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萨巴赫忽然得到消息,东面来了一支唐军,大约有一万两三千人,距离他们已不到三十里。
萨巴赫当即集中一万三千军队,迎战唐军,他的军队都是骑兵,十分善战,或许是他们轻易攻进碎叶城,杀死了两千唐军。
他们并没有感到唐军有多强大,相反,他们对唐军的装备垂涎欲滴。
他们有三千军队的长矛、战刀和盔甲都是来自碎叶唐军,这三千军队除了头盔和唐军不一样,其他都完全一样,一看就知道从唐军那里得到。
这三千军队成了萨巴赫的近卫军,如果能再战胜唐军,抢到一万套兵甲,那他就能建立一个河中帝国。
才一万三千唐军,让萨巴赫看得了机会。
茫茫的戈壁滩上,大地仿佛蒸熟了一般,滚烫无比,唐军艰难地布下了大阵,由一万骑兵和三千重甲步兵组成,主将正是席万里,席万里生怕萨巴赫逃走,他便把兵力压缩到最小化,当然还有一万骑兵已经截断了萨巴赫的退路。
萨巴赫一万三千骑兵出现在三里外,他们明显比唐军更适应这里的高温干旱气候,每个人蒙着面,遮挡太阳对脸上的炙烤。
萨巴赫看出了唐军对气候的不适应,唐军坚持不了多久,体力就会消耗殆尽,他顿时大喜,挥刀道:“全军杀上,一个不留,将唐军全部斩杀!”
此时,席万里同样下达了杀绝令。
萨巴赫的骑兵铺天盖地出击了,激起了漫天的黄尘,大声叫喊着,俨如狼群一般向唐军杀来。
席万里冷冷下令道:“重甲步兵迎战!”
第1402章 大灾骤现
安国骑兵如狂风般席卷而来,激起的滚滚尘土遮蔽了每个人双眼。
当他们杀至近前,看到的却一片明晃晃的长刀,仿佛面对一片刀林。
奔在最前面的骑兵吓得惨叫起来,但已经晚了,骑兵群一头冲进了刀林,顿时血雾漫天,死亡的惨叫和哀嚎响彻戈壁。
锋利无比的陌刀刺穿了前方骑兵的身体和战马,尸体在陌刀大阵前迅速堆积,数十名骑兵一跃跳过堆积的尸体,却在空中被一刀斩断,血淋淋的尸块和内脏从空中洒落。
骑兵的冲击力被抵消了,陌刀大阵随即发动,三千人分为三排,如墙推进,陌刀上下翻飞,所过之处骑兵和战马皆为碎片,杀得尸山血海,让人无比胆寒。
席万里见对方已经动摇,当即喝令道:“骑兵出击!”
“呜——”
号角声吹响,一万骑兵兵分两路,如两条长龙,从南和北同时向敌军发动猛烈进攻。
正面是锐不可挡的陌刀大阵,南北各有五千唐军骑兵痛击,萨巴赫的军队开始混乱起来,尤其唐军重甲步兵强大的杀伤力,让所有敌军胆寒,原本强大的士气开始迅速消退。
就在这时,从西面又出现了一万唐军骑兵,由虎贲郎将陈丹统领,“咚!咚!咚!”西面骑兵进攻的战鼓声敲响了。
一万骑兵如猛虎下山一般向萨巴赫大军的后方杀来。
萨巴赫大军在一瞬间彻底崩溃了,他们大喊大叫,调转马头寻找逃命的机会。
萨巴赫在一千多士兵的保护下从西南方向突围,这边正好有一个空档。
但这个空档却是个陷阱,当他们冲进去,却发现自己陷入了重围。
箭矢如雨点般从四面八方射来,敌军骑兵的皮甲根本挡不住唐军犀利的透甲箭,纷纷中箭落马,短短几轮骑射,敌军伤亡超过了七成,剩下的骑兵拼死突围,但冲不破唐军的铜墙铁壁,在唐军无情的杀戮下,渐渐消失了。
短短一个时辰,一万三千骑兵便在两万三千唐军强大打击下消失了。
唐军在尸体堆中找到了攻打碎叶的罪魁祸首萨巴赫,他身中三十多箭,已经气绝身亡。
副将查兰冲在最前面,被陌刀军斩为碎片,另一名副将迈马纳被唐军骑兵所杀。
这三人被杀,也就意味着这支军队彻底消失了,唐军随即在三十里外的一片椰枣林内缴获了五千头骆驼,这是萨巴赫的后勤,缴获了六十万枚金币和大量干饼。
唐军又在敌军战马的马袋内缴获大量个人财富,这些士兵把抢来的财富和人口廉价卖掉,换回了金币和银币,他们都是随身携带。每个士兵都有好几个鼓鼓囊囊的钱袋。
算下来,光敌军士兵的财富就超过了五十万枚金币和上百万枚银币,加上从后勤骆驼上缴获的六十万枚金币,金币就接近一百二十万枚。
席万里当即奖励每名士兵十枚金币,一枚金币按照官价可以兑换两贯钱,但在黑市上却能换三贯钱,士兵们顿时一片欢腾。
