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510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4-07-27 21:45:10

  朱合和他手下的寻金师傅,工作十分高效,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在佐渡岛当地人的指引下,发现了十多处金银矿。几乎两三天就报一次喜的节奏。

  当初朱合确实没吹牛,习惯了国内海底捞针一样的寻金师傅,到了日本来寻找几乎裸露的矿脉,完全是降维打击,一找一个准。

  “为了不让他们伤心,我们还是要做好保密工作的。”老六高兴的合上约书,自己的日本之行这就算圆满结束了。

  然后对韩宜可道:“本王过几天就回国了,苏州那边的情况有些严重,他们都希望我回去安定下人心。”

  “是。”韩宜可点点头道:“下官也有所耳闻,不过好像最近挤兑已经停了。”

  “是,之前我让沈荣传话回去,说我下月回国,一定给大伙个交代。”老六感慨道:“江南父老怕影响到抗倭大局,也对本王还有些期待,竟然不再找织染局挤兑,真是让人惭愧万分啊。”

  “还真是识大体顾大局,多好的百姓啊。”韩宜可称赞一声,但他心里清楚,主要还是老百姓越兑越亏,还不如等等看殿下能不能拿出什么解决方案来。

  毕竟楚王殿下从来不让老百姓吃亏……

  “九州这边,我准备留南昌伯担任九州都指挥使,俞通江担任驻日舰队统领。”老六又安排道:“至于九州按察使,就劳烦师兄先兼着吧,等有了合适的人选再说。”

  “下官分身乏术啊。”韩宜可苦笑道:“要不把海政衙门那摊子,交给别人管吧。”

  “不行。”朱桢却断然道:“我眼下无人可用,师兄再辛苦几年,等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了,情况就会好很多。”

  “毕业了也得再历练几年。两处拉磨,累死我得了。”韩宜可摸着自己高高的颧骨道:“到时候给殿下误了事,殿下可别怪罪下官。”

  “哪能累死师兄呢?”老六笑道:“你主要还是忙总理衙门这摊,九州这边我再给你安排个副手盯着,你本人一年过来个一两回,震慑一下少贰大友那俩货就行了。”

  说着他放低声音道:“深耕细作不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留给将来封在这里的臭弟弟吧。”

  “殿下这样说,下官就放心了。”韩宜可松了口气,心说看来日后封在九州的,是殿下的皇弟了。也不知是齐王、潭王还是鲁王……

  想想也是,殿下说是不深耕细作,但九州已经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了。对将来封在这里的藩王,等于是掰碎了喂嘴里。

  这种没什么难度的地方,肯定用不着他那些如狼似虎的哥哥们出马。

  ~~

  五月廿八,到了殿下率领征倭舰队凯旋回国的日子。

  除了韩宜可、胡帛、俞通江等留守官员外,少贰赖澄和大友亲世,也穿着簇新的绯红官袍,率领一众穿蓝色大明官袍的九州官员、土豪,来到博多港码头挥泪相送。

  楚王殿下已经帮他们搞定了所有的流程,连官服都从国内做好了送来了,只是威严端庄的大明官袍,穿在这帮小日本身上,像小孩子穿大人衣服一般,显得十分滑稽。

  用沐猴而冠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

第860章

  返航时,因为洋流和风向的原因,时间稍微久一些,半个月才回到了长江口。

  江南江北的老百姓早得到消息,携家带口来到江边,摆设香案、喜气洋洋,迎接王师凯旋。

  多年倭患一朝扫清,江南百姓终于安享太平了,他们欢天喜地的向江中投掷的鲜花。江面上漂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瓣,变成了一条迎接将士凯旋的花毯。

  老百姓驾着小舟跟随舰队逆流而上,用竹竿挑着劳军的酒食,送给舰上的将士们享用。沿途的鞭炮上响成一锅粥,从早到晚不带停的……

  可惜这盛况老六无缘得见,他在刘家港就下了宝船。

  苏州知府兼海政副使李亨,率已经升任太仓知州的薛定厄,织染太监兼楚王府总管汪德发,以及一众海政衙门、织染局官员,还有苏州地面一大帮子人,早就在刘家港恭候多时了。

  一应迎接仪式前以备述,无需重复。楚王殿下没有在太仓停留,便改乘沙船,由娄江前往苏州。

  在船上,他接见了苏州地界的一干头面人物,都是自己的心腹,没必要客套。朱桢便开门见山道:

  “别的事情容后再议,先说粮票的问题!”

