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汴京市井日常_分节阅读_第23节
小说作者:东边小耳朵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559 KB   上传时间:2025-07-09 12:18:52

  然后热油下锅炒,加入醋、盐、酒。接着挪到砂锅上,肉上盖着碗,用小火焙,焙干了加水继续焙,反复数次,直到鸡肉酥熟即可。

  趁着这个间隙,王婆婆用铁锅把酒糟和盐混一块炒,元娘和陈括苍在一旁烧火打下手。

  王婆婆兴致起来,教导两个小人节俭实用的法子,“这酒糟便宜着呢,一斤不过一文五分,盐一斤四十四文,用来腌东西实在叫人心疼,可盐放少了吧,腌坏了肉便臭了,更是可惜。

  “酒糟和盐放一块炒,炒完以后腌就不同了,能省下不少盐。吃起来还带着酒香,只是要记得秋冬腌制是最好的,不易坏不说,风味亦是最佳。”

  陈元娘一脸受教,作恍然大悟状。

  陈括苍则是沉默,跟元娘不同,他在现代吃过酒糟鸡,因为他有位好友喜欢酒糟一切,每回下酒菜必点。

  这东西只能说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确实省盐也很香,腌过的鸡鸭肉皮不肥腻有嚼劲,但是回味时也天然带了酒的苦味。

  不过,作为北宋的陈括苍,他应该是没有尝过的,故而选择不应声。

  而元娘却很是追捧,快把未能吃上的酒糟鸡夸上了天,主动洗净了手给鸡肉抹上炒好的酒糟,仔仔细细没有半点遗漏。

  最后,要用酒糟封住表面,不能让鸡肉裸露出来,再封上坛子,就算是成了。

  大功告成后,王婆婆想的是还有什么风味不同的吃食,既然想开店,总不能只卖寥寥几样东西。

  而这时,炉焙鸡也好了。

  王婆婆又炒了萝匐丝做成一盘菜,清淡解腻,毕竟晚食里可是有炉焙鸡这样的硬菜了,再多做点好的,也不怕油水吃多了肚子疼?

  虽说如今手里有余钱,又把祖宅租出去,多了进项,自己还骂过元娘小家子气,可到底是在乡下苦日子过久了,王婆婆看着砂锅里的炉焙鸡,竟有些心疼。

  她忍不住失笑,换成年轻时,自己是断断不信有朝一日能为了半只鸡心疼的。

  王婆婆混浊松弛的眼睛浮起笑意。

  接着,她用筷子挑起小半的鸡肉,摆到盘子里,走出门送到隔壁徐家。

  往来往来,你来我往,才往来得下去。

  等到王婆婆送完回来后,一家子才开始用饭,虽说有炉焙鸡这样的硬菜,但是岑娘子不舒服,故而熬了粥,横竖都是晚食嘛,不怕饿,再说了,便是富户家里也不好日日吃干的,又不到做活的时候。

  元娘总算吃上了心心念念的炉焙鸡,吃起来半点没有鸡腥味,鸡皮酥软不腻,料酒并未盖过鸡本身的鲜甜,既有酒香又有炉火焙出来的咸香锅气,最紧要的是微微的酸把肉会有的荤腥腻味给去了,回味的时候就只留下香气。

  而清炒萝匐丝最为解燥,一入口,从喉咙到脾胃都清爽了。

  这样配着吃正正好,想来王婆婆都考虑周全了。

  吃完饭后,碗是陈括苍洗的,因为鸡是元娘帮着杀的,那洗碗筷的活自然就交给他了。

  虽然天气渐冷,但洗碗也不是多辛苦的事。家中如今能用铁锅了,所以洗碗筷几乎都是趁着做完饭后灶里的木柴还剩点余热,放点水进去,待到洗碗时,铁锅里的水恰好偏烫,可以兑凉水洗。

  换成在村里就没这么方便了,她们家那时候买不起铁锅,若是特地用陶锅烧水,不知多么麻烦。

  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汴京烧柴可都得要钱,哪像乡里可以直接叫小孩去山上捡树枝,每捆能便宜三十文呢!到了冬日,还有木炭的花销,一斤可要五六文,看着是不贵,但那东西一烧起来就没数,家里可是有三间屋子,白日也就罢了,总不能夜里也全挤一间省木炭吧?

  说出去多难听。

  光是想想,王婆婆就觉得应该立刻把铺子开起来。

  多赚钱,不寒碜!

