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楚王殿下一纸告示,便化解了这场很可能导致千家万户倾家荡产,让江南繁华化为泡影的金融危机。
~~
“殿下真是金口一开,立竿见影啊,从告示贴出之后到现在,已经一天多了,一个来织染局兑粮食的都没有了。”顾元臣感佩万分道。
“老百姓相信本王,是因为本王还没有让他们失望过,我只要让他们失望一回,信任就回不来了。”朱桢背着手,走在临近竣工的楚王府中。
今天他是来视察王府施工进度的,这还是选址以后他头一次来呢。
不过汪德发这二年一直在苏州监工,比他自己盯着靠谱多了。所以老六看来看去也没啥不满意的地方。
尤其是那个后花园,非但大的离谱,而且中亘积水,浚治成湖。湖边广栽垂柳,湖上也莲叶田田。
湖畔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好一派近乎自然的田园风光。
堂、楼、亭、轩等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其间,一个个小院内外各有风景、独具特色,又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好家伙……”楚王殿下连呼好家伙,感觉贾府的大观园跟自己的后花园一比,都小家子气了。
他满意的给汪妈点赞道:“真不错,我都没住过这么好的地儿。”
尤其是花园中那一个个自成天地互不打扰的院落,简直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不然三个女人一台戏,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日子没法过了。
“殿下喜欢就好。这后花园才是殿下和王妃们居住的地方,那不得精益求精?”汪德发欣慰道:“这还没装修完,很多花木也都刚刚移栽,没长开呢。等明年殿下大婚,指定比现在还好看。”
“汪妈费心了。”老六高兴的直点头。确实,除了大哥没办法,二哥三哥四哥都不愿意住在规制森严的王宫中,全都住在后花园。
“殿下见外了。”汪德发慈祥笑道:“老奴高兴还来不及呢。”
“唉,就是不知道大哥什么时候能放我来就藩。”老六叹了口气,哥哥们都不在京里,他也萌生去意了。
“太子爷倚重殿下,多留恁两年也是有可能的。”汪德发笑道:“好在苏州和南京也不算太远,殿下可以先让娘娘住过来,恁两头跑着嘛。”
“有道理。”老六眼前一亮。大婚后,就给她们分两组,让她们轮流来苏州住,谁表现好就在京里陪自己,还不是美滋滋?
这样一想,海王殿下的恐婚症都被治愈了七七八八。
()
第862章
视察累了,老六便在湖畔已经装修完的水阁中休息。
那水阁跨水而建,半浸水中,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桥流水,莲花溢香,人坐其间,如在画中。
敞开三面的窗扇,顿时凉风习习,暑热尽消。喝着凉茶吃着冰镇的瓜果,江南的盛夏,便只剩下美好了。
“之前说到哪了?”楚王问李亨、顾元臣等人。
“回殿下,说到挤兑风波应该是平息了。”李亨赶忙答道。
“是暂时平息。”朱桢强调道:“百姓信任我们,愿意给我们一年时间。可要是一年时间搞不定,我们的信用就完了。”
“是。”众人点头附和道:“这一年,担子还是很重的。”
“首先是,金银流通禁令,这个能解除吗?”李亨问道。
“这个不用担心。”朱桢淡淡道:“我说过金银天然是货币,老百姓什么时候都不可能不认金银。这些年朝廷的禁令早就形同虚设了。”
“是。宝钞、粮票、银子摆在眼前,所有人都会选后者。”沈荣等人不禁笑道,这里头还有他们的功劳。每年大量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涌入国内,自然而然的进入流通,从没听说过有谁拒收过,都巴不得他们用金银付款呢。
“所以嘛,所谓禁令不过是一纸空文,不废掉还留着干啥?”楚王殿下霸气道:“这件事你们不用操心了,本王自会搞定。”
顿一下他又道:“另外,我想借这次机会,索性把发票业务从织染局分出来。”
“哦?”众人赶忙洗耳恭听。“殿下要拆分织染局吗?”
