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述亦在思量此中关键,一时没有应声。
“当年肃贪后,你称病不朝时,其实我有些惶恐,怕你觉得我过河拆桥,自此心存芥蒂。后来才想明白,你不过是顺我心意顺势蛰伏,你未在朝中,你提的那两条新令,我授意让户部尚书上疏推行,反倒极为顺利,国库岁入增三成不只,百姓也皆受益。”
“述安,即便杜公案与缉狱司事在前,你也并未与我离心。”
齐应语气平静而笃定:“以你之谋算,若认为我会因密探司之事容不得你,换在以前,杀身成仁在所不惜,兴许还会甘愿引颈就勠,可你如今既心有挂念,便不可能坐以待毙。”
“但你没有任何筹谋,便安心入狱,甚至连杜公手稿都不曾提前妥善处置,任由缉狱司呈交给我。这只能说明,你全然不曾疑我。数载沉浮,信任未改。
“你我君臣,无非行事原则有偏差。但既为同路人,你不因我之独断与我离心,我亦不会因区区一个密探司而对你生疑。”
他停顿了下,方接道:“先前去雪蕉庐看你时,我便同你说过,无论何时何境,你都不能疑我。几度春秋,你未负我之所期,我亦如是。”
话说得太多,他咳得实在太厉害,胸肺憋闷,浑身震颤。
内侍慌张上前,忙着捧盂奉药宣医,各行其是,虽井然有序,却无端透出一股兵荒马乱的气息来。
独崔述起身站在原处,没有动作。
人性如此,一轮接一轮的参劾下来,真也好假也罢,看多了,总难免生出动摇怀疑之心。
外加密探司的出格之举,换作任何一个心志不坚的君主,都不可能容得下他这么多年。
但他们君臣二人,竟然当真安然走至了今日。
齐应仰靠在御座上,猛饮了几大口药茶,将灼心之感强压下去,才道:“清田之策已届三年,渐已收尾,天下田亩厘清,百姓亦多称赞。绥宁县如今才生动乱,恐是为攻诘你而起的人为之乱,解铃还需系铃人,我欲派你前去处置。先查始末,后行赈济安抚,赈粮我会自附近路州调拨给你,你意下如何?”
崔述拱手领命:“臣遵命。”
“密探司之事世所不容,辩无可辩,百官必然揪着不放。我会以戴罪立功之名来下这道旨,自即日起,将密探司所有耳目收束于我,往后你不得再动用一卒。待绥宁县事毕,裁撤密探司,功过相抵,若处置不当,则数罪并罚。”
崔述颔首。
内侍持笔墨,预备记录上谕,以交翰林学士拟旨。
齐应清了清嗓,方将早就思虑好的旨意宣之于众:“特简参知政事、太子少师崔述为钦差,前往盘州,彻查绥宁县案。凡三品以下官,皆可先斩后奏,地方见之如面君。”
第83章
◎别再叫我心疼了。◎
自明光殿出来,月已上中天。
宫人执着一盏六角风灯,引崔述往景运门行去。
将至永遇门,已是孟夏,夜风吹来,仍有几分寒凉之意。
崔述道:“我自个儿出宫罢,你先回去。”
内侍思忖少顷,将宫灯递予他:“崔相慢行。”
崔述接过,客气道过谢,待其走远,才转身向东行出一箭之远,走到大殿廊柱之后。
将目光投向另一廊柱之后,崔述温声道:“既来了,为何不出来见我?”
廊柱后的暗影迟疑片刻,才慢慢走出来。
巨大结实的廊柱稍阻了夜风,却仍将周缨强压许久的情绪吹散开来,她忽地加快脚步,几乎是小跑着过来,将他拥入了怀中。
“我真的怕,怕你渡不过这一关。”本就微哑的声音此刻更含颤。
被紧实地环抱住,暖意隔着衣料传至肺腑,崔述只觉方才那阵寒凉瞬间散尽,胸腔中升腾起一丝热气。
他单手轻环住她,在她背上轻拍了下,语气比往日还要温和上三分:“没事了,别担心。”
“往日总听闻君心难测,并无实感。这一月间,才知不是虚话。”
周缨闭着眼,头轻轻靠在他肩上,嗅着淡淡的熏香,语气里的忧心仍是藏也藏不住。
“缉狱司那等地方,自设立以来,还不曾听闻有人能安然无恙地出来,如何能教人安心等候。”
她说着从他虚环着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夺过他手中的提灯,举起四下照看,神情专注至极。
崔述忍俊不禁:“不曾受刑,别担心了。”
周缨将信将疑地问:“当真?”
