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阿奶可不是什么溺爱孩子的人。
越是仗着什么威胁,阿奶只会越生气。
那丁点酒意,经过冷风一吹,还有阿奶即将可能会有的怒意一下,瞬间出了冷汗,散去大半。
元娘放下毛笔,大喊一声,“马上!”
她倒了点水到手心,两边手磨蹭,接着拍了拍脸颊额头,使得自己清醒不少。
还好她年纪小,肤若凝脂,又嫌弃胭脂水粉贵,所以压根没涂,否则可就为难了。又给自己灌了一碗冷茶,清清微薄的酒气,这才哒哒哒,飞快下楼。
生怕再晚半息,阿奶能上楼骂人。
好在有客人,阿奶只是不轻不重地瞥了她一眼,就继续和窦家人交谈。
窦家人除了是年节来拜访送礼,也是请她们立春到家里用饭。
这几年一直都是如此,窦老员外感念元娘一家人救了窦二娘,礼数上很是尊敬,说是当成亲女儿看待也是肺腑之言,一年四季都会做元娘的衣裳,和窦二娘是一样的,对王婆婆也很尊敬,该有的节礼从没少过。
而每年立春,也就是正月初六,是窦家人招待至亲的宴席,之前一直请的是窦老员外的亡妻娘家,还有窦家阿嫂的娘家人,从三年前又多了元娘一家人。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而王婆婆正嫌在汴京扎根不够深呢,如窦家这样的老汴京人,有点富贵,又够不着高门贵胄边的人家,交好最是合适不过。
所以她从没推拒过。
不过,今年她手里有开铺子攒下的钱,总想做点什么,少不得求到人家头上,恐怕去了得好好准备礼物。
当然这些是不必元娘烦恼的,王婆婆压根不会告诉她,元娘听到宴席,只会想到吃好吃的,以及回想春幡的剪法。
春幡剪起来可难了呢,厉害的人可以把红纸剪出许多人物和吉祥话。
元娘……想起就脑仁疼。
*
“元娘,你今年剪春幡怎的偷懒?”说话的窦家阿嫂,她中气足,调侃起人来也稍显嗓门大,一开口叫旁边几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元娘平日里还是很灵巧的,干活也麻利,但是剪花样实在需要天赋,她年年剪,年年被教,年年都忘。
今年她一进窦家,就忙不迭地拿剪刀开剪,想着横竖挂到树枝上就成,不拘美丑,免得一会儿又要被笑,还得辛苦学如何剪精巧的春幡。
去年就是这样,她一连剪坏了好多红纸和绢,以至于她们赶到开封府门前的时候,错过了开封府尹鞭打春牛的景象,实在可惜!
为此,她才连夜想出了取巧的法子呢。
哪知道今年会被窦家阿嫂一直盯着。
她素来不是个面皮薄的,何况又已经与窦家人熟稔,其他几个姐姐嫂嫂每年也能见个几次,更没有认生的道理。
她直接把自己剪的春幡展开,红纸上是波浪的边框和里头一个极大的“春”字。
元娘笑嘻嘻道:“我哪有偷懒,这不是剪了吗。”
旁边窦家阿嫂手里拿的春幡,剪的也是个春字,周边却不是空荡荡,有各种花交缠着,单是容易认出来的花就有牡丹、桃花、海棠。
这一对比下来,元娘春幡上孤零零的春字,粗糙得简直就像是浑身长毛的野猿猴和穿礼服行礼的文人之间的差距。
“不是我剪的不好,是嫂嫂和姐姐们剪得太好了,我是日学夜学,拍马也赶不上呐!”元娘大大方方展示着自己的春幡,左看看嫂子的,右瞥瞥姐姐们的,嬉戏笑闹着。
窦家阿嫂本就只是调侃,只是她脾气尖锐了些,偶尔好心好意也容易因为嗓音语气叫人误会。
好在她遇见的是元娘,不会起了矛盾,这时候也开开心心点了点元娘的鼻尖,“唉哟哟,好一个贫嘴的小娘子,她给自己找补不说,还连带夸了我们,我们若是再说什么,都不好意思了。
“这样好的小娘子,也不知道来日会便宜了哪家郎君!”