“织染局不动,只把业务转移出来。”老六解释道:“很简单的,我们另外成立一家专门负责发票、承兑的机构,叫银行也好,票号也罢。总之由这家机构另发一种票券,先权且叫银票。”
“老百姓手里的粮票,可以按我们承诺的比例,来银行或票号兑换成银票。”他接着道:“同时织染局不再发行粮票,不就完成了转移。”
“是这个理儿。”一众江南大户闻言点头不已,他们大约明白殿下这么做的用意。
“这样的好处很多,”楚王便如数家珍道:“织染局毕竟不是专业机构,也没有分号,导致粮票兑换不便,流通性很差。”
“成立了专业的票号或银行,就可以广设分号,方便百姓兑换。而且银票一听就比粮票更像钱,我们要想让银票通行天下,这一步改革必不可少。”
“是是是。”众大户也点头不迭。
“当然,你们的权益也就从织染局转移到这家银行中了。包括之前的两千万贯,还有这次的三千万两白银,我给你们两个选择。”朱桢伸出两根手指头:
“第一种,作为长期的银行债,我给伱们按年付息。另一种,也可以转为银行的股份,咱们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你们自己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我们当然要跟殿下风险共担了。”众人不假思索道。
“哈哈,都这么想?”老六不禁莞尔。
“当然。”一众狗大户怎么能放过这个当未来银行股东的绝佳机会,也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那好,本王给你们留出股份来,细节等到时候再谈。”老六也很高兴,当前他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经略海外,离不开这些江南大户的鼎力支持,必须要把他们牢牢绑在战车上,还得把门焊死。
一番愉快的交谈后,朱桢作别道:“既然事情暂时解决了,要是没别的事我就回京了,说不定还能赶上父皇的庆功宴呢。”
“殿下能否再多留一天?”顾元臣在众人的示意下,起身躬身道:“明日便是咱们第一炉瓷器开窑的日子……”
“哦?终于正式投产了吗?”老六闻言欣喜道:“那本王一定得凑凑热闹。”
“太好了,程会首他们都盼着殿下能去亲手开窑呢。”顾元臣等人倍感欢欣鼓舞。
苏州从景德镇整体引进制瓷业,意义十分重大,困难也比预想中大得多,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才终于克服重重难关,来到了胜利这一天。当然希望殿下来见证他们的成功了。
~~
离开王府的路上,朱桢特意丢下队伍,微服逛了逛王府外的山塘街。
只见七里山塘已经店铺林立,百业咸集,各式各样的招牌幌子让人目不暇接。
“谁都没想到,山塘街这么快就能起来,再过两年怕要赶上观前街了。”陪着他的李亨感慨道:“公子真是点石成金啊。”
“我可不敢居功,山塘街联通运河跟苏州,这么好的位置,本来就很繁华,只是在战争年代暂时沉寂了。”朱桢摇头笑道:“只要给点阳光就会灿烂的。”
“还真是,这几年修王府,三千工匠人吃马嚼买东西,一阵儿就把这里带旺了。”汪德发笑道:“也不知道王府修完了,会不会还这么旺?”
“会的。”李亨笑道:“苏州城的大户,谁不想挨着殿下近一点?都在这山塘街附近买了地,准备盖宅子,足够街上店铺再兴旺几年。等几年后殿下和大户都搬到这片来,就更不用担心了。”
“他们不怕这片没有城墙保护了?”老六调笑道。
开国十多年后,山塘街依然人烟店铺稀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南频繁闹倭寇,有家有业的谁也不愿意住在城外。
“当然不怕了,殿下都把日本灭国了,以后哪还有什么倭寇?”众人便笑道:“跟江南百姓的保护神住一起,心里踏实得很。”
“哈哈哈,你们呀。”老六便故意道:“不过本王得提醒你们,此番我们攻占的只有九州岛而已,而不是占大头的本州岛。”
“那么说还可能会有倭寇?”众大户果然神情一紧,旋即又大笑道:“殿下在逗我们呢,大军都凯旋了,倭寇的问题肯定解决了。”
“唉,你们这帮家伙,真是越来越不好骗了。”朱桢也放声大笑道:“没错,日本已经‘片板不下海’了,当然倭寇要是能游过来,那就另当别论了!”
