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道明带着几个妻子和九名长老,前来迎接齐王殿下和次妃的到来。
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李邺带着杨玉环在三千骑兵的护卫下进了伏俟城。
伏俟城的面积和中原一个中等县城差不多,县城的房屋由平顶方整的石房和泥土房组成,而且泾渭分明,东面是石屋,整齐而大气,是鲜卑贵族的居住地,西面是泥土房,层层叠叠,十分密集,这是羌人的居住区,也就是平民区,城外还有大量的羌人牧民。
这就是吐谷浑人的特点,鲜卑人是贵族,羌人是平民,在军队里,只有鲜卑人才能出任将领,士兵一律都是羌人。
就算吐蕃控制了吐谷浑,也没有打破这特征鲜明的二元结构。
东西居住区被中轴大街一分为二,中轴大街尽头便是王宫,王国消失了,昔日的王宫也改名叫鲜卑议事宫。
慕容道明在议事宫内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齐王和王次妃的到来,数十名各部落酋长子女,参加了欢迎宴会。
宴会虽然在大厅内举行,但依然是草原游牧的方式,所有人围着一圈,面前桌上都是肉山酒海,还有各种水果,所有食物都摆放在金盘银碗之中,连酒壶也是金的。
中间一队吐谷浑少女在翩翩起舞,这也是杨玉环第一次正式抛头露面,没有戴面纱,笑颜如靥坐在丈夫身边,她的成熟和美貌惊得周围人目瞪口呆。
不过想到这是齐王的妃子,众人也就恍然了,齐王的妃子当然是最美的女人。
“殿下怎么想到走西海南道?”慕容道明好奇地问道。
李邺端起酒杯淡淡笑道:“我一直以为高原腹地都是寒冷的不毛之地,连鸟都没有,后来听说粟特人曾经长期走西海南道,我就困惑了,既然是几千里的不毛之地,粟特商人又怎么补给,这就不合情理了,后来粟特商人告诉我,西海南道不是我想的样子,所以我就想亲眼来看一看。”
慕容道明笑了起来,“看来殿下确实是误会了,当年吐谷浑臣服隋朝后,隋朝建立了西海郡,不仅派了官员,还派了军队驻扎在西海郡的各个节点上,西海南道上就有两座戍城,曾经有千名士兵驻扎在这两座军城内,周围都是吐谷浑牧民,往来商队不断,这怎么可能是不毛之地呢!”
李邺点点头,“大酋长的一番话,让我更加想去亲眼看一看了。”
两天后,唐军队伍进行了补给,又一次踏上西去的旅程。
李邺原本是要去巡视盐场,但盐场在西海北线上,为了走西海南线,李邺便改变了计划,不再前去盐场,而是向西南进入了柴达木盆地。
虽然现在青藏高原上到处是荒漠和无人区,气候寒冷,看不到树木,长年保持的厚厚的冻土。
但唐朝可不是这样,历史上,每隔三百年左右就有一次气候变化,在公元六百年之前属于降温期,大概在东汉末期到南北朝后期这段时间.
全球气候变得寒冷,中原粮食减产,人口锐减,草原更加寒冷,生存困难,大量游牧部落向南迁徙,中原王朝进入混乱的两晋南北朝时代,汉人也几乎到了被斩尽杀绝即将灭种的边缘。
但在公元六百年后,全球气候重新进入升温期,气温开始回暖,雨水增多,耕地大幅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滋生,农耕文明开始重新占据上风,强大的隋唐时代来临了。
而这时的青藏高原也开始变得温暖湿润,到处是牧场和湖泊,农田也开始大量出现,吐蕃王朝随之强大起来,在陇右、河西、安西和剑南和唐朝竞争,终唐一朝,强大的吐蕃始终是唐朝最大的噩梦。
到了公元九百年左右,地球逐步进入降温期,青藏高原气候改变,变得寒冷干燥,吐蕃王朝也随之销声匿迹了,西面阿拉伯半岛气候开始变得干旱,和唐朝一起兴起的黑衣大食也开始走向衰落。
到了大降温期,游牧民族重新开始占据上风,沙陀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纷纷走上了历史舞台。
唐末开始的降温期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有几次小升温,但气候都没有恢复到隋唐时代的水平。
