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汴京市井日常_分节阅读_第51节
小说作者:东边小耳朵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559 KB   上传时间:2025-07-09 12:18:52

  就在和开封府尹笑谈的几个中年人身后,站着的男子,他没开口,但生得颇为好看,倒是叫人顾不上看旁近那些颇有威严的官员们了。

  她想起来了!

  关扑!

  那个踩中她铜钱的路人。

  他身穿简单的茶褐色斜领交裾外袍,袖口宽大,袖摆衣摆沿边黑色,是文人常见的衣裳,行走时衣袂翻飞,线条流畅,衣摆下是丝帛履。

  这样简单的衣裳,穿在他身上,却姿容无双,眉目清朗,是书中所写的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元娘忽而想到阿娘形容自己父亲的场景。

  鹤立鸡群,人群中一眼所见便是他。

  是否也是这样?

第41章

  陈元娘最爱听阿娘说爹年轻时的风貌,作为女儿,对双亲总是天然有濡慕之情。

  奈何她爹故去得太早,偶尔见到旁人父女情深,说自家爹爹如何好的时候,她却一点插不上话,内心便忍不住升起好奇心。

  她甚至试过照着阿娘的形容,把爹画出来,但是……

  很写意。

  毕竟什么身披霞光而来,人群中耀目,又要内敛温和,还要有文士的书卷气。

  她只能让画中人背后迎着太阳,手里拿着卷书,身上金光灿灿,如亮到发刺的宝物。

  因此……显得极为奇怪。

  她为此一直耿耿于怀,今日忽一见那位关扑路人,倒是发觉阿娘所说的形容,似乎真的能存在。

  元娘扯了扯身旁阿奶的袖口,交头接耳,低声询问,“阿奶,你觉得那个,站在棚子里的那个年轻的穿茶褐色文人道衣的年轻男子,同我爹像不像。”

  她之所以低声,是怕旁人听了会笑。她这样大的小娘子,亲爹定然也上了年纪,怎么会同一个年轻文人相像呢?大抵是想不到她爹终年时的确正当大好风华。

  王婆婆是知道自家孙女对父亲的好奇的,没少问过鼻子眼睛,意图拼凑。

  但是她表面应承,心底却不以为意,她那儿子的容貌气度,轻易是寻不出与其相左的人。

  然而当王婆婆抬眼去寻,便是一怔,昏黄混浊的老眼骤然深邃,她摇摇头,“像,也不像,五官并不相仿,但容貌风华都是一样的难得出众。虽都有文士的清正雅气,但与你父亲的风采有所不同,他恣意从容些,你父亲则多些温良。

  “若非说相像,单看容貌,倒更像一位故人,眉眼足有两三相似。”

  王婆婆后一句话,更接近喃喃,眼中流露出些怀念旧事的情绪。

  元娘没听清,她只听见前头的,失望叹惋。

  她盯着那位关扑路人,表情沮丧,还以为自己能知道亲爹究竟长啥样呢。

  许是她目光中的怨念太过强烈,对方似有所感,本来正在安静听人说话的他,目光忽然瞥来,正正对上元娘,二人眼神相接,没有一丝阻隔。

  这样的对视过于直白强烈,元娘一时不知如何反应,下意识侧头避开目光,眼神闪躲。

  但旋即,她脾性里那股不服输的性子又起来了,昂起头颅,又瞪大眼睛盯回去。横竖立春这样的好日子,即便出身较好的人家,也没有说与人多对视一刻便怪罪的。

  在汴京呆久了,元娘已经不似从前在村里的胆怯无知。

  因为官家仁厚,也因着汴京处处是贵人,那些高门并不似臆想中,动不动就因为一小点错处就打杀人,至少当众绝不会。

  否则,真要是有天大的冤屈,叫百姓去敲了登闻鼓,可不是玩笑的,官家就在跟前,不比外头天高皇帝远,能轻易欺男霸女。

  汴京的百姓,可比乡野之地的百姓好过得多,否则王婆婆当初也不会费劲千里迢迢搬来。

  也叫元娘多了底气与自由。

  她能较真地鼓足劲,压制住想眨眼的酸涩,去同对方对视,气势有没有压过不知道,但光凭耐力和眼睛大,元娘是完胜的。直到看着对方眨过眼,元娘还刻意坚持了一息,才猛猛闭眼,眼睛酸得她快掉泪了。

  哈,她才不会输!

