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865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上午时分,柳城县西城外的官道来了一群商人,赶着上万只肥羊和一批药材,虽然有传闻说唐军和室韦大战,但这些商人却不放在心上,对他们而言,越是战争越是有利可图,尤其是战后战利品的甩卖,简直太便宜。

  去年有个商人捡到了唐军丢弃的牛粪饼十几万只,运去拔野古卖掉,赚了一大笔钱,这件事在商人中广为流传,也激励着无数的商人赶赴辽东,寻找商机。

  这群商人是拔野古商人,领队叫阿萨,是个四十余岁的‘老者’,在汉人四十余岁属于中年人,但在草原,普通百姓的寿命也就只有四十余岁,当然是老者了。

  他们经常往来辽东和草原,知道唐军需要什么?

  肥羊是唐军最需要的,其次就是药材,他们基本上都是卖给唐军,虽然价格不高,但卖得快,钱也收得快,还来得及再跑一趟。

  来到柳城县,商人们去了军人物资收购站,领队阿萨却来到都督府。

  等了片刻,一名士兵将他领进了官衙,很快,他见到了都督张典。

  阿萨就是去年和张典交谈,张典又托他给大可汗带信的拔野古商人,冬天过去了,他又回来了。

  “参见张都督!”

  张典笑道:“怎么样,见到你们大可汗了吗?”

  阿萨取出一封信,递给张典,“这是大可汗的回信!”

  张典接过信,见居然写的是汉语,他很惊讶,“这是你们大可汗亲笔回信?”

  “回禀都督,是大可汗的回信,他在长安读过书,精通汉语。”

  张典接过信,不急看信,又问道:“还有别的消息要告诉我吗?”

  阿萨连忙欠身道:“回禀都督,确实有重要消息,去年冬天,小可汗的一个部落躲暴风雪迷路,进了大可汗的地盘,小可汗要求还回来,但大可汗不肯,很可能两家要开战了。”

  张典点点头问道:“他们经常开战吗?”

  阿萨想了想道:“我记得先后打了三次,都分不出胜负,后来在仆骨部的调停下,两人都自封为可汗,封汗以后就没有打了,但这一次真的是要开战!”

  “我知道了!”

  张典又笑问道:“还有什么消息?”

  “还有一个消息,我来之前听说思结部使者前来拜访大可汗。”

  这些消息都很重要啊!

  张典要了阿萨的客栈地址,让阿萨先去忙碌。

  张典随即令道:“速去请马帅和魏长史到我这里来!”

第1445章 计中之计

  魏丰看了拔野古大可汗的亲笔信,笑了起来,“这兄弟二人的内战来得好巧,眼看着唐军要发动灭室韦之战,他们的内战就来了。”

  张典眉头一皱,“长史是不是认为这并非巧合,而是两支拔野古部不想帮室韦军作战而想的招数?但大可汗又请我们出兵帮助他剿灭小可汗,如果是演戏,应该不会让我们出兵吧!”

  魏丰笑了笑道:“大小拔野古势同水火,两人之间是不可能演戏,我是说小可汗故意挑起战争,他的真正意图我其实可以猜到。”

  一旁马璘道:“室韦可不是傻子,如果真是魏长史的分析,小可汗不想出兵助室韦,室韦一定也看得出来,我认为室韦会趁小可汗后方兵力空虚的机会,出兵强占小可汗地盘,给他们留条后路,我们不能给室韦这样的机会,我考虑出兵,堵住室韦西进之路。”

  马璘最担心室韦西撤,他时时刻刻都会从这个出发点考虑。

  张典点了点头,“我支持元帅的想法,魏长史认为呢?”

  魏丰实际上是他们的军师,李邺极为看重魏丰,特地给了他一面金牌,他有权一票否决马璘和张典的作战决策,所以无论马璘和张典出兵都一定要征得魏丰的同意。

  魏丰沉吟一下,“这是典型的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之局,我们想做渔翁,或许室韦也想做渔翁,所以我们好好策划一下,不要最后军队派进去,反而被小可汗和室韦军夹击,把我们的军队吞了。”

  张典和马璘对望一眼,他们这才明白魏丰的担心,魏丰是担心小可汗和室韦设局,把唐军引进去。

  “魏长史有方案吗?”

  魏丰淡淡一笑,“只要策划得好,完全可以反破这一局,最后是谁杀谁还不知道!”