对闺阁少女,最好的调笑无非是提来日的婚事。
此言一出,其他几个已经成婚的女子都笑得前仰后合,而未成婚的呢,则是抿嘴矜持轻笑。
好在一旁有善解人意的窦二娘,虽然知道元娘不怕调侃,是个心思通达,心眼又大的好小娘子,但被人做开心果久了,也不大合宜。
她主动把自己剪的小幡递给元娘。
这是用绢剪的,要小一些,只有两指宽,略长一些,别看它小,可是图案应有尽有,是一幅州郡长官扮成的句芒神鞭打春牛的图,旁边甚至还有能看出人形的百姓围观。
窦二娘柔声道:“我多剪了幅,元娘可以用手上那个挂枝头上祈福,我这幅小幡挂鬓角迎春。”
元娘当然不会拒绝。
这小幡来得可太及时了!
这里头,也就窦二娘手最巧,剪的好不说,还快,能有余力把元娘的也给剪了。
元娘直接扑向香香软软的窦二娘,既欣喜又感动,“窦姐姐,你最好了,今年你定然事事如意,顺遂安康!”
她一开口,旁边的一个比她大一两岁的小娘子吃味道:“元娘只和窦姐姐最好,我剪得也好呢,却不肯来找我。”
说这话的是窦家阿嫂的娘家大哥的独女俞莲香,也就是当初窦二娘出事时来的那位中年男人,身上做着厢界都所由的官,官职不算大,但在市井小民眼里是手里有权的,而且三教九流都有交情。
因是独女,又是周围几家里少有的亲爹做官吏的人,她没少被势利眼亲戚追捧,人倒是不坏,就是说话不大好听,场面话也讲不好。
这不,还没等元娘说什么,俞莲香就有些扭捏骄横的补道:“不过,元娘就是来找我,也怕也没有的,我那几个堂兄弟头上的小幡,还得我费心帮着一块剪,要不光是二婶婶肯定剪不完。”
她没什么坏心眼,却能一句话得罪两个人。
不知道的还以为她的二婶婶多扰烦她呢,看似没说什么,总叫人听着不舒服。
好在俞家二婶婶是个顶好的温厚人,没和小娘子一般计较,她长得也和刚出蒸笼的白胖炊饼一样,肤白丰腴圆润,腰膀宽大,笑盈盈道:“是啊,幸亏有莲香帮着我。”
俞莲香当即昂起下巴,很是骄傲。
她还毫不掩饰自己的偏好,“二婶婶,我剪的这个最好,得给二哥哥。”
俞家二婶婶笑眯眯,她竖着包髻,打眼一看脸更圆了,都挑不出棱角,“好好好,你二哥哥定然喜欢!”
这位二哥哥就是指俞明德。
他是俞家三兄弟里生得最好看的,也最会读书,怨不得俞莲香会有偏向。
她对这个堂兄可引以为傲了!