“哈哈哈!”众人的大笑声响彻山塘街。
()
第863章
翌日清晨,楚王殿下便在苏州官员缙绅的陪同下,乘船经元和塘,前往苏州城北面十四里的平江官窑。
“平江官窑早已有之,不过这个窑不是烧瓷器,而是给宫里烧金砖的。”路上,费弥为殿下介绍道:
“听当地老窑工说,他们当年给南宋烧过官瓷,也不知是真是假。”
“所以你们就把窑厂定在苏州了?”老六坐在车上,旁边还有人打着扇子,依然满头大汗,这就是他不喜欢夏天的原因。
“不是,主要是在吴县西北的阳山有白垩,当地人都用来刷墙,洁白如粉,唐朝还每年进贡过,所以阳山又叫白墡山。”费弥摇头笑道:
“程会首他们来江南考察的时候,发现这就是可以烧窑的高岭土,而且颜色洁白、颗粒细腻,品质比景德镇的还好,在整个江南都是独一份。因此最后才定在平江御窑厂隔壁来烧造瓷器。”
“呵呵呵……”老六笑笑不说话。苏州人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当官的也难免染上一样的习气。
说话间,前方烟柱冲天,一看就到了烧窑的地方。
“殿下,御窑厂到了。”费弥等人恭声道。
“嗯。”朱桢点点头,他已经看到大明瓷业总会的程会首,还有李知府等人在码头恭候了。
下船见礼之后,朱桢大笑着扶起程前道:“哈哈老程,整整两年不见,你头发白了不少啊。辛苦了辛苦了。”
“有殿下这句话,小人这两年的苦就算没白吃。”程前苦笑一声,摘下帽子让朱桢看自己稀疏的头顶。
这可是把整个一条产业链从江西搬过来,涉及的方方面面多不胜数,他都得一个个去协调。把那些不愿挪窝的动员过来,跟那些想要更多的谈妥条件,绝对费心劳神。
把人弄过来只是第一步,那么多的原料,那么复杂的烧制过程,要原封不动在苏州重现,本身就是个高难度的活计。
何况两边的水质、气候不尽相同,就是把原料从江西运来,烧出的瓷器都不尽人意。何况后来还决定采用当地的高岭土,以降低运输成本。为了尽快烧出高品质的瓷器,程前绞尽脑汁,一把一把的掉头发。
能用两年时间正式投产,已经堪称奇迹了。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今天就是丑媳妇见公婆的日子。”程前深吸一口气,恭请殿下前往窑厂。
“绝对不是丑媳妇,肯定漂亮的很。”老六大笑着跟随引导,来到平江官窑厂……隔壁的平江海窑厂。
看着厂门口用纸贴着‘平江海窑’四个大字,朱桢笑问道:“这就是你们起的名?”
“是草拟的,当然最后还得殿下定夺。”程前赶忙笑道:“一是这瓷器是专为海外贸易烧制的,二来也斗胆沾沾殿下的光,是海王窑的简称。”
“哈哈哈,这名不错。”朱桢欣然同意了。
“殿下请。”
朱桢便在程前的引导下,走马观花的参观了窑厂。从布局到工序,自然跟景德镇的大窑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无须赘述。
说话间,众人来到窑厂最核心的烧窑区,目前平江海窑厂共建有八个葫芦窑。
每个窑分前后两个窑室,前高后矮、前宽后窄、且前短后长,形状就像半边葫芦卧于地面,故得名。
老六心说不就是个瓢吗?但又是瓢又是窑的,确实不好听,所以就没吭声,以免大家尴尬。
这会儿只烧了一口窑,窑温也已经降到了可以开窑的程度。这年代也不兴领导讲话,也没什么剪彩仪式之类的,程前直接就捧给楚王殿下一柄大木锤,请他开窑。
这难不倒朱桢,抡起大锤一锤子就把封住窑门的坯砖给敲出个洞来。见还不够,他又连抡起捶,把坯砖纷纷敲落,口中还念念有词道:“八十,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