  这样也好在明面上过好日子。

  想来明日还得去找惠娘子,去取取经,多年不回汴京,如何买人,哪些人牙子更可靠,她心里可没数,比不得常年待在汴京,又根深蒂固的徐家。

  早些买了人回来,也能帮着干点杂事,也不知是不是重回故地的原因,岑柔的身子愈发不好。元娘和犀郎虽然都懂事会帮着干活,可如今手里有了余钱和稳定的进项,她舍不得孙子孙女受苦。

  王婆婆怀着满腹思虑躺到了床榻上,若是一般人恐怕要转转反侧的算计,但她不知是不是上了年纪,还是见惯了大事,不消半刻,屋里就响起了鼾声。

  小窗外,月明星稀,暖屋内,清辉遍地。

  主人寐正酣,四邻鸡犬静。

  当然,也有例外。

  元娘趴在自己屋子的门扇前,竖着耳朵偷听,感觉家里人都睡熟了,蹑手蹑脚把屋门打开。她穿着白绫袜,踮着脚尖,尽量不发出声响,侧身下木楼梯,把堂屋里正蜷卧在猫窝里的小花给抱了起来。

  小花先是竖起耳朵,瞳孔放大,惊惧抬头,看清了来人以后,就悠闲起来,尾巴尖尖来回摆动,甚至奶声奶气的哼唧了一下。

  元娘立刻把食指放到嘴上,做出“嘘”的动作,也不管猫儿懂不懂人的动作含义。

  接着,她左右张望,踮着脚尖,像是只打横的螃蟹,抱猫上了阁楼。

  直到把自己的房门阖上,她才算松了口气,明明是秋日,但她感觉自己累得快出汗了。

  不过!

  为了小花,一切都值得!

  她给小花擦了擦粉色肉垫,然后就愉快地把它抱上床,又把床帐子给放下,形成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元娘郑而重之的给枕头旁威武美丽的布老虎大花和小花进行了介绍,她还用大花逗小花,时不时发出嗷呜嗷呜的声音,引得小花眼睛黑圆。还因为小花实在太可爱,忍不住又亲又抱,自己发出咯咯咯的笑声。

  而楼下,除了早已睡熟的王婆婆,住在西边角房的陈括苍和西边厢房里的岑娘子,都在元娘蹑手蹑脚阖上门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抬头,偶尔听见她的笑声,露出心中有数的微笑。

  小孩子嘛,总以为自己躲猫猫很厉害,其实都在长辈眼皮子底下呢。

  日子总是这么朴实无华,一天天的就过去了。

  很快就到了陈括苍入私塾这天。

  汴京城有许多学堂,若是仕宦之家,大多有族学可上,要是高官显贵之子,也可另聘贤师,待到年岁足够,学识也有了火候,便可考入太学或国子监。但留给陈括苍这样的平民小童的,则只有私塾一条路可走。

  她们住的地热闹繁华,国朝又重视文人,在文风盛行之地,想要读书,绝非难事。

  朝廷常有扶持,民间亦有捐助,许多大儒不吝惜借书,而且书院学堂名下大多有学田,供学子读书,若是家中贫寒,甚至能免去束脩,用望族所捐的笔墨。

  但这些就和陈括苍无关了。

  他如今家境尚算殷实,再怎么说也住在州桥附近一整座的宅子里。纵然朝廷对学堂诸多贴补,但王婆婆绝不会在此事上钻空子,让陈括苍去占贫寒学子的便宜。

  所以,束脩还是得准备的。

  头一回入学堂,仪式要大于实际,进学堂可还有开笔礼,所以得依循古礼准备束脩六礼,待到后面,便是正常交脩金,每季的仲月十五日递上。

  毕竟,他上的是好私塾,不比巷子里一些读书人自己收几个邻里的童子教习识字,只要每日四五文那么便宜,想用腊肉抵脩金,倒不如归家去,到乡里看看有没有村塾。

  许是此事重大,寓意新的开端,平日就喜欢板着脸的陈括苍看起来更严肃了。

  小小年纪,顶着七八岁的脸,一副生人勿近的气势。

  若是寻常成年人见了,怕也要唬一跳。

  但对陈元娘是全然无效的,她可是姐姐,自古以来,就没有姐姐怕弟弟的道理,别说他现在人小个矮,就算长成九尺大汉,元娘也是敢叉腰教训的。

  不过,这样好的大日子,她不至于无缘无故欺负弟弟。

  她甚至还起了个大早,寸步不离跟在阿奶身后看要准备什么,平时最聒噪的人,半句话不敢乱说,生怕不吉利。

  陈括苍则是一直坐在窗前读书,稚嫩的脸上看不出半点兴奋或紧张,很是沉得住气。

  很快,王婆婆就做好了早食,都是些清淡的素食,用的也都是芝麻油,不沾半点荤腥。凡是遇上大日子,王婆婆从来不让家里人在早上沾荤腥,像除夕和元旦,乃至初一、十五都是如此,说是可以祈福。