“当真。”他轻轻探手,替她理好一绺被夜风吹乱的鬓发。
周缨一连重复了几个“那便好”:“我想着,无论是何旨意,你今晚总要出宫。回景和宫同皇后谢完恩,我便过来候着了,想着远远瞧一眼便好。”
崔述如实相告:“圣上命我前往盘州,处置绥宁县之事。”
才将将劫后余生,又要远行,周缨半垂着头,语气带着些许黯然:“盘州比平山县还要远上不少,一来一回,恐怕又要耗去至少半年了。”
“不会,快马来回,路上两月足矣。至于在当地需要滞留多久,”他凑近来看她,轻声说,“我会尽快回来见你,少思虑,少忧心。”
“好。”
“近来瘦了不少,别再叫我心疼了。”
清晖自中天而下,淡淡投在廊柱后的两道剪影上。
似也投落在周缨眸中,令她如被刺目灼光所射,倏然滚下一行清泪来。
她心生慌乱,连帕子都来不及去寻,举袖欲掩,被崔述抬手阻下。
他以指腹极轻地替她拭去泪珠,唇边抿出一个上翘的弧度,温和劝道:“莫哭了。”
句句柔和,却令周缨心下愈发慌乱,她低埋下头,避开他的目光。
“方才景和宫中发生何事,皇后缘何会知晓?”
“明德殿宫人告密。但实在蹊跷,且不说我俩平素极谨慎,应当不会被察觉,光那宫人知晓宫外旧事,便极为可疑。”
崔述凝眉思索片刻,未接此话,转而叮嘱道:“你我之旧事,圣上和皇后都已知晓,往后不知皇后待你是否会有变化,凡事谨慎小心为妙。”
周缨颔首:“我知道。即便皇后要将我调离,也没关系,在哪都是做事,不必太担心我。”
崔述赞许地点头:“若非身涉大不敬之事,当真触怒圣上,往后帝后应当都不会再多苛责于你。你安心做事,尽好本分即可,我便不再派人盯着你了,以免圣上多心。”
猝然听闻此事,周缨却不见有多惊讶,似是早已了然,只道:“我知道了。”
“你既没事,我便先回去了。你多保重。”夜禁将至,宫中巡防将更密集,周缨撂下一句简单的叮嘱,急步匆匆地往回赶。
崔述慢慢走出廊柱,目光久久地凝在那道身影上,直至再辨不出她的轮廓了,才提步往外行去。
翌日,诏书发出,满朝议论声起时,崔述已启程前往盘州,五月十八,即抵绥宁县。
因早得传信,知县郭成礼估算着脚程,预备于廿日之后每日派人在城外驿站守候传信,却不料崔述竟是轻车简从,昼夜兼程赶至,一行人乔装入城,先于城中打探消息,廿二之日,方抵绥宁县衙。
郭成礼听闻传讯,陪着笑迎出来:“崔相远道而来,路上辛苦,快请入内,下官即差人预备午膳,您先稍事休息,预备这两日间,窦知州也将赶至,届时再共同议事。”
“窦知州不在绥宁?”崔述侧头看过来,面上还带着淡笑,目光却寒冽如刀。
郭成礼暗自叫苦,硬着头皮帮上司解释道:“圣谕四月廿五传至州府,命窦知州来处置我县之事,窦知州自然不敢违逆,当即启程,五月初即抵本县。可这无头公案,查来查去也没个定论,州府传讯说有急事待处,这不,五日前,知州才又启程回州府了,约莫处置完事情就会回来。”
崔述点头,没有多言,转道:“将案卷拿来。”
“不先歇息片刻?”郭成礼忙将他往内署引,命刑名师爷取来卷册,“崔相这边请。”
崔述将案卷研读两遍,将书页一合,随口问道:“当日死者有两名,姓甚名谁,家住何处,家中都有何人?”
郭成礼手到拈来,说得头头是道:“一名朱老四,家住上定镇安和村,家中只余一寡母,并未娶妻。一名……”
崔述点头,又问:“抚恤过其家人吗?”
“自然。虽百姓诬告我县衙官差打死民众,身尚蒙冤,但为一方父母官,自然不能坐视百姓遭难,案发后第二日,便已派胥吏前往抚恤了,每家共派三两银并精米十斗。”
“尸身存放何处?”