后面就算没有参战的两万多士兵也能得到十枚银币的奖励。
金币和银币暂时存放在俱战提,战争结束后,将一并运回长安。
李邺的担心并没有多余,在进入七月份后,中原的开启了暴雨模式,一连十几天暴雨不断,极度干旱转为了极度内涝,黄河各条支流都涨满了水,从南北同时向黄河涌去,黄河水位也在一天天上涨,早就超过了警戒水位。
巨大的溃堤威胁出现在济州,这一带在几十年前就成了地上悬河,好在朝廷早有准备,黄河两岸五十里内的百姓全部迁走。
十万士兵用无数泥袋加固河堤,但没有用,在大自然毁天灭地的力量面前,人力显得微不足道,黄河溃堤已是必然,关键是它是向北溃堤,还是向南溃堤,这就是涉及到黄河改道的问题。
这天晚上,济州对岸的博州聊城县刘杨乡大堤终于被黄河冲垮了,溃堤宽度瞬间达到数里,滔天的黄河大水汹涌奔下,向东北方向席卷而去。
短短两天内,博州、德州、棣州、沧州成为一片泽国,黄河大水夺永济渠北上,最后在沧州北部的海河入海,
这场黄河大水使华北平原东部成了黄泛区,受灾人口达三十余万人,死亡数千人。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怎么才三十余万人受灾,死亡才几千人?
那是因为安史之乱,河北民众被安禄山和史思明屠戮惨重,剩下的人口大量向南方逃亡,加上藩镇割据几年,藩镇之间不断爆发战乱,河北早已是千里赤野,人口凋敝。
死亡才几千人,那是因为早就准备充分了,黄河两岸五十里内的百姓全部迁走,远处的百姓对各种灾害极为敏感,百姓们早已收拾好家当,听说黄河发了大火,相关州县百姓就拼命逃跑,死亡百姓几乎都是不愿离开家乡的老人和病弱者。
黄河在河北段溃堤的消息传到长安,李邺紧急召开军国议事,商议救灾。
李邺长叹一声道:“朕应该听取都水监劝告,在棣州开堤泄洪,就能有效降低水位,棣州人口最少,就算淹了损失也小,朕就是心怀侥幸,迟迟不肯下旨,最后还是溃堤了,。
韦见素连忙劝道:“陛下没有下旨是因为中原的降水已经开始减弱,很可能黄河不会溃堤,谁也想不到会在最后关头溃堤,陛下不必自责,而且根据得到的消息,博州和德州的绝大部分百姓都及时疏散逃亡,沧州和棣州人口稀少,死亡人数应该不多。”
李邺无奈,又问道:“朕关心后续还会不会溃堤?会不会影响到黄河以南。”
韦见素摇摇头,“关键是中原雨势已经减弱,一旦雨停,很快就会渗入地下,黄河补水量就会小于流出量,那就不会再发生溃堤,现在当务之急还是救灾。”
李邺问户部尚书萧华道:“户部估算出来了吗?受灾人数大概有多少?”
萧华躬身道:“回禀陛下,户部根据受灾的州县初步估计,不会超过四十万!”
李邺心中稍稍松一口气,“人数虽然不多,但三十几万人的安置也是大问题啊!”
刘晏起身道““陛下,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案吧!把他们安置到辽东去,这正好是一个机会,微臣愿去河北,为陛下分忧!”
李邺点点头,“救灾那就拜托刘尚书了,河间县是三大物资存放点之一,有三十万石粮食和五万顶帐篷,还有药材等其他物资,你立刻赶去河间,然后朕会安排后续物资送来,要防止住疫病爆发,至于安置去辽东,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微臣遵旨!”
第1403章 张平荐才
御书房内,李邺负手来回踱步,心情颇为沉重,安史之乱结束十年了,河北人口几乎没什么变化,一场黄河大水,席卷四州,居然只有三十万人受灾,说明河北还是一片凋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还是出在粮食问题上,劳动力人口不足,大量土地没有恢复,粮食总产量就少,还有人口比例问题,安史之乱死的几乎是青壮人口,留下来都是老弱人口,指望他们生孩子不现实,所以导致孩子出生太少。
门口韦皋禀报,“陛下,韦相国来了!”