  三天后,余长阳率领一万骑兵出现在松漠州以东的草原上,这里属于拔野古小可汗沙吉的领地,拔野古大可汗达达的领地在南面。

  唐朝的草原胡人主要是铁勒人,包括回纥也是铁勒人一支,契丹崛起后,建立了辽国,而与契丹同根同源,被称为北契丹的室韦人得到契丹的强力支持,不断向西扩张,把铁勒人赶去了中亚,室韦人成为草原主人,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人。

  所以从隋唐时代开始,就是东胡人逐渐崛起的过程,它们距离中原腹地之一的河北太近,渡过渤海就能直接威胁整个中原,这就能理解了隋朝为什么要打高句丽,从隋文帝开始,到隋炀帝,最后是唐高宗灭了高句丽。

  高句丽灭亡后,辽东群雄争霸,最后是靺鞨人和契丹人崛起,一个建立了渤海国,一个建立辽国。

  后来又是黑水靺鞨崛起,改名为女真,建立金国,再后来金国也同样被由东胡室韦部演变而来的蒙古人所灭,最后还是东胡人首领努尔哈赤崛起,建立了清朝,东胡人甚至包括了现在的朝鲜。

  为什么东胡人影响这么深远,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东胡距离河北太近,他们容易获得中原的先进技术,加上本身具备的草原胡人的彪悍,东胡人成为了游牧胡人的升级版,懂技术的胡人。

  当然,唐朝的统治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东胡的巨大隐患,从李世民到武则天都在不断加强对辽东的控制,成立安东都护府也是出于这个战略考虑。

  但唐朝最大的世敌吐蕃形成了对唐王朝的巨大战略压力,整个开元和天宝年间,吐蕃的不断进攻迫使唐朝不得不暂时放松对东胡的控制,导致安东都护府不断后退,最后消亡。

  东胡对唐王朝最沉重的一击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都是粟特人,但他们的手下大将基本上都是东胡人,一半军队也是东胡人。

  契丹为什么能在唐朝后期崛起,它就像二战时的美国,承接了安史之乱掠夺中原的大量财富和人口,到了五代十国,更是契丹人发展壮大的良机,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州,契丹终成大器,建立了辽王朝。

  余长阳的一万军队出现在拔野古的地盘上时,三万室韦军也悄然出动,从东面向唐军慢慢靠拢,而小可汗沙吉也率领两万军队向唐军靠近,一东一西,两支军队对唐军形成了包围势态。

  与此同时,另外一支两万唐军骑兵在张典的率领下迅速插到了三万室韦军背后,对室韦军形成了一个反包围。

  唐军主帅马璘的特使李曲也已经抵达了大可汗达达的王帐,李曲年约三十余岁,是马璘的幕僚,主管军资粮草,十分精明能干,深受马璘的器重。

  达达亲自出来迎接唐军主帅特使,达达也是三十余岁,身材不高,略有点富态,他因为外貌不佳,所以父亲偏心高大英武的小儿子。

  达达的父亲是前任拔野古可汗伯律,按照草原传统,可汗位继承应该是由兄及弟,但伯律的两个兄弟都早死,他的可汗位必须给儿子,而且是长子继承。

  但伯律偏心小儿子,便刻意扶植小儿子,给了他最好的牧场和大量人口,到最后局面无法收拾,伯律才终于意识到自己铸下大错,导致拔野古出现两个权力中心,但伯律的纠错却是想毒杀长子,让小儿子为可汗。

  伯律的倒行逆施惹怒了妻子,妻子忍无可忍,便将他给儿子准备的毒酒倒进了他的药汤,伯律喝完药汤后一命呜呼。

  伯律一死,两儿子便大打出后,打了两年,不分胜负,最后由仆骨部进行调解,两兄弟都自称可汗,拔野古部分裂成一南一北。

  达达此时看到了统一拔野古的机会,小可汗沙吉竟然支持室韦,和唐朝作对。

  达达和李曲迅速达成了一致,达达立刻出兵三万进攻北面小可汗,一旦灭了小可汗,大唐皇帝将册封达达为拔野古部可汗,这样,唐朝就会扶持两大草原势力,西面思结和东面的拔野古。

  这也就解决了思结部兵力不足的问题,思结部出于对回纥的忌惮,也出于对葛逻禄的担忧,他们最多只能派五千人参加作战,兵力显得不足,而拔野古大可汗的归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达达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向北面的小可汗领地杀去。

  小可汗沙吉率领两万军队距离唐军驻军约一百里,他没有急于进攻唐军,而是在等待室韦那边的消息,他们需要约定时间,同时向唐军发动进攻。

  大帐内,两名美女正翩翩起舞,她们是小可汗沙吉最宠爱的两名侍女,走到哪里都要带上。

  小可汗沙吉确实长得高大英俊,很讨人喜欢,和肥胖矮小的兄长判若两人,难怪父亲对他极为宠爱。

  沙吉之所以要帮室韦对付唐军,是因为他贪图契丹和奚族的两片土地,室韦承诺他,一旦击败唐军,契丹和奚的土地都归他。

  更重要是,沙吉对唐军不了解,还停留在安史之乱的印象中,认为唐军并没有什么可怕。

  他半躺在虎皮上,眯眼望着两年侍妾跳舞,脑海却在考虑今晚的花样。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飞奔进大帐,急声禀报道:“启禀可汗,达达率领三万军杀进我们的王地,形势危急,王地紧急求救!”