  元娘不着痕迹地昂起下巴,活脱脱像只傲娇的小猫。

  不像她家呆头呆脑的橘猫小花,倒像是徐承儿家养的美丽三花,终日骄傲气昂,视周围众舔猫为草芥。

  她这赢了以后骄傲开心的心态,再怎么掩饰,神色中也难免透露出几分,眼角眉梢尽是得意。

  对方瞥见了,因交际寒暄时不免枯燥虚伪,他原本的神色淡淡。

  望着她,他似乎在笑。

  笑了以后,愈发显得他美如冠玉,神采英拔。

  但元娘却未曾看到,她自觉胜过对方以后,就挪开了目光。他人虽美,但又不似她爹,没有参照的必要,自然也不必时时盯着,否则多失礼啊。

  她的礼数可是阿奶教出来的,熟稔于心!

  对方察觉元娘早把他抛之脑后了,倒是微怔,旋即失笑。

  他亦是挪回目光,继续与人周旋叙旧,依旧是沉静有礼,温厚和煦,难以寻出差错的妥帖模样,方才的一笑,似乎只是错觉。

  *

  元娘身旁不知何时凑来了俞莲香,她是刻意过来的,一则是元娘这视野更好些,二则是她觉得元娘总能叫周围的长辈喜欢,她也不自觉喜欢亲近被人喜欢的人。

  俞莲香享受目光,自然就喜欢被人瞩目的人,元娘毫无疑问就是。

  偏偏她又有些矜持,不愿意主动握住元娘的手,只凑近以后,咳嗽两声,提醒元娘自己在旁边。

  元娘果然侧头,但只是礼貌颔首,接着继续目光向前。

  俞莲香只好自己主动开口,“今日天真好!”

  元娘发觉她是在和自己搭话以后,虽话头开得僵硬,还是很给面子的回道:“是啊,挺好。”

  然后便没有然后了。

  俞莲香憋了许久,最后瞅见了台后安然悠哉坐在棚子里的人,眼睛霎时一亮,主动道:“真是羡慕那些能坐在上头的人,遮风挡阳的,哪像我们,还得受苦。他们必定是高门显贵吧,真是叫人艳羡。”

  “是啊,哈哈。”元娘稍稍附和,免得俞莲香尴尬,毕竟还是有七拐八拐的关系。

  俞莲香并不介意,她似乎找到感觉了,自顾自继续,“我朝寒门子弟只要勤勉肯学,一朝科举高中,便能走上仕途,台上那些人那般风光,应也有出身寒门的。

  “你别说,我二哥哥学问就做得好,说不准来日高中,也能有那风光的一日。因而,许多人家都来问我二哥哥的婚事。

  “咦,对了,元娘,你是否还未婚配?”

  俞莲香不明说,可言外之意并不含蓄。

  这话不大好接,元娘正措辞呢,旁边的王婆婆忽然语气不阴不阳道:“朝中官员虽不乏寒门子弟,但天下寒门何其多,能走上仕途的少之又少,仕途得意的更是凤毛麟角,多是宦海浮沉,常年外放不说,多少官员大半生都奔波外地,乃至客死异乡。”

  王婆婆的见解自然是比未出阁的小娘子要深刻得多,一番话出来,俞莲香都不知该如何去应,是愣愣附和,含含糊糊。

  王婆婆面上泛笑,继续道:“莲香,你可曾婚配?”