家附近的小娘子,许多都为了二堂兄而刻意讨好她,说是找她玩,其实都是为了偷偷看她二堂兄。
她只要祭出二哥哥,就没有小娘子会不想与她交好。
她以为,元娘也会是这样的。
所以,在发现窦老员外亡妻的娘家人那边的小娘子拉着元娘说笑,还提她们家的男儿的时候,俞莲香揪着手里的绢,眼神忿忿,可气了。
她才不信自己会没有那两个小娘子讨人喜欢,她们一定是用她们家里的哥哥引诱元娘好奇。
但她不好当众发作,所以等到大家把春幡都剪好了,去院子里的树前挂春幡的时候,她偷偷凑近元娘,小声道:“我二哥哥可比她们家的哥哥生得好,你见过的,如果你想,下回来我家里玩,我把二哥哥喊到旁边带你瞧瞧,他还未娶妻呢,人生得俊学问也好,中意他的人家有许多。”
俞莲香的言外之意,就是愿意把二哥哥作为宝物,拿来牵线搭桥,和元娘交好。
元娘听了一时不知如何反应。
嗯……还怪热切的。
旁边还有许多人呢,元娘不好多说什么,只是生疏尴尬的微笑,“啊,若有空闲,我一定去你家里拜访。”
元娘只回一个,并未提起俞莲香的“诱饵”。
陈元娘忽而拍额,“啊”了一声,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我们还是快些挂春幡吧,得祈福呢,一会儿还要去开封府看鞭打春牛,今年可不能再错过了。”
说罢,元娘就匆匆上前,挤入人群中,俞莲香虽还想说什么,可到底不好在人前说,只好愤愤作罢。
女眷们挂完春幡后,自是回后院去准备了,而男子们,也有些会凑这个热闹,拿着别人剪好的春幡去挂在树梢。
俞明德便是,他手中的却并非家中女眷所剪,也并非外头买的,而是夜里自己剪的,才从荷包中拿出摊开。他的目光在枝头上的诸多春幡上游览一编,最后却落在一个最为粗糙简单的“春”字春幡上。
他素来寡言清冷的脸上,唇角竟微微扬起,把手上的春幡挂了上去。
俞明德的春幡,所剪的图案其实和立春没太大干系,是狸猫戏蝶,好在狸猫周围剪了许多春日的花,还算应景。
他挂上以后,便背手而立,神情恢复平日的寡淡,默默退开,不叫他人察觉。
不知情的人,或许以为他只是去看了眼树枝上挂了哪些春幡图案。
*
挂了春幡以后,众人都要起身去开封府,观看开封府尹扮的句芒神鞭打春牛,可谓是立春必须凑的热闹。
但是这么多人家里头,只有窦家有一辆驴车,这自是坐不下所有女眷的,虽说小户人家没什么讲究,但也不好说有人坐车有人走路吧?
因此,昨日窦家阿嫂就喊人去租了车,今日女眷们才好挤一挤,坐在两辆车里出行。
驴车才出了巷子,就于是阮家人。
都是邻里,窦家阿嫂就把于娘子一块请上车了,阮大和阮小二自然跟着窦家俞家的男子一块走。
开封府离得并不算远,约莫两三刻的功夫就到了,因为人人都想凑热闹,前头有些挤,车不好往前,几人只好下车。
王婆婆也在,她下车的时候紧紧握住元娘的手腕,这样即便人多,也不怕冲散。
她还交代了元娘,哪怕到时候真的冲散了也不怕,就在附近的任店等着,这样好重逢。
王婆婆经验老道,元娘自然仔细听着。
不过,提起任店,陈元娘下意识朝那一看,那里的二楼窗扉前都各自站了人,既能把整个台子眺望清楚,又不用受拥挤的苦楚,真是叫人羡慕。
可惜,能在上头坐雅间的,都是富贵人家,像她们这些市井小民,甚至是窦家这样的小小富户,都得站底下探头瞧热闹呢。
正想着呢,旁边似乎有推搡。
但并未挤到元娘,她顺着动静瞧去,却见阮小二不知何时来了,正凶神恶煞地瞪着那个往前挤的路人。
而自己旁边……
俞明德怎么站到边上了?
虽说不是肩挨着肩,但也算旁近了,他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挡着人流,不叫旁的人冲撞过来。
有些稀奇。
元娘心中暗想。
但她没继续瞧下去,而是把目光挪开,落到了前头台上,开封府尹还在边上等着仆役把用纸粘泥捏的春牛搬上来。
他则与旁边的几个斯文中年儒士说笑,再往后一些,是搭出来的棚子,里面安了座次,桌案上有瓜果饮子,左右立着侍从,坐在里头的人比任店的人看得更清,也无需受拥挤之苦。
棚子里头,有人安坐饮茶,有人站起寒暄。
元娘凝神细瞧,她怎么觉得有人眼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