  沙吉腾地站起身,大惊失色,没想到兄长竟然趁虚而入,若不杀回去,自己的王地的两万户牧民就完蛋了。

  他此时已经顾不上再和唐军作战了,他当即喝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立刻掉头返回王地!”

第1446章 反向包围

  余长阳得到消息,拔野古小可汗的军队撤退了,余长阳立刻掉头杀向八十里外的三万室韦军。

  二更时分,余长阳率领一万骑兵靠近了室韦军大营,距离室韦军大营还有十里,唐军停止了前进,再继续向前就会被敌军探哨发现。

  这时,唐军斥候送来室韦军驻军地图。

  余长阳可不是新将领,他是不折不扣最早跟随李邺的三百名裴家亲兵之一,跟随李邺南征北战近二十年,他现在是将军都统制、冠军大将军、鲁国公,这次作为马璘的副将出征室韦。

  余长阳没有能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还是因为他文化底子弱了,最早跟李邺时只是粗识几个大字。

  但他资历和功劳足够了,对李邺也无比忠诚,所以他能封国公。

  余长阳展开草图细看,三万室韦军靠河驻营,有营栅,有壕沟,有分布约五里的探哨,但东面探哨却不多,而且基本上都集中在河边,河面宽达五十丈,水很深,水流湍急,唐军不可能从东面涉水进攻室韦军。

  而且五十丈的宽度,弓箭也射不过河,但室韦军不知道,唐军还有重弩和火炮。

  以唐军现在的重火器,击败室韦军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要全歼敌军,不能让敌军逃走。这是唐军对付东胡人的原则,唐军不屠杀妇孺,但一定会在战场上将敌军斩尽杀绝。

  余长阳按兵不动,耐心等待消息,同时派人在河面上搭建了一座浮桥。

  四更时分,张典的消息终于来了,他们在室韦军北面四十里外。

  张典同时派出一万军队向东部署,阻击敌军向东逃窜。

  一南一北将室韦军包围了,余长阳命令大将刘威率领两千重弩手以及二十门火炮赶赴河对岸。

  唐军并没有惊动河对岸的探哨,而是先用火炮攻击敌军。

  火炮之前没有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主要一个原因是发射药火绳和炮弹火绳协同性太差,火炮手害怕炸膛,就把炮弹的火绳留得很长,导致炮弹拖着长长的火绳射出去,炮弹落地后,火绳就熄灭了,攻城也是,击中城墙时,炮弹倒是进城墙了,但火绳却被撞断了,导致十颗炮弹,一半是哑炮。

  火器署根据反馈立刻进行改进,他们设计了一个纸筒,把发射药和炮弹紧紧包裹在一起,把两根火绳捻成一股火绳,点燃火绳后大炮先响,把炮弹推出去,这时,炮弹的火绳已经燃烧进了炮弹体内,炮弹在落地时或或者落地前爆炸。

  但这样又有一个问题,因为是在炮口点火,这样导致炮弹直径会小于炮管,边缘不严丝合缝,泄露很多膨胀气体,导致炮弹射程不远。

  当然,古代火炮一直就有这个问题,如果太严丝合缝,搞不好炮弹就会卡在炮管内,导致炸膛。

  直到现在,三哥的大炮还屡屡炸膛,更不要说古代了。

  所以,火炮射程能有七八百步就足够了,可以取代大型投石机,免去运输上的困难,非常便利。

  二十门火炮安放在一处小山坡上,对准了六百步外的敌军大营。

  两千重弩手埋伏在距离河边约百步处,而敌军的数十名哨兵就分布在河边,他们准备了二十几座干草堆,一旦发现敌情就立刻点火。

  唐军当然也可以把这些哨兵全部干掉,但风险比较大,一旦被发现,就会导致整个计划落空。

  所有没必要惊动哨兵,先用火炮轰击对方大营,重弩军上再冲上去。

  “发射!”

  刘威一声命令,士兵们同时点燃了炮口上的火绳,这时,岸边敌军哨兵也发现了唐军燃亮的的火把,有情况!他们纷纷点燃了草堆。

  以此同时,两千重弩士兵一跃跳起,向岸边冲去,几乎所有事情几乎都在同时发生。

  火炮轰然炸响,将炮弹推射出去,炮弹上的火绳在空中已经燃进体内,二十颗炮弹落进大营内瞬进爆炸了,火焰迸射、黑烟腾空,数百名士兵炸死炸伤。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8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65/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