  “不、不曾。”王婆婆是长辈,俞莲香也只能老老实实回答。

  虽说就是两句话的功夫,但俞莲香莫名有些怕王婆婆,不敢再提些旁的。

  好在,台上可算是有动静了。

  有人钟鼓齐鸣,而开封府尹也换好句芒神的衣裳,是类似牧童所穿的对襟短衫,胸前开衫,用系带绑着,裤腰处围了腹围,头绑双髻,手拿极为华丽,手柄用银丝所绞的春鞭。

  让一个老头,穿着牧童的衣衫,绑着七八岁牧童梳的双髻,在立春的日子里,真可谓是既滑稽,又单薄寒冷。

  但没法子,所谓句芒神,就是掌管草木生长发芽的神明,通常是牧童的形象。

  所以,只能委屈一个身居要职的胡子花白的重臣,穿小童的衣衫了。

  随着钟鼓声,只见他拿起春鞭,精瘦的身体用吃奶的劲挥舞鞭子,大喊道:“春神在此,庇佑尔等五谷丰登!”

  说罢,又是一鞭。

  他继续大喝,“春神在此,庇佑尔等家宅平安!”

  第三鞭。

  他已尽力竭,干瘦老态的脸都憋红了,才牟出足够的劲继续喊:“春神在此,庇佑尔等顺遂如意!”

  虽然他是扮做句芒神,但底下的百姓几乎都低下头,虔诚地拱手许愿。

  就连王婆婆也不能免俗,低头碎碎念,向春神祈愿。

  陈元娘偷偷瞄了一眼四周,很干脆的也有样学样,低头祈愿。

  只听她碎碎念道:“春神在上,我是家住汴京城敦义坊三及第巷巷口进去第一家的陈家元娘,请您不要保佑错了,希望阖家平安,弟弟高中,家里日进斗金,我能觅得如意郎君,是好的如意郎君,要家境富裕,人品好相貌佳,若是有仕途运最好,千万不能和李家那个泼才一样会打人,如果非要打人的话,希望是我打他……”

  元娘许了超长的一串愿望,她甚至很讲义气的许愿徐承儿也觅得一个这样的,徐家都是好人,也要平安,徐家阿翁能把新酒酿成等等。

  旁边的人大都许愿完了,她还在闭眼念。

  幸亏她年轻,换做个年纪大的,念完这么长一串怕是都喘不过气了。

  辛苦许愿完,上头鞭打春牛的人早换了。

  那开封府尹虽不到致仕的年纪,可也有岁数了,哪经得起春寒,按规矩打完三鞭就立即被随从披上没有一丝杂毛的麝鼠皮大氅,利落退场了。

  后面自然有属吏与真正的农人上来轮流鞭打春牛,直至那纸糊泥捏的春牛被打得稀碎。

  春牛被打得越碎越好,意味着今年耕牛会更加勤勉。

  底下的许多百姓都会叫好。

  而旁边的小贩伺机而动,拎着竹篮,里头装的是小春牛,关在栅子里,旁边点缀百戏人物。他们会刻意凑到年纪小的童儿附近,故意演示叫卖,勾起小童们的渴望。

  越是小孩,越喜欢模仿长辈。

  每年台上官员刚打完春牛,就是商贩篮里小春牛卖得最好的时候。

  稀奇的是,几乎没有商贩会凑到陈括苍身边,只是看他一眼就略过了,可能他目光过于坚定,小小年纪一身正气,看着不太像会被诱惑的样子。

  但却又小贩会停到阮小二附近,哪怕他这两年身量渐长,瞧着人高马大,颇有健壮青年的模样。

  事实上,小贩的眼光是很准的,他真的买了。

  而且是于娘子看出了他想要却不肯说,主动掏钱买的。

  阮小二拿到手以后,先做的就是戳小春牛的头。

  瞬间便稚气了许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7页  当前第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13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汴京市井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