  “是。”众人忙应声道。他们都很清楚,苏州能迅速恢复元气,实现今日之繁荣,其实是建立在粮票之上的。

  所有人的身家荣辱,也都系在这张小小的粮票上,这回的事情处理不好,大家都要倾家荡产,甚至万劫不复。

  “殿下,粮票的问题如今实在棘手。”李亨也很焦急,每张粮票上还都有他的署名呢,他可不想遗臭万年。

  “按说管你粮价贵贱了,我们发的是粮票,只需要以票面兑给粮食就行,可老百姓不论这个理呀。”他郁闷道:“他们说当时是信任殿下,店铺里也都收粮票,就认为粮票便是钱,不然早就换成粮食了。那时候粮价多高啊……”

  “哼,他们就是耍赖!”苏州同知费弥愤愤道,粮票上也有他的署名,着急啊。

  “甭管耍不耍赖吧,老百姓是不是已经出现了损失?”楚王却摆摆手,沉声问道。

  “那肯定是。”众人不得不点头。

  “老百姓认我们的粮票,是不是对我们信任?”楚王又问道。

  “是。”众人又点头。

  “粮价下跌是不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楚王再问道。

  “是。”众人没法否认,是织染局在江西湖广大规模种地,引发的后续连锁反应。

  “当时我们也是好心,谁也没想到,最后会是这个结果。”顾元臣叹口气道。

  “那就结了。既然老百姓认为是我们的责任,那我们就不能推脱,不然才叫因小失大!”楚王提高声调道:“记住,永远不要跟老百姓讲规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想到底是个什么理儿,天大地大,老百姓的道理才是最大的!”

  “是,殿下教训的是。”众人赶忙纷纷起立,躬身受教。

  “坐下说话。”朱桢摆摆手,示意众人坐下。放缓语气道:“而且这件事情从根子上怨本王,当初用粮食作为信用保证是欠妥了。这不,才过了几年,就给我当头一棒。”

  “殿下言重了,”众人赶忙宽慰殿下道:“当时那种情况,苏州危在旦夕,朝廷无能为力,殿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粮票盘活这盘死棋,还让大家都获利了,已经足以惊为天人了。”

  “当时是当时,用粮食来应急可以,但没那个能力作为长期的信用保证。”朱桢神色稍霁道:“所以必须要让它退出流通。”

  “殿下,万万不可啊。粮票是个好东西呀!”顾元臣赶忙劝谏道:“是它一举解决了苏州乃至整个江南的钱荒。如今江南能有如此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殿下这一神来之笔是要记头功的。”

  “是啊,如果现在把粮票取消掉,江南又会陷入当年百业萧条的景象。”众人纷纷点头,作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这已经是他们的共识了。

  “殿下三思啊。”他们一起劝道。

  “哈哈哈,你们理解错了,本王只是说让粮食退出流通,没说让粮票退出流通。”朱桢不禁笑道:

  “说白了就是给粮票换一个信用保证,不再用粮食了。”

  “那用啥?”众人巴望着他问道。

  “金银天然是货币,当然是用金银了。”朱桢沉声道:“一步到位,永无后顾之忧!”

  “嘶……”众人纷纷倒吸冷气,想不到殿下居然这般豪横。

  殿下在日本找到了金山银山的传闻,看来是真的了。

  “能用金银代替粮食,老百姓自然求之不得。”顾元臣现在负责粮票事宜,不得不提醒殿下道:

  “不过殿下,我们发行的粮票总面额已经超过一亿石了,哪怕以现在的粮价计算,也要一亿两白银才能兑付过来。”

  “不,”朱桢却断然摇头道:“按照当初的粮价兑付,本王的粮票绝不能坑老百姓!”

  “那就要两亿两白银啊,殿下!”众人大惊失色道:“整个大明都没那么多银子吧!”

