是明智之举。

  她坚定地迈步上楼,和衣而卧,双手置于腹前,平躺着看向头上的帐子。

  原本,她想叛贼诛杀后,汴京就会恢复如初,她的日子也会重归平静,但就眼下瞧着,却觉得恐怕会生出大变故。即便她没有弄清楚所有事情,但敏锐地察觉出不对。

  她以为自己会很烦躁,以至难以入睡,但不知为何,却心绪平静,不知不觉闭上双眼睡着了。她甚至没有忧心,而是不禁想起了许久没见的魏观。岳王赵肃篡权夺位,魏相公不肯屈从,被罢黜,整个魏府都被看管起来,他亦是出不来,文修算是运气好的,凑巧出去,被徐家收留。

  也不知道他如何了。

  连个音信都没有。

  她给他送了花椒,也不见回音,今日贼首伏诛,想来他也该得了自由,若是有心,明日或是后日,怎么也该见到他吧?

  不知他是何心意。元娘入睡前迷迷怔怔的想着。

  *

  清晨,雀鸟支开细长爪子,走在窗沿,时不时扑扇着翅膀,站那停歇。

  经过一夜,屋内炭火温暖,屋外寒冷,以至于窗角沁起水珠。

  “啪!”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7页  当前第1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2/13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汴京市井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