“本应存县衙殓房等候复检,但因天气转热,时又已久,故而转移至郊外义庄,只是虽尽力备足冰块保存,但尸身也已有初腐之相。”
郭成礼难掩讶异:“崔相若有疑,先前县衙仵作已验过尸,只需查看尸格即可,不必亲自前往。”
“无妨,我去瞧瞧。”崔述请他派人引路,“按律,凡检验尸伤,州县官须亲加看验。我本也是县官出身,自然处理过此类案件,郭知县不必顾忌。”
见他并不提后来官至刑部侍郎,处置命案经验甚多,谦逊至极,郭成礼不再多言,只行揖礼以作回应,命人带上当日收缴械具,传唤仵作同行,亲自引他前往义庄。
天气燥热,义庄内漂浮着石灰与草药熏蒸都掩不住的腐气,众差役虽以浸泡药物的绢帛覆面,但甫一入内,仍是忍不住以手捂鼻,方能忍下干呕之意。
但见崔述在仵作引领之下,径直前往涉案尸身,知县亦全然无不适之表现,只得怏怏放下手,拧眉跟随二人上前。
光线昏黄,崔述提灯,以熟绢浸醋,细致擦拭其中一具尸身的伤口,边仔细验看边问道:“死者身份可已确认?”
“皆已由亲邻到县衙辨认过。”郭成礼赶紧回答,将两具尸身的身份相告。
崔述颔首,同一旁的县衙书吏道:“死者朱老四,检得沿胸骨左缘斜向延伸至左乳下斜向刃创一处,纵长六寸,表阔一寸,内阔六分,心窝处深及三寸,创缘齐整,系厚背长刃自右上向左下斜劈所致。”
书吏执笔速记,仵作呈上一柄案发当日收缴的朴刀上前,道:“崔相所验,与小人所验无差。此伤为致命伤,出自衙役所配朴刀,请崔相细验。”
崔述提灯细看片刻,道:“确是此刀所致,但应不是致命伤。”
仵作瞪大双眼,欲要驳斥,又想起此人的身份来,将辩驳之语咽了回去,道:“请崔相指教。”
“朴刀背厚刃长,若一刀毙命,当血溅远阔,且血滴如豆,而死者血迹细密,只及前襟,为血淤不出之兆。”
崔述执银针刺探创口,道:“银针下缘凝血赤黯稠黏,上缘凝血薄淡,致命伤应为薄刃短兵,朴刀为其后作伪掩饰之迹。”
仵作上前一步,取过银针细看,拱手道:“崔相明鉴,小人三年前始任仵作,未曾见过此类案件,况当日所捕获之衙役痛快认罪,一时不觉内有隐情,故而疏忽。小人甘受责罚,只望崔相能准小人重录尸格,以补前罪!”
各地县衙胥吏良莠不齐,因循苟且、混天度日者不在少数,只是因多数案件手法粗浅、牵涉较少,且复杂案件有路州兜底,倒还能勉强维持刑名事务。
像之前平山县之捕役,尚有几分才干,应也是明州推官向来严谨,反向逼迫而成,眼下绥宁县之差役,倒更契合普通水准。
况且绥宁已地近边陲,建制尚还不到百年,此地仵作水平欠佳更不足为奇。
此人又还如此年轻,且有正直诚恳之相,崔述并无责怪之意,只道:“初检虽误,但尚未定罪判刑,未酿冤狱,暂且不议。”
崔述又道:“刑部存有《验尸格例》一册,仅作内部参详之用,晚间我让人送一份予你,你可多读多思,以备来日。”
见崔述并无怪罪之意,郭成礼觑着先前尸格上自己的签字钤印,登时也松了口气。毕竟按照律令,若验尸有误致错判,县官亦当连坐,轻则杖刑,重则反坐。
此时崔述不究,令他自身逃过一劫,他自然更无追究下属之意。
得两位长官宽宥,仵作千恩万谢,铆足十二分的劲头,自行再验另一具尸身,虽伤口位置有所区别,但所得结论果然一致,先为短刃所杀,后以朴刀掩饰。
验尸毕,一行人启程回到县衙,知县备宴为崔述接风洗尘。
宴席简单,置馔六式,只比平素公膳略微丰盛一些,郭成礼实在汗颜,讪讪解释道:“崔相也知,百姓不满之本源便是钱粮不足,县衙仓库中能凑出来的银粮皆已分发给百姓,才勉强令百姓们暂熄怒火,这几日不曾来聚众叫骂。到今日,役吏们已足有两月未曾发饷,实在囊中羞涩,还望见谅。”
“无妨,若严格遵守则例,寻常往来,州县公宴,四式为度。只是近年来法度稍宽,上下才多有逾越,往后自会重申纪律,以肃官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