  “但是日本有。”朱桢淡淡数算道:“沈荣知道,我们在日本有四片矿区,这几年就能陆续投产,等到几年后,年产两千万两白银不在话下。”朱桢数算道:“对日贸易的话,一年能有个一千万两白银的进项,再加上海政衙门每年两千万两的收益,应该能兜住这个底。”

  顿一下,他又道:

  “而且,我们也不用准备那么多的银子,我估计,有个三成左右的准备金,就足以应付兑付了。”

  “那就是六千万两……”众人顿感压力没那么大了。这些年他们从海外贸易中赚的银子,差不多就有这个数了。

  熟悉的感觉登时油然而生,众人预感,殿下又要割他们韭菜了。

  果然,便听老六缓缓道:“但是金矿银矿也好,对日贸易也罢,都需要时间。两年以后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眼下要保证兑付的话,还有一年三千万两的缺口……”

  “给给给。”一众大户一听还能剩一半,马上毫不犹豫道,熟悉的样子让人心疼。

  ()

第861章

  很快,苏松常镇杭嘉湖的大街上,便都贴上了《楚王殿下告江南百姓书》。

  一上来用跟他爹一脉相承的大白话,告诉江南百姓,‘楚王殿下一直致力于解决民生,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话他说的理直气壮,江南百姓也都认可。这些年,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楚王殿下带来的好处,家家收入翻了一番,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官府和大户也都收敛了许多,不管做生意还是做工,环境都比从前好太多。

  所以不管别处怎么非议楚王,他们都承殿下的情。因此江南的读书人骂老六骂的最轻,不是他们不想骂,实在是骂了没人听,还有可能引火上身。

  “当年发行粮票,后来在江西湖广搞农场,都是为了解决百姓的生计难题。后者成功的解决了,困扰江南多年的粮食短缺问题,谁知却导致了粮价下降,影响了粮票的价值,殿下深感自责……”

  听到这,老百姓深感惭愧,殿下一直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又不是存心坑他们,他们却跟风挤兑,真是不当人子。

  “不管怎么说,江南百姓多年来支持粮票,就是对殿下最大的信任。殿下不能辜负百姓的信任,更不能让百姓的利益受损,于是痛下决心,为粮票提供另一种兑换选择——按照粮票发行时的粮价,一石粮票可兑现二两银子!”

  读告示的差役,话音刚落,老百姓轰的一下就炸开了锅。

  “恁说啥?一石粮票兑二两银子,没看错吧?!”人们难以置信,七嘴八舌的问道。

  “你们就是不识字,还能不认识一和二啊?!”差役无语道。

  “不是,这么多年发了那么多粮票,殿下能兑的过来吗?”人们纷纷替老六捏一把汗道:

  “是啊,现在一石粮食只能卖一贯钱,殿下还不得活活亏死?”

  “殿下仁义啊……”不管怎么说,老百姓的心都放回了肚子里,不用担心手里的粮票不值钱了。

  “别着急,后面还有一段。”念告示的差役大声道:

  “但朝廷解除金银流通禁令还需要时间。要兑现的白银数额特别巨大,同样需要一年时间准备,因此兑现自洪武十五年六月开始,恳请父老乡亲海涵,再次致歉。楚王朱桢,洪武十四年六月。”

  “没问题!”虽然一年以后才能兑现,但老百姓都表示理解。“别说一年,两年都行!”

  “只要能保证一石粮票兑二两银,十年八年再兑换也无所谓啊。”

  谁家筹钱不需要时间,何况这么巨大的数额?肯定得给殿下充足的时间。

  再者,谁心里都清楚,按照约定,殿下只需要给他们粮食就行。现在承诺给他们兑现银,还是按照粮价高企时的价格来兑,那简直就是当世活菩萨,九世大善人啊。他们哪能得寸进尺?那还算个人吗?

  何况他们也不是真需要兑成现银,他们担心的是粮票贬值,自己那点家财缩水。现在有了楚王殿下的承诺,粮票立马就等于二两银子了。而且再也没有贬值的风险,大家有什么好慌的?

  唯一的风险就是万一殿下到时无法兑现承诺。但江南的老百姓对楚王有百分百的信心,相信他一定会兑现的。

  因为这些年来,他都坚定站在百姓一边,从来不失信于百姓。这回的风波更是明证,楚王殿下是绝对不会让百姓的利益受损的。

  所以百姓愿意相信他,就这么简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04页  当前第5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0/80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