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汴京市井日常_分节阅读_第65节
小说作者:东边小耳朵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559 KB   上传时间:2025-07-09 12:18:52

  见状,元娘也顿时放松了。

  王婆婆在一旁则对文修的要求欣然应允。

  她甚至开口解释,“我家的玫瑰豆沙馒头,与外头的并不相同,自有些巧思在里头,郎君若是喜欢,往后常来,只消是吃玫瑰豆沙馒头,都算老妇所赠,不收钱。”

  元娘在边上听着,心里却暗道,自家阿奶真会说话,的确是有些巧思,但也不算独一份的,也有别的店这样做,只是没用在玫瑰豆沙馒头里,往往是用点甜腻的糕点中。

  无非是往豆沙里加了点枣泥,口感不曾变,但添了些酸味,用以中和豆沙的甜,吃起来甜而不腻,回味略酸。

  而文修已经连忙开始推辞,“无功不受禄……”

  趁着文修和阿奶说话的功夫,元娘悄悄挪到窗子那,把窗户支了起来,叫里头的情形能被瞧见。

  承儿应当是躲到灶上那间屋子里了,若是探头,应该正好可以看见这里的情形。

  元娘自以为动作隐秘,却不妨做完以后,方一抬头,就与魏观的目光相对。

  他似乎洞察了些什么?

  应该不至于吧,元娘自觉两回见面,都把承儿掩得很好,应该不至于瞧出端倪。她正纳闷呢,只见魏观先是冲她一笑,接着看了眼文修,忽而面向王婆婆,开口说话。

  “您实在客气,我这位表弟除了对读书刻苦,便是对吃食上心,从不流连欢场。他终日抄书,所挣的钱无非是用以买笔墨与品尝佳肴,若是您不收,岂非叫他勤勉错付?”

  元娘看着他转向自己的含笑目光,眨了眨眼。

  这是……发觉了什么,在同她透露吗?

第53章

  元娘的推测没错。

  因为,魏观接着问了文修一些,看似笑吟吟地闲聊,却无形中叫文修把目前的情况说了说。

  倒也不算偏私谁。

  因为文修行得正坐得直,品性上挑不出大瑕疵。

  愈是了解,愈是满意,反而不会因为不熟悉而生出误解猜测。

  原先,她们只知道文修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殊不知所谓的家境贫寒并非穷到只剩下间茅草屋,反而有屋有田有买卖,只是他当初年幼,被族亲瓜分得差不多了。

  还好文修有魏相公这个远房舅舅,当年魏相公还不曾身居高位,也只是外放熬资历的小官,写信请同年帮着斡旋,好赖保住了宅院并几亩薄田,每年能从佃农那收点地租,又有忠心的老仆相护,叫他得以平安长成。

  甚至,他自己闲暇时也要下地耕种。

  因为收来的地租太少,连温饱都只是堪堪够,更莫说还要求学了,笔墨束脩皆是省不得的开支。

  直到后来,魏相公调任回汴京,官也渐渐做得大了,想起还有这么一个美玉之才的远房外甥,他有心让魏家从此成为诗书传家、累世官宦的大家族,所以族中的青年才俊,都有心栽培。

  但单凭魏家之力,还是不够,便连外嫁女的血脉也一并算上,只要是足够出众,就舍得出钱栽培。

  魏相公定下严苛的家训,还给族中子弟延请名师,魏家的族塾即便在汴京也是有名气的。人人都道魏相公治家有道,门风清正。

  有此好名声,他在官场也平添了几分好处和裨益。

  总之,彼此都有所受益,文修不必为束脩苦恼,还能在汴京有住处。他能如此年轻便考中举子,除了他自己有天资肯勤勉外,泰半是受了魏家恩惠的缘故。

  寻常人家能出一个举子,夜里做梦都要笑醒,而魏相公家里,可是能凑齐一个雅间座位的。

  在元娘偷偷记下文修透露出的脾性、喜好、家境时,文修正与王婆婆闲话田间事,情绪颇为高昂,激动不已,连声都高了两分。

  “对极对极,还是您老人家厉害,我头回种稻子时手上没准头,满以为种得越多越好,哪知道大多种得过密了,苗木细长、倒伏,最后收成少得很,若非有堂舅遣人送银钱救济,怕是就饿死了。”

  王婆婆难得在汴京看到个既会读书,又会种地的后生,难得还会说话,言语诙谐,关键是还爱吃她做的菜。

  她因为常年板着脸而生出的深深皱纹都松了些,凶相不再,表情欣赏,“这也不怪你,农桑复杂,便是农人也要经年累积,才能熟练耕作,哪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你头一年种稻能收获已是不易!”