  简单用过早食后,王婆婆盯着陈括苍正了正衣冠,不论怎么瞧都寻不出错处,是个顶顶俊秀清正的小孩了。

  接着是再看一遍束脩六礼备得如何,亲手交给将要去学堂的童儿,这活被她安排给了元娘。

  元娘难得面容严肃,没有嬉笑的神色,将东西一样一样的递给陈括苍。这事是家人对其的期盼,到了学堂,还有一遭。

  先是十条腊肉,都是王婆婆精挑细选的,肥瘦相间,晒得很是漂亮,每条腊肉都用油纸包住。

  “尊师重道!”

  陈括苍接过,神情整肃,“谨记!”

  然后是芹菜。

  “盼君勤勉。”

  “谨记!”

  莲子。

  “盼君苦心研学。”

  “谨记。”

  ……

  待到最后一声谨记落下,竹篮内满满当当,腊肉、芹菜、桂圆、莲子、红豆、红枣,束脩六礼,已然备齐。

  接下来,就不是家人所能代劳的了。

  进学苦读,走上科举青云路,得靠他自己才行。

  王婆婆替他拿起束脩六礼,陈括苍自己提着近有他四分之一大的书箱,里头放着笔墨纸砚,还有几本书,跟一小袋点心。虽说今日是头一遭正式进学堂,到了以后光是开笔礼就要费去许多时辰,可开笔礼完了也不能直接回来,得和其他小童一起待在学堂,到了下学的时辰才能走。

  学堂会管午食,但大抵好不到哪去,王婆婆都打听过了,顶饱的点心必须得带上,否则便得饿着肚子上学。

  虽说在乡下的时候,自己和弟弟每日都会分开,一个去采野菜菌子,一个去捡木枝,并不会时时刻刻待在一块,可现下送着弟弟出门,元娘心里竟然萌生出不舍,心被揪成了几块,平白无故烦躁起来。

  反观陈括苍,半大的人儿,提着笨重的书箱,看得人心里发坠,生怕他提不稳摔了,可他面上却无表情,走得也稳稳当当,不骄不躁,不慌不急,只如磐石伴坚定地走脚下的路。

  他身旁只有老迈的王婆婆。

  一老一小,在天色尚显浅薄的时候,迎着初初升起的朝阳,在寒风中前行,他们脚边的小草被霜打出晶莹的白。

  秋日,真的到了,但熹微的晨光里总有一缕金黄光束。

  元娘站在小门前,和岑娘子一块目送两人。

  等到他们的连影子都彻底消失在视野里,才恋恋不舍地回去。

  岑娘子虽然也担忧也兴奋,但生性如此,不会太过外露情绪,元娘就不同了,她即使进了宅子,也忍不住在院子里来回踱步,绕着院子里的桑树转来转去,就没有一刻能静下来。

  她自从知道犀郎要去哪个学堂以后,就跟着徐承儿结伴偷偷去了一回,离家来回约莫半个时辰,说远不远,说近不近。阿奶还得陪着犀郎去拜访先生,肯定要多耽误一会儿,那至少得一个时辰才能到家。

  元娘急得蹲下,双手托腮,重重叹气。

  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啊?

  她迫不及待想知道怎么样了,犀郎会不会适应,先生如何,严不严厉?

  尽管她知道犀郎很聪明,凭他的性子应当不会被人轻易欺负,可还是忍不住担忧,又忧又急,感觉五脏六腑好像有蚂蚁在爬,叫人不能安生。

  这样来来回回消磨时光,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徐承儿来敲门了。

  去寻她一块去州桥那的摊子上买东西的,说是邻里有个阿姐成婚,虽然真正的如钱财布匹一类的礼物会由长辈准备好,但徐承儿还是想尽一份自己的心意。

  元娘自然是应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7页  当前第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13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汴京市井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