不过这几年南疆连续下大雨,北方雨量充沛,据说北冰洋融化,俄罗斯冻土也开始融化,这是不是地球又要进入升温期,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李邺一直是以后世的认知来看待青藏高原,以至于很多事情他想不通,比如吐蕃军怎么可能连续穿过横跨几千里的羌塘无人区和可可西里无人区来到且末,甚至前往吐火罗。
再比如他之前从敦煌前往且末,而且还是冬天,虽然一路上有风沙拂面,但也并不难走,一路上都能找到水源补充,骆驼也能找到干草,那可是现在的阿尔金山无人区。
再比如他现在走这条路,穿越柴达木盆地,一路上都是草原和湖泊,而且是淡水湖,牧草丰美,空气温暖湿润,不时能看到吐谷浑牧人的帐篷。
原来这片土地被吐蕃占领,到处是吐蕃牧民,现在吐蕃人撤退回高原,这里又变成了吐谷浑人的天堂。
直到现在,李邺才明白,唐朝为什么么能恢复安西都护府,因为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安西和北庭都出现大片农田,汉人可以在安西耕耘生存下去。
朝廷鼓励移民,大量汉人迁徙去安西和北庭去生活。
也直到现在李邺才明白,唐朝为什么能彻底击败突厥,就像汉朝击败匈奴一样,还是因为气候温暖,使长城以北能够耕种农田,汉人骑兵就有了后勤重地,能够深入草原痛击突厥人。
第1054章 再回安西
在向导康柏的带领下,队伍一路西行,二十天后,队伍穿过柴达木盆地,抵达了尕斯草原。
几年前,李邺曾率领数千疲惫唐军在这里和两千吐蕃军血战,险些被吐蕃军翻盘,那次大战也是李邺从军至今,死伤比例最高的一次,阵亡人数达全军的四成,到现在还没有被超过。
李邺率领全军将士给阵亡士兵的墓地奉上祭品并致哀。
休息了半天,队伍这才踏上了前往阿尔金山山口的道路。
海拔开始增高,尕斯草原的海拔只有三千米左右,但到了阿尔金山,海拔便迅速上升到四千米以上。
包括杨玉环在内的所有人都服用了预防高原病的药物,但还是有不少士兵脸色苍白,呼吸短促。
地面也开始变得极为坎坷不平,马车虽然勉强能行走,但车内太颠簸,无法乘坐了。
这时,杨玉环也一样脸色苍白,呼吸短促,李邺索性抱着她骑在骆驼背上,杨玉环躺在丈夫怀中昏昏睡去。
两名侍女倒没有问题,她们也骑在骆驼上,好奇地东张西望。
李邺有经验,他知道杨玉环只是轻微的高原反应,问题不大,她每天都服药,在海拔三千多米很正常,到四千多米才稍微有点反应。
越走海拔越低,到了若羌古城,也就是典合城,海拔已经降低到一千米左右,所有人都恢复了正常,杨玉环脸色也红润起来,目光重新变得神采飞扬。
「这是.穿越雪山了?」
杨玉环重新回到马车上,她发现队伍居然向东行走,不解问道:「夫君,我们这是去哪里?」
李邺点点头,「你再闭眼休息,明天上午就能出去了!」
「夫君,我感觉舒服点了,胸口没有之前那样闷了。」
整个队伍都十分安静,一夜无话,次日上午,队伍终于走出了阿尔金山,望去前方一望无际的草原,士兵们顿时欢呼起来。
李邺笑道:「不说话,喝点葡萄汁!」
杨玉环依偎在丈夫怀中,又慢慢闭上眼睛。
马车是铜轴铁轮,非常坚固,没有一点损坏,走在柔软的河边沙地上,马车又变得舒适了。
士兵们也一样,过了阿尔金山就好了。
其他没有高原反应的士兵则轮流休息,队伍一直行走,不停下来耽误时间。
杨玉环慢慢醒来,她睡了一觉,脸色稍微好了一点。
李邺水壶递给她,杨玉环喝了几口葡萄汁,精神好了点,坐起身打量周围,周围全是雪山,他们就在雪山谷地内穿行。
李邺下令让所有士兵都骑上骆驼,关键是骆驼上装有背兜,可以直接骑在骆驼上睡觉,每人发一壶葡萄汁,少说话,多休息,及时补充身体里的糖分。
李邺笑道:「我们北面有大沙漠,穿不过去,所以先去蒲昌海,再沿着赤河去龟兹。」
「可昨天你还告诉我,大沙漠可以穿过去。」
李邺笑了笑到:「于阗镇可以,可以沿着于阗河一直北上,但于阗河在西面一千五百里外,反而很远了,而这里到蒲昌海只要五百里。」
李邺也是在路上才从向导康柏那里得知,唐朝的大沙漠里是有路可走的,好几条发源于昆仑山的河流,都是横穿大沙漠,注入赤河,比如著名的和田河就是,河两边都是胡杨树,哪怕是秋冬几乎断流,但河床还是有细细的涓流,足以保证水源不缺,所以从龟兹镇到于阗镇,都是直接纵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完全颠覆了李邺后世的认知。