  元娘在边上听着,偷偷瞧了眼窗外,果然看到灶房窗边有一点影子,想来是承儿正趴在窗上努力偷看呢!

  如此想着,元娘难免露出些神色,悄悄弯唇,如狡兔般灵动不可捉,又有些孩童的无辜顽劣。

  元娘满以为无人能知,可却不知道自己的细微神情正被人瞧得一清二楚,甚至对方的目光也落在了灶房的窗上,眼中流露了然。

  但他并未揭露什么,甚至很快收回了目光。

  他是已经及冠的成年男子,于他而言,两个小娘子的小心思,不过是置之一笑罢了。

  又因为能够体谅,所以稍稍相助。

  倘若能成就一段姻缘,或是就此察觉不合,免受蹉跎,都不失为一件好事。

  而事后,他亦不会多嘴。

  魏观垂眸,不再参与进文修和王婆婆的交谈,只静静听着。

  趁着这个时候,元娘寻了借口,说要上楼,在王婆婆不耐的挥手下,她悄悄把灶房里的徐承儿而引上阁楼。她可艰辛了,两个人得尽量踩出一个人的动静。

  好不容易上了阁楼,元娘多穿了件厚长袖对襟褙子,也算对得起自己刚才说冷的借口。

  就是衣衫穿多了,怪挤得慌,她觉得自己手都抬不起来了,硬要动的话,则胸前憋闷喘不过气,怎么都不舒服。

  可没法子,平民百姓都是这般过冬的。

  她能有衣物御寒,夜里可以点炭盆,还有屋瓦遮身,已经胜过很多人了。

  像南熏门的一些穷苦人家,只搭了棚屋,冬日冻得手脚全是冻疮,甚至有年老体弱挨不过冷,一觉起来人都僵了的。

  元娘下去的时候,王婆婆正好要去做些别的菜,就让她帮着到灶房打下手。

  她悄无声息地松了气,肩都垮了些,还好自己早了一步,否则承儿怕是得被阿奶发现,要是不小心弄出动静,叫文修听见,情形就糟透了。

  至少,单凭如今所见,文修瞧着还是个挺不错的人选,颇为适合承儿姐姐。

  家里东西大多是齐的,毕竟开了食肆,但如今还未出正月,天气冷得很,有些地的河面还结着冰,纵然是汴京,也不比得夏日物资丰饶。

  王婆婆思虑再三,决定在平日最寻常的白饭上下功夫。

  她要做王母饭!

  所谓王母饭,是用遍镂、卵、脂盖在饭面。

  刚好家里有腊肉和腊肠,王婆婆让元娘把陶锅也寻了出来,先把米洗净,而后*放进陶锅里,任由炉子大火烹制,约莫七成熟再放入腊肉和腊肠以及鸡子,小火慢烹。

  在这中间空余出来的时辰,则处理别的菜式。

  木桶的清水里养着一只鲫鱼,是王婆婆一早到新郑门那买的“车鱼”,车鱼是指顺着黄河从外地运来的鱼,这些外地鱼便宜,一斤不足一百文。

  原本王婆婆想炖了,给犀郎补补身子的,往里加豆腐,汤熬得奶白,元娘最爱喝。

  但既然来了客人,只好换种更体面的做法。

  鱼脍!

  在富贵人家,做鱼脍也有专门的鲙匠厨娘,能把鱼切得薄如蝉翼,也有切成细丝的,有诗云“银丝鲫鱼脍新斫”便是指将鲫鱼脍切成细丝。

  王婆婆自然是比不得鲙匠的手艺,但即便切得不如她们薄,也不如她们细,却有一样是差不离,甚至远胜的。那便是拌鱼脍的酱,乃是她从家中厨娘那学来,是那厨娘的秘方,便是在禁中时,也被官家赞赏过。

  她把萝匐切丝挤出汁水,倒入切好的鱼脍中。接着,将姜丝、胡荽、葱丝切好摆盘,盘中央放着一叠小虾酱,这些都是让人按着自己的口味自行调制的。

  最紧要的是接下来调的酱,除了芥辣、酱油、醋之外,王婆婆还加入了炸过花椒的油,以及一小匙磨成粉的茴香,搅匀后,丝毫瞧不出端倪。

  吃的时候也不会硌牙,但是却兼备花椒与茴香的独特香气,轻而易举盖过鱼脍的生腥气,只能品到鱼的极致鲜美。

  也就是元娘在这,王婆婆才无所顾忌,若是万贯的话,她还得找借口把人支出去。

  王婆婆余光瞥见元娘心不在焉的烧着火,没忍住用力点她的脑袋,只把元娘点得脑袋后仰,彻底回神。

  王婆婆恨铁不成钢的道:“你走神什么,仔细瞧着我的做法,往后便是你的不传之秘,能传给子孙后代的!就算是将来待客,能拿出别人仿不来的菜,也能叫客人交口称赞,长的是你自己脸上的光!”