“请他进来!”
不多时,韦见素走了进来,他见李邺忧心忡忡,便笑道:“陛下还在自责吗?”
李邺摇摇头,“朕是在发愁河北人口太少,安史之乱结束十年了,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受灾三十万人固然是好事,如果受灾百万人,朕会有另一种欣喜!”
“陛下,安史之乱伤得太深,恢复时间需要更长,尤其人口增长更需要厚积薄发,可喜的是这次受灾的七万户家庭几乎都是青壮,如果再过两三年,微臣相信三十万人会变成六十万人。”
停一下,韦见素又笑道:“而且人口增长,陛下不能光看河北,还要从整个天下来看,安史之乱结束以来,大唐人口已经恢复到四千二百万,之前可是只有三千六百万左右,这十年间增加了六百万人口,当然,这和废奴有一定关系,但天宝元年,大唐人口也只有四千五百万,微臣有信心,再过三四年,大唐人口就能恢复到天宝元年的水平,甚至还会超过。”
李邺点点头笑道:“相国确实会劝人,朕心中舒服多了,朕心中还有根刺,这次黄河决堤又形成了大片黄泛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
韦见素微微笑道:“陛下看这个问题需要把目光放到千年的长线上,一千年来,黄河不知道决堤泛滥了多少次,形成了多少次黄泛区,城池、村庄被毁,但又一次次恢复过来,形成了新的农田和城池,又有了新的居民,所以黄泛区恢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陛下倒不用放在心上,关键是这七万人的安置,陛下考虑好了吗?”
李邺欣然一笑,“朕已经决定了,就利用这次契机,把他们安置在辽东,每户给两百亩土地,免税五十年,让他们子孙能安心定居在辽东,一定要通过他们,一步步把辽东发展起来。”
“陛下说得对,很多事情往往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黄河泛滥是河北的不幸,却又是辽东的机会,关键还是人。”
韦见素递给李邺一份报告,“这是刚刚收到的,关于交州稻在江南东道的种植情况,很不错,连续三年产量稳定,而且产量高,一斤种子能种出十五斤水稻,之前的水稻种子一斤只能产十二斤,增加了两成,这便导致水稻亩产普遍高于五百斤,如果能全面推广,整个南方地区一年的粮食产量就能养活整个大唐人口。
李邺点点头,“农民都愿意种吗?”
“陛下,关键在于引导和补贴,朝廷可以用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交州稻,然后再平价出售种子,受到利益驱使,明年一定会有大量农民种植交州稻,还有剑南道和山南两道,这三处富庶之地。如果交州稻能得到大规模推广,这里一定会成为大唐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
韦见素退下去了,李邺仔细翻看交州稻在江南东道种植报告,这时,韦皋在门口禀报道:“陛下,岭南道安抚使张使君求见!”
张平来了,李邺大喜,连忙道:“传他觐见!”
不多时,身高体胖的张平走进来,躬身行礼,“微臣张平参见陛下!”
李邺上次还是巡视福建道的时候见过张平,一晃三年过去了。
李邺笑眯眯问道:“什么时候回长安的?”
“回禀陛下,微臣昨天刚回来!”
“听说你生儿子厉害,已经有九个儿子了?”
张平苦笑道:“其实微臣更想要女儿,但妻妾们不争气,一个女儿都没有生出来。”
“可能气候热的地方容易生儿子,下次朕调你去辽东,你的女儿就来了。”
“微臣求之不得!”
李邺一怔,“怎么,岭南做得不顺心?”
“不是!微臣是说生女儿。”
李邺呵呵一笑,摆手道:“请坐吧!”
“谢陛下!”
张平坐下,李邺笑道:“刚才朕和韦相国谈到人口问题,岭南道那边人口情况怎么样?”
“回禀陛下,岭南的汉人主要集中在广州和韶州,其他潮州和交州次之,然后就零零星星分布在各州了,总人口大概超过了百万。”
“汉人有百万人口吗?”
“有,在先秦时期大概就有四十万汉人,又经过两汉的发展,以及南北朝衣冠南渡,又加上安史之乱引来的移民潮,肯定超过了百万人口,微臣临行前还见到了李岘。”
“他怎么样?”
“他在端州带领百姓围泽造田,善待百姓,本来端州人口和粮食产量都不如潮州,现在应该超过了。”
端州就是今天佛山一带,唐朝以来,珠江三角洲已经初步形成,西江和北江带领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由于土地肥沃,从中唐到晚唐,珠江三角洲开始开发,到宋朝以后,珠江三角洲已经渐渐变成了人口稠密区。
现在正好是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初期,就算朝廷重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