队伍继续东行,到蒲昌海内,休息了两日,又折道向西,沿着赤河向龟兹方向而去。
这天上午,队伍终于抵达了龟兹,安西都督兼四镇兵马使白孝德以及龟兹国王白立率领贵族和文武将领一起出城,盛大迎接齐王李邺的到来。
白孝德实际上就是国王白立的兄弟,他是龟兹国老国王的次子,加入唐军快三十年,忠诚于大唐。
国王白立请李邺和次妃登上宽大的无厢马车,站在平台上,马车缓缓前行,十余万龟兹人和汉人跪地顶礼膜拜,焚香迎接齐王和王妃的到来。
这是天子之礼,在安西人眼中,齐王就是大唐天子,他们以天子之礼来迎接主公的道来。
李邺很熟悉龟兹城,一切都没有变,还是哪些熟悉的房子、熟悉的街道和王宫,还有哪些熟悉的人。
除了亲兵外,队伍都去了军营,李邺和杨玉环也住进了王宫内的贵宾房,十六名美貌侍女迎接新主人的到来。
「夫君,我想先沐浴,一路走来浑身都是汗,太难受了。」
李邺自己也浑身难受,他吩咐侍女们一声,几名侍女领着他和杨玉环去了沐浴房。
沐浴房内布置得富丽堂皇,周围墙上都镶满了黄金和宝石,地上也铺着大片白玉,就连浴池也是用玉石铺成,金玉交辉,闪烁着瑰丽的光芒。
几名侍女替他们夫妻脱去衣服,自己也脱去衣裙,扶着二人进了浴池。
洗完澡,换了一身新衣,浑身清爽,这时,国王又派人请他们的赴宴。
宴会结束后,杨玉环着实有些疲惫了,李邺让两名侍女服侍夫人休息,他自己则去了军营。
目前安西的唐军一共有一万五千人,包括之前留在安西的五千汉人驻军,以及五千胡人军,加上白孝德带回来的五千唐军。
安西四镇除龟兹外,其他三镇各驻扎两千人,另外若羌典合城也驻守两千,龟兹这边则驻扎了七千人。
李邺来到军营大门前,白孝德率领将领们单膝跪下行礼,「参见殿下!」
李邺点点头,「各位将军辛苦了,请起!」
「谢殿下!」
众将众星捧月一般簇拥李邺进了中军大帐,李邺打量一下,笑道:「把所有的桌子和物品都抬出去!」
士兵们一起动手,不多时,大帐内变得空空荡荡,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齐王殿下是什么意思?
李邺盘腿席地而坐,摆摆手笑道:「大家都坐下来!」
众人这才明白,殿下不愿高高在上,众人心中感动,纷纷坐下。
「我们聊聊天,看看大家有什么困难,趁我在这里,大家尽管畅所欲言,有困难,咱们想办法解决。」
免费阅读.
第1055章 巡视安西
白孝德指着一名将领道:「李安福,你先说!」
这名将领三十余岁,身材高大强壮,将领欠身行礼道:「启禀殿下,卑职叫李安福,目前出任第三营郎将,卑职祖籍是汉中南郑人,开元二十年,跟随父祖迁来安西,现在卑职家里有一件事比较困难的事情,可能也是很多将士共同的困惑。」
李邺笑着点点头,「李将军尽管直说!」
李安福迟疑一下道:「卑职五年前娶妻,妻子是龟兹本地人,汉语勉强能够交流,三年前她给卑职生了一个儿子,今年又生了一个小儿子,长子已经三岁了,可能再过几年就要上学,但龟兹城有几座私塾,却没有官学,卑职有点担心孩子没有地方读书。」
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李邺问白孝德道:「我记得之前是有官学的,当时碎叶的士子还和安西的士子一起去敦煌县参加州试,现在怎么没有官学了?」
白孝德苦笑一声道:「启禀殿下,官学还在,以前的学正刘老先生去世了,官学目前只剩下三名教授,他们主要是教十二岁以上孩子,李将军需要的是小学堂官学,这个真没有。」
「能办起来吗?」
「回禀殿下,办官学容易,我们有房子,有一点钱物积存,关键是没人,整个安西虽然有三万汉人,但还真挑不出能教书的先生,之前我们去敦煌请了一名先生,结果不到一年,先生就走了。」
李邺点点头,「我回去的时候走敦煌,让州衙出面,安排先生支援,不愿在这里呆,就轮换来,三年一届,另外提高俸禄,要让这些先生感到有利可图,心态就会平衡,就会安心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