  元娘摸摸脑袋,神情委屈,但还是顺从阿奶,乖乖应好。

  王婆婆又做了几道凑数的菜,陆陆续续端上去,将桌面摆得很好看。

  几人都向王婆婆表达了感激之情。

  而这里面,最受人喜欢的果然还要数王母饭和鲫鱼脍。

  王母饭最下面靠近陶锅的一层,米饭烹得酥脆,咬起来特别有嚼劲,而吃的时候,还淋了酱油以及猪膘熬制出的脂膏,拌开后,米饭蒙了一层薄薄油光,色泽晶莹剔透。

  吃入口中,米粒颗颗分明,口感偏硬,而加入其中的腊肉使得饭中多了咸香与肉香,越嚼越好吃。

  而鲫鱼脍是各自挑入碗里,按偏好加酱与佐菜,每个人吃的滋味都是不同的。

  不过,王婆婆单独调的一大碗酱味道却是一样的,入口辛辣,先是呛到天灵盖的刺激,让人完全感觉不到鱼脍的生腥,接着是生食滑嫩冰凉的口感,而后才是酱醋的滋味,以及花椒跟茴香盘旋的香气。

  冬日屋内炭火的浮躁气重,人也容易头昏脑涨,忽而吃上冰凉清爽,回味鲜甜的鲫鱼脍,简直如夏日饮冰,同样畅快,且叫人眼前一亮。

  虽然众人都是夸赞,但有两人在方方入口的时候,似乎都是一怔。

  魏观夹鲫鱼脍入口后,目光便是微凝,他又夹了一筷,仔细品尝,神色凝重了些,不着痕迹地看了眼王婆婆。

  他抿了抿唇,垂下的眼眸掩去思量。

  倒是阮大哥边上的柴青神色外露,吃过以后,先是疑惑,再是震惊,眼神探究地追随王婆婆。

  王婆婆似有所感,忽然笑呵呵道:“这鱼脍好吃吧?也是机缘呢,我曾偶然遇见位回乡的娘子,她原先在汴京做厨娘,听闻照料的主家都是大贵人,后来落了难,这才不得不回乡谋生。

  “唉,也不知道她如今在何处,若非有她教的手艺,我老婆子怕是还开不得这油饼店,能有在汴京立足的手艺。”

  听到她这么解释,柴青眼中的疑惑骤然散去,只捧场道:“还好有这场机缘,否则我们还尝不到您的手艺呢,滋味当真不错,远胜那些徒有虚名的厨子。”

  说是捧场,但这话细听总觉得不对味,还是自幼父母双亡的文修要懂得人情世故一些。

  他道:“还别说,我自来爱珍馐,常常在想,要是我家中有人擅此道就好了。见到王婆婆您,只恨不得是我的阿奶才好,能日日吃到这些佳肴,尤其是这酒糟四色,着实好滋味!

  “今日回去,怕是夜里都得惦念着了。”

  文修这话果然把王婆婆哄得哈哈大笑,当即就道:“这有何妨,我还腌制了不少,不如你们都带点回去尝尝。”

  桌上气氛又热闹活络起来。

  但魏观眼中的深意依旧辨不明,只维持着原先和煦的神情,再热闹的时候,也不过是轻轻弯唇。既不惹眼,也不过于寡言。

  *

  也不知文修是怎么个赞扬法,王婆婆真的额外做了许多酒糟吃食,还有些拿手的甜咸两馅的馒头,叫元娘装盘放入食盒里,给他们带回去。

  盛情难却,何况若是拒绝太过,岂不叫人以为在嫌弃,那就不美了。

  而王婆婆则是觉得只给文修一人,显得不体面,所以几人都有份。

  元娘百无聊赖的装盘,挨个在食盒前放着盘子,暗自数到,这是文修的,这是阮大哥的,这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7页  当前第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13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汴京市井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